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教案3篇

合集下载

《童年的朋友》优质教学设计【6篇】

《童年的朋友》优质教学设计【6篇】

《童年的朋友》优质教学设计【优秀6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拳、调、羹、邦、献、憋、制”,会写6个生字“粒、睡、拳、调、献、制”,积累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

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认读字学习字音,理解字义;会写的生字让学生从音、形、义几方面讲一讲。

音的重点:“拳”:三拼音节;“调”:多音字;“制”:整体认读音节。

形的重点:“拳、制、睡”。

第一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后两个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书写。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

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板书:玩具小熊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板书:要当不想当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听边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概括本段内容。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五年级 语文《童年的朋友》的教案

五年级 语文《童年的朋友》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童年的朋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童年时光,感恩身边陪伴自己的人。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2)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珍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讲解并练习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4. 内容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抄写并默写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抄写和默写生字词的情况。

3. 作文评估:对学生的童年生活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童年情感的把握。

七、教学反思1. 课堂互动:反思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

《童年的朋友》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童年生活,以及作者对童年朋友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童年生活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的朋友及趣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童年生活及其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童年时的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2)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

5.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拓展作业:以“我的童年朋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童年朋友的描述及其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感悟。

《童年的朋友》教案

《童年的朋友》教案

《童年的朋友》教案《童年的朋友》教案14篇《童年的朋友》教案1一、预习检查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噗【pū】脯【pú】(fǔ果脯)绺【liǔ】惩【chéng】咒【zhòu】颊【jiá】嗅【xiù】皱纹【zhòu】(绉纱zhòu)兜【dōu】鬃【zōng】辫【biàn】鼻【bí】壶【hú】咕哝【gū nong】诅【zǔ】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咕哝: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胸脯:指胸部。

两膝: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

惩罚:严厉的处罚。

发绺:许多头发顺着聚在一起。

马鬃:马颈上的长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丰润:丰茂滋润。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知心:知己。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两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3、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

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

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

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

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

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4、背景介绍: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

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

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

《童年的朋友》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童年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童年时光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成长时光。

(2)学会感恩,感谢陪伴自己成长的朋友和亲人。

(3)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学会珍惜时光。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 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童年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的趣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自己的童年故事。

(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描述的童年生活的特点。

(2)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珍惜现在成长时光的。

(3)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自己的童年故事。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童年生活的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

(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的童年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

《童年的朋友》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和感受童年的美好时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对朋友的认知和理解。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童年的朋友》这本书,了解和感受童年的美好时光。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童年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用教学道具,如玩具和朋友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阅读《童年的朋友》这本书,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

第二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朋友的认识。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认知和理解。

第四步: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3.2 教学活动活动一:小组讨论,分享童年美好回忆和朋友的认识。

活动二: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朋友的认知和理解。

活动三:课堂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课堂展示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其他与童年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和朋友的经验。

5.2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如绘画或写作,展示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朋友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使用《童年的朋友》这本书作为主要教学材料。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童年的朋友》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其中包括那些陪伴我们走过成长路程的朋友。

本文将介绍一份用于七年级必修教材《童年的朋友》的教案教学设计,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认识本文的主题和要点;2. 学生能够对文中的语言和情节进行分析和解释;3.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法和适当的逻辑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对文章中情节和人物的看法和想法。

教学内容一.文本分析在一开始的课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们仔细分析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要点。

1. 内容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深入挖掘文章所体现的主题和人物,探究文章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题是什么?(2)故事里的人物和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有何深刻的含义?(3)你能否在故事中找到与你自己的童年有共通之处?2.结构分析在分析文本的结构时,我们着重考虑故事中的情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故事的发展。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1) 思考故事中的高潮和转折点是什么?(2) 了解故事是如何发展的,有哪些不同的情节存在。

(3) 分析故事结构对情节的发展有何影响。

二.交流讨论在课程的中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想法和看法,以及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进行讨论和反馈。

1.个人分享在个人分享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针对课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例如:(1)你和文章中的人物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2)你在故事中看到了什么情感?(3)你认为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2.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就文章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好好讨论一下。

例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1) 分析某个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对他们的成长有何影响(2) 探讨童年朋友之间的友情生活中有什么质量?(3) 充分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4) 找到故事中重要的道德和价值观,并探讨它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童年的朋友》教案优秀

《童年的朋友》教案优秀

《童年的朋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童年的朋友》。

详细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课文《童年的朋友》。

2. 课文内容: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期与朋友们的快乐时光,展现了纯真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朋友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卡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童年游戏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时光,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好批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互相解答疑惑。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词、短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5. 朗读感悟学生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例题讲解出示课后练习题,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童年的朋友》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生词、短语:略4. 情感体会:怀念、珍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童年时期的朋友。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与同学分享童年趣事,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组织一次“童年朋友”主题班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童年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朋友》教案3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篇一童年的朋友江苏省泗阳中学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3、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品味优美的语言。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教学时数2教时教学安排第一教时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教时侧重对能力的培养和迁移,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过程一、引读导语设计:朋友是一杯酒,越能是困难的时候,越能品味到他的真诚;朋友是一盏灯,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是他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走出困境;朋友是冬日的暖阳,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是他们处处为我们驱散阴霾。

真的,真挚的朋友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力量。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是朋友帮助我们登上成功的顶峰,到达理想的彼岸。

童年的高尔基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是他的外祖母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今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童年》中的《童年的朋友》。

(板书课题)字词检查:发绺马鬃诅咒颤动敏捷两颊文学常识:高尔基苏联作家。

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

二、初读我们平常所交的朋友,一般都指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我们的同学、同事、伙伴,但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长辈称为“童年的朋友”?1、教师范读课文2、思考:⑴我为什么把外祖母称为“童年的朋友”?她给我的影响有哪些方面?⑵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⑶说说你对文中外祖母的印像,并请你为“外祖母”画一幅肖像。

(通过解决三个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结合学生所画的肖像初步感受外祖母的形象)3、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外貌描写朋友——外祖母:语言描写三、品读1、教师:读过课文,我们感觉到本文中的人物描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并选择一至两句并批注。

⑴学生朗读,作批注;⑵并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小组各成员轮流问,其它同学汇报学习的成果;⑶小组选出精彩的批注,上讲台作汇报;其它小组作评价⑷教师总结,重点强调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侧面烘托在文章中的运用。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祖母的形象,给作者哪些深远的影响。

(通过外祖母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板书:充满爱心,慈爱和蔼,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坚强、乐观。

)四、迁移1、我们学习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了解到他的外祖母给他深刻的影响,你童年时代的最难忘的朋友是谁?你能学习课文的某些写法,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你心目中的好朋友的形象?2、学习了本文,我们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手法,尤其是通过描写眼睛来表现人物性格,请你们学习这样的写法为你的同桌描绘出他的形象,表现他的性格。

4、你学过本文后,你学到了什么?(主要从人物描写手法,侧面烘托,语音、修辞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巩固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理字词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篇二这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课文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并且立誓“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文中的“我”对童年的朋友充满的感情,连那只玩具小熊似乎也是有生命的,略显伤感的故事不禁将读者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思念起自己童年的朋友——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

1.认识生字8个。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默读课文,边读边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按要求圈划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

一、导入新课1、上课前老师先送一首诗给大家,《朋友在,心就在》。

(配乐诗朗诵)2、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

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谈话时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人,玩具、摆设、书籍等都可以是童年的朋友?)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

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

(出示课题齐读:童年的朋友)二、自学课文:1、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自学要求: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不加字,不漏字,读通课文。

⑵边读边想:作者童年的朋友是谁?长什么样?朗读时,我们要注意以下这几个词,(读词正音)重点指导正确书写“降”、“匙”“抹”“邦”。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生点评)4、交流:“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玩具小熊长得什么样?5、指导朗读小熊外貌的句子,动作理解:投降。

三、阅读教学1、玩具小熊长得这么可爱,我为什么要打他呢?小组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你对课文不理解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讨论、解答。

⑴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⑵边读边想,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⑶和组员讨论问题,解疑或存疑。

2、归纳学生的问题,提出疑问。

作者为什么说小熊是他童年时代形影不离的朋友?作者曾经想当拳击手,后来为什么改变了主意?3、质疑解疑1。

作者为什么说小熊是他童年时代形影不离的朋友?你能在课文的第3小节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吗?(出示找到的句子)⑴交流后指导朗读。

⑵整理句序。

⑶整体朗读。

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⑷“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你现在明白了吗?⑸运用课文的语句练习说话。

我和小熊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4、质疑解疑2。

⑴作者曾经想当拳击手,后来为什么改变了主意?⑵指导朗读第三节后半段,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对自己的自责。

⑶进行说话练习:小熊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

我对小熊说:“。

”5、说说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什么?(可自由讲,稍作点拨)6、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那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几本精彩的故事书…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亲密情谊,感受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师生配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复习字词。

五、指导书写“练”说说自己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个发生在自己和他(它)之间的一个故事。

可以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篇三一、谈话式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呢?(指三名同学说)过渡: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猫、小狗或者陪伴你长大的布娃娃。

著名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就有这么一个童年的朋友,你想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找回他童年的朋友。

(出示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总结:课文主要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呢?(指三名同学回答) 过渡:童年的理想不是唯一的,是善变的,作者童年也是这样的,课文是怎样写作者的理想善变的?学生汇报:有时,我幻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到老远的新加坡去,为自己买一只逗人的小猴儿。

有时,我觉得当个勇敢的旅行家也不坏,像阿连·蓬巴尔那样,光靠吃生鱼,横渡大洋。

这个蓬巴尔旅行结束后,体重减了二十五公斤;我呢,体重才二十六公斤!要是我也像他那样去横渡大洋的话,天哪,旅行完了我的体重只剩下一公斤了!万一有一两天我捉不到鱼呢,那会瘦得更厉害呢!把这笔帐算完后,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只是为了买一只逗人的猴儿,放弃当旅行家的念头的理由却十分幽默,那你就带着幽默的语气再读一读。

(指名读)过渡:作者的理想善变还表现在:学生汇报:第二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了。

因为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

拳击手们你来我往打得真来劲!接着电视又播放了他们的训练片段。

训练时候他们用的是皮制的“梨”,那是个椭圆形的有分量的沙袋。

拳击家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击打这个“梨”,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攻击力。

我看上了瘾,也想成为我们院里最有力气的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渴望)那你就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渴望的心情。

过渡:课文除了直接告诉我们作者理想是善变的,还通过什么描写来烘托作者理想的善变?(如果学生找不出,可引导)“没有‘梨’,你就随便玩儿点儿别的吧。

你反正什么也干不成。

”通过父亲的谈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体会到了“我” 的理想善变,也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不屑一顾,请你读出来)这是通过父亲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描写,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应用这种写作方法,会突出人物特点。

过渡:是啊,童年就是这样色彩斑斓的,曾经的理想是那么的强烈,但真正把旧时的朋友当作练拳的“梨”时,却又放弃了,为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我”放弃当拳击家的原因。

(生汇报):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

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原有黄色,玻璃做的;大的白色,是妈妈后来用一个纽扣做的。

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过渡:作者把小熊举手的动作想像成投降,对这样一个缴械不杀的可爱的朋友,我怎么能忍心锻练自己提臂力呢。

(生汇报):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

……,而我却想拿它练拳……过渡:是啊,美好的回忆后,我对小熊的态度截然不同了,是哪个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和小熊的深厚感情。

(生汇报):形影不离。

你怎么理解?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生汇报):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对自己的想法的自责。

过渡:是啊,回忆往事,心情是甜蜜的,想想现在的想法,又是自责的,那你就把这种不平静的心理读出来吧。

(指一名学生读)过渡:回想起过去形影不离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流泪了,由原来的迫不及待的想当拳击家到现在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故事的结尾是不曾预料的,但也在情理之中,谁会把曾与自己形影不离的朋友当作“出气筒”呢,我们应该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四、情感体验1、朗读课文,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作者会怎么说呢?(学生畅所欲言)五、总结全文,迁移训练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一本精彩的故事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