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课文背景知识】1.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2.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是一首哲理诗,篇幅短小、平白如话,表达的却是深刻的人生见解。
诗歌记叙了“我”想爬过“篱笆”去摘草莓却又担心上帝责怪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上帝”“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的猜测。
但在平实的语言后面,诗人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呢?3.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普希金《致大海》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狄金森《篱笆那边》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狄金森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抒发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该诗内涵的前提。
3.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训练突破(一)《致大海》1.理清诗歌的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我们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从下面两个问题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训练1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点拨1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1. 《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 也是普希金自己的憧憬与苦闷的表白。
自由是大海之魂, 也是普希金一生的追求。
他赞叹大海, “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 并借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来展示自己的性格特征。
在诗中, 诗人把大海比作“自由”的元素, 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对自由的向往。
同时抚今追古, 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抒胸臆, 淋漓酣畅、洒脱自由, 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使大海有了灵性, 有了情感, 并成为可以和作者对话的自由不羁的英雄, 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
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清说不尽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大海, 而大海的魅力正是这样存留于每个人的心中。
人与自然也正是这样和谐统一。
联系写作背景来学习这首诗, 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
2. 《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大多描写大自然, 他欣赏的是贫苦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朴素的习惯, 以及“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 这在本诗中体现得近乎完美。
全诗的内容很单一——写一位年轻姑娘边收割边歌唱的情景.但读者在阅读时并不感到单调。
这是因为诗中有跳跃的意象和丰富的想像, 也因为这平时人人都曾遇到过的情景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偶然的相逢——与诗人主体相交融——永久地失落。
这就是人生。
人生的华美, 正犹如少女唱的不知名的歌曲, 犹如水仙在无人处的绽放, 邂逅却注定不再拥有, 因此才美得残酷,简直叫人来不及惋惜, 而只有化作一声轻叹——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有人说, 华兹华斯的诗不能读, 只能唱, 因为他的一字一句, 不是造作的情感, 而是对生命的真实的感悟, 再加上他独有的艺术审美情趣,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这就是他永远不被人遗忘的原因所在。
这首诗需要徐徐吟来, 细细品味。
3. 《篱笆那边》说狄金森是“灵魂的风景画家”一点也没有错。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导读:自读导言: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这三首外国诗,《致大海》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篱笆那边》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耐人寻味的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则写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自读要求:1、体会三首诗或象征性强、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鲜明的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
3、通过诵读、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外国诗歌,培养我们对外国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读程序: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诵读《致大海》时,注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和变化,感受诗歌浓厚的抒情气氛和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诵读《篱笆那边》时,注意整体把握诗意,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诵读《我愿意是急流》时,要感受诗中缠绵的倾诉,还要理解并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2、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
3、分析和理解外国诗歌的生动、鲜明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理解诗人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意象中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自读点拨:1、《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
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如何理解《篱笆那边》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点拨:“草莓”在诗中首先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同时,它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而“上帝”象征着权威,代表着正统思想,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强大阻力,象征着行为约束、思想禁锢;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禁锢者,一个不能按自己本性行事的人?3、《我愿意是急流》中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本诗通篇采用了博喻手法(用一连串丰富多采的事物,来比喻同一个意思),并把每一个比喻都加以展开,并同对比结合运用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有民歌的风格。
高一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3 精品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致大海》执教:大傻这首长诗应该让学生自读操作,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首诗歌来训练学生的朗诵胆量。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1、你见过大海么?大海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2、诗人眼中的大海有什么指代或象征义?在哪几节句子得以体现或验证?3、你比较喜欢哪一节,读读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有部分同学朗读时节奏、速度、停顿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稍作指导。
如: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
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
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
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5、让读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继续朗读,不要放弃,或许你轻易的放弃(不满的语气与眼光)会让这个胆量小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语文课,再也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因此,我们要鼓励,以配乐的方式,让他在背景音乐中激发胆量,从而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篱笆那边》执教:大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老师们的文化底蕴不同,对诗歌可以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再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价值在于悟性的启迪,教学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切不可作机械的、浅层次的解读。
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切不可像“上帝”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
理解本诗,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诗中内涵的前提。
诗人之所以选草莓作为诗歌主体意象,是因为草莓本身色泽鲜艳,圆润玲珑,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诗人选择草莓作为孩子寻觅、追求的意象正是缘于草莓的美好可爱。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中英文对照)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得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I am willing that it is a torrent ——Petőfi SándorI am willing that it is a torrent ,the river in the mountain,pass the rock on the rugged mountain pathOnly my spouse It is a small fish,swim happily in my spray。
I willing neglect woods,two sides in river,to a burst of blast,Fight bravelyOnly my spouseIt is a bird Dense in mineMake the nest among the branch Pipe.I am willing that it is the ruins,on high and steep mountain and rock,this ruin mourned in silence does not make me dejectedOnly my spouse It is the blue and green blue and green Chinese ivy,along my bleak and desolate volume,climb up by holding on to and rise on intimate terms with each otherly.I am willing that it is the thatched cottage,in the deep mountain valley bottom,endure the strike of the trials and hardship to the fullest extent on the top of the thatched cottageOnly my spouse It is the lovely flame, in my stove,flash slowly happily .I am willing that it is a cloud,it is the grey breaking the flag,swing too lazy to feel like floatingly in the vast sky ,Only my spouse Coral's the setting sun,draw near me pale face and show bright—colored brilliance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裴多菲经典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原文·赏析

裴多菲经典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原文·赏析展开全文《我愿意是急流》作者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的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的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的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懒懒的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1847年6月作品赏析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说过“诗品出于人品”。
古今中外,真正当得起“大诗人”这一称号的,概莫能外。
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裴多菲就是其中较为卓越的一位。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盛赞裴多菲是“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他还说:“我向来是很爱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年)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屠户之家。
他曾在诗中自述道:“父亲要我继承父业,我却做了诗人。
结果呢?父亲用刀宰牛,我用笔杀敌,其实做的还是同样的事情。
”可见,裴多菲是早就决定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他钟爱的诗歌事业,献给整个匈牙利民族的解放事业了。
1849年,当奥地利与沙俄联军入侵匈牙利,企图颠覆尚在襁褓中的匈牙利共和国的时候,裴多菲毅然策马驱驰,征战疆场,以26岁的青春热血为其壮美人生画上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休止符。
“用笔杀敌”也成为他歌唱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诗人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同一主题,表达诗人纯洁而坚贞、博大而无私的爱。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时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从容说课《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
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
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
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
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
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从容说课《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
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
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
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
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
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由于三首诗意象的复杂和表情达意的含蓄,在活动与探究这一版块中,本教案还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自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华兹华斯、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 1.理解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多种表现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及经历。
2.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
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及韩东的《你见过大海》进行比较。
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探究式阅读法。
由于诗歌意象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每个读者都可有自己的看法。
因此可组织学生参加研讨活动,通过激活思维,对主题有更多的认识体会。
如对“草莓”含义的探讨。
《我愿意是急流》中“我”“爱人”及主题的探讨。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致大海》,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那边》,把握“草莓”“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
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出示投影:普希金及其《致大海》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具体研习诗歌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一遍。
教师作诵读提示:全诗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后,讨论诗歌各部分内容。
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重、难点解决过程展示课件:大海为主要画面,时而翻着微波细浪,时而咆哮着击打岩石,周围有异域风光(包括一些树、建筑等)。
(解说:展示该课件,目的是让学生对大海有个直观的感受,如同身临其境,便于下步的分析)(1)指定一学生朗读1~7节,然后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诗中用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岸旁”“喧响”“音响”“寂静”描绘大海。
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
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的“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提问: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学生思考: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
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
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
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指定一学生朗读8~13节。
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投影: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
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
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
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
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
”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
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
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
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
(韦平《普希金及其〈致大海〉》)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
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世界太空虚了……”“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时的彷徨与失望。
(解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联系历史上的拿破仑和拜伦的有关资料,补充给学生)(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比较阅读阅读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它和《致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出示投影: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并想像过它可你不是一个水手就是这样你想像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学生思考后明确:讴歌大海的诗文很多,多数人都把大海想像得崇高、宏阔、雄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