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复习提纲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复习提纲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复习提纲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一课隋的统一与灭亡581年,杨坚(隋文帝) 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年号:开皇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文帝治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凿时间:隋炀帝(杨广)于605年开凿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隋朝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苏州附近的是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科举制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改变魏晋南北朝时看重门第,转为注重才能。

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科举制的影响:①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③推动教育发展④科举制成为历代选官的主要制度。

隋的灭亡时间:618年(隋炀帝)灭亡原因:①隋炀帝本人奢侈腐败②营建重大工程,发动战争,耗费国力②大规模农民起义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重用人才:吸取隋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魏征),广纳贤才:魏征、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贞观革新主要内容:政治:①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增加科举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③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④严格考查政绩;经济:减轻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控制西域。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于高宗共掌朝政。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③继续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最重要的一点)。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知识点归纳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知识点归纳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1)建立时间:581年(2)建国者:杨坚(隋文帝)(开皇之治)(3)都城:长安(4)统一全国:589年灭陈(5)国号:隋(6)灭亡:618年,隋炀帝。

2.隋朝大运河(1)在位皇帝:隋炀帝(2)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3)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4)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2700多千米;(5)开通大运河的利弊利: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③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弊: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

3.科举制度(1)创立者:隋炀帝(2)标志:进士科的创立(3)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4)积极意义(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清朝末年废除)第2课“贞观之治”1.唐朝(1)建立时间:618年(2)建国者:李渊(唐高祖)(3)都城:长安(4)国号:唐(5)灭亡:907年,朱温代唐。

2.贞观之治(1)在位皇帝:李世民(唐太宗)(2)年号:贞观(3)著名贤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4)措施:①在用人上,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结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补充: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女皇帝武则天(武周政权)(1)在位皇帝:武则天(2)国号:周(3)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4)结果:她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增长;(5)评价: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0课)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0课)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0课)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大运河的开通:(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1.唐朝的社会经济:(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_________年,_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___为都城,_________就是隋文帝。

2._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___,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大趁势。

4.隋文帝采取巩固的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王朝,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趁势。

5.隋朝在诸多方面有所发展,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___________,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____________,而这条运河的开通者是____________。

6.开通大运河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_,全长两千多公里。

四个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五条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①够利用已有的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是在已经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基础上开凿的。

初一下册历史1-11课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下册历史1-11课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1-11课复习提纲朝代接龙:隋-唐-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并立――金、南宋对峙――元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兴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定都长安2、隋朝的统一:589年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统一意义:(1)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2)为隋唐的强盛奠定基础。

3、隋朝的繁荣:“开皇之治”(1)原因:主观原因——隋文帝励精图治;客观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表现:疆域()、国力()、经济()、社会()、人口()4、隋朝的灭亡(618年)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二、大运河1、开凿的直接目的:加强对南方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运输。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2、概况(见大运河地图)三点+ 四段+ 五河3、评价大运河(1)积极方面:适应了……需要;加强了……联系;维护了……统一;推动了……发展;起……作用。

(2)消极方面: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三、赵州桥1、时间、设计者:隋朝、李春;2、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四、隋朝统治与秦朝类似的表现?(P2引言)①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②建立的各种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都建有大型工程;④不惜民力,大兴土木;⑤短命,二世而亡。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客观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朝所奠定的基础。

主观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1)节用戒奢①原因:隋朝速亡的震撼②表现:尽量节俭;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2)招贤用能①知人善任、不论资力、不计亲疏②沿用科举制选用人才:(P11)A目的:培养和选拔更多的贤能之人(根本目的:巩固统治)B作用:改变了。

改善了。

扩大了。

促进了。

促进了。

产生了(3)虚心纳谏:任用贤才,如魏徵(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为唐太宗贤明的体现)2、贞观之治的内容(表现):贞观年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富裕,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户口大增,社会治安很好,史称“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知识点归纳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即隋文帝)都城:长安2、隋朝统一全国: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全国。

二、“开皇之治”1、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2、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隋炀帝在位时期605年开凿。

2、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3、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4、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唐高祖退位传位给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

(2)采取开明政策和措施:①注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②提倡节俭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房谋杜断——唐太宗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于断大事的杜如晦以人为镜——人指敢于直言的魏征,说明唐太宗善于纳谏。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兴修水利,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从西域引入蔬菜新品种。

(2)茶叶生产占重要地位。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11课历史知识点总结

1—11课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三.拔范围。

2)持续1300多年。

四., 隋朝灭亡。

1名臣:2措施:3贡献:三.女皇武则天四12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贡献:他统治的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第3课: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农业方面:发明并推广重要的生产工具手工业:白瓷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是主要的商业区;坊——是居民区)。

社会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妇女社会地位较高,社会风气兼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拉萨)2.三、多彩的文学艺术1.,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因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2.3.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安史之乱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社会上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③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使得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原因: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

第6课 北宋的政治1建立 措施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2目的:措施: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利:23、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125年,金灭辽,11275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经济发展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少,③北方人口南迁带去手工业: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起。

造船业发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限制,。

第:1127年,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病亡),1234年蒙古灭金。

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

3、元的建立和统一建立统治统一(南宋大臣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意义:结束分裂割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4、抗元英雄。

1、疆域2;枢密院(军事);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止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M),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邙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迥;黄河、诲、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止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主要措施:①励精图治,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第3课 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有商业区和居民区坊)。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唐三彩曲辕犁 筒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唐诗:①李白的诗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和欧阳询(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3、画家: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和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一、与日本的交往(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

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1、原因: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中央: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表现:A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

B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 、(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第一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政权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 北宋汉族 赵匡胤 东京 (开封) 960年 1127年(被金灭) 南宋汉族 赵构 临安 (杭州) 1127年 1276年(被元灭) 辽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916年 1125年(被金灭) 西夏党项 元昊 兴庆 (银川) 1038年 1227年(被蒙古灭) 金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会宁 1115年1234年(被蒙古灭)三、重要事件:1、宋与辽──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

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的发展(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2、手工业的兴盛(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

(注意和唐朝的比较)(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