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专项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9课《木兰诗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9课《木兰诗》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可汗..(kèhán)辔.头(pèi)鞍鞯.(jiān)B.啾.啾(jiū) 朔.气(suò) 燕.山(yān)C.云鬓.(bìn) 金柝.(tuò) 机杼.(zhù)D.红妆.(zhuāng) 军帖.(tiě) 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集市)B.出郭.相扶将(外城) 唯.闻女叹息(只)C.朔.气传金柝(北方) 策勋..十二转(记功)D.赏赐百千强.(有余) 军书十二卷...(十二本) 3.选出下列停顿正确的一项()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B.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C.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不闻.爷娘唤女声B.旦.辞爷娘去C.女亦无所思.D.双兔傍地走.5.下列对《木兰诗》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对偶和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木兰的英勇善战,赫赫战功。
B.这首诗选自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诗中“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四句互文,烘托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
D.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奔赴战场时的心态和回家后家人的欢乐等写得比较详细,而对木兰的军旅生活却写得较为简略。
6.填空。
(1)《木兰诗》选自朝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它的姐妹篇是。
(2)这首叙事诗以为线索,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安排了“替爷征”(以下都用三个字概括)“”“赴戎机”和“”“”五个情节。
7.《木兰诗》是我国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代编的。
木兰诗练习题含答案

木兰诗练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 《木兰诗》中描述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 木兰在军中的身份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 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用来比喻木兰在军中不被发现是女子。
4. 木兰辞官回乡时,皇帝“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5. 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描述了木兰为从军做准备的情景。
二、选择题1. 《木兰诗》是一首()。
A. 抒情诗B. 叙事诗C. 讽刺诗D. 哲理诗答案:B2. 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A. 为了报效国家B. 为了家族荣誉C. 因为家中无男儿D. 为了追求爱情答案:C3. 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描述的是()。
A. 木兰的家B. 木兰的军营C. 木兰的战马D. 木兰的武器答案:A4. 木兰辞官回乡后,她选择了()。
A. 继续留在军中B. 回家种田C. 进入朝廷为官D. 回到自己的村庄答案:D5. 诗中“对镜贴花黄”描述的是()。
A. 木兰化妆的情景B. 木兰的战功C. 木兰的勇敢D. 木兰的忠诚答案:A三、判断题1. 《木兰诗》是一首描写女性英雄的叙事诗。
(对)2. 木兰从军是为了追求爱情。
(错)3. 木兰在军中被同僚发现是女子。
(错)4. 木兰辞官回乡后,她选择了继续留在军中。
(错)5. 诗中“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木兰对自己身份的自问。
(对)四、简答题1. 简述《木兰诗》中木兰的英勇事迹。
答案:《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历经十二年的征战,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女性身份,直到战争结束才被同僚发现。
她的故事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也展现了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
2. 描述《木兰诗》中木兰辞官回乡的情景。
答案:在《木兰诗》中,木兰辞官回乡时,皇帝询问她有何愿望,木兰表示不需要官职,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以便能够尽快回到自己的家乡。
她回到家乡后,换上了女子的装束,与家人团聚,享受了平静的生活。
木兰诗试题及答案

木兰诗试题及答案(集合5篇)木兰诗试题及答案(1)[基础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chí( ) 阿zǐ( )2.形似字注音组词拆( ) 戎( ) 傍( )折( ) 戍( ) 滂( )柝( ) 戊( ) 榜( )析( ) 戌( ) 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 )( )我是雌雄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5.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朝 (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⑦诗中的'“ 、”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一句诗文。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
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能力提升](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中考文言文训练:《木兰诗》附答案(一)
![[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中考文言文训练:《木兰诗》附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9ce0d97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4.png)
[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中考文言文训练:
《木兰诗》附答案(一)
中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题目是必考题目之一。
《木兰诗》是文言文考试中的常见文本之一。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中考,以下将为大家介绍《木兰诗》的训练以及附上答案。
一、《木兰诗》训练
《木兰诗》是唐代民间文学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花木兰化装打扮成男子,代替父亲从军参战的故事。
以下是一道《木兰诗》的练习题并附有答案,供大家练习。
1.阅读《木兰诗》下面一句诗,将下划线的词语翻译出来。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A.雌兔
B.朔
C.雄兔
D.眼迷离
答案:B 朔,朔指“蹀躞”。
二、《木兰诗》附答案
1. 从明妆易服到万里长城,感慨万千,此人物形象历久不衰。
这位人物被认为是民间英雄,敢做敢当,情感真挚,尽忠报国。
她的姓氏是什么?她是女扮男装从军的。
这位英雄的名字是什么?
答案:她的姓是花,名是木兰。
2. 诗中“羞涩长安”指的是什么?
答案:指花木兰不敢告诉同伴她的真实身份。
3. 诗中“十二嫁孝娥”的“孝娥”是谁?
答案:是花木兰的妹妹。
4. 诗中“万户侯”指什么?
答案:指显赫的将官。
5. 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指雄兔跳跃不停、灵活而有力,而雌兔迷离的眼神则是在表达花木兰表现出来的沉着、镇定和稳重。
总之,中考文言文是需要认真备考的,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希望以上的训练和答案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备战中考。
历年中考文言文训练之一:《木兰诗》(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训练之一:《木兰诗》(含答案)一填空题《木兰诗》选自(代)编的是朝时。
它与并称为“乐府双璧”。
二解释下列词语1木兰当户织()()2不闻机杼声()3 惟闻女叹息()4问女何所忆()5军书十二卷()6愿为市鞍马()()( )7旦辞爷娘去()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9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0万里赴戎机()11关山度若飞()12朔气传金柝()()13寒光照铁衣()14策勋十二转()15赏赐百千强()16出郭相扶将()()17当户理红妆()18著我旧时裳()19对镜帖花黄()20雄兔脚扑朔()21雌兔眼迷离()22双兔傍地走()三原文填空1 文中表现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诗句是2 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是3 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4 以特有的事物表现边塞夜景的句子是5 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6 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7 表现家人对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8 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9 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之后爱美之情的诗句是10 富有喜剧色彩,给人意想不到效果的两句诗是11 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12 任意写出木兰运用互文见义修辞方法的连续两句13 描写出木兰同其他战士一样,戎马倥偬,由于军情紧急而矫健如飞的句子是14 写出文中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15 任意写出文中运用顶针修辞手法的句子是16 写出诗中运用对偶修辞的手法的诗句17 写出诗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18 表现木兰出征时矛盾心理的句子19 表现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20 从文中找出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境相似的诗句是21 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也有相似的两句22 “火伴”皆“惊忙”的原因是什么23 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24 写出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四问答题1 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写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2 开篇写“惟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3 怎样理解文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她真的是分别到四个集市去准备这些出征用品吗?4 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至”表明了什么?5 本文有些数词,如“十二”、“十年”等,这些数词的用法有什么特点?你还能再举出例子吗?6 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7 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
第9课《木兰诗》阅读训练

《木兰诗》阅读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陌上桑汉乐府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①。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②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①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①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出东南隅.(2)但坐.观罗敷(3)罗敷年.几何(4)东方千余.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2)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3.本文第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罗敷的美?采用了什么方法?4.本诗因塑造了罗敷的美丽形象,而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你认为在罗敷身上有哪些品格让人难忘,值得称颂?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试题9 木兰诗同步卷4一.选择题(共5小题)1.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6.一词多义。
(1)帖①对镜帖花黄②昨夜见军帖(2)市①愿为市鞍马②东市买骏马7.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2)策勋十二转(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8.学习完本课《木兰诗》后,很多同学都被木兰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感染,为此,七年级(2)班准备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下联,以“爱国”为主题,对出上联。
上联:,;下联:立大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
坚持唯物史观,不管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凡是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被人民牢记。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兰歌韦元甫木兰抱杼①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②,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③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④。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
《木兰诗》精全练习及答案

《木兰诗》精全练习及答案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是互文句,概写)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工作井然有序。
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诗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还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结尾以比喻作结,用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C.这首诗详写木兰女儿情怀,而对于从军生涯,笔墨却异常精炼;结构上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D.木兰还朝后受到了天子的优遇——“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使诗情达到最高潮。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互文。
意思是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A.《木兰诗》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侧面写出木兰战功显赫。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得胜归来了。
D.木兰辞官还乡表现了她不慕名利,反映了她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品质。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一句写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主要原因。
B.选段通过“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些声音表现行军旅途中的快乐。
C.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她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 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 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 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 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 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族勤劳善良、 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罗敷的 形象集中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 品质。
课外阅读
•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冯婉贞(节选) •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
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 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 土堡于要隘①,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 …… •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②,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 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③至,盖 五六百人也。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 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④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⑤,所当无 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 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 拏斗⑥,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 仓皇遁。谢庄遂安。 • [注] ①要隘:险要的地方。②结束而出:整装出发。③舁(yú)炮: 抬着大炮。④鸷(zhì):勇猛。⑤斫(zhuó):砍杀。⑥拏(ná)斗: 搏斗。
•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 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 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 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 公府步,冉冉⑤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 殊。”
• (选自《乐府诗集》) • [注] ①隅:角落。②倭堕髻:堕马髻,发髻偏在一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
一项是( A )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 啾啾 •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2017·福建]下列对有关句子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 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 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 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 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参考译文
• [乙]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 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不断精深。(当 时)正赶上可汗征兵,她父亲的名字也在征兵 的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被编入出征 队伍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 兰于是女扮男装,买好马鞍和马匹,替父亲出 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 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以做的 事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 后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 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②,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③。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 姝④。“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 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边,呈坠落状。③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纱巾。④ 姝:美丽的女子。⑤冉冉:形容举止从容舒缓的样 子。
•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名篇,是富有喜 剧色彩的中国民间叙事诗。它叙述了采桑女秦 罗敷拒绝一个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 桑”就是大路边的桑树。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 这里。年轻貌美的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 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 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 的无理要求。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 贞、睿智,几千年来,成为人们心中理想化的 女性形象。
• 3.甲文中与乙文中“溯黄河,度黑山”相
照应的句子是: ___暮__宿__黄__河__边____暮__至__黑__山__头_____。乙文的
主旨句是: _男__子__可__为__之__事__女__子__未__必__不__可__为_______;甲
文中与之旨趣相同的句子是: _双__兔__傍__地__走__,__安__能__辨__我__是__雄__雌____________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 句体现出什么?
• 体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
6.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磨刀霍 霍向猪羊”一句的妙处。
• “霍霍”是拟声词,指磨刀的声音。这句 诗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的急 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弟抑制不住的欣 喜之情。
7.2017·福建“可汗问所欲”时, 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
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木兰的形象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之处?
• 相同之处:甲、乙两文都突出了木兰的爱 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不同之处:甲文还讴 歌了木兰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 尚情操。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 [乙] 陌上桑 • 日出东南隅①,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课内精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木兰诗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 叹息。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 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 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1.[2018·聊城]七年级单元测解释 下列加点的词。
• (1)策勋十二转( 记功
)
• (2)当户理红妆( 门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_征__战__多_年__,__经__历_很__多__战__斗_,__许__多__将_士__战__死_____ __沙__场__,__木_兰__等__幸__存_者__胜__利__归_来_____________ •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雄__雌__两__兔_贴__近__地__面_跑__,__怎__能_辨__别__哪__只_是__雄______ __兔_,__哪__只__是_雌__兔__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回__来__后__相___互__埋__怨__,___只__是__因__为___仔__细__看_____ _了__罗__敷___(的___美__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木兰和罗敷都是古代人民所称颂的对象, 但二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不同,试简要分析。
• ……
• 冯婉贞于是率领少年们整装出发了,(他们)都(穿 着)黑色的衣服,(手持)雪亮的钢刀,行动敏捷得 像猿猴一样。离村子四里(的地方)有(一大片)树林, 树荫浓密,遮住太阳,(他们就)埋伏在那里。不久, 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大约有五六百人。(婉贞) 拔刀跃起,率领大家袭击敌人。敌人没有预料到, 非常惊慌混乱,用枪上的刺刀来迎战,但轻捷勇猛 到底比不上(冯婉贞等人)。冯婉贞挥舞钢刀奋力砍 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 退。(冯婉贞)大声喊道:“各位!敌人远远地避开 我们,是想用枪炮来使我们陷入困境,赶快追击, 不要错失战机!”于是众人竭尽全力拦截敌人,双 方混杂在一起,互相搏斗,敌人的枪炮始终不能发 射。(到)傍晚,被打死打伤的敌人大概一百多个。 敌人扔下大炮,仓皇逃命。谢庄终于平安无事。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 A.唯闻女叹息(只) • B.问女何所忆(回忆) • C.自名为罗敷(取名) • D.宁可共载不(宁愿)
[解析] B 忆:思念。
6.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与例句
相同的一项是( B )
• 例句:愿为市鞍马 • A.自名为罗敷 • B.为国捐躯 • C.为人谋而不忠乎 •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参考译文】
• [乙] 距离圆明园十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 叫谢庄,全村住的都是猎户。其中有个叫 冯三保的山东人,精通武术。(他的)女儿婉 贞,十九岁,长得非常漂亮,从小喜爱武 术,学习过的武艺没有不精通的。这一年, 谢庄办起了团练,因为冯三保勇敢而又会 多种武艺,被推选为首领。(冯三保带领民 团)在险要的地方筑起石寨和土堡垒(等防御 工事),树起(一面)旗帜,写着“谢庄团练 冯”
[解析] B 例句中的“为”,介词,为了。 A项,动词,叫作;B项,介词,为了;C项, 介词,替;D项,动词,成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__兰__)_愿__意___为__(_此__)_去__买__鞍__马___,__从__此__代_____ _替__父__亲__出___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话概括。
•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意对即可)
8.结合全诗,试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
• 木兰是一个民间女子,又是一位金戈铁马 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 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 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她爱亲人也爱 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 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 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 质
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