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各省GDP顺序

中国各省(区)综合实力排行(按GDP顺序)1广东综述:2010年广东省GDP达45472.83亿元(约合6910亿美元,接近洛杉矶),增长12.2%,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13.19亿元;2010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414.66亿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846.6亿美元;拥有9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一;根据2010《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广东省有2个县入围全国百强县(市)。
广东省政府决定于2011年3月1日起再次调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及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分为4个档次,广州市执行最高的第一类标准;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执行第二类标准,1100元/月;汕头、惠州、江门执行第三类标准,950元/月;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850元/月。
广州国内国际地位: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主办城市,中国在该届亚运会夺得199块奖牌,刷新亚运会纪录;在最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广州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经济实力:2010年广州全市GDP达到10604.48亿元,大陆排第3。
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为1 .8:37.2:61.0。
2010年,广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同比增长11 .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88元,同比增长14.7%。
最低工资标准是1300元/月,对应的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12.5元/小时。
基础设施:机场:广州新白云机场预计2010年全年客流可以突破4000万人次,有望跻身世界排名前20名地铁:在亚运会开幕前将达到222公里(包括广佛线的广州段),在国内仅次于大上海,而与首都北京的地铁长度相当(北京到2010年开通的地铁长度为230公里),其远期规划更是达到600公里地标建筑:广州塔是市内目前最高建筑,也是全球已建成的最高的电视观光塔,高度为600米,总投资29.48亿元,广州塔的门票目前分为3等,150元门票可以上到84层、433.2米高的观光厅,100元门票可以上到66层、339.6米高的观光厅,50元门票只能到32层、162.8米高的观光厅商业区: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将是广州重点发展的产业,去年广州第三产业比重已占广州GDP的59%,天河商圈更是广州重点打造的商圈。
鲁苏浙粤低碳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鲁苏浙粤低碳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摘要]比较分析鲁苏浙粤四省的低碳化发展水平,利用《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碳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对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省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鲁苏浙粤的低碳化发展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四省低碳化发展任重道远。
[关键词]低碳化;低碳经济;山东省[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一、研究背景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和威胁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成为全球共识。
2009年以来全球低碳化浪潮的兴起,为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根本途径,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浪潮之后的第四次世界浪潮。
“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杀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更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
为顺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1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的内容就是低碳经济发展。
2010年中国低碳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发言人表示,我国将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201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决定自2013年起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未来发展不容小觑的力量。
二、鲁苏浙粤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渤海湾。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农业大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的经济、教育等各项指标都位于全国前列,有“东方硅谷”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强省。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为科学衡量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地方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根据2011年12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即“6+1”活动)中“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的部署,在信息化推进司的指导下,赛迪研究院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在评估试点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形成了《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过程“两化”融合是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涉及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和把握。
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和抓手,有利于摸清各地“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引导政府部门找到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制定具体有力的推进措施。
2012年初开始启动评估工作,历经前期研究、试点评估、修改完善和评估实施等阶段。
(一)前期研究(1月-2月)。
2012年初,成立了评估工作组,开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专题研究。
评估工作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经与专家讨论和反复修改,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基本原则,初步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方法。
(二)区域试点评估(2月-9月)。
2月份评估工作组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试点方案》。
3月份,确定了具有区域代表性、具备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的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作为评估试点省市。
6月份试点省市上报了工作方案。
8月底至9月初,评估工作组对试点省市的评估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总结了评估试点工作,并修改完善了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三)修改完善(7月-10月)。
7月19日和9月21日,评估工作组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修改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全国各省份基本状况数据整合表

山西省
山西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 形,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 15.6万平 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 地、丘 3571万 方千米 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 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 占总面积的19.9%。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500米以上
第一产业增加值697.9亿元,增长6.0%,占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7009.1 亿元,增长10.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十一个地市:太原 大同 朔州 忻州 吕梁 阳泉 榆次 57.8%;第三产业增加值4405.9亿元,增长 长治 晋城 临汾 运城 9.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4%。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33628元
陕西省
副省级市 2012年全省GDP总量为14457.84亿元,较上年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 ▪ 西安市 20.58万 增速15.5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2%,居西部 3732万 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 地级市 平方公里 第一。在全国排名16位,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 沟壑区。 ▪ 宝鸡市 增长。人均GDP为38608元人民币 ▪ 榆林市
2012年我省生产总值17212.1亿元,居中部地 区第4位。人均GDP28841元。分产业看,第一 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 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 值4863.6亿元,增长10.5%。
省会:合肥市 地级市(16个):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宣城、 黄山、巢湖、六安、安庆、淮南、淮北、蚌埠、阜阳、 宿州、亳州、滁州。
2012年四川经济形势数据,2012年四川省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GDP)23849.8亿元(全国第八 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 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其中,第 一产业增加值329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 业增加值12587.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 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居全国第八 位,西部地区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GDP数据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GDP数据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GDP数据新中国以来至(1950—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此时中国官方没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948年没数据,所以不知道增长率)1949年 466亿元 1950 23.4% 1951 19% 1952 18.3 (73.8%比49年)1953 30.3% 1954 9.4% 1955 5.6% 1956 16.5% 1957 (67.84%比52年)第一个5年计划 1958 32.2% 1959 19.5% 1960 5.4% 1961 -31.0% 1962 -10.1%(3.4%比57年)第二个5年计划大跃进、三年人祸-1959年至1961年1963 9.5% 1964 17.6% 1965 20.4% (55.04%比62年) 1966 17.3%1967 -9.6% 1968 -4.2% 1969 23.8% 1970 25.7% (58.08%比65年)第三个5年计划 1971 12.2% 1972 4.5% 1973 9.2% 1974 1.4% 1975 11.9% (45.28%比70年)第四个5年计划 1976 1.7% 1977 10.7% 1978 11.7%(25.75%比75年) 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1966年5月-1976年10月)1949年GDP基数为1.00;1957年为2.91;1978年为13.50;2007年为200.001978年GDP基数为1.00;2007年为15.00。
中国八大经济强省

中国八大经济强省中国八大经济强省中国八大经济强省第1.广东自1989年起,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30个省市中,连续占居第一位。
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并超越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经济综合竞争力、金融实力最强省份,并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2.江苏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
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与日本九州岛、韩国济州岛、美国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隔海相望,已与加州缔结为姐妹省州,成立了“江苏省-加利福尼亚州”联合经济委员会。
江苏与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3.山东山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经济总量居第3位。
2013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4684.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2.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2.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22519.2亿元,增长9.2%。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8.6:51.4:40.0调整为8.7:50.1:41.2。
人均生产总值56323元,增长9.0%,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094美元。
第4.浙江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
其中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
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340.454美元,超出中国人均GDP6100美元,并且所辖所有11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发展十分均衡,发达程度高,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八大经济强省

中国八大经济强省中国八大经济强省第1.广东自1989年起,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30个省市中,连续占居第一位。
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并超越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经济综合竞争力、金融实力最强省份,并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2.江苏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
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与日本九州岛、韩国济州岛、美国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隔海相望,已与加州缔结为姐妹省州,成立了“江苏省-加利福尼亚州”联合经济委员会。
江苏与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3.山东山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经济总量居第3位。
2013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4684.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2.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2.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22519.2亿元,增长9.2%。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8.6:51.4:40.0调整为8.7:50.1:41.2。
人均生产总值56323元,增长9.0%,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094美元。
第4.浙江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
其中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
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340.454美元,超出中国人均GDP6100美元,并且所辖所有11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发展十分均衡,发达程度高,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2016年全国各地区第二产业占比

2009年 2010年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45.9 46.4 23.5 24 53 53.1 52.12 52.62 54.1 56.6 52.5 54.5 52 54.1 48.7 52 47.3 48.4 39.9 42 53.9 52.5 51.9 51.9 48.75 52.08 49.1 51 51.4 54.3 55.8 54.2 55.2 55.7 46.6 49.1 43.5 45.8 49.3 49.6 43.7 47.2 26.2 26.5 45 44.6 43.3 46 37.9 39.1 41.9 44.7 52.7 53.9 45.59 46.84 53.2 55.1 48.9 49.1 45.7 47.7
2007年 2008年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46.9 46.9 25.5 23.6 57.7 60.1329 53.04 54.45 56.4 57.1 49.7 51.5 49.7 52.4 45.7 47.7055 52 52 44.6 43.2 55.6 54.8 54.1 53.9 45.8 47.44 48.4 49.1 51.5 51.1 56.8 56.8 54.4 56 44.4 43.808 42.1 43.5 52 51.6 41.7 43.3 29 28.1 46.7 44.6 44 46.2 42.3 42.3 43.3 43.0008 54.3 56.1 47.31 46.43 52.5 54.7 49.5 50.7 46.8 4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