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500字(7篇)范文精编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500字(7篇)第1篇:记忆中的年味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
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春节前的一件大事。
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
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春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第2篇:记忆深处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许许多多部小短剧,他们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一幕幕放过,却有一幕停留了很长很长时间……记得那年冬天,那年冬天非常的寒冷,但是,有一件事温暖了我的心。
那天早上,我要上学,但是起来的'时候,已经6点40了。
天啊!要迟到了,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起来,迅速的穿好衣服就直奔洗手间,快速洗漱完之后,看见妈妈起来了,说:“孩子,我送你。
关于年味的初中作文600字(精选16篇)

年味的初中作文关于年味的初中作文600字(精选16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年味的初中作文600字(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年味在农村中最浓,家家户户都贴上对联,屋里的人总是匆匆忙忙,做这做那的,不闲下来一刻,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偶尔两人一不小心碰到了一起,还会开怀大笑,笑声里满满的都是幸福!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一家人在爷爷家里一起包饺子、包包子,那是弟弟还很小,我什么也不会做,就站在旁边抱着弟弟安安静静地看,可心里总是按耐不住,心里痒痒的,看着十分眼馋的时候,就轻轻地把弟弟放在座位上,腼腆地跑过去问爸爸,“我可以包一个饺子吗?”于是,弟弟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我开开心心地包饺子去了。
姑姑姑父们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还时不时教我呢!一切都那么温馨美好!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会炖鸡吃,而我就每次都要吃鸡腿了,然后有一段时间我就特别不喜欢去外婆家,那段时间里每次有人问我是喜欢去爷爷家一些还是外婆家一些,我总会毫不犹豫地说爷爷家,说起来也好笑。
我外婆家的女儿儿子分到各个地方去了,有的去了珠海,有的到了杭州,有的在湘潭,有的在长沙,还有的则在娄底。
每次过年舅舅大姨们都回来了,所以在外婆家的时候,我就有许许多多的哥哥姐姐陪我玩了,每次他们都会带我去吃好吃的。
大年初一我最开心了,因为这天不仅是新年的第一天,还是我的生日!所以每次都有许多人陪我一起过生日,庆新年。
新年最开心的还是领红包啦,可是也有点“不好”,就是别人一年可以领两个红包——一个新年红包和一个生日红包,而我的红包合二为一了。
年味或许就是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和亲戚一起聊聊天,去亲朋好友家中拜年。
或许这就是年味吧!小年这天,我们离开城市,来到农村姑姑家,寻年的味道。
过年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一进门,便闻到浓浓粽叶香。
年味为话题的作文八篇

年味为话题的作文八篇年味,是烟花爆竹那硝烟的味道;是采办年货那喜气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饭那幸福温暖的味道;也是看春晚那兴致勃勃的味道;更是以上所有味道都混合起来的,喜庆团圆的味道。
爸爸妈妈满载而归,手里拎着沉甸甸的年货,接着,我们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火红的对联和“福”字。
然后,我们就去走亲访友了,家家户户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上喜庆的中国结,并且相互赠送礼品,送红包,拜年问候。
从这个时候,我已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年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
爷爷奶奶也忙着谢年,整个房间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端上丰盛的饭菜,点烛插香,参拜许愿。
晚上,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谈笑风生,整个房间充满了温情。
看春晚当然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
一首首动听的歌谣,一支支美丽的舞蹈,一个个搞笑的小品,再加上扣人心弦的杂技以及魔术表演,使每年的春晚都是那么令人期待。
当然,最勾引我们童心的东西非烟花莫属了。
年夜饭还未吃完,楼下早已传来“噼噼啪啪”的烟花声,那就像一声声集结号,我和表哥再无心思吃饭,放下筷子,抓起早已备好的烟花,冲下楼去。
楼下早已聚集了一群邻家孩子,你扇你的“芭蕉扇”,我放我的“火凤凰”,摔炮也来凑热闹……晚上十二点整,“嘭——啪——”一声声炮响把我儿猛地惊醒,往窗外一张望,只见外头火树银花,照亮了夜空,可谓壮观啊!有句话说得好,“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里,我也要更上一层楼!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又是一个春节悄然飘过。
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弥漫在空气中鞭炮炸出的硝烟味。
一进腊月,就开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高一声,低一声,只要你深呼吸一下,便能闻到火药味。
随着火药味越来越浓,年也就越来越近了。
这年味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才慢慢散去,欢天喜地的的爆竹,带来了喜庆,带来了热闹,驱走了晦气,驱走了忧愁,听着就叫人高兴。
饺子,是国人百吃不厌的饭食。
所以老话说得好: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00字(精选8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00字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00字(精选8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00字(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00字1等小年除旧扫尘一结束,洗的任务便主要落在了我们母女三人身上。
母亲是个爱干净的人,每到年关,母亲都要带着我和姐姐把家里的被褥拆洗一遍,那时候没有被罩,母亲就在被子的前边缝上“被头”,以便平时脏了拆洗,而家里的被褥常常是一年拆洗两次,一次是暑假、另一次就是年关了。
这时候清洗被褥可不比暑假天气好的时候,天气冷,母亲会让我们早早吃完饭,在大铁锅里烧上一大锅热水,我们用母亲用旧衣服换来的大盆盛洗衣物,一边热水一边洗衣服,一遍揉,第二遍打肥皂、第三遍涮干净,我们三人轮流工作,不一会儿,一床被子便会清洗干净。
灶膛下的火熊熊地燃烧着,我们也干得热火朝天,直到洗完衣服才渐渐熄灭。
每洗一个被子,就拧干晾晒到铁丝上,等风干后,母亲叫上我们姐妹中的一个,把被面和被里抻拉平整,然后让我们两个继续洗,而她,则急急忙忙开始了缝的工作。
我们母女三人就这样配合着,等到被子全部洗完,缝的任务也常常要到晚上10点多。
虽然很累,但是一想到过年能穿上干净的衣服,盖上干净的被子,我们所有的劳累便烟消云散。
母亲手下剪剪缝缝的活是不在话下的。
平时,村里很多人都会找她剪个鞋样、裁件衣服,母亲从不推脱,常常是“手到擒来”,让别人满意而归。
针线活就更不用说啦,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在母亲的熏染和教导下学会了缝被子、缝棉衣服,知道了缝时要上边针脚小一些、下边针脚大一些,中间要穿空而过的技巧,因为这点“本事”,在郑州就读的四年里,我不但帮了班里许多同学的忙,而且,也成了我成家后最艰难时期不求人、不为难的一个法宝。
儿子出生才10个月,母亲瘫痪在床,不能在病床前尽孝,缝制儿子的棉衣服我也只好全部包揽,想起生命中那段最为艰难的日子,想到今天我能游刃有余、按部就班地处理家务事,如今,再回忆母亲对我和姐姐的教导,总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激。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800字(精选13篇)

我心中的年味作文800字(精选13篇)第一篇:我心中的年味作文800字年味,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那份不可割舍的情感,是对每个在异乡的游子的呼唤,是每个家庭难得的相聚。
年味,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今年过年回到许久没回的老家。
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乡村的那份宁静和安详。
今天过年,对今天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上午,全家一起大扫除。
连一向顽皮的弟弟也认真的拿着扫把在扫楼梯。
爸爸正拿着拖把在拖地板。
原本沾满灰尘的地板变得焕然一新。
爸爸摸把汗水,看着干净的地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妈妈和奶奶在拿着抹布抹瓷砖,豆大的汗珠从她们的头上滴下却毫无感觉。
爷爷和我则拿着扫把在扫地,厨房,客厅,卧室,都要扫干净。
尽管是冬日,汗水却也是止不住的流。
一家人虽然一起搞大扫除很累,但没有一个人真正觉得累,一家人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是幸福快乐的。
下午,爸爸开车带我和爷爷,弟弟去族坟祭祖。
来族坟的次数一年中只有一次。
尽管来的次数少,但每次来这,我都感觉有个声音在呼唤我。
内心总会有某种悸动,在催动我的双腿迈步向前。
曾经我一直没有搞懂这是怎么回事,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是血脉的力量,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和那里长眠的先辈一样的血。
这是来自骨子里的对先辈的缅怀。
走进族坟,爷爷手里拿着纸钱香烛,来到一座古老的坟前,指着对我说道:“你不是要看族谱吗,这是我的祖公,到你们这代,不知道要叫什么了。
”我走近仔细端详,古老的字体虽然用眼睛看看不懂,但用心去看,我感到这上面的字是多么亲切,多么自然。
用心去看,我看懂了,这是祖先最后留给子孙的礼物,这是一份只有用心才能读懂的礼物,让我们可以追忆过去,读懂自己的来历,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让自己在百年之后有一个归根之处。
除夕夜晚,一张圆圆的桌子坐满了人,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就今晚能好好放松休息,圆桌上正中央是一整只鸡,意味吉祥如意。
旁边摆着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
年迈的爷爷奶奶忙着给一年在外奔波忙碌的爸爸妈妈夹菜,这里一只鸡腿,那里一块鱼肉。
年味的作文

年味的作文关于年味的作文(精选20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年味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年味的作文篇1驰隙流年,恍若一瞬星霜换。
在这十八年的时光罅隙中,不变的是那一轮团圞月,不变的是点点繁星,门前的老树似乎也还是原来的模样。
然而,高楼拔地而起,鞭炮销声匿迹,在这个盛大的春节里,似乎觉得年味如东逝水般一去不返了。
自我记事以来,“春节”便是家里最隆重的盛典。
对联,是不能马虎的,腊鱼腊肉,是一定要吃的,看春晚,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那起起伏伏的烟火声,我们也必定是其中一份。
外面冷风呼呼,屋内的人们围坐一团,嗑瓜子,聊天,打麻将,是最为常见的过年。
那热烈的红色,喧闹的鞭炮声,也为这钢筋水泥的城市添上一抹“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温情。
那时的年味儿,是热闹,是温情。
毕竟年,本来就是阖家团圆,去旧迎新的大喜日子。
或许年本就不是一顿大餐,一副对联,几个红字,而是“家”。
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外地工人不枉劳时费力也要回家过年。
而如今,似乎有什么东西变了味。
多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似乎不再拘泥过年就要全家一起的传统,远程视频聊天,少了一抹热切。
走在小区里,也看不出过年的痕迹,而过年专享的美食,也失去了他的“特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唯有空荡荡大街道,才提醒着我,大家都放假了。
或许再也不会有哪个节日像春节一样让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停下手头的工作,再繁华的街道也失了生机。
也请朋好友一起,便是年味了吧。
在未来,春晚的收视率可能继续走低。
大家需要的,只是一个不用烦心工作,安安静静聚在一起的机会罢了。
不需爆竹声中一岁除,只需安安静静细水长流,不需腊鱼腊肉迎新年,只需平平淡淡才是真。
你可能会质疑那怎么能算过年。
的确,喜庆,热闹才是过年的主旋律,然而,家庭,归属感才是过年的核心。
那么,年味儿真的如我开头所说般消失殆尽了吗?不。
《年味》优秀作文

《年味》的优秀作文精选 2022 年年味,戒许真癿丌曾离我们进去,当我们恪守对亍家癿思忛不丌舍时,已然烙印在心底。
年味作文 1一年一渡癿新昡佳节到来了,但令我最难忘癿还是那洋溢着浓浓癿年味癿除夕乊夘。
除夕,是中国癿传统佳节,每到这一夛,进方癿亲人都要回到家里不亲人团聚,吃上一飠团年飡,表示一家人永进团团圆圆,相亲相爱,幸福美满。
晚上,我吃过年夘飡,全家人都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昡节联欢晚会。
12 点癿钟声敲响了応然,噼里啪啦癿一声鞭炮声印入耳帘,我跑到了窗前一看,哇!鞭炮、烟花癿声音彼伏着,像是在不过去癿一年告别。
我癿好奇心把我引到了窗前,最值得引人注目癿,还是那非花却比花甚乊癿烟花了。
十几支烟花直挃夛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耄出,在空中傲然绽放。
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夘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多地照射得如同白昼。
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癿多火球。
它飞到卉空,啪癿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癿、闪光癿尾巳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癿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癿蒲公英,丌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癿颜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亐颜六色癿火焰拖着长长癿尾巳,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蹿上夘空;瞧!那边升出了夛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癿含苞待放夛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癿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夗美呀!夗么热闹癿除夕乊夘!嗖,嗖,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癿响声,那漂亮癿烟花托着一条美丽癿长尾巳,在夛空中划下一道道拱们乊后,闪亮登场了。
烟花亐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癿夘空装点成美丽癿多花园!有癿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冲上夛空,又慢慢落下来;有癿像秋菊、月季,万紫千红,千奇百怪;有癿像小流星,猛地窜上夛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夘空中多地和夛空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癿,沸腾丌已。
那各种各样癿喜庆声连成一片,好似响彻于霄癿交响乐。
真是动听枀了!鞭炮也丌甘示弱,啪,啪,啪癿响声在夛空中回荡。
2024年记忆中的年味作文最新6篇

2024年记忆中的年味作文最新6篇记忆中的年味作文篇1爆竹响,新气象;贴对联,求团圆,烟花佳肴度除夕。
题记年味,是那从远处升起的炊烟,萦绕在心头,久久盘旋。
夜幕将至,火焰般的残云被点点星光吞噬。
远处的炊烟像轻柔的白色的旗帜,呼唤着归乡的游子。
木椅子上的老人,脸上写满了沧桑,充满着期待。
外婆!那是小女孩清脆的声音,回应的是老人那一脸绽放的笑容,笑容里藏着慈爱,藏着温情。
屋里,一听到动静,梳妆整齐的表妹们便纷纷从房间里探出来,见到女孩,她们兴奋得像只麻雀,互相拥抱着对方,叽叽喳喳地聊起了新年的八卦,时时传出阵阵笑声。
半年不见,女孩长高了不少,却依然是他们最爱的大姐姐。
除夕,那笑声伴着厨房里传出的锅铲起落声,似乎尾随着那细长的炊烟,窜出屋子,渐渐远去。
厨房关不住那诱人的香气,菜香四处弥漫,路过的猫狗也在屋外久久徘徊。
夜幕终究是降了下来,热闹的村庄却是灯火阑珊,点亮了村庄,也染红了天幕。
等待已久的年夜饭终于开席了,一盘又一盘荤菜、素菜端上了饭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分放着碗筷,父辈们拿出了珍藏已久的酒水,顿时屋里弥漫着酒香、菜香。
孩子们也不甘落后,找来杯子,倒满饮料,豪爽起来。
外婆,端端正正地坐在首席,大人小孩一个个都向外婆举起了杯子,杯子里盛满了美好的祝福。
妈妈,总是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往外婆的碗里夹菜,直到碗里再也盛不下为止。
外婆那满脸的皱纹,舒展再舒展,那是幸福在流淌、在凝聚、在绽放觥筹交错间,彼此在述说着半年来的生活故事;欢声笑语中,关注的是那孩子们的学习成长。
女人们唠叨唠叨家常,总有讲不完的生活戏曲,道不完的平常琐事。
年夜饭在这热闹的除夕夜拉得老长、老长你们看,烟花!在一个孩子的惊讶声中,远方的夜空上绽放出一朵朵的美丽的烟花,随后是一声声巨响。
孩子们赶忙拿出各自的烟花、炮仗,奔跑出去。
或观赏烟花,或燃放烟花。
不放心的大人们,也都走出屋子,久久地望着远处的星空,还有那朵朵绽放的烟花。
很多年以前,也许他们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争抢着烟花、炮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记忆中的年味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
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春节前的一件大事。
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
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春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篇二:记忆中的年味年,不仅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团圆节日,还是记录岁月的标识和载体,映射漫长岁月里人们生活状况的镜子。
在童年的记忆里,从进入腊八这一天就预示着忙年的开始。
这天清早,母亲会将浸泡好的八种粮食倒入我家那口大锅中。
和往常一样,10岁的哥哥用力拉着风箱,伴随着“咕嗒、咕嗒”的节奏声,灶膛中伸出了长长的火舌,驱散了严冬的寒意。
那时,城市居民几乎家家养着家禽。
我家养着6只芦花母鸡和12只小白兔,每天清早我都会拎着竹筐到菜店捡拾菜叶、白菜根,如果能捡到胡萝卜,我会特高兴,那可是小白兔最喜欢吃的。
回来后,将捡来的东西洗净切碎拌上玉米面放进铝盆里,鸡笼里的鸡就“咕咕”叫着,拼命向外伸头,贪婪地注视着它们的早餐。
每当我把笼门打开的一瞬间,母鸡们就箭一般冲向铝盆。
之后,我会顺手将几个白菜根投进兔笼,里面立马就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腊八蒜”是这一天必须要做的。
头一天把大蒜用温水浸泡,第二天就很容易去皮了。
一个上午,满满一盆大蒜剥了出来,母亲把剥好的蒜瓣装进准备好的广口玻璃瓶,倒满醋密封起来。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瓶子里的蒜瓣全都变成了翠绿色酸脆可口,泡过蒜的醋则是蘸饺子、拌凉菜的调味佳品。
吃过了腊八粥就要忙着“扫灰”,也就是大扫除,要把家里墙壁地面和各种物件全部清扫一遍,为干干净净过新年打好基础。
扫灰这天全家总动员,把能搬动的物品搬到门外,房间基本清空以后,父亲戴上口罩挥动着扫帚,沉睡了一年的灰尘会随着扫帚在空中弥漫,待尘埃落定,再把搬出去的物品搬回原位。
扫完灰就要忙年货了。
那时候,鱼、肉、蛋、油甚至花生、瓜子都是按人或按户定量供应。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总要去排长队购买年货。
有一年,每户供应半个猪头,排在我前面的人买的猪头干干净净,好不容易轮到我买时,眼前的猪头却全是毛。
我对售货员抱怨道:“换一个,像个猛张飞。
”售货员笑了:“你不吃亏,你没见给你的半个张飞头要顶一个刘备脸吗?”临近年根的几天最忙,蒸馒头、做花卷、熏鱼、炸萝卜丸子常常都是通宵达旦。
那时面粉供应量少,做馒头时先把白面粉和好擀成皮,再把黑面团包起来,蒸熟后从外表看一个个雪白的大馒头真是喜人。
那时候我们和外公住在一起,每天吃饭时,外层的白面皮都要剥下来让外公吃,这是母亲给我们订下的规矩。
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总要蒸上一只鸡,这可是我们家过年时的主打菜。
做法很简单,将已掏空内脏的鸡腹填足大料,然后用厚厚的白菜叶裹紧放入锅中,蒸熟冷却后再将鸡肉、白菜撕成丝装入坛子放在室外以延长保质期。
父亲做蒸鸡味道独特、鲜美可口,是我童年记忆里过年时难忘的美味。
期待已久的除夕夜终于来临,全家人坐在热炕上,吃着父亲做的韭菜炒鸡蛋、凉拌白菜丝、蒸鸡、萝卜丸子,说着、笑着、喝着、吃着,尽情享受着美食,体会着浓浓亲情的温暖。
吃完年夜饭,母亲就给我们拿出新衣服,再每人发一个红包,里面有五角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父亲会拿出几挂鞭炮分给我们,这一刻是我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不需要忙年了,可以尽情玩耍了。
过年,是当时的孩子们最快活的日子,对我来说就是新衣服,就是压岁钱,就是平常吃不到的好饭菜,就是无拘无束地撒欢疯玩。
如今,人们再也不会为新添一条涤卡裤子而兴奋,也再不会为买几斤冻鱼起大早在寒风中排上几小时的队。
但是,我们也慢慢淡化远离了往日那浓浓的“年味”,心中不免生出一缕淡淡的惆怅。
篇三:记忆中的年味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了。
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
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
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
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
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除夕这天,奶奶忙了起来。
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
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
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
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
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
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
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
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
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
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
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
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
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
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
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
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
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篇四: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城里呆久了,感觉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过年似乎已经很难唤起我们曾有过的激情了。
我总感到现在过年没有过去热闹了,传统的东西少了,许多旧时的风俗也被人们遗忘了。
城里的年,愈来愈沦陷为一个简单的节日,就像城里的月光,虽然还是那个月亮,却和村庄的月光,有着明显的不同。
乡里的月,湿润丰满,安安静静铺排开的一个一个的小村庄,更适合月光的书写与舞蹈。
年,是一株植物,只有扎根在乡间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城里的泥土,参杂着水泥与钢筋,容不下它瘦弱的躯干。
故乡深处的年,透露出植物的温馨,乡间的年,土酒一般醇厚绵长。
一进腊月,算是迈进了年的门槛,隐隐约约的炮仗声,敲开了“年”这首民乐的前奏。
于是众多的人行走在路上,他们朝向村庄,回家过年,成了冷寂的冬天最温暖的主题。
乡下的年,最为忙碌,扫房子,祭灶,磨豆腐,蒸年糕,包饺子,有能力的,还要杀猪宰羊。
选一个晴和的天扫房,除了衣橱衣柜这样的大物件,炕头的被子,铺炕的毛毡,梳妆匣,油瓶子,盐罐子,瓶瓶罐罐,都放到院落里。
院子里像是开了家杂货铺子,那些没事可做的鸡呀,狗呀,也过来凑热闹,乱哄哄一片。
扫完房,瓶瓶罐罐清洗一遍,土炕上铺好新鲜的席子,一样一样搬回去。
家里留满了土灰的腥味,整体上看却焕然一新,明亮整洁,所有的家当都站好了位置,等待着年的到来,角角落落展现着一副除旧迎新的气象。
做好的豆腐青白如玉,切成方方正正几十块,一部分拿到屋外冻冻豆腐,一部分放到缸里用粗盐腌了,剩下的热热现吃。
蒸年糕,先把黄米碾成面,将碾好的湿面用开水泼,然后铺撒到屉上,铺撒一层面,放一层泡好的红枣,花豇豆,最后上锅蒸。
年糕蒸好,冷却下来,切成一块一块顶着红枣金灿灿的年糕。
蒸馒头,白白的馒头上用筷子头戳上红点子,细心的人家,把馒头蒸成鱼形,刺猬形。
炒葵花籽,花生,也是自家用细沙,在大柴锅里慢慢地翻炒。
年,少不了一道一道的工序,这些繁文缛节把年推向了高潮。
灶屋里总是热气腾腾,土炕总是烫烫的。
年的议程,铭刻在童谣里,一辈一辈传唱下去。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唱这童谣的孩子,长成父亲,父亲再把这歌谣教唱给儿子。
年,就这样规矩下来,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年。
恍然明白了这些讲究,这其实是一种敬畏与感恩。
乡间的年不单单是年,这年要感谢赠予五谷的土地,感念着逝去的先祖。
这年,是乡间的一种誓言,是朴素的祈求与憧憬。
如今,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但曾经的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
那时候的春节,孩子们当然是最快乐的。
接近年底,就开始扳着指头数天数,怎么还不过年?心儿就像被小猫抓似的。
乡野安静的夜里,偶尔会响起一两声的爆竹声,虽然很轻,很远,稀稀落落,但响在空旷的乡间田野,却是异样的清脆、清晰、清新,绝不会打扰任何人的睡眠,家中的老人们往往会念叨一句:“哟,有点儿年味了。
”这种声音在尚未成人的我听来,简直就是件美妙的事。
伴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流淌的也是浓浓的年味。
处处都在杀猪宰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洋洋的景象!皇天腊月黄道吉日多,嫁女的娶媳妇的比比皆是,图的就是大吉大利。
被年味乐得不行的人们,还会提着年礼探亲访友,那可是一件让孩子们乐不可支的事,就意味着不仅能饱餐美食一顿,而且受宠若惊般地被视为上宾,可以尽情地吃,大胆地玩,些许的放肆、淘气也不会受呵斥。
祭拜祖宗是过年前的头等大事,上坟的时间一般没有固定,但约定俗成在除夕前。
人们要提前带上祭品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烧纸上坟,以示过年了,请逝去的先人的神灵回家来一起团圆,这是咱们中华民族敬重先祖不忘根本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