草原预习单 (1)
《草原》五年级下册预习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草原》五年级下册预习
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草原课前预习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朗读课文,纠正语调(扫《点拨》二 维码听范读,纠正读音)
边读边画,理解字词(在教材上找到 生字标读音,画出新词查字典)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拨·转(zh√uǎn zhuàn)
·蒙古包(méng m√ěng) 2.比一比,再组词。
好·客(hà√o hǎo )
渲( 渲染 ) 毯( 地毯) 涯( 天涯)
宣( 宣传 ) 谈( 谈话) 崖( 山崖)
蹄( 马蹄 ) 跤( 摔跤)
啼( 啼鸣 ) 校( 学校)
3.根据意思,写出本课的词语。 A.用线条画出轮廓。( 勾勒 ) B.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一碧千里) C.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羞涩 ) D.在夕阳下告别。( 话斜阳 )
了解作者,查阅资料(看本课“走近 作者”“相关资料”)
主题引导,边读边思(带着“核心问 题”“串珠问题”“导思”读课文)
梳理层次,理解内容
,先写了 草原的美_丽__风__光_____,再描写喜了迎__远__客_____主_和客联欢 _依__依__话__别___、__________的场面,赞美美丽了草原的 ______和__睦__团和结民族之间的__________,诗句 “__蒙_汉__情__深__何__忍__别_,__天__涯__碧__草_话__斜__阳_____”就是此情 此景的写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课预习单》

1草原学生预学案设计课题草原时间建议10~15分钟1.课文共有熟读课预学内容文()个自然段。
2.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1.读一读本课的生字,给下面的字补全音节预习字词。
____ǔx________ǎn ____è毯腐羞____ēi涩微2.根据书写提示,工整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
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羞涩微笑衣裳彩虹拘束惊叹)(1)一场大雨过后,天边挂起了一道(。
(2)小鸟属于天空,是不受()的。
《草原》这篇文章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内容感知问____________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____________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的特点,以及____________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老舍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中国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剧本《____________》等资料搜集。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质疑_2丁香结学生预学案设计课题丁香结时间建议10~15分钟1.课文共有熟读课预学内容文()个自然段。
2.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1.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多音字,把它们在文中的读音用“√”选出来预习字词。
单薄.(bòbáo)参差.(chācī)2.工整地抄写本课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缀拙幽恍雅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
恍然模糊单薄幽雅笨拙(1)那个小山村环境(),人民纯朴,简直像一个世外桃源。
第1课 草原 学习任务单.doc

第1课草原第一课时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一:汇报预习1.自主学习生字词。
(1)读拼音,正确地书写下列词语:lǜ tǎn chén yī shang cǎi hòng mǎ tí( ) ( )巴尔虎旗()()()nǎi dòu fu wēi xiào shāo()() ( )有点儿羞涩(2)同桌互相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互相纠正读音。
绿毯骏马洒脱迂回静寂马蹄蒙古包一碧千里绿色渲染翠色欲流墨线勾勒襟飘带舞蒙汉情深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课文。
《草原》是著名作家先生写的一篇(体裁)。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闻、。
为我们分别描绘了图、图和图,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民俗美和热情好客的美,表达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学习任务三: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1.文章第1段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草原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可以把你的发现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草原风光美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一:1.绿毯陈衣裳彩虹马蹄奶豆腐微笑稍2.注意读好“蒙古包”的“蒙”读三声,“渲染”的“渲”是四声。
学习任务二:老舍散文所见所感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人情学习任务三:1.天空空气小丘羊群骏马大牛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思维导图略2.示例(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体会草原很绿很辽阔的特点。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第一句描写草原景色,第二句抒发感受,使景物更逼真,有感情色彩,使抒发的情感有寄托。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抓住“绣”字,体会草原之美,进而体会作者内心的赞叹。
第1课草原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四:复习课文,引出话题。
(完整)五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面的方法写《我们的校园》
2《丝绸之路》预学单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记“守候、矗立、栩栩如生、五彩缤纷”等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重点)
3.产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难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难点)
3.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4.我还能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预习导航】
一、读句读段 绘声绘色
我将课文读了( )遍,我觉得最有童趣的是第( )段,我能读出感情。
二、认字认词 活学活用
E.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 遮头: 使风: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这句诗中读出了孩子的( )。
清平乐村居
F.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好 : 翁媪: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与讲练第1课《草原》-部编版

第 周 第 天 星期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重点)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1 草 原背诵第①自然段 老 舍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qi 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 àn 染,不用墨线勾勒l è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作者介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学习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里看出来?朗读相关的句段。
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 )( ) ( )( )( )( )( )( )( )( )句子解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预习单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预习单知识点1.生字组词:学习文中出现的新字,并进行组词练习。
2.多音字:掌握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如“行”、“蒙”等,并能够正确读音及组词。
3.近义词和反义词:识别并理解文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4.理解词语: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语进行解释,如“一碧千里”表示草原广阔无垠,全是绿色。
5.句子解析:分析一些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描绘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6.问题归纳: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和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7.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即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预习单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预习单课题:《草原》作者:老舍时间建议:10~15分钟预学内容: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注意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手法。
3.对文章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标注,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预习字词:1.朗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纠正发音。
2.抄写生字新词,加强记忆。
3.使用生词造句,加深理解。
内容感知:1.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分析文章的结构,尝试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对文章中的典型场景进行想象和描绘,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资料搜集:1.收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其他作品。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习俗。
阅读质疑:1.对文章中的难句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
2.尝试解答同学或老师提出的关于文章的问题。
写作要求:1.根据对《草原》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2.在读后感中,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对草原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的感受。
3.使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草原,展现文章带给自己的启示。
请根据以上预习单进行准备,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草原》这篇课文。
记得在预习过程中做好笔记,以便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学生课前预习单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学
生课前预习单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我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段落分层
第一部分(1):写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美景的感受。
第二部分(2~5):写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依依话别四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草原的风光美和民俗美,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与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结构梳理
这篇游记散文按照地点转换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出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可以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草原风光,第二部分写蒙古人民热情好客。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细分为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及主客见面时的情景和主客联欢并话别的情景。
多音字提示
勒,①读音:lè,组词:勾勒、勒令、勒索、悬崖勒马;
②读音:lēi,组词:勒紧、勒一勒。
蒙,①读音:mēng,组词:蒙骗;②读音:méng,组词:启蒙、蒙蒙细雨;③读音:měng,蒙古、蒙古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草原》预习单
一、读课文
二、生字新词我掌握
1、认一认,记一记,写一写。
翠色欲流一碧千里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寂无限生机
拘束明朗摔跤渲染低吟迂回羞涩勾勒回味无穷
2、联系课文,请教他人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茫茫一碧千里
渲染勾勒
翠色欲流
3、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小丘()草原()
三、课文常识我积累
1、课文的作者是,原名,字,满族人,被称为,代表作有等。
2、课文在自然美景中按照的顺序,描写了
景物,在人情美中描写了、、、感人的画面(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填写)。
3、读第一自然段,摘抄自己最喜欢的美景,并说说美在何处(找关键词、看描写手法)?
16.《草原》预习单
一、读课文
二、生字新词我掌握
1、认一认,记一记,写一写。
翠色欲流一碧千里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寂无限生机
拘束明朗摔跤渲染低吟迂回羞涩勾勒回味无穷
2、联系课文,请教他人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茫茫一碧千里
渲染勾勒
翠色欲流
3、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小丘()草原()
三、课文常识我积累
1、课文的作者是,原名,字,满族人,被称为,代表作有等。
2、课文在自然美景中按照的顺序,描写了
景物,在人情美中描写了、、、感人的画面(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填写)。
3、读第一自然段,摘抄自己最喜欢的美景,并说说美在何处(找关键词、看描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