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知识点

第1课-《草原》知识点
第1课-《草原》知识点

第1课《草原》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抄写黑字,其他小字不用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生于阴历立春,取名“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本文选自《内蒙风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猫》、《母鸡》。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二、生字(全抄)

蒙——(měng)蒙古;(méng)蒙蔽蒙头盖耳;(mēng)蒙骗蒙头转向

好——(hǎo)美好好人;(hào)爱好好奇好逸恶劳

行——(háng)银行杨柳成行;(xíng)步行日行万里

似——(shì)似的;(sì)似乎相似似是而非

“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特殊字的部首:勒(革)貌(豸)羞(羊)

三、词语(抄写)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芳草萋萋、广阔无垠

反义词:清鲜—污浊洒脱—拘束迂回—笔直静寂—热闹大方—羞涩

近义词:勾勒—勾画疾驰—飞驰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天涯—天际

四、主要内容(抄写)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展示了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五、句子(在课本标注即可,不用再抄了)

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动态描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和羊群的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静态描写)

六、重点句子分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形容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整个草原比作中国画,形象生动地写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借物抒情)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是拟人的写法。把骏马大牛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让牛马都陶醉了,突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形象生动地写出颜色的美和动态的美,突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深似海,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望着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作用:点明中心,扣回主题。

哲学第二课知识点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纲要求】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6.主观唯心主义 7.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二: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_____________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__________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______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_________. ②优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___________依据;它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__________。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 ②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局限性: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赏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考点三: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_______和_________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3.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哲学史上存在的“两个对子” 哲学史上存在着______________和唯心主义、_______________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导读导学】

第1课草原知识点总结

第1课《草原》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使文章行文波澜起伏有变化) 1.背:课文1、2自然段。 2.词语: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3.多音字及易错读音:蒙古包(měng)好客(hào)同行(xíng)似乎(sì)拨转迂回 4.笔顺笔画及易错字::“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5.作者老舍。本文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6.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和羊群的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7.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8.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如: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动态描写)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形容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整个草原比作中国画,形象生动地写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是拟人的写法。把骏马大牛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让牛马都陶醉了,突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形象生动地写出颜色的美和动态的美,突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9.“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 背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年级奥数第2次课相遇问题拔高类型

第2次课相遇问题拔高类型 知识点回顾: 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 () () 知识点简析: 例题1.父亲在儿子读书的学校教书,每天父子二人步行去学校,父亲每分钟比儿子多走20米,30分钟后父亲到学校,到校后发现未带钥匙,立即原路返回,在离校350米处碰上儿子。儿子每分钟行多少米? 例题2.东西两镇相距44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2小时后丙从东镇骑车出发去追甲,结果三人同时在某地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求;丙的骑车速度. 例题3.小汽车、货车和客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75千米, 60千米和50千米,小汽车和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从 乙地开往甲地,如果它们同时出发,货车遇到小汽车后20 分钟又与客车相遇。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题4.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甲车 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相遇后4.5小时甲车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题5.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从A、B两城相对而行,途中相遇,相遇点距A城80千米,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前进,到达对方出发地后两车立即返回,在途中第二次相遇,这时相遇点距A城50千米,求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思考如果把划线部分,改为距B城50千米。) 课堂练习: 1.甲、乙二人上午7时同时从A地去B地,甲每小时比乙快8千米。上午11时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24千米处与乙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二人同时从东村到西村,甲每分钟行120米,乙每分钟行100米,结果甲比乙早5分钟到达西村。东村到西村的路程是多少米? 3.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开出,在离A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度继续前进,各车分别到达对方出发点立即返回,又在离B站30千米的地方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2千米,甲车行驶四个半小时到达西站后,没有停留,立即从原路返回,在距离西站31.5 千米的地方和乙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甲乙丙三人中,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 甲乙两人从东镇,丙一人从西镇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后2分钟再遇到甲,两镇距离是多少千米? 课后作业: 1.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2千米。4小时后,剩下的路比全程的一半少8千米,如果改用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再行几小时到达乙地?

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3用地。 特别提示:(1)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的趋势。 (2)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 地租的高低? ?? ?? 距离 的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 .形成和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2特别提示:相邻同级别的两个城市服务范围会出现交错,在交错区内,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不同或交通通达度不同,不同消费者会选择不同的城市消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主要功能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 1.距市中心远近 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方法技巧: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功能分区和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第1课 草原

1草原 (一)夏日草原 席慕蓉 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 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 论是步行还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 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 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 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 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过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 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 那样的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 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初二期末专项第1次课-八上期末知识点复习

初二期末专项第1次课八上期末知识点复习一.重点短语 1. make up one’s mind 决定去做某事 2. make a resolution to do sth 3. be able to do sth能够做某事 4. promise to do 承诺去做某事 5. at the beginning of 在…的开端 6. paractice doing sth练习做某事 7. of one’s own 属于某人自己的 8. agree on sth.达成一致意见 9. agree with sb/sth.同意某人;与...一致/ 适应 10. agree to do sth. 表示―同意做某事‖。 11. grow up 长大;成熟;成长 12. keep on doing sth坚持不懈做某事 13. make sure to do sth确保做某事 14.take up a hobby兴起一个爱好 15.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污染环境 16. noise pollution 噪声污染 17. make a prediction 预测 18.in the future 在将来 19. on the earth 在地球上 20. play a part 参与 21. in the space 在太空 22.in a good shape 身材好 23. fall in love with sb. 爱上某人 24. make it possible for sb. to do sth. 让做某事对某人来说变为可能 25. in danger 处于危险之中 26. out of danger 脱离危险 27. 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28.help (sb) with sth. 在某方面帮助某人 29. hundreds of 许多 30. live to be 200 years old活到200岁 31. be able to能够 32.over and over again. 33.shake hands 握手 34.pour down 倾盆而下 35.pour in 大量涌入,注入 36.make a mistake 犯错误make a noise 弄出噪音 37.make a living 谋生 38.one more thing = another one thing 39.be filled with = be full of 充满…. 40.be covered with 被…所覆盖 41.cover one’s costs/expenses 支付费用 42.cover 50 miles a day 一天走五十公里 43.It’s time (for sb) to do sth. 到某人做某事的时候了。 44.It’s time for sth. 到做某事的时候了。

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课题1 空气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三、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 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五、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例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可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例如:空气、各种溶液等 多数天然存在的物质,包括矿石、河水、海水等,物质的溶液也属于混合物。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第一课《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目标,自学初读(8分钟左右) 1、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用“||”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2、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给课后生字注音; (2)画出课文中的生词,借助字典、工具书解释难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按照给出的3个标题把课文分为3个部分。 二、合作探究,归纳导读(12分钟左右) (1)指名读生字词:绿毯、渲染、勾勒、低吟、奇丽、洒脱、迂回、疾驰、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举杯、羞涩、摔跤、一碧千里、翠色欲滴、襟飘带舞。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4)指名学生划分课文并说明根据,教师进一步明确根据,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知识点+课后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知识点+课后探究 知识点 一、积累词语。 ⑴校(xiào 校规;jiào 校订) 壳(ké 弹壳;qiào 地壳)藏(cánɡ 躲藏;zànɡ 宝 藏) 行(hánɡ 行列;xínɡ 行动)⑵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二、课文解读 1.探究文章第一部分。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部分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②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①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 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唐诗杂论》被当作重点部分加以介绍,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成功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作者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中心。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则介绍得简略些,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得侧重点与前面不同。从作者选材、剪裁的方法看,我们受到了教益。以前写文章只愁没得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入文,哪管什么中心,详略安排,以后应该学着点。②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等等皆可。教师也可联系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深化对文意的理解。 2.研讨文章第二部分。①“一反既往”使人想起成语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

哲学第二课知识点教学内容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纲要求】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6.主观唯心主义 7.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二: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_____________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__________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______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_________. ②优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___________依据;它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__________。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 ②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局限性: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赏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考点三: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_______和_________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3.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哲学史上存在的“两个对子” 哲学史上存在着______________和唯心主义、_______________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导读导学】

第2次课知识点

第2讲知识点: 1、文献标引简称标引。针对文献的情报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赋于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2、文献特征 内容特征(即内部特征)主要包括:分类号(中图分类号、专利分类号、标准文献分类号等)、主题词、关键词、摘要、主题等。 外部特征主要包括:书名、刊名、篇名、作者、机构名称、单位名称、出版年代、出版地点、出版机构、ISBN、ISSN、专利号(与专利分类号区分开来)、标准号(与标准分类号区分开来)、索书号等。 3、检索语言的两大类:分类法和主题法,分类法侧重于族性检索,主题法侧重于特性检索 4、主题法 实现主题词检索需利用专门的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即赋予一篇文献若干个“主题词”,这些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属于人工语言。例如:自行车、单车、脚踏车这三个词在汉语主题词表中,规定只用“自行车”这一规范化的语词作为主题词。对于含有单车、脚踏车这些语词的文献,一律用“自行车”进行标引。 用户在具有主题词检索功能的数据库中检索时,只要采用“自行车”这一个规范化的主题词,能就检索到所有任意含有自行车、单车、脚踏的文献。 主题检索语言:是使用一组名词术语作为检索标识的一类信息检索语言。它侧重于特性检索。 与分类检索语言用分类号作为检索标识所不同的是,主题检索语言是用语词作为检索标识的。实现主题词检索需利用专门的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即赋予一篇文献若干个“主题词”,这些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属于人工语言。 5、关键词检索虽然也属于主题检索,但关键词是自然语言,它没有经过规范化的处理。 中文数据库都不能实现规范化的主题词检索,“主题”字段,不等同于“主题词”字段,该“主题”字段是指在篇名、关键词、摘要这三个字段中的任何一个字段中检索。 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内95%以上的图书馆都采用它。中图分类法以学 科属性作为分类依据,分五大部类和22个基本大类,按字母顺序和数字大小的顺序查找。 采取的是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编码制度,例如:弹簧的中图分类号是“TH135”。 分类号X56 的类名是什么? 检索步骤:图书馆主页——馆藏目录——选分类号、输入X56——检索,结果显示:“食物污染及其防治” 7、索书号:图书馆藏书排架用的编码,通过索书号能准确找到图书在书架上的位置。我馆 的索书号是由中图分类号加上著者号(同种书区分号)组成的。如:TK42/L73。我馆的索书号是由中图分类号加上著者号组成的。TK42是“柴油机”这一类名的中图分类号,L73是著者号。L是著者刘瑞林的姓“刘”的首字母。 8、国际专利分类表(分类法)简称IPC,主要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文献进行分类。 IPC采用等级结构形式,由部、大类、小类、主组、分组逐层展开的体系构成整个分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 1、背景: 经济基础: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技术支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2、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出现和应用(最显著成就) 表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发电机和电动机,19世纪70年代,不断完善的发电机应用于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像机、放映机,还在纽约建立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车、电话、电报纷纷问世。 影响: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人奥拓制造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研制汽油内燃机,德国的狄赛尔发明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燃料能源:石油) 新交通工具: 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成了汽车(奔驰一号);1913年美国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是汽车价格下降得到普及。 飞机: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三、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 1、领跑国:美国和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起国:英国,是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领先,遍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遍地开花; 2、影响: 积极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发展起来。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王”本来是周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各大国的国君改称“王”,反映出这些国君已经不满足于诸侯的政治地位,他们已经公开表示不再承认周朝的分封。(2)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卿大夫夺位,彻底打破了周朝分封的统治秩序。(3)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各国变法改革以及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制度的宣战,最终使新的生产关系确立。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1)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是秦国能够发展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2)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首先是皇权至上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皇帝称号建立后,嬴政规定自己死后帝位传给子孙,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秦始皇”。“始”——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宝座传给子孙后代,源源不绝。2.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2)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1)郡县制的推行2)郡县制的内容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带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朝法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的原则。秦律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和意义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分析 1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

《文化生活》第二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点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什么? 1.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们有不同的影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被打上特定的文化烙印。 2.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情操;落后腐朽的文化活动将人引向歧途,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如: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特点1:潜移默化。表现在: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被人 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③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 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特点2:深远持久。表现在: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 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 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四、文化对人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 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这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 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 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六、小技巧:如何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用关键词或短语来区分。“创造良好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搞好人际关系”、“润物细无声”、“孟母三迁”、“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体现的是潜移默化。“月是故乡明”、“中华民族的春节情结”、“乡音难改”等,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生活》知识点二课仅一页

第1次课知识点

第1讲知识点: 1、信息素质包括: 信息意识: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持久的注意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组织、检索、获取和传递等能力 信息道德: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信息的特点:主要有:普遍性、无限性、转换性、共享性。 3、信息的作用: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4、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献?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映。知识是信息,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要素包括:文献信息、符号系统、文献载体、记录方式。 5、情报的主要特点:时效性和目的性 6、文献按加工深度可分为零次、一次、二次、三次文献。 什么是零次文献?未经出版发行的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 零次文献有哪些?主要有:私人笔记、底稿、手稿、个人通信、考察记录、试验记录、调查稿等。 零次文献的特点:内容新颖、但不成熟,不公开交流,难以获得 一次文献主要有哪些?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主要有:期刊、专著、报纸、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等。 二次文献主要有哪些?也称检索性文献。主要有:目录、题录、索引、文摘。 三次文献主要有哪些?也称参考性文献。主要有:综述、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字典、词典等。 7、文献按载体形态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声像-视听型、电子型文献。其中,电子型文献 的存储密度最高 8、文献按出版类型可分为:图书、期刊、报纸、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产品样本、会议文 献、档案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等。 属于公开出版物的主要有:图书、期刊、报纸、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 属于特种文献的有:专利、标准、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档案、产品样本、政府出版物。即除图书、报纸、期刊作为普通文献外,其余都视为特种文献。 属于连续出版物的有:期刊、报纸。 9、充当过文献载体的有哪些?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椟、羊皮、丝帛、泥板、石碑、 树皮、树叶、陶瓷、玻璃、砖瓦、青铜、铁、铝、金银、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磁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框题一 : 民主选举: 1. 选举方式: P16(1)直接选举(优点: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 己最信赖的当家人;缺点: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 组织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比较高。适用范围:县或县级 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村委会、居委会选举) ( 2)间接选举(优点: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缺点: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 系不直接,可能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适用范围:县级以上 人大代表的选举;乡镇级以及乡镇级以上工作人员)(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额 =应选额;优点: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 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优点: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 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若不加以有效规范,易发 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①采取何种选举方式,由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 定。 P16 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P17 3.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4.公民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P17-18 ①公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直接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5. 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P18 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框题二:民主决策: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P20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2)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 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P22 (对决策者)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对决策者)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对公民)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对公民)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框题三:民主管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课:草原|部编版

《草原》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的特点。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准备 1、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下载草原风光的图片,制作课件 3、《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欣赏歌曲。 2、听着这样的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3、师:在我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油然而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并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草原》(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拼音,让学生拼读并写出生字 (2)反馈生字书写情况,字形指导。重点强调“涩”的右上角是“刃”而不是“刀”。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思考: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的:出入草原----途中见闻---内蒙古外----内蒙古内----告别草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否用一个字概括?(美) 2、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四、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师:作者通过描写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来介绍的,那么草原的风景到底怎样呢?让我们跟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去领略那里的美丽风光。 1、闭上眼睛,认真听录音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在这段话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句用横线画下来,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3、交流画出的句子,品读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