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知识点
第1课《草原》复习要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触摸自然第1课草原1.课文概述:《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2.作家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人民艺术家”,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3.背诵课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都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品读句子:5.理解感悟:(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①“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人民远道欢迎;②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③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难舍难分。
(3)生活中与人惜别的经历:我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
可是有一天,他们一家要搬走了,我俩都很难过,甚至大哭了一场。
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坐在公园的长廊上,互相倾诉着离愁别绪。
说着说着,所有人都哭了。
夕阳静静地照着长廊,橙红橙红的,仿佛也透着不舍。
太阳早就落山了,我们还是不肯回去,多希望那一刻就此停住。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汇总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哪里;忍: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4.含“草”字的成语:草木皆兵、寸草不生、草长莺飞、风吹草动、芳草如茵。
5.形容草原大的成语:一碧千里、无边无际、一望无际、一望无垠、广袤无垠。
6.形容草原绿的成语:翠色欲流、青翠欲滴、一碧千里、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7.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张灯结彩、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8.形容朋友间深情厚谊的成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情深似海、手足情深、生死之交、情深意重、荣辱与共、亲密无间、同甘共苦、肝胆相照。
9.描写草原的诗句:《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生字组词毯(毛毯)(毯子)(地毯)(棉毯)陈(陈旧)(陈设)(陈列)(陈述)裳(衣裳)(霓裳)虹(彩虹)(虹桥)(长虹)(气势如虹)蹄(马蹄)(羊蹄)(四蹄生风)(马失前蹄)腐(腐烂)(腐败)(豆腐)(腐乳)(腐朽)稍(稍微)(稍等)(稍后)(稍许)(稍纵即逝)微(微薄)(微笑)(微小)(卑微)(微妙)多音字的(de)(他的)(dì)(目的地)乐(lè)(欢乐)(yuè)(乐曲)近义词热闹——喧闹洪亮——响亮飞驰——飞奔天涯——天际舒服——舒适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勾勒——勾画反义词舒服——难受洒脱——拘束热闹——冷清大方——拘谨词语搭配(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忽飞忽落)的小鸟(迂回透明)的带子(静寂)的草原(好客)的主人(会心)的微笑词语积累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一望无际一碧万顷苍翠欲滴一马平川绿草如茵描写草原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知识点梳理

第1课《草原》知识点梳理一、作者资料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生于阴历立春,取名“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本文选自《内蒙风光》。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二、词语1、词语表词语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2、生字词:毯tǎn:地毯毛毯绿毯毯子陈chén:陈设陈述陈列陈旧裳shang:衣裳红裳虹hóng:彩虹虹桥长虹气势如虹蹄tí:马蹄羊蹄马不停蹄马失前蹄腐fǔ:豆腐腐败迂腐腐朽稍shāo:稍微稍等稍后稍纵即逝微wēi:微笑轻微微小微妙“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
)“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特殊字的部首:勒(革)貌(豸)羞(羊)3、四字词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芳草萋萋、广阔无垠三、多音字蒙——(měng)蒙古;(méng)蒙蔽蒙头盖耳;(mēng)蒙骗蒙头转向好——(hǎo)美好好人;(hào)爱好好奇好逸恶劳行——(háng)银行杨柳成行;(xíng)步行日行万里似——(shì)似的;(sì)似乎相似似是而非四、近反义词反义词:清鲜—污浊洒脱—拘束迂回—笔直静寂—热闹大方—拘谨近义词:勾勒—勾画疾驰—飞驰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天涯—天际热闹—喧闹勾勒—勾画舒服—舒适响亮—洪亮五、主要内容《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本文旨在为广大五年级学生及语文教师提供第一课的教学讲解,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一、课文概述
五下语文第一课通常为《草原》。
这篇课文描绘了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勤劳、善良和热情。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重点词汇
1.草原:广阔的草原地区,位于我国北部。
2.碧绿:形容草原的颜色,翠绿如玉。
3.一望无际:形容草原辽阔,看不到边际。
4.勤劳:指草原人民辛勤劳动的品质。
5.善良:指草原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
6.热情:指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友好态度。
三、重点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天空的美丽和空气的清新。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这句话描绘了草原辽阔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
四、课文解析
1.第一段:描述了作者对草原的向往和初次见到草原的激动心情。
2.第二段:详细描绘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包括天空、大地、草原、牛羊等。
3.第三段:通过描述草原人民的生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
4.第四段: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五、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草原的美丽景色。
2.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你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吗?试着描述一下。
4.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草原体验生活吗?为什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重点知识第1课《草原》知识点1.《草原》一课作者(老舍 )。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 )顺序,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描写了(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草原的景色特点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3.理解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我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这些场景体会到“蒙汉情深”。
第2课.《丁香结》知识点1.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丁香结”是指人生解不开的愁怨。
“结”乃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我们在学习中会享受收获,同时也会遭遇挫折,我们应该笑对学习中遇到的“丁香结”。
2.阅读链接(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春天刚来不久,芭蕉叶还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绽放,打着丁香结儿。
在春风中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忧愁。
(2)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如果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才能飘香万里。
(3)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经过霜的树木全都只剩下谢落的枝条,最让人伤心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丁香结。
(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第3课《古诗词三首》一、《宿建德江》1.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笔记一、生字词。
1. 会写的字。
- 毯(tǎn):毛毯,本义指厚实有毛绒的织品。
“毯”字是半包围结构,“毛”字要写得舒展,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托住里面的“炎”。
- 陈(chén):陈列、陈旧。
左右结构,左边的“阝”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东”字第二笔横撇与左边的笔画要相互避让。
- 裳(shang):在课文中读“shang”,衣裳。
上下结构,注意和“常”字区分,上面部分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
- 虹(hóng):彩虹。
左右结构,左边的“虫”字要写得窄小,右边的“工”字横画要平稳。
- 蹄(tí):马蹄。
左右结构,左边的“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帝”字笔画较多,要注意书写顺序。
- 腐(fǔ):豆腐、腐朽。
半包围结构,外面的“广”字要包住里面的“付”字,里面的“人”字要写得舒展。
- 稍(shāo):稍微。
左右结构,左边的“禾”字旁最后一笔是点,右边的“肖”字要写得紧凑。
- 微(wēi):微笑、微风。
左中右结构,中间的“山”字要写得扁一些,三个部分要写紧凑。
2. 会认的字。
- 勒(lè):勾勒。
这个字还有另一个读音“lēi”,如“勒紧”。
- 鄂(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 涩(sè):羞涩、苦涩。
二、词语理解。
1.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在文中用来描写草原的辽阔和碧绿。
2.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通过这个词可以感受到草原上青草鲜嫩、充满生机的景象。
3.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文中描写蒙古族同胞骑马远迎来客时的样子,表现出他们的热情奔放。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这部分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广阔无垠和一碧千里,运用了比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知识点 课文笔记 试卷

草原知识总结:草原美景
以下是《草原》课文知识点课文笔记
一、我会写组词
渲:xuàn 渲染宣泄宣传宣读宣告
勒:lè勒令勒索勾勒勒石勒马
迂:yū迂回迂腐迂缓盘迂迂拙
泊:bó停泊淡泊飘泊泊位渔泊
蹄:tí马蹄蹄疾步稳蹄疾而步稳
拘:jū拘束拘谨拘留拘泥
二、多音字
好:hǎo(好人)hào(爱好)
着:zhe(看着)zhuó(着落)zháo(着火)三、近义词
清新—新鲜明朗—晴朗
柔美—优美静寂—安静
四、反义词
清新—污浊明朗—阴沉
柔美—粗犷静寂—喧闹
五、易错字音
蒙古(měng)马蹄(tí)车辙(zhé)飞驰(chí)六、理解词语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
果。
本文指广袤无垠的原野上,牧草丰茂,绿油油的一大片,令人心旷神怡。
明朗:光线充足,明亮。
本文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本文指草原的辽阔美丽,让人感受到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崇高境界。
回味: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后多比喻回忆、体味。
本文指作者对草原的回味和留恋。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2019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课草原1、重点字词衣裳绿毯拘束稍微渲染迂回羞涩勾勒襟飘带舞茫茫奇丽无限境界套马天涯礼貌惊叹陈列一碧千里2、近反义词(1)近义词:拘束—拘谨勾勒—勾画明朗—晴朗一碧千里—一碧万顷(2)反义词:舒服—难受洒脱—拘束疾驰—缓行柔美—刚健3、中心思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4、知识点拨(1)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点拨: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增能任曦马上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结尾点题,进一步点名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认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2)在天底下,一碧万顷,而并不茫茫。
点拨:“碧”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都”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草。
这里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5、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二课丁香结1、重点字词。
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恍然妩媚模糊眼帘照耀平淡无味负担浑浊花苞参差宅院芭蕉潇洒遮掩朦胧印象派2、近反义词(1)近义词:浑浊—污浊照耀—照射梦想—理想遮掩—遮蔽(2)反义词:潇洒—木讷朦胧—清楚笨拙—伶俐点缀—装点3、中心思想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多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
在一次春雨中发现丁香花的花蕾恰似一个“结”,从古人的诗句开始,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4、知识点拨(1)每到春天,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点拨:“积雪”指白丁香。
这里不仅赞美了丁香花的洁白,还赞美了花多而纯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草原》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抄写黑字,其他小字不用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生于阴历立春,取名“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本文选自《内蒙风光》。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猫》、《母鸡》。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二、生字(全抄)
蒙——(měng)蒙古;(méng)蒙蔽蒙头盖耳;(mēng)蒙骗蒙头转向
好——(hǎo)美好好人;(hào)爱好好奇好逸恶劳
行——(háng)银行杨柳成行;(xíng)步行日行万里
似——(shì)似的;(sì)似乎相似似是而非
“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
)“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特殊字的部首:勒(革)貌(豸)羞(羊)
三、词语(抄写)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芳草萋萋、广阔无垠
反义词:清鲜—污浊洒脱—拘束迂回—笔直静寂—热闹大方—羞涩
近义词:勾勒—勾画疾驰—飞驰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天涯—天际
四、主要内容(抄写)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展示了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五、句子(在课本标注即可,不用再抄了)
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动态描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和羊群的美。
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静态描写)
六、重点句子分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形容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整个草原比作中国画,形象生动地写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借物抒情)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是拟人的写法。
把骏马大牛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让牛马都陶醉了,突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形象生动地写出颜色的美和动态的美,突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
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深似海,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望着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作用:点明中心,扣回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