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 主体与背景》教案
4. 主体与背景(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

4. 主体与背景(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能够区分主体与背景。
2. 培养学生运用主体与背景关系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及关系。
2. 主体与背景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主体与背景的绘画技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学会运用主体与背景关系进行美术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使画面既有层次感,又和谐统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画面中哪个部分最吸引你?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面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是主体,而其他部分则是背景。
由此引出课题《主体与背景》。
2. 讲解新课(1)讲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及关系。
主体:画面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是画面的焦点。
背景:为主体服务的部分,用于衬托主体,使主体更加突出。
(2)讲解主体与背景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展示多幅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主体与背景在作品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主体与背景关系进行创作。
(3)讲解主体与背景的绘画技法。
a. 构图: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主体与背景的构图关系,使画面既有层次感,又和谐统一。
b. 色彩:主体与背景的色彩要形成对比,以突出主体。
c. 线条:主体与背景的线条要简洁明了,避免繁琐。
3. 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主体与背景的绘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画面是否具有层次感,色彩、线条等方面是否运用得当。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学生了解了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及关系,学会了运用主体与背景关系进行美术创作。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 4. 主体与背景 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4课《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学校:教学内容:主体与背景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A4纸、剪刀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作品中正确表现出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主体与背景师:什么是主体、什么是背景?出示ppt名词解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课题含义,了解本节课需要我们做什么)师:老师要求画《大闹天宫》,小明说:我的画画完了。
小红说:我的画画完了。
请你来说说,谁的画,画完整了,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画面对比得出:原来小明的画只有主要人物,没有次要人物和背景,可见主体与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适当的背景更能烘托主体,突出主题。
初步感受完整的作品带给我们的画面效果。
)(二)、欣赏学习,探讨新知1、欣赏探究:(1)、出示美术书中王有政作品,中国画《悄悄话》,介绍作品。
师:一幅作品的画面,总有主次之分。
如果一个形象作为主体,其他形象就成为背景。
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2)、出示美术书中周思聪作品,中国画《荷塘夏趣》,介绍作品。
师:任何事物都可以做为画面的主体,关键看我们想表现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并让学生明确主体和背景的含义。
)(3)、如何突出主体,使背景成为陪衬?(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得出:大小、位置、虚实、色彩变化,会引起绘画作品的情感和内容变化。
)2、依次出示人和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相同主体,不同背景)人和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不同主体,相同背景)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能得出什么结论?(设计意图:再次明确,同一个主体搭配不同的背景,可以产生不同的内容变化和情感变化。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4课《主题与背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

人教版美术课教案授课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4课《主题与背景》授课班级: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学校:第4课《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课题:主体与背景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难点: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图片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
师: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他叫“李翔”。
请你们观察一下,他在干什么?大家看!(出示李翔在运动会中的背景图)师:刚才李翔在跑道上赛跑,现在它在干什么?同学们这回再想一下刘翔在干什么?生:回答 ( 出示幻灯片李翔座过山车、与爸妈照合影、老虎来了等四幅图片)师:同学们看了这几幅有趣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生:主体人物都是李翔,而背景不同。
师:在一幅画面中主体与背景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 师:(板书主体与背景)二、发展阶段:1、(课件展示)通过一幅画来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
主体:事物的主要部分。
背景: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2、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本节课的知识窗,找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师:在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中,背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咱们先来看一幅图片。
(播放没有背景的图片)光有主体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生: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继续播放加上背景的图片)添加上背景,现在感觉画面变得怎么样了呢?生:交流。
(师总结:添加了背景,画面的内容就丰富了,构图也饱满了,这就是背景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丰富画面。
“一幅完整的作品,必须要有人或物作为主体,再用背景来衬托。
这是一幅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这也是我们以后创作作品时所必须注意的要求。
)3、师:下面同学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播放课件同一主体不同背景)请大家仔细观察,通过它现在的表情、动作想象一下他在干什么?看一下这组图片是怎样变化的?师:谁来说一说?(生:背景不同,人物相同。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主体与背景教案

主体与背景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课题为“主体与背景”。
本教材版本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在主体与背景的搭配和表现方面。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创作主体与背景的协调搭配,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主体与背景搭配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学会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主体与背景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并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进行创作。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与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掌握主体与背景搭配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激发对美术学习的热爱和创作兴趣;通过对主体与背景的学习,增强对和谐、对比等美的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主体与背景搭配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并创作出有创意的主体与背景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思维,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主体与背景作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内涵,激发对美术学习的热爱和创作兴趣。
四、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主体与背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主体与背景的示范作品、各种颜色和大小的画笔、调色板、水彩颜料等。
2.学生需要准备:素描纸、水彩纸、铅笔、橡皮擦等绘画工具以及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工具(如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主体与背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彩搭配和层次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主体与背景搭配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主体与背景搭配的基本原则和技巧:首先确定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一般主体为突出重点,需要采用鲜艳、饱和度高的色彩,背景则为陪衬,采用淡雅或深色调的色彩;其次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教师同时演示作画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作画方法和技巧。
3.学生实践操作(2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和技巧,开始实践操作。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主体与背景教案

教案:主体与背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课题:主体与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精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生:绘画工具师:范图、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演示法、指导法、发现法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图片拉开本课帷幕,引出课题师请同学们说说本图片中鱼和后面的景物的关系(开动脑筋,自主思考,踊跃回答,锻炼叙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别人的答案,锻炼质疑的能力),师再加以引导,引出本课课题:《主体与背景》。
2、学生分组简单讨论并总结主体与背景的关系(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知识目标)。
3、师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形象小老鼠杰瑞放在不同的背景中,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尝试着给每幅图中的杰瑞配上台词,然后师再把师配的台词揭示出来,看看谁更独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热闹而愉悦的欣赏配音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同一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4、我们进入找错阶段:我出示三幅不同的画面,希望学生找出不合理之处(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赞美大自然的美丽,激起他们对自然地热爱,同时开动脑筋,找出不合理之处)。
师生共同认为:主体与背景要协调搭配,背景要合情合理。
(知识与技能目标)5、师设问:我们去春游,什么是我们最好的背景,我们在操场上玩耍,什么是我们的背景?想不想把这些美丽的场景画出来呢?引出:作画步骤:A:先画主体B:再画背景C:整理完成教师边讲解边做一幅简单的范画6、、学生绘制,教师巡回辅导7、、学生作品展评:自评、互评、师评结合8、教师小结9、收拾与整理:保证室内及桌面干净整洁课后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在作品练习环节部分被学生想画但不知如何下手,想表达的东西表达不出来。
第4课主体与背景(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主体与背景
(1)教材章节:本节课内容依据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造型·表现》中的第二课《主体与背景》进行设计。
(2)教学内容:
1.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学会区分画面中的主体和背景。
2.学习运用对比、夸张、简化等手法,突出主体,表现画面主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创作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强调在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突出主体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
-识别主体与背景:对于学生来说,区分画面中的主体和背景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当画面元素较为复杂时。
-手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掌握如何灵活运用对比、夸张、简化等手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与自己的创意结合。
-创作中的主题表达: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表达主题不明确或表现手法单一的问题。
4.完成一幅以“主体与背景”为主题的创作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使其能够识别和解读画面中的主体与背景关系,提高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强化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简化等,学会突出主体,表达画面主题,展现个人创意。
3.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培养他们对主体与背景处理方式的审美鉴赏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水平。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主体与背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发现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和想法。但在成果分享时,有些小组的表述不够清晰,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还需要下更多功夫。
1.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运用手法突出主体的技巧。
人教 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 主题与背景》教学设计

师言:一幅作品的画面中,总会有主次之分,如果一个形象作为主体,其他形象就成为陪衬。
多媒体出示2幅作品:学生欣赏,并尝试找出这两幅作品中的主次关系。
学生自由回答
师言: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关键看我们想表现什么。
多媒体再次出示2幅作品,说明一幅以人物为主体,另一幅为植物为主体。
说说你为什么能迅速记住这些形象?
教师总结:它们是画面的主体物,是画面最突出的,让人第一眼即能记住的形象。
板书课题:4、主体与背景
三、探究思考 体与背景的关系
1、你能找出这两幅作品中的主次关系吗?
2、观察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说说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3、观察三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思考:这三幅图
感受:不同主体表情、动作、服饰都可以不同。
教师强调:
先画主体:同一主体除了可用绘画方式表现外,还可以用重叠剪的方法,一次得到两个相同的主体。主体要突出。
再画背景:背景主要起陪衬作用,组合完成:注意主体与背景搭配要合理。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老师提醒学生:绘画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注意构图、色彩的搭配
一、新课铺垫 问题矫正
学生课前三分钟展示:
1、按要求展示相关知识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二、情境体验 明确问题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欣赏,说说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
欣赏导入:
游戏:考眼力
师言: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说说自己考到了什么?
多媒体快速出示几幅画。
学生观看,回答,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1、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问题矫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主体与背景》名师教案

《主体与背景》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并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作品中运用。
了解基本的九宫格构图法。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通过欣赏作品直观的来认识主体与背景,并在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自主探究,深入了解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并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主体与背景的概念,了解二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并学会九宫格构图运用方式。
教学策略:本节课是美术创作中,专业性质突出的一节课,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能够为学生将来的独立创作奠定基础,可以运用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想法。
为了利于学生的理解,我采取直观的作品欣赏分析,让学生直接找到主体就是画面最主要的形象,最突出的那个。
而背景就是衬托主体的,烘托画面的。
为了能够深入的探讨二者的关系,我运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发现主体物不变,背景变化,画面产生的效果。
并且挖掘出主体与背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作者的想法。
教学过程:上课起立,同学们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主体与背景,看到这个标题,肯定有同学心里开始打小鼓,主体与背景,光听名字就很复杂,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了,对吧,大家一定是这样想的?(直接用标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再将身边的实用美术融入课题。
)一、导入:引出题外话题“出去旅游,拍照片,发朋友圈。
”教师:最近我们同学---(班上学生名字)小杰同学遇上问题了,什么问题了?最近小杰好不容易的到父母的允许,可以出去旅行了,可是啊,小杰回来后并不开心,为什么了?(引出主体与背景)朋友圈第一张《我与天安门》第二张《精彩的斗牛比赛》第三张《沙漠夕阳》引出主题:小杰的朋友圈问题出在哪里?关键问题:不了解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出示:什么是主体?什么是背景(通过杨幂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海报为例)二、脑洞大开出示(刘翔作为主体创造)教师给出示范,学生大开思路提高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
第4课主体与背景
柳州市驾鹤路小学宁世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体与背景对比形成的视觉美、构图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感受主体与背景对比形成的视觉美、构图美。
2.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欣赏热身。
师出示名作《蒙娜丽莎》,问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
总结:一幅作品,总有主次之分,一般以人或物作为主体,而背景就成了陪衬。
主体与背景如果表现的好,画面就会更加生动感人。
出示课题:主体与背景(课件)
二、质疑探究。
探究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我会看、我会思、我会说)
1. 出示卡通味的蒙娜丽莎作品及火苗与蒙娜丽莎的设计,把完全不靠谱的背景和主体置放,画面滑稽可笑,令人捧腹,学生在笑声中得出产生“恰当选择背景”的思考。
2.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欣赏课本上两组范画(均以置换背景为内容)画面生动有趣。
《男孩》,他活泼可爱,一会儿冲刺、一会儿做着刺激的过山车、一会儿拍着幸福的全家福、一会儿被一只很像老虎的胖猫追得到处跑……他在不同的背景前跑来跑去,就像动画片的镜头频频闪动,又像是一个四格连环画或漫画故事。
富有新意,充满创意,形成有趣的画面。
《小猫》,变换四季背景,得到小猫的春夏秋冬。
3.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4.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请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1)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2)不是任何背景都符合主体,选择背景要恰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3)作画时分清主次,不要喧宾夺主。
5.小组活动:如何正确选择背景和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小组讨论、思考。
教师引导总结表现方法。
三、实践创作。
1.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一幅有主题的画面,正确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构图合理。
2.学生创作、师辅导。
四、五、作业展示、评价,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