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的病因和改善方法

营养不良的病因和改善方法

概述: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饮食摄入不足或者营养吸收利用障碍等造成的身体不良状况。全球范围内,营养不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加突出。本文将探讨营养不良的主要病因以及一些改善方法。

一、病因分析

1. 饮食结构失衡: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

素等。如果饮食结构失衡,导致某些营养物质摄入过多或过少,就会引发营养不良。例如,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蛋白质食谱会导致蛋白质缺乏;大量摄入高油脂和高热量食品则可能引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

2. 经济条件限制:经济条件是影响饮食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那些经济条

件较差的人群来说,他们可能无法获得多样化、均衡的饮食,因此易发生营养不良。例如,低收入家庭通常会选择价格便宜但营养价值较低的食品,导致摄入的营养素不足。

3. 消化系统问题:消化系统是人体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重要部位,一旦遭受

疾病或损伤,就会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胃肠道疾病、手术后恢复期以及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都会干扰正常的营养吸收过程,从而引发营养不良。

4. 特殊人群需求:一些特殊人群由于其生理状态或特殊情况需要额外关注和补

给特定的营养物质。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以及患有某些疾病(如肝脏、肾脏疾病)或接受治疗(如放化疗)的患者等都需要根据其个体情况来调整饮食结构。

二、改善方法

1. 促进营养教育:为了增强公众对营养的认知和理解,各级政府和健康组织应

加大营养教育力度。通过举办营养讲座、发放营养指南、制作易懂的宣传册等方式,提高民众关注饮食结构合理性,培养正确的餐桌文化。

2. 提供可持续的健康食品:当谈到改善饮食结构时,重要的是使人们易于获取

均衡营养物质的食品。倡导种植更多的蔬菜水果,并扶持农户增加生产量以保证价格合理,并通过开设农产品市场或农业合作社等渠道,将这些新鲜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3. 营养补充计划:为那些特殊人群提供适当数量和类型的添加剂或药物来满足

其特殊需求。例如,在贫困地区,针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可以提供含铁补剂;而对于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则应考虑口服孕妇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

4. 加强营养监测:建立有效的营养监测系统以及相应统计方法,定期评估特定

地区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了解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饮食不良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解决方案。

5. 增加公共投入:为了促进改善全球营养不良问题,各国政府需要增加对基层

医疗机构、社区厨房等营养项目的投资。此外,国际组织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协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总结:

虽然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营养不良问题,但通过综合施策可以改善这一状况。促进公众对于饮食结构合理性的认知和了解、提供可持续健康食品、实施营养补充计划、加强营养监测以及增加公共投入都是有效措施。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营养健康的目标,为全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儿科护理学-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七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 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一)病因 1.长期摄入不足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骤然断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长期以淀粉类食品喂养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挑食等引起。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等)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消耗量过大大量蛋白尿、长期发热、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二)发病机制 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消瘦 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低血糖;并发症 脂肪消耗致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 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低蛋白水肿;表现 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 (三)临床类型 消瘦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 浮肿型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

消瘦-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 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最早 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最具特征体重减轻结果 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表现额部出现皱褶,两颊下陷,颧骨突出,形如老人。 皮肤干燥、苍白、松弛。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温低于正常、脉搏减慢、心音低钝、血压偏低。初期烦躁,以后变得冷漠。有血白蛋白降低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有时可发生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婴儿常有饥饿性便秘或腹泻。 营养不良程度 Ⅰ度(轻)Ⅱ度(中)Ⅲ度(重) 体重低于正常均 值 15%~25% 25%~40% 40%以上 腹部皮褶厚度0.4~ 0.8cm <0.4cm 消失 身高(长)正常低于正常明显低于正常,常低于P3(均数减3个标准差)消瘦不明显明显皮包骨样 皮肤干燥干燥、苍白苍白、干皱,无弹性可出现瘀点 肌张力正常明显降低、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精神状态正常烦躁不安委靡,反应低下

营养缺乏病

营养缺乏病 营养缺乏病 一、概述 营养缺乏病是人体所获得的营养素不足以增生、修补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结果。单纯摄入不足引起的称为原发性营养缺乏病。因体内或体外因素,妨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或使人体的需要量增加,以及营养素在体内被破坏与排泄过多所引起的营养缺乏,称为继发性营养缺乏病。 (一)病因 1.营养素摄入不足最常见的是食物摄入不足,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摄入不足。其次偏食、素食、过多食用精制食物以及因烹调不合理而破坏营养素等也可引起某种营养素摄入不足。 2.营养素吸收不良营养素吸收不良可由消化系统的形态、化学与生理的改变而引起,如吸收面积减少、分泌障碍、蠕动过度以及口服滑润剂、碱类与吸着剂等。 腹泻可引起多种营养素缺乏。胃、十二指肠切除容易引起脂肪、叶酸、脂溶性维生素和维生素B12、铁的缺乏。便秘者经常服用液体石蜡会使胡萝卜素吸收不良。 近年来证明营养素之间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吸收不良的原因.如摄入膳食纤维过多,可影响无机盐的吸收;膳食中的铁和锌需保持一定比例,如一方过高,会影响另一方的吸收。

3营养素利用减少营养素利用减少常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营养不能在肝脏进行必要的变化,且肝脏也不能储存营养素。如肝硬化患者在体内不能将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而发生维生素A缺乏。有的药物是某些营养素的拮抗剂,如抗肿瘤药脱氧吡哆醇是维生素B6的同素物,能抑制需要维生素B6的酶系,影响维生素B6的利用。 4。营养素损耗增多长期发热、代谢功能亢进、癌症及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明显地使体内各种物质的消耗增加。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促使组织分解代谢加剧,从而使体内的氮从尿液及创伤面丢失增加。寄生虫感染会使营养素损耗增加,消化道瘘与肾脏病使营养物质的排泄增加,长期慢性失血使营养物质丢失增加都是导致营养缺乏的原因。 5.营养素需要量增加在人体生长发育、妊娠、哺乳、剧烈运动等情况下,营养素需要量明显增加,此时如营养素摄入不足,吸收和利用障碍等原因,则更易发生营养缺乏。 (二)表现 营养缺乏病的发病过程缓慢,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按其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其病理变化则经历了储存不足、生化改变、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4个阶段。各种营养缺乏病的表现可概括为: 1.生长发育不良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患营养缺乏病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孕妇营养缺乏则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其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2.代谢调节异常营养缺乏所致的生物活性物质合成减少和功能降低,将影响整个代谢的调节。如体内重要的酶类和激素都是由营养素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疾病定义:是指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 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 功能紊乱。临床上常见3种类型: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 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1. 长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是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如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 加其他乳品;突然停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奶粉配制过稀;长期以粥、米粉、奶糕等淀粉 类食品喂养等。较大小儿的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营养不良的继续,或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早餐过于简单或不吃早餐等引起。 2. 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的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 消耗量过大糖尿病、大量蛋白尿、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 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临床表现:营养不良患儿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不增,随后患儿体重下降。皮下脂肪 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下脂肪的消耗首先是累及腹部, 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颊。因皮下脂肪减少首先发生于腹部,故腹部皮 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病程的进展,营养不良程度由轻 变重,各种临床症状也逐步加重。起初仅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变薄、皮肤干燥,但 身高(长)无影响,精神状态正常;继而患儿体重和皮下脂肪进一步减少,身高(长)停 止增长,皮肤干燥、苍白,肌肉松弛;病情进一步加剧时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消失, 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额部出现皱纹如老人状,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样,身高(长)明显 低于同龄人,精神萎靡、反应差,或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食欲低下,腹泻和便秘交替, 体温偏低脉细无力。部分患儿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而出现浮肿。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 器功能损害,如心脏功能下降。 营养不良患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营养性贫血,主要与铁、叶酸、 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料缺乏有关;营养不良可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常 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和锌缺乏;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支 气管肺炎、鹅口疮、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特别是婴儿腹泻,可迁延不愈,加重 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营养不良还可并发自发性低血糖,若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

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

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 营养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它指的是人体所需的 营养物质无法得到充分摄取或无法被充分利用,导致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详细分点列出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 营养不良的定义和病因 - 解释营养不良的概念,明确其与营养失衡之间的区别。 - 分析导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例如不良饮食习惯、经济困难、疾病等。 2. 营养不良对人体的影响 - 探讨营养不良对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如生长发育障碍、免疫力下降、 肌肉萎缩等。 - 强调营养不良对儿童和孕妇的特殊影响,如影响智力发育和胎儿健康。 3. 营养不良的常见症状和识别方法 - 介绍营养不良的常见症状,如体重下降、贫血、头发脱落等。 - 分析如何通过观察和检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问题,如生长曲线、血液检查等。 4. 营养不良的预防和改善措施 - 强调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营养不良的重要性,如摄取均衡的营养物质和 适量运动。 - 探讨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改善饮食状况,如提供补充营养的计划、促 进农业发展等。

5. 营养不良的教育和意识提高 - 鼓励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和认识度。 - 引导人们合理选择食物,提供营养丰富的食谱和菜单推荐。 6. 广告和媒体引导 - 呼吁媒体和广告公司在宣传食品和饮品时,注重营养价值,避免误导消费者。 - 建议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对广告中的营养宣传内容进行审查和限制。 7. 营养不良案例和成功的治疗方法分享 - 分享一些营养不良患者的案例,揭示他们的健康问题以及通过合理改善饮食 和治疗等方式恢复健康的经验。 - 引入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营养补充剂、营养咨询和健康指导。 8. 营养不良相关政策和倡议 - 介绍国内外相关的政策和计划,如世界卫生组织的计划、联合国的倡议等。 - 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营养不良问题的关注,向贫困地区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进行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目标受众的定位 - 根据目标受众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例如,儿童、青少 年或老年人等。 - 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和形象,使信息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 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运用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学龄前儿童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营养不良对他们的健康 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将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以 及可采取的干预措施。 原因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合理的饮食惯:学龄前儿童容易受到家庭饮食惯的影响, 如果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均衡营养,儿童易发生营养不良。 2. 经济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可能导致学龄前儿童饮食贫困,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食物。 3. 缺乏相关知识:家长和看护人员对于儿童的营养需求了解不足,缺乏提供足够的营养信息和指导。

4. 疾病和健康问题:某些疾病和健康问题,如吸收不良综合征、儿童肠道感染等,会导致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利用出现问题。 干预措施 为了预防和改善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以下是一些可采取 的干预措施: 1. 提供均衡的饮食:家庭和学校应提供各种食物,确保学龄前 儿童获得足够的营养。饮食应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 生素和矿物质等。 2. 促进营养教育:家长和看护人员需要接受一定的营养教育,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求以及如何提供均衡的饮食。 3. 配餐建议:提供合理的食谱和餐饮建议,帮助家长制定适合 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计划。 4. 加强监测和筛查:学校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营 养状态进行监测和筛查,及早发现和干预营养不良问题。

5. 加强合作与宣传:相关部门、学校、媒体等应加强合作,共同宣传学龄前儿童营养问题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建议和信息。 结论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涉及多个因素,除了个体家庭的因素外,社会各方面也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提供均衡的饮食、促进营养教育、加强监测和筛查等干预措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可以得到改善,为他们的健康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营养不良(教学及宣教)

营养不良 疾病概述 营养不良是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营养状况不佳或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常见三种类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者称为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水肿的称为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营养不良是一个描述健康状况的用语,由不适当或不足饮食所造成。通常指的是起因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但也可能包含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的摄入特定的营养素而造成的营养过剩。如果不能长期摄取由适当数量、种类或质量的营养素所构成的健康饮食,个体将营养不良。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饥饿死亡。 营养不良发病机制 1.喂养不当 长期摄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者,食物的质和量未能满足需要,如乳类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 2.饮食习惯不良 饮食不定时、偏食、反刍习惯或神经呕吐等。 3.疾病因素 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内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不足和宫内生长阻滞,为婴儿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 重度营养不良大多由于多种因素所致。 营养不良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病久者皮肤干燥、苍白,烦躁不安,肌肉松弛,身高也低于正常。按轻重可分三度:Ⅰ度为轻型,Ⅱ、Ⅲ度为重型。 Ⅰ度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正常。体重低于正常值的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4厘米-0.8厘米,皮肤干燥,身高不影响。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范文

营 养 卫 生 学 姓名:卿清 学号:6 班级:12级临本2班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日趋延长,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大于60岁的老年人占总人数人口的11%,预测2025年升至20%,2050年达到25%,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亿。探讨老年人达到营养状况,杜绝不合理膳食营养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本文就老年人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如下。 关键词:老年人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干预方法文献综述 机体营养不良可导致免疫功能的降低、组织器官萎缩及心情抑郁等,导致患者的感染率增加,手术切口愈合延迟,生活质量下降。本文通过对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总结干预方法,以期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现状 老年人摄食与获取营养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营养不良或者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高。饶安举[1]采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对当地养老院的102名老人做问卷调查,营养不良率40.2%。刘弘等通过分层随即抽取上海市1300名老人进行营养状况调查,60.7%老人膳食结构欠合理,主要是蔬果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奶类及豆制品类食物均没有达到推荐值。超重比例大40.0%,肥胖比例为8.0%,过轻的比例仅为4.8%。 2、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2.1疾病与药物因素 随着老年人各种慢性疾病发生率的逐渐增加,其机体的营养消耗也相应增加,但是由于其食欲、咀嚼吞咽、消化或吸收营养的能力降低而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2]而营养不良也会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如降低免疫力、伤口愈合延缓、体重减轻、肌肉强度降低等,恶性循环导致老年人的营养状况越来越差;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也会导致药物性营养不良,如拟交感神经药物,抗帕金森药物、抗抑郁药、茶碱、洋地黄、降血糖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味觉和嗅觉下降或导致口腔干燥而使食欲减退;新霉素、四环素、阿司匹林等作用于消化道会阻碍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过程而导致脂肪性腹泻或引起蛋白丢失、维生素缺乏、水盐代谢紊乱;长期使用

营养失调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1.营养不足的护理 (1)找出致病因素,如喂养不当、疾病、经济困难等,通过护理并与医疗或社区工作者的合作予以消除。 (2)调整饮食:调整饮食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以免出现腹泻,加重胃肠功能紊乱。选择易消化吸收、高热能、高蛋白质的食物。饮食调整的方法:①轻度营养不良患儿不应过快地改变原有食物,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热卡,待体重接近正常时再恢复到供给正常需要量;②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对食物的耐受差,能量供给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待食欲和消化功能恢复,供给高于正常生理需要量的热卡,直至体重接近正常再恢复至正常生理需要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给菜泥、果泥、肉泥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3)按医嘱给予助消化药物,如胃蛋白酶、胰酶。必要时给予苯丙酸诺龙肌肉注射,促进蛋白质合成。病情重者少量输血浆、白蛋白、静脉高营养液。在输液时速度宜慢,补液量不宜多。 2.预防感染的护理 预防呼吸道感染,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度;注意防寒保暖,少去公共场所;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对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可按医嘱输新鲜血浆或自蛋白,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3.预防低血糖的护理 不能进食者可按医嘱静脉输人葡萄糖溶液;密切观察病情,特别在夜间或清晨时,患儿易发生低血糖而出现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等,应立即按医嘱静脉给予葡萄糖溶液。 营养失调: 一、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有关 护理措施: 1、喂食前仔细评估病人反应是否灵敏、有无控制口腔活动的能力、是否存在咳嗽和呕吐反射; 1、准备好有效的吸引装置; 2、使病员处于正确的体位; 3、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宝宝的成长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宝宝的发育是否正常是家长们关心的事情,很多家长误以为只要宝宝吃的多就不会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的病症都有哪些呢,生活中大家都是怎么照顾宝宝饮食的呢?其实儿童营养食谱需要全面均衡的搭配! 长期摄食缺乏是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如多产、双胎及早产儿假设不注意科学喂养,常引起营养不良。唇裂等先天畸形及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也可产生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一般顺序为腹、胸背、腰部,双上下肢,面颊部。重者肌肉萎缩,运动功能发育缓慢,智力低下,免疫力差,易患消化不良及各种感染。 长期摄食缺乏,如母乳缺乏又未能及早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者,食物的质和量未能满足需要,如乳类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 饮食不定时、偏食、反刍习惯或神经呕吐等。 疾病影响食欲,阻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内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构造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缺乏和宫内生长阻滞,为婴儿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

重度营养不良大多由于多种因素所致。 营养不良是儿童身边多见的一种疾病了,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安康,为此让妈妈们特别的担忧,大家应当将营养不良重视起来,此病不但需要积极的治疗,而且疾病的也是特别重要的,来了解一下营养不良的方法是什么呢。 病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勿与患感染性疾病患儿同住一室,以防止穿插感染。如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枯燥,勤洗澡。床单位保持清洁平整。骨突起部位每日用50%酒精按摩2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垫以棉圈。及时更换尿布,预防臀红及尿布疹。做好口腔护理,特别对鼻饲患儿,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次。定期测量体重,以了解患儿的营养状况。 特别是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因反响低弱,可随时无声无息地死亡。因此,要加强巡视,注意呼吸、心率的改变。静脉营养,对于全静脉营养和局部静脉营养患儿,注意保护血管,先选择远端的静脉,留置套管针,一般可保存1周,但每日应观察留针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浸湿了的胶布应及时更换。注意输液速度,最好使用输液泵维持24小时输液,便于控制速度或添加药物。 母乳是婴儿期必需和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和抗感染物质,能使患儿少患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对母乳缺乏及无母乳者,应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随着年龄增长,至6个月时应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无机盐,尤其应注意补充具有优良生物利用价值的蛋白质。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如唇裂、腭裂及幽门狭窄等,必须及时予以适当

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定义和预防方法

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定义和预防方法 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是当今社会中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作为全球 公共卫生的主要挑战之一,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定义以及一些常见 的预防方法。 一、营养不良的定义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的营养物质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的 需求,导致机体处于一种营养不足的状态。营养不良通常涉及体重过低、身高发育受限、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身体和心理问题。 营养不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能量不足型营养不良,另一种 是营养物质不足型营养不良。能量不足型营养不良是指运动量大于能 量摄入量,导致机体处于能量亏损状态。而营养物质不足型营养不良 则是指摄入的营养物质种类单一,不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 二、营养缺乏的定义 营养缺乏是指摄入食物中缺乏某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导致身体无法 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营养缺乏较为常见的有维生素缺乏、矿物质缺乏、蛋白质缺乏等问题。 维生素缺乏是以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为代 表的一类缺乏状况。不同的维生素缺乏会引发不同的健康问题,例如 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夜盲症,维生素C缺乏则会引发坏血病等。矿物 质缺乏主要包括铁、钙、锌、碘等元素的不足,会对身体的生长发育、

免疫功能等产生消极影响。而蛋白质缺乏则会影响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导致身体瘦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三、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方法 为了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均衡饮食 饮食是我们摄取营养的重要途径,确保摄取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 并合理搭配各类营养素。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等食 物的摄入量,同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以提供身体所需 的全部营养素。 2. 补充营养素 对于特定人群,如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有时需要额外补充某 些营养素。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需求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3. 避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干扰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和利用。相反,采用 适当的饮食量和频率有助于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能量过剩或不足的情况。 4. 加强健康教育

名词解释营养不良

名词解释营养不良 名词解释营养不良是指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或不均衡,无法满足身体健康 与正常发育所需。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更为普遍。营养不良主要包括蛋白质能量不足、维生素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等情况。 蛋白质能量不足是指摄入的蛋白质和能量不足以满足身体所需。蛋白质是构成 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单位,对于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量则是人体运行所需的燃料,供给脑部功能、肌肉运动以及其他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当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时,人体会出现症状,如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功能下降等。 维生素缺乏是指摄入的维生素种类或数量不足以维持身体健康的正常水平。维 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主要参与调节代谢功能,维持身体正常运作。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C,脂 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当一个或多个维生素缺乏时,人体会出现 不同的缺乏症状,如维生素C缺乏可导致坏血病,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夜盲症等。 微量元素缺乏是指摄入的微量元素不足以满足身体健康所需。微量元素是人体 必需的无机元素,虽然需要的量相对较少,但它们对于体内许多生化过程和代谢反应的正常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锌、碘、硒等。当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时,人体会出现相关的缺乏症状,如铁缺乏可导致贫血,碘缺乏可导致甲状腺问题等。 营养不良不仅在身体上对人体造成伤害,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和情绪健康。营 养不良会使人容易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营养不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限制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展。

中国人钙营养状况与缺钙原因及其改善措施

中国人钙营养状况与缺钙原因及其改善措施 周树南 一、中国人的钙营养状况 根据四次(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钙营养状况是一直处于不良状况的。以近三次调查为例:1982年居民平均钙摄入量为694.5mg/d,1992年为405.4mg/d,2002年为388.8mg/d,是推荐指标的86.8%、50.7%和48.6%。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钙的摄入量都不断减少,农村居民下降的幅度更大,1982年我国农村居民钙的平均摄入量达到750mg/d,到了2002年只有371.8mg/d。(见图1、2) 图1 我国城乡居民钙摄入量情况 图2 摄入量在DRIS的比例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人的钙摄入量仍存在不足的问题,钙营养状况并不理想。会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卫所报告,对中国四大菜系(川、鲁、粤、淮扬)地区538人的调查结果,平均每人每日钙的摄入量为男性318.9 mg,占DRI S的43.9%,女性238.1 mg,占DRI S的33.9%;上海新华医院报告,对全日制幼儿园418名2~5岁儿童的调查结果,每人每日钙平均摄入量为297.9 mg,仅占DRI S的37.2%;福建协和医院对155名孕妇的调查结果,每人每日平均钙摄入量占DRI S 的50.4%。 但以上结果是各人群从日常膳食中钙的平均摄入量,不包括有些人服用钙营养剂补充的钙,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家营养知识的提高,较普遍重视在日常膳食中増加含钙高的食物,并较多人群在食用钙营养补充剂,因此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钙营养状况将有良好改善,但由于负值很大不会很理想,有待调查评估。 二、中国人钙缺乏的原因 1、膳食结构: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一种低钙性膳食结构,钙的摄入量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同时,一些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牛奶、豆制品等摄入量也不足,这是导致人群钙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据全国营养调查每人每日平均摄入深浅色蔬菜为1982是316.1g,1992年是310.3g,而2002年下降至279.7g,要求摄入量300~500g。据调查由奶与奶制品食物提供的钙仅占总钙摄入量的10%(而欧美一些国家超过50%)。豆类制品是富钙食物,据2002年调查结果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为16g,要求摄入量30-50g。 2、饮食习惯:吃得越来越细,偏食、挑食、厌食和吃零食的现象增多。粮食吃得过细要减少钙的摄入,因为钙在粮食的表皮层含量较高。瓜子是含磷量高的食物,消费量增加,使钙磷比例更趋失调。烹调类的菜肴越吃越多,而主食越吃越少,使食盐的摄入量增加,大量钠离子在肾脏竞争了钙的吸收,并可降低钙在骨骼中的存留,从而降低骨密度。过量饮酒可引起骨骼脱矿物质增加,即使年轻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也可使骨密度显著降低。因此磷和钠离子的大量摄入和过量饮酒者均可影响人体钙的营养水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