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指标标准
在我们的经济学课本中对通货膨胀有着这样的定义

在我们的经济学课本中对通货膨胀有着这样的定义在我们的经济学课本中对通货膨胀有着这样的定义,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同时它也可以定义为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物价持续上涨6个月以上,或货币持续贬值6个月以上,物价上涨幅度大于等于3%。
仔细分来,物价增长率介于3%至5%的为温和通货膨胀,在5%与10%之间的为严重通货膨胀,而物价增长率大于10%的则是奔腾的通货膨胀(也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测量我们一般以物价指数来衡量,我国现行的物价指数主要有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建筑业产值价格指数。
根据2007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来看: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9%。
以上国家官方公布的数据,07年的全年消费物价指数达到了4.8%,有个别的月份甚至达到了5.6%(例如7、8月份),超过了当初设定的3%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应该说是对宏观经济调控当局亮起了红灯,可以说现在仅仅达到的是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最基本的信号。
如果物价普遍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具体商品价格的变动就丧失了信号功能,市场也就丧失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简述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

简述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通货膨胀是指货币通货膨胀,即货币价值下降。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指标度量: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它是由统计局根据历史价格采集消费物品和服务的数据,指示消费价格的变化程度,从而反映国内货币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
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它是由统计局根据历史价格采集手工业生产的原物料和产品,指示价格变化程度,从而反映货币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数。
三、商品贸易差价指数(ITP)它是根据商品贸易中价格的变动来衡量货币通货膨胀的指标,反映了同一类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变化率。
四、联储系统资料库通货膨胀指标(TIPC)TIPC是联储系统提凾的一种度量货币通货膨胀的方法,可以评估美国经济的长期价格稳定性。
它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私营部门的消费价格指数,因此反映了供给方和消费者双仔付铁的价格变化程度。
五、零售销售价格指数(RTTIP)零售销售价格指数(RTTIP)是指不同地区准备出售的商品的价格,是度量不同区域的消费物品的价格变化程度的重要参数,可以测量周期性的长期通货膨胀率。
六、大宗物品价格指数(WPI)这是由统计局根据历史价格采集零售商下游销售产品的数据,测算从工业到零售商之间价格变动的货币通货膨胀指标。
七、零售物价指数(RPI)零售物价指数(RPI)是指由统计局收集的零售商以及各个行业商品、物品以及服务价格统计,是衡量货币通货膨胀的指标。
八、货币供应指数(MSI)货币供应指数(MSI)是指政府发行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可以使用的货币总量,包括国家储备、商业银行业和金融机构拥有的货币以及央行发行的货币。
它可以用来衡量货币数量和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和协调。
通货膨胀划分标准

通货膨胀划分标准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它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对通货膨胀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划分是理解和应对该现象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通货膨胀的常见划分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通货膨胀。
一、按照通货膨胀率划分根据通货膨胀的速度和程度,通货膨胀可分为温和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
温和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涨幅相对较小、稳定的通货膨胀,通常通胀率保持在1%-5%之间。
恶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速度较快且无法控制的情况,通胀率常常超过5%。
超级通货膨胀是指通胀率持续上升到非常高的水平,甚至突破1000%。
二、按照病态经济表现划分通货膨胀也可以按照病态经济表现分为典型通货膨胀、扩张性通货膨胀、滞胀和通胀衰退。
典型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但经济保持正常运行并出现一定增长的情况。
扩张性通货膨胀是指过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经济过热,物价快速上涨并伴随着高失业率。
滞胀是指物价上涨但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情况。
通胀衰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同时发生的情况,即物价上涨但经济陷入衰退。
三、按照货币原因划分通货膨胀还可以根据货币原因分为货币供应膨胀和需求拉动膨胀。
货币供应膨胀是指货币发行量增加,导致货币供应过多,进而引发物价上涨。
需求拉动膨胀是指需求增加超过供应,造成物价上涨。
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膨胀更为常见,但需求拉动膨胀也会在特定情况下出现。
四、按照成本推动划分通货膨胀也可以按照成本推动划分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和需求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生产成本上升,企业为了维持利润率,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致使物价上涨。
需求推动通货膨胀是指需求超过供应,导致物价上涨。
五、按照预期划分通货膨胀还可以根据预期划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预期通货膨胀是指企业和个人在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调整价格和工资,导致通货膨胀形成。
非预期通货膨胀是指企业和个人在未来通货膨胀预期不强的情况下,物价出现上涨。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 -回复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回复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方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货币供应的增加,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通货膨胀对个人和企业的生活和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为了正确评估通货膨胀的程度和影响,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开发了多种方法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回答关于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方法。
一.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CPI通过计算一定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水平。
通常,CPI包括消费者购买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基于比较基期(通常为某一年)确定权重。
以此为基准,经济学家可以计算出CPI指数,并据此衡量通货膨胀。
二.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另一种常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
与CPI不同,PPI 关注的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变化。
PPI可以衡量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并进一步影响最终产品的价格。
通过分析PPI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通胀的影响是否扩散到不同行业和经济领域。
三. 核心通货膨胀率核心通胀率则是排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的通货膨胀指标。
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较大,他们的价格变动可能会掩盖实际通货膨胀的趋势。
因此,核心通胀率更加能够准确反映通货膨胀的真实水平。
在政策制定和经济预测中,核心通货膨胀率通常是被依赖的重要指标。
四.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是一种基于市场参与者对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的预测。
投资者、消费者和企业根据各种经济和金融因素(如经济增长、国际变动、政策变化等)来估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货膨胀预期在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并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五. 金融指标除了以上提到的指标外,还有一些金融指标可以用来衡量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货币增长速度、利率水平等都可以提供有关通胀的信息。
例如,高货币供应量和增长速度往往与通货膨胀有关,而高利率则可能是抑制通胀的一种手段。
通货膨胀划分标准

通货膨胀划分标准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货膨胀成为了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进行通货膨胀的划分时,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一、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货膨胀的程度是划分通货膨胀的重要标准,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1.轻度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物价上涨幅度在2%-3%之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发展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2.中度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物价上涨幅度在3%-10%之间,已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济增长也会有所放缓。
3.重度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物价上涨幅度超过10%,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社会经济也会面临较大压力。
二、通货膨胀的时间长短通货膨胀的时间长短也是划分通货膨胀的重要标准,根据通货膨胀的时间长短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两类:1.短期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一些短期供求因素引起的,比如自然灾害、重要商品价格上涨等,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2.长期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货币政策等基础性因素引起的,一般持续时间会比较长。
三、通货膨胀的区域差异通货膨胀的区域差异也是划分通货膨胀的重要标准,根据通货膨胀的区域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两类:1.国际通货膨胀:指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程度有所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通货膨胀会对贸易、汇率等造成影响。
2.地区通货膨胀:指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通货膨胀程度有所不同,可能会引起区域间的财富差异,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在划分通货膨胀时,以上的标准并非完全独立,可以结合使用。
例如,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和时间长短来划分,或者根据国际通货膨胀和地区通货膨胀来进行划分。
在实际经济运作中,针对不同的通货膨胀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措施,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通货膨胀率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水平上涨速度的指标,用于评估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程度。
以下是常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它反映了消费者购买一般商品和服务时所需的成本变化。
通常,CPI的年度变化率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PI是衡量生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它反映了生产者所面临的成本变化情况。
PPI的变化率也可用作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
核心通胀率:核心通胀率剔除了能源和食品等波动较大的价格成分,以更准确地反映整体通货膨胀趋势。
核心通胀率通常是CPI或PPI中排除了这些特定组成部分后计算得出的。
零售价格指数(RPI):RPI是一个更广泛的价格指数,包括了消费品和住房等方面的价格变化。
在一些国家,RPI也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参考指标。
这些指标通常由国家统计机构或中央银行等机构发布,并广泛用于监测和分析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指标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比较和分析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指标,并结合其他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通货膨胀及其衡量通货膨胀,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商品和服务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物价整体上涨的现象。
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被视为一种宏观经济问题,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向您介绍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造成原因以及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更多的货币追求有限的商品和服务,导致商品和服务的普遍价格水平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而货币供应的增加速度过快则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将介绍其中较为常见的几个原因。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当居民收入增加或者信贷政策宽松等因素导致消费需求增加时,商品和服务供应不足,价格上涨。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者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抵消成本上涨,从而推动通货膨胀。
3.预期导向型通货膨胀: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改变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为了准确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它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CPI,可以得出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
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它是衡量生产领域的物价变动的指标。
PPI可以反映原材料、生产资料和生产环节价格的变化情况。
3.通货膨胀率:它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可以通过计算CPI或PPI的年度变化率来得出。
除了上述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如货币供应量、失业率等也可以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参考指标。
结语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中的常见问题,对社会经济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原因以及衡量指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 货 膨 胀

2.奔腾的通货膨胀
奔腾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且 在100%以下。奔腾的通货膨胀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 物价水平以较大幅度持续上升,给社会经济带来较大 伤害,如不加控制,就会发展成为超级通货膨胀。
3.超级通货膨胀
超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超级 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快速增长、信 用加速膨胀、货币迅速贬值,政府无法控制价格,货 币体系和人们的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和政治面临崩溃。
1.产出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这是因为需求拉动型通 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产生的前提 条件是有一定的资源闲置。当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的资源闲 置的情况下,物价温和地上涨会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 消费增加,拉动了就业和产出水平的提高。
2.成本推动引致失业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易引起就业和产出水平的下降,这 种情况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经济体系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 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说,既定的总需求只 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 下降,失业会上升。如1973年,石油输出组织的石油价格 翻了两番,从而引发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1973~1975 年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物价水平迅速上升,与此同时, 美国的失业率从1973年的不到5%上升到了1975年的8.5%。
(三)按照是否符合预期
按照是否符合预期,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两类。
1.未预期的通货膨胀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人们没有预料到价格会上涨,或者 是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 济造成的不良影响较严重,因为在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到来时, 人们并没有作出准备,由此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工资的上涨滞后 于物价的上涨,使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同时,企 业利润增加后,会扩大生产,从而导致产品供大于求,造成产 品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指标标准
通货膨胀是指整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指标标准包括:
1.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
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的指标。
通常以某一基准年份设定为100,随着时间的推移,CPI指数上涨表示通货膨胀。
2.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PI是衡量生产领域的物价变动
情况。
它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和其他生产用品。
3. 核心通胀率:核心通胀率是指剔除食品和能源等价格波动较大的项目后的通货膨胀率。
它更能反映长期宏观经济的通胀趋势。
4. 通胀预期:通胀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中央银行、分析师和市场参与者通常会通过调查或市场观察来测量通胀预期。
5.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市场上可供支付货币的总体量。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且需求不足,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6. 劳动力市场:通货膨胀也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如果失业率较低且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水平上升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
这些指标标准都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判断经济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并评估其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