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康复(1)
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方案

5)言语功能训练,针对失语、构音障碍等进行训练。
6)心理干预,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
2.恢复期康复治疗
(1)继续急性期康复治疗措施。
(2)增加以下康复治疗项目:
1)站立和行走训练,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饮食、如厕等。
2.综合性原则:采用多种康复治疗手段,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全面促进患者康复。
3.阶段性原则:根据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目标及措施。
三、康复治疗目标
1.降低颅脑损伤导致的生理功能障碍。
2.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信心。
4.减少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发生。
3.后遗症期:颅脑损伤发生后6个月以上,根据患者遗留问题进行针对性治疗。
五、注意事项
1.康复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具体方案。
2.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庭需积极配治疗方案。
4.加强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支持,提高治疗信心。
5.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1)床上训练: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翻身训练等。
2)坐位训练:逐步提高坐位平衡能力,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
3)认知功能训练: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力等。
4)言语功能训练:针对失语、构音障碍等进行训练。
5)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及家庭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2.恢复期康复治疗
(1)继续开展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各项训练。
四、康复治疗方案
1.急性期康复治疗
(1)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意识、认知、运动、感觉、言语、心理等方面。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四、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全面康复护理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指导原则
谢谢观看!
三、康复护理评估
Rancho Los Amigos认知功能评估表
I级没有反应 病人处于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完全无反应。 II级 一般反应 病人对无特定方式的刺激呈现不协调和无目的的反应,与出现的刺激无关。 III级局部反应 病人对特殊刺激起反应,但与刺激不协调,反应直接与刺激的类型有关,以不协调
延迟方式(如闭着眼睛或握着手)执行简单命令。 Ⅳ级 烦躁反应 病人处于躁动状态,行为古怪,毫无目的,不能辨认人与物,不能配合治疗,词语
理活动。颅脑损伤后常见的认知障碍是多方面的,有注意力分散、思想不能 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困难、归纳、演绎推理能力减弱等。 (二)行为功能障碍
脑损伤病人经受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困扰,对受伤情景的回忆、 头痛引起的不适、担心生命危险等不良情绪都可导致包括否认、抑郁、倦怠 嗜睡、易怒、攻击性及躁动不安。严重者会出现人格改变、类神经质的反应、 行为失控等。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一、概述
(一)概念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为由外力导致脑功能发生改变或者出现脑病理学变化 指由于头部受到钝力或锐器作用力后出现脑部功能的改变 如思维混乱、意识水平的改变、癫痫发作、昏迷、局部感觉或运动神经功能 的缺损
一、概述
(二)病因 导致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见于交通、建筑等意外事
故,其次为自然灾害、爆炸、火器伤、跌倒及各种锐器、 钝器伤等。
一、概述
(三)流行病学 ● 我国年发病率为55.4/10万人口。在青年人的意外死 亡中,头部伤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发病年龄以 10~29岁最高,占62%。 ● 男性发生率多于女性,两者比例为2:1。
颅脑损伤术后 康复训练

一、被动锻炼:适用于偏瘫和瘫痪肌肉的病人,多采用摩法、操法及推摩。
①摩法:即摩擦法,让拇指或四肢指腹。
大鱼际、手掌、掌根紧贴病人皮肤来回直接摩动。
②推摩法:四肢并拢,拇指分开,全手掌面接触病人皮肤,沿淋巴结流动方向轻轻推动。
在按摩之后上下肢关节的各轴位进行被动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绕环等),先小关节,后大关节,从远端到进端,运动幅度逐渐加大,但勿超过关节的生理功能范围,以免造成损伤。
二、主动锻炼:病人病情好转,意识清醒可逐渐由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到步行训练逐步进行。
①坐位训练:病人意识好转后,坐位训练宜早期进行,坐位角度从30度开始逐步增加至80度,每次坐位事件从5分钟开始,每天增加5分钟,逐渐延长至30-60分钟,坐位次数从每天7次至多天2-3次。
②站立训练:扶杖站立,直到独立徒手站立,每天训练2次,每次25-20分钟。
③步行训练:可借助手杖,手杖在前患肢迈出,然后健肢跟上,每天训练25-20分钟。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颅脑损伤康复护理目标与方法

二、康复护理方法
早期
中期
后遗症期
(一)早期康复护理
1.促醒康复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
的意识障碍,除应用药物外,还可以采用各 种神经肌肉促进的刺激手段加速其恢复的进 程,帮助患者苏醒、恢复意识。 功能恢复的大致顺序为自发睁眼→觉醒周期 性变化→逐渐能听从命令→开始说话。
(一)早期康复护理
2.保持正确创伤体位 使患者处于感觉舒适、对抗痉挛模式、防止挛缩的体位。
(一)早期康复护理
3.保持皮肤清洁 要定时翻身、变换体位,预防压疮
(一)早期康复护理
4.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损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往往 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容易发生误咽误吸, 因此,要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和呕吐物, 帮助患者排痰,防止呼吸道感染。
(二)恢复期康复护理
2.知觉障碍的康复护理 (1)失认症的康复训练 视觉失认训练 空间关系辨认训练 面容失认训练 方向失认训练
(二)恢复期康复护理
(2)失用症的康复训练 运动性失用的训练 结构性失用的训练 穿衣失用的训练 意念性失用的训练
(二)恢复期康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
3.行为障碍的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的行为障碍是多种多样的。 行为异常的治疗目的是设法消除他们不正常、不为社会所接受 的行为。 (1)躁动不安行为的康复护理 (2)易冲动行为的康复护理
(一)早期康复护理
5.尽早康复 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应尽早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被动关节活动 范围练习,肢体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练习,循序渐进。
(二)恢复期康复护理
早期
中期
后遗症期
(二)恢复期康复护理
1.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除有运动功能障碍外,常伴有记忆困难、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理解困难和判断力降低等认知障碍,认知功能训练是提高智能的训 练,应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
颅脑损伤康复计划

颅脑损伤康复计划颅脑损伤是指头部遭受外力的打击或其他创伤导致脑部受到损伤,这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外伤,需要专门的康复计划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本文将介绍一种完整的颅脑损伤康复计划,旨在帮助受伤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康复计划概述颅脑损伤康复计划旨在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克服与颅脑损伤相关的身体和认知障碍。
这个计划需要患者与康复团队密切合作,包括神经学家、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颅脑损伤康复计划的示例。
评估阶段在康复计划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患者的损伤程度、功能受损的程度以及潜在的康复需求。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认知功能评估、运动功能评估和言语语言评估。
制定康复目标基于评估结果,康复团队会与患者讨论并制定康复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量化和可实现的。
例如,对于一个肢体功能受损的患者,康复目标可以是恢复部分或全部肢体功能。
对于一个认知受损的患者,康复目标可以是提高注意力和记忆能力。
制定清晰的康复目标可以帮助患者和康复团队更好地衡量进展。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颅脑损伤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这些方案可能包括肌肉强化、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物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功能。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师会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照料、工作和社交技能。
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恰当的训练和活动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职业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实现独立生活和工作。
言语治疗颅脑损伤可能导致患者在语言表达、理解和沟通方面出现问题。
言语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进行言语和语言训练,以帮助他们恢复或改善语言功能。
这可能包括发音和语音练习、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训练等。
认知训练颅脑损伤通常伴随着认知功能障碍,如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
认知训练是通过结构性的训练和活动来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具有危害性大、后遗症多、治愈时间长等特点。
虽然康复是颅脑损伤恢复的有效方法,但在进
行康复前,应先进行病情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以获得最佳
效果。
以下是一些颅脑损伤康复的指南:
个性化评估
在康复治疗之前,应进行个性化评估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康复需求。
评估可以涵盖以下方面:
- 如何评估认知、行为和情绪状况
- 如何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 如何评估社会和情感功能
康复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对于颅脑损伤的恢复至关重要。
康复计划应涵盖以下方面:
- 体力训练,包括平衡、灵活性和肌肉力量训练
- 认知康复,包括记忆和注意力训练
- 语言和沟通,包括语言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
- 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厨艺、洗衣、自我护理等活动
- 职业康复,包括寻找工作或研究新技能
有效的康复
为了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康复治疗应该始终个性化
- 康复治疗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体能、认知、社会和情感功能
- 康复过程应该积极参与,不应该过分依赖治疗师
- 康复过程应该持久、耐心和最终目标导向
颅脑损伤康复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积极地参与康复过程并且坚持不懈,患者就可以慢慢实现恢复受损功能的目标。
颅脑损伤康复实训总结报告

一、引言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伤情复杂严重,死亡率高,且康复周期长,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为了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我参加了颅脑损伤康复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实训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颅脑损伤概述颅脑损伤是指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的损伤。
根据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通与否,颅脑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根据损伤病理机制,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
2. 颅脑损伤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治疗:在神经外科病房进行,以床边康复治疗为主,包括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支持疗法、抗痉挛体位等。
(2)恢复期康复治疗:患者在经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转入专门的康复中心进行康复,包括运动、认知、言语、行为、心理和大脑综合功能等方面的康复。
(3)后期康复治疗:患者在经过康复中心规范的康复治疗后,转入社区或家庭进行康复,包括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
3. 康复治疗技术(1)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肢体康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认知康复: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认知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3)言语康复:针对患者的言语功能障碍,进行言语训练,如发音训练、构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等。
(4)心理康复: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对颅脑损伤的认识通过实训,我对颅脑损伤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康复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2. 掌握了康复治疗技术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如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言语康复、心理康复等,为今后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康复治疗任务,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亲自参与了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颅脑损伤康复方案

颅脑损伤康复方案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的强烈冲击、挤压等,导致脑细胞破坏、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颅脑损伤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程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颅脑损伤康复方案。
1. 体力康复与肌肉锻炼颅脑损伤患者常因长期卧床、运动减少而导致肌肉萎缩、体力下降。
因此,体力康复与肌肉锻炼是颅脑损伤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从适量、适度的运动开始。
轻度运动可以包括普通的步行、伸展、弯曲等,中度运动则可以包括快走、慢跑和简单的器械锻炼等,重度运动则可以向高水平的颈部和肩部活动、力量训练等方向发展。
在肌肉锻炼方面,肌肉损伤和肌肉失去活力是颅脑损伤康复可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可以使用习惯性的鸟翼绷带(或叫一字鞋),能够有效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2. 认知功能锻炼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通常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康复治疗中,要加强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方面的训练。
认知功能锻炼的内容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空间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
训练方式可以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也可以是通过结构化训练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此外,电脑和手机上的大量应用软件也可以作为认知训练用的工具,可以让患者尝试不同的游戏和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认知功能。
3. 情感管理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期间,由于疾病的影响和身体能力的下降,经常会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一个良好的情感管理是康复治疗中必须强调的一方面。
情感管理可以通过沟通、娱乐、社交活动和个性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
通过与患者频密的交流和倾听,医生可以让患者分享他们的感受,并帮助他们寻找更好的出路。
此外,让患者进行一些简单且令人愉悦的娱乐活动,如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等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品质。
4. 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提升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通常也受到一定的削弱。
在康复期间,帮助患者提升社交和生活能力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一、概述二、病理生理三、康复评定四、康复治疗五、预后一.概述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定义:一组因创伤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意识丧失、记忆缺失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伤病。
•青年人因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学不能超越自然规律颅脑损伤的原因发病情况❖年龄分布:颅脑损伤可以发生在各年龄组,其分布呈两极分化,即15~24岁青少年(200/10万人口),65~75岁老年人(200/10万人口)居多❖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两者比例为2:1;男性TBI死亡率是女性的3~4倍.❖原因:半数TBI与交通事故有关另50%由坠落、遭人打劫和其他原因所致,如赛车、拳击等。
二.病理生理分类临床:开放性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前者是指头皮、颅骨和硬脑膜三层同时破损,脑组织与外界沟通者;后者是指头皮、颅骨和硬脑膜的任何一层保持完整,脑组织不与外界沟通者。
分类病理生理:原发性局部弥漫性继发性1、局部脑损伤颅脑损伤以直接暴力最常见,其次为间接暴力。
暴力的方向即加速、减速或旋转及暴力的大小决定了对脑原发性或继发性损伤的程度。
由于脑组织不是僵硬的而是类似凝胶状,因此惯性作用可以引起脑组织移位,直至被硬脑膜间隔或颅骨挡住为止。
➢暴力损伤是以着力点的损伤或脑灰质的挫伤为特征,引起脑实质及表面出血。
头部受到严重打击后,可在两个部位发生脑损伤即着力点局部、着力点对侧,后一种情况又称之为对冲性损伤。
➢撕裂伤是局部脑损伤的另一种形式。
颅脑是由坚硬的密质骨构成,其额、颞部内部轮廓不规则,当内部不规则骨擦伤脑表面时可产生脑表面裂伤。
➢压迫性颅骨骨折是脑挫伤和裂伤的另一主要原因,死亡率相当高。
➢血管破裂可产生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颅脑内血肿,不论那一种血肿,均要占据一定空间,压迫脑组织。
2、弥漫性脑损伤除了局部损伤外,对脑的旋转与震荡力可导致弥漫性损伤,结果是严重的广泛的白质退行性变化。
白质弥漫性损伤的临床表现:病人深度昏迷,两上肢呈异常的伸展姿势,常伴有自主功能障碍,植物状态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弥漫性损伤在CT表现为散在出血灶或出血点。
3、继发性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是原发性脑损伤的直接后果包括:①颅内压升高②脑缺血③脑水肿④低血压⑤低钠血症⑥颅内感染⑦脑积水病例•病史:患者xx,女,34岁,因“昏迷、运动障碍6月余”入院。
6个月前因车祸致昏迷,头颅CT示“脑挫伤、原发性脑干损伤、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脑室内出血”,当时GCS 评分3分,经清创缝合、防治脑水肿等治疗,患者昏迷20余天后清醒。
•查体:言语不清,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注意力下降,双上肢肌力Ⅳ+ ,双下肢近端肌力Ⅳ+,远端肌力Ⅲ。
双侧指鼻试验不准确,闭目难立征阳性。
•功能状态: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平衡2级,坐站转移不能,不能站立,不能步行,双侧跟腱挛缩,左足下垂、内翻,ADL小部分自理。
头皮解剖图示二、头皮裂伤(scalp laceration)颅前窝骨折(fracture of anterior fossa)颅中窝骨折示意图颅后窝骨折(fracture of posterior fossa)凹陷性骨折图示CT表现和治疗CT表现和治疗CT表现和治疗处理问题•1、入院诊断•2、主要存在的问题•3、康复训练方法•4、康复治疗的长期目标三.康复评定•康复评定的意义•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判断预后•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判断康复治疗的疗效•早期评定,正确评价,恰当地使用评价工具•康复评定内容意识障碍、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言语-交流功能障碍、认知-知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社会心理等(一)严重程度的评定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在重度脑损伤中,PVS占10%,是大脑广泛性缺血性损害而脑干功能仍然保留的结果。
•诊断标准:①认知功能丧失,不能执行指令;②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③有睡眠-觉醒周期;④不能理解和表达言语;⑤能自动睁眼或刺痛睁眼;⑥可有无目的眼球跟踪活动;⑦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正常。
•以上7个条件持续1个月以上。
•昏迷:是一种丧失意识的状态,既不能被唤醒也没有注意力,眼睛闭合因而缺乏睡眠-觉醒周期,对指令没有反应和没有语言,昏迷存在于损伤的早期阶段,通常持续不超过3-4周。
(二)运动功能障碍评定评定内容:肌力、肌张力、随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评定方法:手法肌力测定(MMT)Ashworth肌张力(痉挛)分级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定量平衡能力评定临床步态分析(三)认知功能的评定❖认知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活动范畴,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理解和智能等。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意识的改变、记忆障碍、听力理解异常、空间辨别障碍等。
常用的认知评定量表➢Rancho Los Amigos(RLA)认知障碍分级➢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 AIS)➢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NC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Rancho Los Amigos 认知功能评定描述脑损伤恢复中行为变化Ⅰ级:没有反应病人处于深睡眠,对任何刺激完全无反应Ⅱ级:一般反应病人对无特定方式的刺激呈现不协调和无目的反应,与出现的刺激无关Ⅲ级:局部反应病人对特殊刺激起反应,但与刺激不协调,反应直接与刺激的类型有关,以不协调延迟方式(如闭着眼睛或握着手)执行简单命令Ⅳ级:烦躁反应病人处于躁动状态,行为古怪,毫无目的,不能辨别人与物,不能配合治疗,词语常与环境不相干或不恰当,可以出现虚构症,无选择性注意,缺乏短期和长期的回忆。
Ⅴ级:错乱反应病人能对简单命令取得相当一致的反应,但随着命令复杂性增加或缺乏外在结构,反应呈现无目的、随机或零碎的;对环境可表现出总体上的注意,但精力涣散,缺乏特殊注意能力,用词不达意常常不恰当并且是闲谈,记忆严重障碍常显示出使用对象不当,可以完成以前常有结构性的学习任务,如借助帮助可完成自理活动,在监护下可完成进食,但不能学习新信息。
Ⅵ级:适当反应病人表现出与目的有关的行为,但要依赖外界的传入与指导,遵从简单的指令,过去的记忆比现在的记忆更深更详细。
Ⅶ级:自主反应病人在医院和家中表现恰当,能自主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很少差错,但比较机械,对活动回忆肤浅,能进行新的学习,但速度慢,借助结构能够启动社会或娱乐性活动,判断力仍有障碍。
Ⅷ级:有目的反应病人能够回忆并且整合过去和最近的事件,对环境有认识和反应,能进行新的学习,一旦学习活动展开,不需要监视,但仍未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能力,如抽象思维,对应急的耐受性,对紧急或不寻常情况的判断等。
(四)言语功能障碍评定失语症筛查失语症检查口颜面失用、言语失用检查构音障碍检查(五)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是指人们为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身体动作群,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基本动作和技巧。
六、其他评定•感觉障碍评定•行为障碍评定•情绪障碍评定三.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目标•通过以功能训练为主的综合措施,争取达到生活自理,过正常人生活。
具体目标❑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存功能❑调整心理状态❑学习使用辅助器具,指导家庭生活脑外伤康复的三个阶段早期康复(一)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目标–稳定病情,提高觉醒能力,促进健忘症恢复,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一)早期康复治疗•治疗方法–促神经恢复药物–维持营养、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合理体位–催醒治疗–预防并发症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关节挛缩变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压疮催醒治疗药物之外,可考虑以下刺激的方法,以助催醒。
•1)音乐疗法•2)亲人谈话•3)肢体运动和皮肤刺激•4)按摩和针灸治疗•5)高压氧治疗(二)恢复期康复治疗•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行为障碍•言语障碍•情绪障碍•迟发癫痫•恢复与增强肌力训练•抗痉挛练习•改善关节活动度•功能活动训练•ADL训练: 进食、穿衣、洗漱、沐浴等从哪个阶段开始训练•运动发育程序: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坐到站-站位平衡-步行(1)床上训练(2)坐起训练(3)坐位平衡训练(4)从坐到站训练(5)站立及及站位平衡训练(6)步行训练(7)上肢与手功能训练认知障碍的康复•认知是大脑处理、储存、回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觉醒和注意障碍、学习和记忆障碍、问题解决能力障碍等。
•根据认知障碍的恢复程度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
认知障碍的训练训练内容定向力、专注力、结构组织能力、记忆力、计算力、推理能力等训练训练工具图片操作法电脑软件(自编)真实环境中指导认知障碍的训练1.记忆能力训练原则:循序渐进、正性鼓励方法:1)PQRST法预习-提问-阅读-陈述-检验2)编故事法3)多种途径:计算机辅助、图形、声音4)记忆辅助物:记事本2.注意力训练•注意力是指在某一时间内人的精神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对象的心理过程。
•猜测游戏•删字母作业3.定向力训练•定向力:指对人、地、时间的辨别能力•代偿方法:如提示卡、钟表、日历4.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内容失语训练;构音障碍训练;训练工具复读机、写字板、电脑软件、实物等(三)后遗症期康复治疗o继续强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提高其生活质量o矫形支具与轮椅的训练o复职前的训练o继续强化认知、心理等功能训练矫形支具•肩吊带;•腕手伸展矫形器•动态性踝足矫形器伸腕夹板固定腕关节;预防腕偏斜;预防及矫正腕关节挛缩缓解关节疼痛五.预后GOS是对颅脑外伤病人恢复及其结局进行评定根据病人能否恢复工作、学习、生活能否自理,残疾之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该量表一般在颅脑外伤后至少半年才能评定。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1级(死亡)2级(植物状态)无意识、无言语、无反应,可有自发性睁眼或闭眼,大脑皮层无功能。
特点:无意识但仍存活。
3级(重度残疾)患者神志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依赖他人照料,严重精神、躯体残疾。
特点:有意识但不能独立。
4级(中度残疾)患者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活水平,但日常生活能自理。
特点:残疾,但能独立。
5级(恢复良好)尽管仍遗留有轻微的神经症状和体征,但已恢复原来的生活和工作。
特点:恢复良好,但仍有缺陷。
病例回顾•患者,女,34岁,因“昏迷、运动障碍6月余”入院。
6个月前因车祸致昏迷,头颅CT示“脑挫伤、原发性脑干损伤、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脑室内出血”,当时GCS评分3分,经清创缝合、防治脑水肿等治疗,患者昏迷20余天后清醒。
•查体:言语不清,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注意力下降,双上肢肌力Ⅳ+ ,双下肢近端肌力Ⅳ+,远端肌力Ⅲ。
双侧指鼻试验不准确,闭目难立征阳性。
•功能状态: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平衡2级,坐站转移不能,不能站立,不能步行,双侧跟腱挛缩,左足下垂、内翻,ADL小部分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