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多媒体音频实验报告

多媒体音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音频信号的采集、处理与编辑技术,了解音频文件的基本格式和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多媒体音频处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音频信号是一种模拟信号,通过模拟到数字的转换(A/D转换)可以将音频信号数字化,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和编辑。

音频编辑软件可以对音频信号进行剪辑、合并、混音、降噪等操作,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三、实验器材1. 电脑一台(配置要求:奔腾4以上处理器,2GB内存,声卡,显卡,Windows操作系统)2. 音频采集设备(如麦克风、耳机等)3. 音频编辑软件(如Audacity、Adobe Audition等)四、实验步骤1. 音频采集(1)将麦克风连接到电脑的声卡接口。

(2)打开音频编辑软件,选择“录音”功能。

(3)调整麦克风灵敏度,确保录音效果清晰。

(4)开始录音,录制一段音频。

(5)保存录音文件。

2. 音频编辑(1)打开音频编辑软件,导入录制好的音频文件。

(2)对音频进行剪辑,删除不需要的部分。

(3)合并多个音频文件,制作混音效果。

(4)添加音效,如背景音乐、音效等。

(5)调整音频参数,如音量、音调、音色等。

(6)保存编辑好的音频文件。

3. 音频格式转换(1)打开音频编辑软件,导入需要转换格式的音频文件。

(2)选择“导出”功能,设置输出格式、编码参数等。

(3)保存转换后的音频文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功录制了一段音频,并保存为WAV格式。

2. 对音频进行剪辑、合并、混音等操作,制作了一首简单的歌曲。

3. 将歌曲转换为MP3格式,以便在手机、MP3播放器等设备上播放。

4. 通过实验,掌握了音频采集、编辑和格式转换的基本方法。

六、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学习了音频信号的基本知识,了解了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音频处理技术的能力。

3. 深入了解了音频文件的基本格式,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多媒体技术案例实验报告

多媒体技术案例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处理和存储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次实验选择了《多媒体技术》课程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实验操作,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多媒体技术原理和方法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掌握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编辑和加工处理方法。

3. 熟悉常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

4. 提高多媒体作品的创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多媒体素材采集(1)实验目的:了解多媒体素材采集的方法和工具。

(2)实验步骤:①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图片素材;② 使用麦克风录制音频素材;③ 使用摄像机录制视频素材。

2. 多媒体素材编辑(1)实验目的:掌握常用多媒体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① 使用Photoshop编辑图片素材,进行图像处理、特效添加等操作;② 使用Audacity编辑音频素材,进行音频剪辑、降噪、混音等操作;③ 使用Premiere编辑视频素材,进行视频剪辑、特效添加、音频与视频同步等操作。

3. 多媒体作品制作(1)实验目的:提高多媒体作品的创作能力。

(2)实验步骤:① 设计多媒体作品的主题和风格;② 选择合适的素材和工具;③ 进行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编辑和加工处理;④ 将素材整合到多媒体作品中,完成作品的创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共完成3个多媒体作品,分别为图片作品、音频作品和视频作品。

作品内容分别为:风景照片、音乐作品和视频短片。

2. 实验分析(1)图片作品:通过Photoshop编辑,对风景照片进行了裁剪、调整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等操作,使图片更加美观。

同时,添加了特效,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2)音频作品:通过Audacity编辑,对音乐素材进行了剪辑、降噪、混音等操作,使音乐作品更具专业效果。

(3)视频作品:通过Premiere编辑,对视频素材进行了剪辑、特效添加、音频与视频同步等操作,使视频短片更具观赏性。

多媒体实验报告

多媒体实验报告

SetIcon(m_hIcon, FALSE);
// Set small icon
// TODO: Add extra initialization here m_Ready=FALSE; m_PSign=FALSE; //初始化正在播放标识 m_ASign=FALSE; //初始化正在暂停标识 m_MCIDeviceID=0; //初始化设备标识
}
m_PSign=true;//设置正在播放标识为 TRUE
m_ASign=false;
SetDlgItemText(IDC_BUTTON_PLAYORPAUSE,"暂停");
GetDlgItem(IDC_BUTTON_STOP)->EnableWindow(true);
MCI_STATUS_PARMS statusParms;
// Draw the icon dc.DrawIcon(x, y, m_hIcon); } else { CDialog::OnPaint(); } }
// The system calls this to obtain the cursor to display while the user drags // the minimized window. HCURSOR CPlayDlg::OnQueryDragIcon() {
void CPlayDlg::OnButtonPlayorpause() {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if(m_Ready){//文件准备好
if(!m_PSign)//没有音乐播放时 OnButtonPlay();
// Set the icon for this dialog. The framework does this automatically

多媒体技术应用实验报告

多媒体技术应用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媒体技术是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集成在一起,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存储、传输和展示的一种技术。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我们开展了此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 掌握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3. 熟悉多媒体文件格式及其特点;4. 学会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制作。

三、实验内容1.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1)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实验步骤:① 打开Microsoft Word,创建一个新的文档;② 输入文字内容,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格式;③ 添加图片、表格等元素,调整其位置和大小;④ 保存文档。

(2)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实验步骤:① 打开Photoshop,创建一个新的图像文件;② 使用各种工具对图像进行编辑,如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③ 使用图层功能对图像进行合成;④ 保存图像文件。

(3)音频处理软件(如Audacity)实验步骤:① 打开Audacity,导入音频文件;② 使用各种工具对音频进行编辑,如剪切、复制、粘贴、添加效果等;③ 保存音频文件。

(4)视频处理软件(如Adobe Premiere Pro)实验步骤:① 打开Adobe Premiere Pro,导入视频文件;② 使用各种工具对视频进行剪辑、调整画面、添加转场效果等;③ 保存视频文件。

2. 多媒体文件格式及特点(1)文本格式:如TXT、DOC等,适用于文字内容的存储和传输;(2)图像格式:如JPG、PNG等,适用于图像内容的存储和传输;(3)音频格式:如MP3、WAV等,适用于音频内容的存储和传输;(4)视频格式:如AVI、MP4等,适用于视频内容的存储和传输。

3. 多媒体作品制作(1)设计多媒体作品主题和内容;(2)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3)收集和整理所需素材;(4)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多媒体作品制作;(5)对作品进行测试和修改,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多媒体教学实验报告

多媒体教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探究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展了一项多媒体教学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学生成绩、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等方面的差异。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成绩的影响;2. 分析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3. 探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4. 总结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共80名学生。

2. 实验分组:将实验组分为A、B两个小班,每个小班40名学生;对照组分为C、D两个小班,每个小班40名学生。

3. 实验内容:以语文课程为例,实验组采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

4. 实验过程:a. 教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同的课程准备;b. 实验组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对照组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c.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测试,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d.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学生成绩对比: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成绩具有显著效果。

2. 学习兴趣对比: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发现实验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3. 课堂参与度对比: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通过观看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实验结论:a. 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b.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c. 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需注意合理运用,避免过度依赖。

多媒体合成实验报告

多媒体合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娱乐、商业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合成技术是将不同类型的信息(如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整合,以实现更加丰富、生动、直观的表达效果。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多媒体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制作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多媒体合成软件的基本操作。

2. 掌握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元素的导入、编辑和合成方法。

3. 学会运用多媒体合成技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三、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10软件: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92. 实验步骤(1)音频合成① 导入音频文件:在Premiere Pro中,选择“文件”→“导入”→“音频”,选择需要导入的音频文件,点击“导入”按钮。

② 音频剪辑:选中导入的音频文件,在“时间线”窗口中,通过调整“播放头”位置,找到需要剪辑的起始点,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终点,释放鼠标,完成音频剪辑。

③ 音频混合:在“时间线”窗口中,将剪辑好的音频拖动到相应的视频轨道上,调整音频的音量大小,实现音频混合。

(2)视频合成① 导入视频文件:选择“文件”→“导入”→“视频”,选择需要导入的视频文件,点击“导入”按钮。

② 视频剪辑:在“时间线”窗口中,选中导入的视频文件,通过调整“播放头”位置,找到需要剪辑的起始点,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终点,释放鼠标,完成视频剪辑。

③ 视频过渡:在“效果”面板中,找到“视频切换”效果,拖动到“时间线”窗口中,调整视频过渡效果的时间长度和样式。

④ 视频合成:将剪辑好的视频和音频拖动到相应的轨道上,调整视频和音频的播放顺序,实现视频合成。

(3)图像合成① 导入图像文件:选择“文件”→“导入”→“图像”,选择需要导入的图像文件,点击“导入”按钮。

② 图像剪辑:在“时间线”窗口中,选中导入的图像文件,通过调整“播放头”位置,找到需要剪辑的起始点,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终点,释放鼠标,完成图像剪辑。

多媒体的实验报告

多媒体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3. 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表达和传播。

4. 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的学习2. 多媒体制作软件(如Adobe Premiere、Photoshop等)的使用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与展示三、实验步骤1. 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的学习(1)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如数字化、多媒体格式、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

2. 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1)安装并熟悉Adobe Premiere、Photoshop等软件的操作界面。

(2)学习视频剪辑、音频编辑、图像处理等基本操作。

(3)尝试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如视频、音频、图片等。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与展示(1)分组讨论,确定多媒体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2)分工合作,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多媒体作品。

(3)作品完成后,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评价和改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学习了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了Adobe Premiere、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制作出具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

2. 实验分析(1)多媒体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娱乐、广告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功能丰富,操作简便。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软件进行创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团队协作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实训报告(一)

多媒体技术实训报告(一)

多媒体技术实训报告(一)引言概述:多媒体技术实训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实践课程。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多媒体技术实训的过程、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结果分析以及总结与展望,以便于读者了解该实训课程的目标、方法和成果。

正文内容:1. 实训过程a) 实训目标分析本节主要对实训目标进行分析,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等。

b) 实训环境搭建本节将介绍实训所需的硬件软件环境的搭建过程,包括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c) 实训内容与计划本节将详细介绍实际实训的内容和计划,包括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划分、实训时间的安排等。

d) 实训方法与指导本节将探讨实验教学方法和指导方式,包括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作业指导等。

e) 实训过程总结本节将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实训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等。

2. 实验设计与实施a) 实验设计原则本节将介绍实验设计的原则,包括实验的目的、步骤、要求和评价指标等。

b) 实验项目选择本节将详细介绍选取的多媒体技术实验项目,包括图像处理、音视频编码、虚拟现实等方面。

c) 实验过程步骤本节将详细描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数据收集、算法设计、编程实现等。

d) 实验数据分析本节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e) 实验评价与改进本节将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3. 实验结果分析a) 实验结果展示本节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包括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效果图、音视频编码的压缩比率等。

b) 实验数据对比本节将对不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c) 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本节将分析实验结果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环境和算法等。

d) 实验结果讨论与解释本节将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e) 实验结论本节将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和发现,以便于读者对多媒体技术实训的成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JM的H.264压缩视频质量评估
一、实验要求
1、学会参考软件的使用并采用参考软件对特定的YUV 视频序列进行压缩;
2、对压缩后的比特流模拟丢包;
3、对模拟丢包后的压缩比特流进行解码;
4、计算解压后的YUV 视频序列相对于原始未压缩的YUV 视频序列失真度。

二、实验原理
1、数据压缩与视频编码原理
多媒体信息包括文本、数据、声音、动画、图形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其数据量非常大,如果不进行数据压缩处理,计算机系统就无法对它进行存储和交换。

多媒体信息中的图像、音频和视频这些媒体具有很大的压缩潜力。

因为这些数据中存在着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视觉冗余、图像区域的相同性冗余、纹理的统计冗余等,它们为数据压缩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视频编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视频数据的压缩,去除视频数据之间的冗余,降低视频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较少的比特数来表征原始比特流。

视频数据之间的冗余分为以下几种:
1)空间冗余
空间冗余是指在同一帧画面中,相邻的像素间存在的极强的相关性,例如一幅书法作品的图像,图像背景中全是白色。

2) 时间冗余
以连续视频为例,它的每一帧画面是由若干个像素组成的,因为动态图像通常反映的是个连续的过程,它的相邻的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从一幅画面到下一幅画面,背景与前景就可以没有太多的变化。

也就是说,连续多帧画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

3) 编码冗余
即信息熵冗余,对于编码符号,其平均码长高于所表示信息的信息熵,这个差值就形成了编码冗余。

4) 结构冗余
指图像存在非常强的纹理结构。

如草席图结构上存在冗余。

5) 知识冗余
图像的理解与某些知识有关,例:人脸图像有同样的结构:嘴的上方有鼻子,鼻子上方有眼睛,鼻子在中线上等。

6) 视觉冗余
视觉冗余是非均匀、非线性的。

例:对亮度变化敏感,而对色度的变化相对不敏感;
在高亮度区,人眼对亮度变化敏感度下降对物体边缘敏感,内部区域相对不敏感;对整体结构敏感,而对内部细节不敏感。

2、H.264 视频编码标准ITU-T 与ISO/IEC 是制定视频编码标准的两大组织,ITU-T 的标准包括H.261、H.26
3、H.264,主要应用于实时视频通信领域,如会议电视;MPEG 系列标准是由ISO/IEC 制定的,主要应用于视频存储(DVD)、广播电视、因特网或无线网上的流媒体等。

两个组织也共同制定了一些标准,H.262 标准等同于MPEG-2的视频编码标准,而最新的H.264 标准则被纳入MPEG-4 的第10 部分。

H.264 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1)更高的编码效率:同H.263 等标准的特率效率相比,能够平均节省大于50%的码率。

2)高质量的视频画面:H.264 能够在低码率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在较低带宽上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传输是H.264 的应用亮点。

3)提高网络适应能力:H.264 可以工作在实时通信应用(如视频会议)低延时模式下,也可以工作在没有延时的视频存储或视频流服务器中。

4)采用混合编码结构:同H.263 相同,H.264 也使用采用DCT 变换编码加DPCM的差分编码的混合编码结构,还增加了如多模式运动估计、帧内预测、多帧预测、基于内容的变长编码、4x4 二维整数变换等新的编码方式,提高了编码效率。

5)H.264 的编码选项较少:在H.263 中编码时往往需要设置相当多选项,增加了编码的难度,而H.264 做到了力求简洁的“回归基本”,降低了编码时复杂度。

6)H.264 可以应用在不同场合:H.264 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传输和播放速率,并且提供了丰富的错误处理工具,可以很好的控制或消除丢包和误码。

7)错误恢复功能:H.264 提供了解决网络传输包丢失的问题的工具,适用于在高误码率传输的无线网络中传输视频数据。

8)较高的复杂度:264 性能的改进是以增加复杂性为代价而获得的。

据估计,H.264 编码的计算复杂度大约相当于H.263 的3 倍,解码复杂度大约相当于H.263 的 2 倍。

H.264 的编解码流程主要包括5 个部分:帧内预测编码、帧间预测编码、整数编码、量化和熵编码。

图 1.H.264 编码框架示意图
图1 为H.264 的编码框架,每帧视频是由单张的图片组成的,每张图片被分成16×16 像素的“宏块”,从而达到简化视频编码过程的目的。

在H.264 中采用了具有网络友好型的分层结构,即将整个编码系统分成视频编码层VCL(Video Coding Layer)和网络抽象层NAL(Network Abstract Layer),设计了如下所示的结构图2。

图 2. H.264 编码系统分层结构图
视频编码层VCL 主要负责对数字视频进行高效编解码,提供具有高质量、高压缩比、健壮性、可分级等特性的视频编码流。

这一部分也是整个H.264 视频编码的核心部分。

但编码视频比特流对于不同的传输网络和传输协议并不具有普遍适应性。

为此H.264 在视频编码层的外部定义了网络抽象层NAL 来解决此问题。

网络抽象层NAL 主要负责将视频编码层VCL 产生的视频编码数据正确的、恰当的映射到不同的传输网络中去。

当VCL 产生的编码视频比特流在某特定网络中传输时,NAL 针对这种网络及其传输协议的特性,对VCL 编码码率进行适合该网络及其传输协议的封装,增强了网络的适应性。

视频传输对实时性提出了高要求。

而网络传输过程中丢包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视频解码器能够有效应对丢包的情况。

在H.264 编码标准中,会使用当前已编码帧的重建帧来预测当前帧的编码数据,即运动补偿。

在JM 中提供了错误隐藏解码算法:帧拷贝和运动矢量拷贝。

帧拷贝直接用前面已解码的帧来代替当前丢失的帧。

这种方法效率不高,但是简单易行开销低。

运动矢量拷贝利用相邻帧之间的物体运动相似性的特点,则若当前帧丢失,可以使用前一帧对应块的运动矢量来近似当前解码块的运动矢量,得到这个运动矢量后,进行正常的运动补偿。

错误隐藏解码算法将会产生两种误差:错误隐藏误差和错误传播误差。

实验中通常采用峰值信噪比PSNR 作为解码后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定义如下:
其中M、N 为图像的在每一维度的像素点数。

三、实验内容
1. 对原yuv视频进行编码,首先配置encoder.cfg文件,encoder.cfg里面参数的含义和配置
值如下表:
本次实验选取视频bridge-far_qcif.yuv作为源文件,编码结果为bridge-far_qcif.264文件。

2. 模拟丢包过程
在cmd中采用命令rtp_loss infile outfile losspercent <keep_leading_packets> 进行模拟丢包实验,其中infile是输入的后缀名为264的编码文件,outfile是输出的丢包后的264文件,通过设置losspercent实现不同的丢包率,比如5%,10%,15%,20%,25%;
keep_leading_packets为可选项,表示保留前几帧,从第几帧开始丢包。

本实验设置为从第15帧开始丢包。

3.对丢包后的264视频进行解码,首先配置解码文件decoder.cfg,参照源码给出的
NAL模式设置为1,即RTP模式,错误隐藏方式选取的是帧拷贝错误隐藏方式,直接用前面已解码的帧来代替当前丢失的帧。

四、实验结果
解码结束后,使用RMSE and PSNR Calculator比较源文件bridge-
far_qcif.yuv 和丢包解码得到的文件bridge-far_qcif_decn5.yuv,bridge-far_qcif_decn10.yuv,bridge-far_qcif_decn15.yuv,bridge-
far_qcif_decn20.yuv,bridge-far_qcif_decn25.yuv的PSNR的差别,实验结果如下图:
图二、各文件的PSNR曲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第100帧开始,丢包后解码的文件的PSNR开始出现下降的波动,并且丢包率越大,下降幅度越大,并且波动频率越大,视频质量严重下降。

(a)原始图像(b)丢包率5%(c)丢包率10%
(d)丢包率15%(e)丢包率20%(f)丢包率25%
图三、不同文件的第188帧的RGB图像
随着丢包率的增大,帧的质量下降,图像边缘和细节出现了artifacts。

五、实验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配置encoder.cfg里面的参数,使用参考的程序包对YUV文件进行
压缩编码,再对编码后文件进行模拟丢包,接着配置decoder.cfg里面的参数,对接收到的丢包文件解码,最后分析了解码后文件的PSNR,从PSNR曲线和比较原始视频与丢包后视频的帧的质量的差异。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H.264编解码能较好的适应丢包率较低的情况,但当丢包率过高时,视频解码后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失真,视频质量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