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化氢理化特性分析
砷化氢-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甲类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须佩带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2.7沸点(ຫໍສະໝຸດ )-62.48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溶解性
微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碱液,溶于氯仿、苯。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390mg/m3,10分钟(大鼠吸入);250mg/m3,10分钟(小鼠吸入)。
健康危害
吸入致命。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
表
标识
中文名:砷化氢;砷化三氢;胂
危险化学品目录序号:1927
英文名:Arsine;arsenic hydride
UN编号:2188
分子式:AsH3
分子量:77.95
CAS号:7784-42-1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有不愉快的大蒜气味。
熔点(℃)
-117
相对密度(水=1)
1.461
相对密度(空气=1)
泄漏处理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如果是液化气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受限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砷化氢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砷化氢化学品英文名:arsenic hydride;arsenic trihydride;arsine化学品别名:砷化三氢;胂CASNo.:7784-42-1ECNo.:232-066-3分子式:AsH3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气体。
极端易燃,有爆炸危险。
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
吸入有剧毒。
长期暴露有损伤健康的危险。
对水生物有剧毒,使用适当的容器,以预防污染环境。
对水生环境可能会引起长期有害作用。
使用适当的容器,以预防污染环境。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气体,类别1;高压气体,压缩气体;急毒性-吸入,类别2;致癌性,类别1A;特定目标器官毒性-重复接触,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急性毒性,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慢性毒性,类别1。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极端易燃气体,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吸入致命,可能致癌,长期或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预防措施:使用前取得专业说明。
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戴呼吸防护装置。
事故响应: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漏气着火:切勿灭火,除非漏气能够安全地制止。
一旦发生泄漏,除去所有点火源。
收集溢出物。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安全储存: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砷化氢中毒应急处置方案

砷化氢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砷化氢的危害砷化氢是一种无色、无臭、易燃、毒性极强的气体,是工业上常用的还原剂。
当砷化氢与空气接触时,易于引起爆炸或燃烧。
而砷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其毒性极强,极易造成急性中毒,长期接触更会导致癌症等疾病。
砷化氢进入人体后,很快被肺部吸收,进入肝脏和其他内脏器官,导致内脏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砷化氢中毒会影响到受害者的呼吸、心跳、肝肾功能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死亡。
中毒症状砷化氢中毒是一种急性毒性反应,症状表现如下:•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呕吐•腹痛•腹泻•视力模糊•皮肤发绀•厌氧•意识模糊应急处置方案一旦发现有人中了砷化氢毒,需要立即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以降低其对人体的危害。
具体操作如下:1. 迅速撤离现场在发现有人中毒之后,要立即迅速撤离现场。
关闭砷化氢泄漏的管道或设备,并远离泄漏点。
2. 立即进行呼吸救治中毒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立即进行呼吸救治。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胸外按压辅助呼吸的方法,或使用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
3. 提高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中毒者在呼吸困难时,周围的空气中需要有足够的氧气来供给他们呼吸。
我们需要通过开窗、开门等方式增加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以帮助中毒者呼吸。
4. 用药物解毒砷化氢中毒需要及时使用药物进行解毒。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硫酸钠、硫酸钠与硫酸铜等药物进行解毒。
5. 加强饮水治疗中毒者可以多喝水,并避免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和刺激性的食品,这样能够帮助身体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6. 建立预防机制为了防止砷化氢中毒的再次发生,需要建立科学的预防机制。
一方面,可以对砷化氢泄漏进行安全隔离和监控管理,避免砷化氢泄漏。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让他们能够掌握应急处置技能和操作流程,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结砷化氢中毒是一种急性毒性反应,它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
在处理砷化氢泄漏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应急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还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砷的测定分析方法

砷的测定分析方法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砷的测定分析方法一、前言地方性砷中毒是近年来被发现并列入地方病。
虽然历史较短,仅有十几年,但涉及的面积广、人口多、病区复杂、病情严重。
我省也发现有饮水型高砷区。
中国的砷危害特别是水中含有危险浓度的砷,已成为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21世纪中国急需解决的饮水卫生重大问题。
砷是一种原生质毒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已被美国疾控中心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第一类优先控制的致癌物质。
而随着我国饮水型和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的不断扩大,高砷区的确定和砷中毒病人的诊断正成为我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的中心工作。
而饮用水、燃煤、各种砷污染物及暴露者各种生物材料中砷含量的测定对于高砷区的准确判定和患者的正确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起着关键作用。
二、砷的化学性质砷是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五族元素,砷(As,原子量)是一种斜方六面体的灰黑色非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升华,沸点:615℃。
单质砷的化学活性不高,不溶于水、酸或醇类,无毒性。
As的化合物有三价(As2O3)和五价(H3AsO4)两种。
在氧化剂作用下或在空气中加热都可氧化成As2O3(砒霜),可与卤素和硫化合。
一般不与碱溶液作用。
1.砷的氢化物性质已知的砷的氢化物有:As2H2、As4H2、AsH3。
在酸性溶液中:金属锌、铝及其他许多金属与砷化合物反应生成砷化氢。
AsO33-+3Zn+9H+→3Zn2++3H2O+AsH3↑AsO43-+4Zn+11H+→4Zn2++4H2O+AsH3↑硼氢化钾(KBH4)还原砷化合物也生成砷化氢。
KBH4+2H2O→KBO2+4H2↑2As3++BH4-+2H2O→2AsH3+BO2-+H2↑上述反应是广泛用于产生砷化氢后以多种检测技术来测定砷的基础。
砷化氢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能分解重金属盐使重金属沉积出来。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砷化氢(AsH3)是一种无色、剧毒的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它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冶金、化工、电子等行业。
砷化氢的危害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生产和使用砷化氢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其危害。
一、砷化氢的危害砷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效应:砷化氢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吸收并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对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肝脏及肾脏等产生严重毒性效应,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2.急性中毒症状:暴露在高浓度砷化氢环境中的人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性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和死亡。
3.长期暴露风险: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砷化氢会导致慢性砷中毒,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皮肤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损害、肝肾功能异常等,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二、砷化氢的预防措施为了避免砷化氢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生产单位应在研发和生产设施的设计中充分考虑砷化氢的控制要求,采用封闭式操作、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等技术手段,降低砷化氢的生成和排放。
2.个体防护措施: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必须佩戴防护设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等,确保自身不受砷化氢的污染和侵害。
3.教育宣传:员工应接受砷化氢的危害知识教育,了解砷化氢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定期检测和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砷化氢检测计划,通过定期的检测和监测,确保工作环境和生产设施符合安全标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紧急应急措施:对于砷化氢泄漏事故,应制定相应的紧急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应急处理流程,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和损失。
三、砷化氢危害预防的重要性有效预防砷化氢的危害非常重要,原因如下:1.保护员工健康:关注砷化氢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士气。
砷化氢安全技术说明书

砷化氢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砷化氢;砷烷;胂化学品英文名:arsenic hydride;arsine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地址:邮编:传真:企业应急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技术说明书编码: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砷化氢7784-42-1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本品为强烈溶血毒物,红细胞溶解后的产物可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衰竭。
急性中毒一般在十多小时内即出现溶血症状和体征。
轻者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巩膜轻度黄染、尿色深暗;较重者出现寒战,体温升高,尿呈酱油色甚至黑色,黄疸加深,肝脏肿大;严重者导致急性肾功衰竭,病人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出现尿闭,可因急性心力衰竭和尿毒症而死亡。
慢性影响长期在低浓度环境中作业主要表现为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较重者可有多发性神经炎,常伴有贫血。
环境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强还原剂。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砷。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干粉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砷化氢

1、物质的理化常数CA国标编号: 230067784-42-1S:中文名称: 砷化氢英文名称: arsenic hydride;arsine别名: 砷化三氢;胂分子分子式: AsH377.93量:熔点: -113.5℃密度: 相对密度(空气=1)2.66蒸汽压: <-50℃溶解性: 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碱液稳定性: 稳定外观与性无色气体,在大蒜臭味状:危险标记: 6(有毒气体),32(易燃气体)用于有机合成、军用毒气,及应用于科研或某些特殊用途:实验中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本品为强烈溶血毒物,红细胞溶解后的产物可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衰竭。
急性中毒:一般在十多小时内即出现溶血症状和体征。
累者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巩膜轻度黄染、尿色深暗;较重者出现寒战,体温升高,尿呈酱油色甚至黑色,黄疸加深,肝脏肿大;严重导致急性肾功衰竭,病人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出现尿闭,可因急性心力衰竭和尿毒症而死亡。
慢性影响:长期在低浓度环境中作业主要表现为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较重者可有多发性神经炎,常伴有贫血。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C50390mg/m3,10分钟(大鼠吸入);250mg/m3,10分钟(小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各种动物在反复吸入12-36mg/m3本品时,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减少,其体征有溶血、贫血和黄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人为阳性反应。
污染来源:砷化氢在工业上无直接用途。
有砷夹杂的金属矿石与工业硫酸或盐酸相遇可发生砷化氢。
含砷的硅铁等冶炼和贮存时,接触潮湿空气,或用水浇熄炽热含砷矿物的炉渣时,均可产生砷化氢。
危险特性:强还原剂。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吸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砷。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①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定电位电解式;②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氯化汞指示纸法、氯化金检测管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气体速测管(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4.实验室监测方法: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陈安之主编结晶紫-砷钼酸比色法《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陈安之主编5.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3mg/m3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
金属冶炼砷化氢检测仪的工业应用

金属冶炼砷化氢检测仪的工业应用一、砷化氢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砷化氢(化学式:AsH3)又称砷化三氢、砷烷、胂,是最简单的砷化合物,无色、剧毒、可燃气体。
分子量为77.93,所以1mg/m3(AsH3)=0.287PPM(AsH3)),而1ppm(AsH3)=3.479mg/m3(AsH3),它本身无臭,但空气中有大约0.5ppm 的砷化氢存在时,它便可被空气氧化产生轻微类似大蒜的气味。
但其致命浓度远低于能闻到蒜头气味的浓度。
二、砷化氢气体的工业应用砷化氢气体为剧毒气体,它是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毒气体。
在职业接触多种金属(如锌、锡、锑、铅、铜等)矿石中常含有硫化砷。
含砷矿石在冶炼、加工、储存过程中遇酸(硫酸、盐酸)、湿均可产生砷化氢。
因此在很多化工环境下都有可能产生砷化氢气体。
三、工作场所空气中的AsH3 浓度限量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砷化氢气体所致的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因此防御这种气体的泄漏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业生产中,夹杂砷的金属与酸作用,含砷矿石冶炼储存接触潮湿空气或用水浇含砷矿石的热炉渣均可形成砷化氢。
砷化氢在工业上无直接用途。
有砷夹杂的金属矿石与工业硫酸或盐酸相遇可发生砷化氢。
含砷的硅铁等冶炼和贮存时,接触潮湿空气,或用水浇熄炽热含砷矿物的炉渣时,均可产生砷化氢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MAC 0.3 mg/m3(约为0.08ppm),美国OSHA PEL-TWA 0.2 mg/m3五、砷化氢检测仪的常规客户由于砷化氢属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造成漏诊率、误诊率、死亡率均较高的三高特征,因此,防应重于治,搞好预防至关重要。
在职业接触多种金属(如锌、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漏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注意收集并处理废水。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其他: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立即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燃烧性:
易燃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
<-50自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下限(V%):
4.5爆炸上限(V%):100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逼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砷。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禁忌物: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
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
第2.3类有毒气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4包装类别:Ⅱ
储运注意事项:
易燃有毒的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化剂、氧气、压缩空气等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平时要注意检查容器是否有泄漏现象。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废弃: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砷化氢理化特性分析(37)
标识
中文名:
砷化氢;胂英文名:Arsenic hydride;Arsine
分子式:
AsH3分子量:77.93CAS号:7784-42-1RTECS号:CG6475000
UN编号:
2188危险货物编号:23006IMDG规则页码:2106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有大蒜臭味。
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军用毒气,及应用于科研或某些特殊实验中。
熔点(℃):
-113.5沸点:-55饱和蒸汽压(kPa):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无资料相对密度(空气=1):2.66
溶解性:
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碱液。
临界温度(℃):
无资料临界压力(MPa):无资料燃烧热(kj/mol):无资料
燃烧爆炸危险性
健康危害:
是强烈溶血毒物,红细胞溶解后的产物可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衰竭。呈急性型中毒表现,一般在十多小时内即出现溶血症状和体征。轻者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巩膜轻度黄染,尿色深暗;较重者出现寒战、体温升高、血尿、尿量减少、黄疸加深、肝脏肿大;严重者导致急性肾功衰竭,病人全身症状较重,体温升高,出现尿闭,可因急性心力衰竭和尿毒症而死亡。慢性中毒:很少报导。长期在低浓度环境中作业主要表现为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较重者可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常伴m3;苏联MAC:0.1mg/m3;
美国TWA:ACGIH 0.05ppm,0.16mg/m3;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检测方法: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结晶紫-砷钼酸比色法。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属高毒类LC50:500mg/kg(哺乳动物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各种动物在反复吸入12~36mg/m3本品时,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减少,其体征有溶血、贫血和黄疸。致癌性:IRAC致癌性评论:人为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