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城南旧事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长诗,以城市的变迁为主题,通过描绘城南地区的历史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旧时的沧桑与新时的辉煌。

本教案以读懂全文为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堂导入(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城南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2.学生分享:收集学生对城南的了解,展示对城南的认知。

二、阅读导引(10分钟)1.在学生已了解城南的基础上,介绍《城南旧事》的背景和作者郭沫若。

2.分析《城南旧事》的结构:由四十个景观描写组成,每组景观描写有三四行诗的长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阅读全文(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全文。

2.回答问题:每组诗中都包括了哪些景观描写?每组描写都有什么特点?四、诗歌解析(30分钟)1.诗歌表现手法:(1)景物描写: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景观,抒发了郭沫若对城市变迁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3)音乐节奏:通过使用韵律和押韵,增加了诗歌的声韵美。

2.诗歌的主题意义:(1)历史的沧桑:描绘了城南从繁华到废墟再到复兴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思考和回忆。

(2)新时代的辉煌:描绘了城南的新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展示了新时代的辉煌。

(3)城市的精神: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和人物,表达了城市的韧性和精神力量。

五、课堂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根据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主题意义,讨论郭沫若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2.小组呈现: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六、思考拓展(10分钟)2.自由写作: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可以是现实中的城市或者诗中的城南),用诗歌的形式描写该城市的景观和人物。

七、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城南旧事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城南旧事》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表达对小说的个人见解。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城南旧事》的情节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

3. 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城南旧事》的文本材料。

2. 学生阅读笔记本或工作纸。

3.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他们对小说《城南旧事》的了解程度。

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解释为什么阅读这本小说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阅读活动:1. 学生个人阅读: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小说《城南旧事》,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笔记,包括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个人感受等。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并讨论以下问题:a.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b. 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c. 小说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 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与全班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

理解与分析: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让他们分析这些情节和形象对整个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

3.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一些象征意义或隐喻,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作活动:1. 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小说的个人见解和感受。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通过阅读小说《城南旧事》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阅读经验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

本课程通过学习《城南旧事》,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领略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城南旧事》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难点1.3.1 重点:掌握《城南旧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3.2 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人物概述本章节主要对《城南旧事》中的人物进行概述,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形象特征。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技巧。

2.3 教学步骤2.3.1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3.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三章:故事情节梳理3.1 故事梗概本章节对《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3.2 教学目标3.2.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了解事件的发展变化。

3.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3.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叙事技巧。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城南旧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4. 理解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理解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5.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对课文《城南旧事》进行简要的评价。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

2. 关注学生对老北京历史文化了解的深度,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共鸣。

3. 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老北京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3.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

4. 课堂讨论模板和评价标准,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自我评价。

八、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京味儿语言和文化背景。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第一课时:导读课教学目标:1、读封面、读封底、读目录,读扉页,交流收获。

2、通过交流,初步感知一些读书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已经五年级了,也学习过一些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回忆一下,拿到一本书我们先看什么呢?(看封面、看封底、看扉页)教师板书二、出示封面,激发猜读兴趣常言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读书要先看书的封面。

书的封面是书的眼睛;题目是文章的凝炼。

或许我们手中的书封面不一样,通过比较、交流,我们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出示各种封面及问题:①通过看封面,我们看到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②第一次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什么?板书:前言后记略读四、介绍背景,激发阅读兴趣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丰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林海音。

本书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作品极其丰富。

著有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等。

《城南旧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城南旧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城南旧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坚决、粪便、芦席”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北京城南的怀念。

2. 过程与方法:掌握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主题。

2. 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

3. 写作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生举例说明,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写作方法的掌握。

难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运用写作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

学生字典、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 学生组内交流,共同学习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主题。

3. 教师分析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作者的写作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城南旧事》1. 课文结构: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堂小结2. 写作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本节课的写作方法,写一个段落,描述一个熟悉的人。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

城南旧事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整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3.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城南旧事的封面,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小说的名字、作者等内容,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2. 阅读分析首先,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城南旧事的全文阅读材料,并指导学生先进行整体阅读,了解该作品的概要。

其次,教师以小组形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各自的阅读体验,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小说的情节是否引人入胜,是否符合现实生活?b) 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否栩栩如生?是否有代表性?c) 小说的语言运用、描写手法等是否生动、精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班集体讨论以上问题,并整理出共识和争议点,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深度思考。

3. 课文解读教师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或重要章节进行解读,解读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 语言表达:解读小说中的文学形式,如描写手法、叙事方式等;b) 文学元素: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隐喻、比喻等;c) 人物形象:解读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d) 情节发展:解读小说中的高潮、转折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起伏和张力。

4. 写作训练教师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城南旧事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或变换视角等。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指导和反馈,关注以下几点:a) 结构合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b) 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词汇和句式;c) 内容生动:鼓励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对话交流等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5. 阅读和讨论学生交换作品,并进行互评、讨论。

每位学生都应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建设性的方式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

6. 展示和评估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和教师,教师进行评估。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变迁和个人记忆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简介《城南旧事》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城市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城市记忆和体验。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个人记忆和观点分享。

第二章:文学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城南旧事》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理解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

2.2 教学内容介绍20世纪初北京城南的历史文化背景。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

2.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背景资料,了解文学背景。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深度。

收集学生的分析和观点分享。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

3.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角色扮演表现。

第四章:情节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城南旧事》中的情节结构和转折点。

理解情节发展对人物成长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情节结构和转折点。

探讨情节发展对人物成长的作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结构和转折点。

分析情节发展对人物成长的影响。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思考深度。

第五章:主题探讨5.1 教学目标探讨《城南旧事》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变迁和个人成长的关联。

5.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探讨城市变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扣教材,围绕主题指导整本书阅读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教学过程中,掌握分析人物、赏析片段的方法。

3.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同情弱者,能够全面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
1.把握本书主要情节,概括本书内容。

2.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精彩片段,感受“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音,激情导入
1.播放《冬阳童年骆驼队》最末一段录音: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简单介绍作者。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朗读录音是哪篇文章里的,哪位同学知道?(指名回答:《冬阳 . 童年 .骆驼队》)
师:这篇课文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
生:《城南旧事》
师: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阅读了《城南旧事》,随着英子走进了她的城南,走进了她的旧事,也一起分享着英子童年时的心情。

二、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回顾书中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本小说由哪几个故事组成?
②每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③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思考完后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并合作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表格)
3.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说得准确又简洁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要求:每个组汇报一个故事。

三、评故事中的人物。

过渡:当我们读着《城南旧事》,英子、秀贞、妞儿、宋妈、爸爸、兰姨娘……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都得归功于林海音传神的描写,接下来,老师将出示一些精彩的句子,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文字描写的是书中哪个人物。

1.猜一猜
(1)教师课件出示书中的文字,学生猜文字描写的是哪个人物。

片段一:她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

”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那画的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

她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那
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饭都不吃,就这么淘……”
指名学生回答:写的人物是秀贞,故事是《惠安馆》
片段二:“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我硬着头皮说“晚了。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他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

指名回答:“他”指的是( 爸爸),选自《爸爸的花落了》。

片段三:我手里拿着一个空瓶子和一根竹筷子,轻轻走进惠安馆,推开跨院的门,院里那棵槐树,果然又垂着许多绿虫子,秀贞说是吊死鬼,像秀贞的那几条蚕一样,嘴里吐着一条丝,从树上吊下来。

我把吊死鬼一条条弄进我的空瓶里,回家去喂鸡吃,每天可以弄一瓶。

那些吊死鬼装在小瓶里,咕囊咕囊地动,真是肉麻,我拿着装了吊死鬼的瓶子,胳膊常常觉得痒麻麻的,好像吊死鬼从瓶里爬到我的手上了,其实并没有。

“我”指的是(英子),选自《惠安馆》。

(2)四人小组的学生读自己搜集的精彩片段,指名另一个四人小组的同学猜猜文字描写的哪个人物。

2.评一评
师:在大人的心目中秀贞是疯子,中年男子是小偷,而英子始终一双纯真的大眼睛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人,用一颗淳朴的心感知着北京城南发生的事情。

在英子心目中妞儿、秀贞、中年男子、爸爸、宋妈、兰姨娘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在你心目中,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
(1)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每个组员选择一个人说一说英子心目中或者自己心目中妞儿、秀贞、中年男子、爸爸、宋妈是什么样的人?
(2)全班交流。

抽一名组员代表小组汇报。

预设:
妞儿:善良、朴实、受尽养父虐待。

秀贞:惠安馆的疯子,因为被迫扔掉孩子而疯了。

为了孩子不惜牺牲一切,有伟大的母爱。

中年男子:在生活压力下迫于无奈去偷窃,爱弟弟。

爸爸:充满正义感,爱孩子,严厉。

宋妈:失去了孩子,十分悲惨,思想保守。

(3)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四、品故事情节
1.交流读完本书后最难忘的画面、难忘的情节。

过渡:当我们静心地读完这部作品,一幅幅难忘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情
节深深地扎根在你的脑海里。

在小组中说说这部作品中让你记忆犹新的画面,说一说让你深深感动的情节,并读一读相关的语段。

2.小组交流
(1)组员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令自己感动的情节。

(2)每组商量好汇报方式。

(可以选择代表汇报,可以全组汇报。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音乐《送别》)
同学们分小组按自己商定的汇报方式在音乐声中读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五、拓展总结
1.听着同学们深情的朗读,我不由得想起了林海音先生七十七岁时在聆听钢琴家林海为《城南旧事》所谱的一组乐曲后:写下了一部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

(《城南夜》音乐响起,师生共同朗诵)
静静地听,
静静地想,
回忆我的童年,
忽见柳条儿摇曳,
柳絮飞扬,
柳絮吹向我的脸上,
鼻孔里刺痒。

抚摸着鼻尖,
泪珠儿沾湿我七岁的小手。

……
我愿在这儿静静地听;
向我自己的心诉求:
给我一盏七月的莲花灯,
提着它,
我去踏冬月的雪,
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

……
静静地听,
静静地听,
听城南的深夜,
听到冬阳的早晨。

2.同学们,我们静静地欣赏了林海音的文字,走进了她纯真而又略带忧虑的童年。

老师希望大家趁着我们童年的美好时光,阅读更多的书籍,让更多精美的语言文字丰富我们的童年。

阅读记录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