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国际金融学第四章汇率决定理论之购买力平价
汇率决定理论

◆ 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常认为一价定律对不可贸易品
也能成立,因此汇率是以不同货币衡量的一般物价之比。
2、相对购买力平价
主要观点
★ 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与变
动,认为汇率的变动由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决定,是两国 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变动率之比。 基本公式
P 1 / P 0 e1 * .e0 * P 1 / P 0
…………..(4)
四、购买力平价论在中国的应用
出口换汇成本 =
进口换汇成本 =
式中: EY、MY分别表示一定时期以人民币衡量的中国出 口、进口总值; ED、MD分别表示一定时期以美元衡量的中国出口、 进口总值;
EY (1 P ) ED
…………..(5)
MY MD(1 P)
…………..(6)
Ms P e ( 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指数)
eˊ
200
e
150
Ms1 ( P1 e1)
Ms0 P 0 e 0
E1
E0 P
100
0
T(时间) T1 汇率从超调到均衡的调整过程 T2
三、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法
与货币分析法的主要区别
(1)货币分析法认为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具有完全
替代性,资产组合分析法则认为两者不能完全替代。
基本模型 W = M + B + e· F M = m( i – i* , E△e)W
B = b( i – i* , E△e)W
e· F = f ( i – i* , E△e)W m + b + f = 1 公式中: W表示以本币衡量的总资产; M、B、F分别表示本国货币、本币资产、外币资产; m、b、f分别表示M、B、F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率; E△e表示预期汇率变动率。
第四章--汇率决定理论

第三节 汇率决定旳资产分析措施
• 一、外汇市场均衡:均衡汇率旳拟定 • 1、外汇市场旳均衡 • 外汇资产:将不同旳货币存款看作像股票、债券一样旳资产。 • 外汇资产旳需求 • 风险:假定全部外汇资产旳实际收益风险相同; • 流动性:关注外汇资产流动性旳外汇交易只占很小比例,忽略; • 预期收益率:影响外汇资产需求旳唯一考虑因素。 • 外汇市场旳均衡:在某个汇率水平上,外汇市场上供求达到平衡。
2、商品分类上旳主观性能够扭曲购置力平价,不同旳 国家极难在商品分类上做到一致和可操作;
3、计算相对购置力平价时,极难精确选择一种汇率 到达或基本到达均衡旳基期年。
• 短期看,汇率会因为多种原因临时偏离购置力平 价,如价格粘性、资本与金融账户交易。
• 长久看,实际经济原因旳变动会使名义汇率与购 置力平价产生永久性分离,如生产率旳变动、消 费偏好旳变动、自然资源旳发觉、贸易管制等。
二、一价定律(one price rule) 1. 一价定律旳前提:
• 位于不同地域旳该商品同质; • 该商品旳价格能够灵活调整,不存在价格粘性; • 无运送费用、贸易壁垒,市场完全竞争。
2.一价定律旳结论: • 一国内部商品可提成两类:可贸易商品(tradable
goods);不可贸易商品(non-tradable goods)。 • 假如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原因,则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
本章结束
Eef=△f旳经济含义: • 人们能够将远期汇率作为相相应旳将来即期汇率预测值
旳替代物,即远期汇率是对将来即期汇率旳无偏估计; • 这是远期外汇投机旳均衡条件。
四、对利率平价说旳简朴评价 • 研究角度从商品流动转移到资本流动,因而在资本流
动非常迅速、频繁旳外汇市场上,利率平价(尤其是 CIP)一直能够很好地成立; • 利率平价说并不是一种独立旳汇率决定理论,只是描 述出了汇率和利率旳关系; • 利率平价说具有尤其旳实践价值。如中央银行能够在 货币市场上利用利率旳变动对汇率进行调整; • 利率平价说存在某些缺陷:如没有考虑资本流动旳交 易成本、资本流动障碍、套利资金规模旳有限性等。
最新东北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精品课件-4汇率决定理论教学讲义PPT

1.确定单位“1”,说关系式。
4 ①听到的噪音比原来降低 。
8
③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4 。 5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画二圈三写四列五算六检查
2.身高是多少厘米?
①老师的身高是200cm的
7 8
1
②老师的身高比150cm多 6
不妨假设 k d 和 k f 相同
3.公式表明:
(1)外汇汇率与本国货币供给的变化成正比, 与外国货币供给成反比;
(2)外汇汇率与本国国民收入的变化成反比, 与外国国民成成正比;
(3)外汇汇率与本国利率成正比,与外国 利率成反比。
(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汇率超调模型)
1.基本思想
货币市场失衡后,由于商品市场的价格具 有粘性,所以货币市场的均衡恢复由证券 市场的价格(利率)调整来实现。利率在 短期内会出现调整幅度超出其新的长期均 衡水平的情况,即超调。利率的变动引起 的套利活动,使汇率发生变动,并也出现 超调的特征。
3.货币中性论(货币对实体经济不起作用)
第二节 利率平价理论
一、利率平价说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观点
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以不同货币计价 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进而得出 汇率的决定基础是利率平价。
(二)假设条件 1.国际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完善 2.套利活动没有成本 3.各种金融资产具有充分的可替代性 4.套利资金供给弹性无穷大
2.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关系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可以被看作是说明汇率 的长期变动的模式;
粘性价格货币模式,是到达均衡汇率的动态 模式。
3.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动态调整过程
Ms扩张
id下跌
资金外流
金融汇率决定理论

金融汇率决定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汇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流动,还对各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理解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对于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汇率决定理论是解释汇率形成机制的重要理论框架,它为我们理解汇率的波动和变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古老、最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
简单来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就会存在套利机会,从而促使汇率调整,直到两国商品的价格在经过汇率换算后相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
例如,如果在美国一个汉堡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1 美元等于 4 元人民币(20÷5 = 4)。
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如果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那么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应该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当两国的经济结构和消费习惯相对稳定时,物价水平的差异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然而,在短期内,该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贸易壁垒、运输成本、非贸易商品等因素。
其次,它假定人们能够完全自由地进行跨国商品买卖,这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IRP)从资金流动的角度解释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会在不同国家的金融资产之间进行套利,使得两国的利率差异等于预期的汇率变动。
例如,如果本国的利率高于外国,那么投资者会将资金投资于本国,从而导致本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币升值。
同时,由于预期本币会在未来贬值以抵消利率差,因此汇率的预期变动会使得套利活动的收益趋于平衡。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在国际经济学中,汇率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国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原理。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汇率就会调整,使得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相等。
例如,假设在美国一个汉堡包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5 美元= 20 元人民币,即 1 美元= 4 元人民币。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动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些因素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它没有考虑到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
此外,各国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其准确性。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认为,两国间的利差会影响汇率的变动。
该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指的是,投资者可以在本国和外国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投资收益应该相等。
假设本国利率为 i,外国利率为 i,即期汇率为 S,远期汇率为 F。
如果 i > i,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向本国,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外汇以规避汇率风险。
这样就会导致本币即期升值,远期贬值,直到(1 + i) /(1 + i) = F / S 时达到均衡。
非抛补利率平价则是投资者不进行套期保值的情况。
此时,投资者根据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来决定投资方向。
4-1汇率决定理论

第四章汇率决定理论一.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思路和观点◆理论基础:货币数量论和一价定律。
★货币数量论:认为物价高低取决于单位纸币代表的购买力的大小。
★一价定律: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的。
否则商品套购活动就会发生,直到其价格差异的消除。
用公式表示为:P i=e·P i*P表示本国物价;P*表示外国物价;e表示直接标价的即期汇率◆基本思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却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可以在货币发行国购买一定量的商品,但不同国家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是不同的。
◆基本观点: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两国纸币所代表的购买力。
汇率是两国物价对比,即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
购买力平价要解决的问题:即期汇率的决定•例如:一支钢笔在英国GBP1,在美国USD2,因此即期汇率就是GBP1=USD2,如果即期汇率为GBP1=USD2.5,投机商用2美元在美国买钢笔,然后买到英国,赚得0.5美元。
•一价定律的隐含假设:1.在一个市场买入,在另一个市场卖出,没有交易费用2.自由贸易3.必须是同种商品•1、绝对购买力平价:某一时点汇率决定的基础•推导:一种货币的购买力与物价指数成反比,而货币的购买力代表了货币的价值,即汇率。
基本公式*PP e黄金小麦油A国单位4206 A国价格$1$2$2 B国单位20111 B国价格¥200¥400¥400问:绝对购买力平价是否成立?•一价定律成立•A国产品总价值是4×1+20×2+6×2=$56•三种商品所占的份额:4×1/5620×2/566×2/56•A国的价格水平(P a):每种商品的份额×相应商品的价格4×1/56×1+20×2/56×2+6×2/56×2=$1.928•B国产品总价值是20×200+11×400+1×400=¥8800•三种商品所占的份额:20×200/880011×400/88001×400/8800•B国的价格水平(P b):20×200/8800×200+11×400/8800×400+1×400/8800×400=¥309.09•P b/P a=309.09/1.928=160.32•USD1=JPY160.32•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研究的问题:在一段时期内,汇率变动的原因•公式:0*0*1011.//e P P P P e•推导:•本国物价变化:P 1/P 0•外国物价变化:P *1/P *0•本(外)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即本(外)国物价变化的倒数。
第四章 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

14
第一节
购买力平价
六、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评价
(1)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尽管购买力平 价理论在揭示汇率长期变动的根本原因和趋势上有 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 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2)购买力平价忽视了非贸易品因素,也忽视了贸易成 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的制约。 (3)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诸多技术性困难使其具体应用受 到了限制。
5
第一节
购买力平价
三、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前提 1.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成立; 2.两国物价指数编制方法相同,可贸易品篮子中的 可贸易品相同,各种可贸易品所占的权重相等。 (二)基本形式 两国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P=eP* 变形后, e=P/P*
6
第一节
(三)含义
15
结论: ① 一国内部商品可分成两类:一类区域间价格差 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为可贸易商品 (tradable goods);一类由于商品本身性质 不可移动或套利活动交易成本太高,区域间价 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为不可贸易商 品(nontradable goods)。 ②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同种可贸易商 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可贸易商品在不 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称为“一价 定律”。
4
第一节
购买力平价
二、一价定律(one price rule)
(二)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① 开放条件下,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比较 必须折算成统一的货币; ② 进行套利活动时,除商品买卖外,还同时产生了 外汇市场上相应的交易活动; ③ 跨国套利活动存在许多特殊障碍,如关税和非关 税壁垒; ④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因素,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 律是指:以同一种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 贸易商品的价格应该是一致的: Pi=ePi*
汇率的决定理论

3.远期汇率平价(forward rate parity)
远期汇率平价是指在时间0报价的在时间t交割的远期汇率等于 预期的在时间t的即期汇率,即远期汇率是未来即期汇率的无偏预 测。可以写做:
当F0,t>E0,t 时,投资者在外汇市场上以F0,t的汇率卖出远期外币合约,到期 时,投资者能够以E0,t的汇率将本币兑换成外币以交割,则投资者投入一单位本 币获得的预期收益,以本币表示: (F0,t-E0,t)/F0,t>0.投资者继续卖出远期外币合约F0,t会不断减小。
1. 国际收支说的早期形式:国际借贷说
1861年,英国学者葛逊(G L.Goschen)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 际收支的关系,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第一,汇率作为外汇市场的价格,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 外汇的供求量取决于国际收支引起的收支的流量。
套补套利交易的一个实例
如果汇率的远期贴水没有完全被利率差异所抵消,就仍然存在通过套利获取利润的可能。
操作 拥有100万人民币 即期卖出人民币 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即期汇价6.3) 远期卖出16.746万美元 美元存款一年的利息为(美元存款利率为5.5%) 交割远期美元 收回人民币(美元一年远期汇价为6.2) 将人民币存在中国的本利之和 套利净获利
非套补套利交易的一个实例
如果汇率的预期贴水没有完全被利率差异所抵消,或者预期远期汇率会升水,就可以通 过非套补套利获取利润。
操作
现金流量
拥有100万人民币
+100万人民币
即期卖出人民币
-100万人民币
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即期汇价6.3)
+15.873万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1. 一价定律
含义:同质商品在不同市场上以同种货币衡量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
前提假设:市场完全竞争,没有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不同地区商品是同质的;商品价格能够灵活调整,不存在价格粘性。
在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在无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前提下,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不同国家同样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相等的。
2.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一价定律,反映两国货币汇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有两种表现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p = e*p’,p和p’是本国和外国的一般物价指数,e是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2)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在绝对购买力平价基础上放宽条件得到。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一价定律并不能完全成立,而且各国一般物价水平中商品及其权重都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各国物价水平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存在稳定的偏差。
公式:
Δe =Δp –Δp’,汇率的变化是由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则本币贬值;如果本国的通胀率低于外国,则本币升值。
3.检验和评价
(1)实证结论:
不同国家同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性大,一价定律不完全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预期在个别贸易量大的商品上效果明显,但对所有贸易品尤其是非贸易品,理论效果明显不足;
长期效果比短期效果好。
短期内由于价格有粘性,差点需要时间充分调整;
通胀严重时相对于货币稳定、经济结构稳定时预测效果好。
(2)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偏差的解释。
①贸易壁垒
运输费用和贸易管制使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成本变高,切断
了汇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运输成本越高,汇率波动范围越大。
②非贸易品的存在。
非贸易品的价格完全是由国内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参与国际间的贸易。
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中,非贸易品价格的变动也会使得国内物价指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公式中的汇率水平。
③非自由竞争。
市场垄断行为削弱不同国家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
④价格水平计量的差异。
不同国家在计算物价水平,使用的一篮子商品种类和权重不同。
(3)评价
缺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并不符合实际状况(一价定律的不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汇率体系,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
正面评价:始终从货币的基本功能,基于购买力的角度分析汇率。
它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汇率决定中非常基本的问题,始终处在汇率理论中的核心位置,是理解全部汇率理论的出发点。
1. 一价定律的含义,前提基础3个(市场、同质商品、价格调整)
2.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含义,形式2个,绝对形式的含义(静态,可贸易商品的价格之比),相对形式(动态,通胀水平的变化和差异)
3.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范围(在各国不完全成立、贸易量大的商品、可贸易商品、长期效果、通胀严重时),出现偏离的原因(贸易壁垒运输费用贸易管制、非贸易品对一国价格水平的影响、垄断非自由竞争、价格水平的衡量)
4. 评价,优点2个(购买力的角度分析汇率,形式简洁、处于汇率理论核心地位),缺点3个(假设条件不符合现实、理论内容不完整、忽略资本账户差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