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解读

•
钺是中国古代一种两角上翘、具有弧形阔刃
的劈砍兵器。先秦时期也作为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并用于刑杀。
•
春秋、战国时,钺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
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
钩
• 十八般兵器——钩
• 钩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 期,戈、钩、戟并用。从卫墓出土的铜钩看,钩的 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 形,故名钩。
• 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 ,尤其佩备。也仍然随身携带。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 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
戟
• 十八般兵器——戟
•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 皆横刃也;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
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 。
• 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 的历史。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
•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黄帝 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
罚之具。而最早之铜斧,见于商代,不仅用于武事, 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
•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 ,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
武雄姿。
钺
• 十八般兵器——钺
棍
• 十八般兵器——棍
• 棍是武术长器械。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 之称。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打击兵器。
• 棍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棍是原始人类最普遍使用的兵 械之一。棍的部位可以分为棍身、棍根、棍梢三部分。 棍头是棍杆较细的一端的顶部。棍根是棍杆较粗一端的 底部,棍梢是棍杆中细的一头。
• 棍术的技击特点是勇猛、快速、多变。1、持棍法:右手 持棍,以拇指和食指卡握棍身,其余三指自然弯曲,虎 口朝向棍梢,使棍身紧贴于身体右侧,把端触地。 2、提棍法:①单手握,右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 ②顺把握,双手虎口顺向握棍;③对把握,双手虎口相 对握棍.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

金瓜锤:一般用在倚仗队里,有时宫里也用它来打那些矶矶歪歪个不停的大臣们。
双锤:短且成对,隋唐第一、三条好汗都使它,直到南宋的岳云等人,真是锤子砸出幸福来。
流星锤:它一头有链子,可以手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小的一般是作为暗器使用的,如马超、王双等人;大的则是成为正式的兵器,好象粘罕就是用的它。
渔叉:带有倒钩,大型的连鲨鱼都怕怕呢。
十二、铲
它和斧有点近亲关系,但一般说来它的刃面与杆子是呈垂直状态的。
月牙铲:光看外表,担小的就得吓回去。不过我记得用它的没几个好人,好象也就有个在岳飞手下叫董先的,不过本事也不怎么样。
方便铲:又名禅杖,一般出家人爱拿它,意思是到四处化缘时如果内急了,就用它挖个坑给埋起来,以免别人踩“地雷”,本来是属于环保产品。可是这家
化成一种体育用品。
三、剑
人称它是兵器之祖。讲究剑走轻灵,所以一般用剑者大多较萧洒飘逸,江湖侠客们爱用它。又由于它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名剑很多。
干将、莫邪、:都是神龙不见手尾的宝剑。
鱼肠、龙泉、:同上,
三股托天叉:很威风啊!有时也会加几个铁环,喤啷啷直响,趁别人还在那支着耳朵傻听时,一叉子上去,OK!后被人剽窃成飞机名称,就叫三叉戟。当年
林副统帅就坐的是它,也不想想它一个叉子能飞多远!后果然摔了吧!
钢叉:猎户们喜欢用它,有名是解
珍、解宝兄弟。
双刀:可一样,也可不一样,南宋韩世忠的双刀就不一样。三国里用双刀的人不多,也不厉害,如祖茂、袁尚之流。
鬼头刀:此刀很不吉利,一般刽子手才用它。
朴刀:很便宜,在北宋时期,是个人就可以拿它去砍。
东洋刀:很锋利顺手。但倭倭们把它给吹得神乎其神,象什么鬼丸、典太、村正、村雨等等。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十八般兵器》的内容,具体内容:提起中国武术,很多人心里应该也都有数,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兵器吗、每一种兵器的用途又是什么呢,如果你对此比较感兴趣的话,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泛...提起中国武术,很多人心里应该也都有数,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兵器吗、每一种兵器的用途又是什么呢,如果你对此比较感兴趣的话,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泛指多种技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挝、镋、棍、槊、棒、拐、流星锤十八种兵器。
后来演变为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指能使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水浒传》写到的十八般武器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
另外还有两部同名影片《十八般武艺》。
同时有王力宏的最新同名专辑。
为中华武艺和武器的象征。
民间相传古代精通者为项羽和吕布。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
(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注:(3)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十八般武艺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和般武艺是指使用"十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盘点古代十八般兵器排行,除刀枪剑戟外,你还知道几种呢?

盘点古代十八般兵器排行,除刀枪剑戟外,你还知道几种呢?图文丨虎谈古今编辑丨虎谈古今盘点古代十八般兵器排行,除刀枪剑戟外,你还知道都有哪些吗?你知道古代的十八般武器都有哪些吗,有人会说,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但若是让你一下子说全,我敢说,你一定不知道全部的都有哪些,为了保证最完善的十八般兵器,小虎我查阅了各大书籍以及各种资料,狂找了三天三夜,把他们全部给各位盘点出来。
18:刀刀大家都比较熟悉,刀可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了,而刀的种类也有很多,大刀关刀双刀长刀绣春刀等等简直数不胜数,但刀的战斗方法基本都一样,砍切刮划刺。
刀对敌人的杀伤力比较大,而关于刀的详细分类,这期点赞数多的话,小虎将再疯狂地搜集文献以及资料,给大家做上一期来。
17:枪自古以来枪的地位都是极其高的,使用枪在战场上作战的将领也是数不胜数光是名将就有,赵云马超岳飞杨延昭霍去病等人,而枪作为“兵器之王'在神话以及影视剧中也是出尽了风头。
如西游记中的红孩儿,用的就是红缨枪。
封神榜中的哪吒,手中的就是火尖枪。
隋唐演义里的罗成,更是使得一手罗家祖传长枪五虎断魂枪,枪法娴熟被人誉为'冷面寒枪俏罗成”。
可见枪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若是说十八般兵器想要精通,那不会兵器之王的枪,恐怕是要被笑话了。
16:剑剑的来头可不小,剑被誉为是短兵之祖,据说从轩辕黄帝时代就创出了剑来,而一般配剑的,也基本非王即帝,非将即帅。
在古代能用上剑的,地位一定都是地位特别高的,最开始的剑大多是铜铸成的剑,后又出现了铁剑以及钢剑以及竹剑,而剑也多作为小说里大侠的武器,或修仙之人所使用的兵器。
更有御剑术这一小说招式,而且剑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出门的,剑的种类也是比较繁多,同样的点赞数量多,小虎也会努力做出,中国剑的种类,以及外国剑的视频科普来。
15:戟作为古代兵器之一,戟的出现就比前几位要晚些,其型也有些怪异,要说戟与谁比较像,那就是戈这种兵器了。
不过戟同时也异与戈,古代的戟一般都是显贵的家庭,将战戟立在门前,显示出自己地位的不同,既可以当作兵器,同时又可作为仪仗撑门面。
古代十八般兵器来源、发展

古代十八般兵器来源、发展
兵器自古有就有中国古代兵器不但是为了防御,有时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兵器在古代国家中的显赫地位。
兵器的先进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强盛与否。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水浒传》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
”指的均是兵器。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黄、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
”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
冷兵器分类:
九短: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
九长:刀、枪、棍、钺、叉、铛、钩、槊、戟。
\。
中国古代兵器大全

十八般兵器指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
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
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
大致有以下几类:【长兵械】1.朴刀2.象鼻刀3.双手带4.春秋大刀5.长杆尖大刀6.青龙偃月刀7.龙头状元刀8.三尖两刃刀9.乾坤日月刀10.枪11.龙枪12.凤枪13.拐枪14.抓枪15.线枪16.锥枪17.棰枪18.铁枪19.旗枪20.梭枪21.花枪22.拐刃枪23.拐突枪24.短刃枪25.短锥枪26.单钩枪27.双钩枪28.板门枪29.鸦项枪30.蒺藜枪31.九曲枪32.三眼枪33.雁翎枪34.虎牙枪35.梨花枪36.环子枪37.透甲枪38.火焰枪39.金钱枪40.蛇镰枪41.铁构枪42.欺胡大43.巴尔恰44.留客住45.竹条镖46.大鹏鸟枪47.捣马突枪48.十字镰枪49.太宁笔枪50.苗族村枪51.太极大枪52.伞头蛇尾枪53.三尾短标枪54.少林挠钩枪55.双头钩镰枪56.蛇矛57.双头蛇矛58.戈59.少林戈60.青龙戟61.三戈戟62.九曲戟63.典韦戟64.月葫戟65.钩镰戟66.方天画戟67.少林蛇尾戟68.殳69.战国殳70.少林殳71.齐眉棍72.夹刀棍73.连珠棍74.梢子棍75.两头梢子棍76.龙棒77.杵棒78.马棒79.抓子棒80.狼牙棒81.牛头杆棒82.拦马橛棒83.带矛狼牙棒84.武当玄武棒85.行者金箍棒86.锚斧87.月牙斧88.凤头斧89.鱼尾斧90.鳌头斧91.长柯斧92.宣花斧93.矬子斧94.车轮斧95.钺96.对钺97.套钺98.铲钺99.降魔钺100.月上钺101.双手钺102.马叉103.火叉104.飞叉105.叉杆106.苗叉107.三头叉108.龙须叉109.牛角叉110.三股叉111.四平叉112.五股钢叉113.抱头钢叉114.捻军铁叉115.少林独股叉116.笔挝117.鹰爪118.朝天爪119.金龙抓120.笔砚抓121.金瓜锤122.悬星锤123.朝鲜打糕槌124.燕子125.燕咀126.金牛127.雷震128.阴阳129.夜战130.风翅131.九曲132.五齿133.元宝铁134.梅花镏金135.风翅镏金136.燕翅镏金137.齿翼月牙138.九齿迎风139.沙氏燕子140.长铲141.月牙铲142.金钟铲143.葫芦铲144.凤翅铲145.槊146.掌槊147.禹王槊148.枣阳槊149.混唐槊150.护手槊151.少林长槊152.响钯153.拍钯154.六齿钯155.七星钯156.排耙木157.九齿钉钯158.雁镰159.手镰160.清代镰161.少林长镰162.劈水亮银錾163.少林劈雷錾164.狼筅165.牛角166.判官笔167.齐头168.铁莲花169.避云锄170.日本171.刺天皇172.朝天镫173.八岔树174.少林铁板175.天罡拦面叟176.天荷凤尾镡177.壬九夺命丧178.八能九环禅杖179.双月捧镫状元笔180.少林八宝避云伞181.双棍182.连珠双棍183.太极扎杆184.双头双枪185.拦马双橛【短兵械】1.汉刀2.苗刀3.菜刀4.戒刀5.鱼鳞刀6.鬼头刀7.雁翎刀8.砍马刀9.龙鳞刀10.滚珠刀11.鱼头刀12.三环刀13.云头刀14.柳叶刀15.浪花刀16.太极刀17.八卦刀18.九环刀19.三环尖刀20.五齿九环刀21.金挝钜齿刀22.护手狼牙刀23.侠家单剑刀24.苗族尖刀25.壮族齿刀26.景颇长刀27.彝族短体插刀28.越剑29.古龙剑30.七星剑31.龙泉剑32.鱼藏剑33.蛇形剑34.彝族波形剑35.镰斧36.峨眉37.钩镶38.少林金钩39.铁鞭40.方节鞭41.太师鞭42.秦家鞭43.雷神鞭44.蛇形鞭45.尉迟恭鞭46.袖锏47.龙头锏48.狼牙锏49.混元锏50.方楞铜锏51.棒槌52.五星骨朵锤53.蒺藜骨朵锤54.鞭杆55.太极棒56.柯藜棒57.护手狼牙棒58.丁字拐59.二字拐60.刀枪拐61.上下拐62.十字拐63.孙膑拐64.钩镰拐65.鸳鸯拐66.少林牛头拐67.灵牙杖68.达摩杖69.少林龙头杖70.少林灵云杖71.铁扇72.天罡劈水扇73.武当太极金扇74.草镰75.镰76.鸡爪镰77.并头镰78.风车镰79.马牙刺80.蜈蚣刺81.乾坤圈82.跨虎篮83.镏84.马架85.板凳86.铁笛87.铁箫88.铁齿89.铁镐90.铁棱91.铁算盘92.铁扫帚93.铁如意94.铁琵琶95.阴阳钟96.量天尺97.龙头船98.独脚铜人99.吕祖金锥100.傣族铁齿101.护身金佛102.铜头铁身娃娃槊【双兵械】1.月牙刀2.麟角刀3.镔铁双刀4.别离双刀5蝴蝶双刀6.鹿角双刀7.乾坤日月轮刀8.双凤日月追魂刀9.龙凤双剑10.四门九指剑11.双马戟12.回族双戟13.少林双戟14.双斧15.双板斧16.风头双斧17.子午钺18.护手钺19.金钱钺20.双手钺21.蛇形钺22.龙行双钺23.子午鸳鸯钺24.鸡爪鸳鸯钺25.少林护手双钺26.八卦子午鸳鸯钺27.八卦鸡爪鸳鸯钺28.梅花钩29.蜈蚣钩30.鹿角钩31.双镰钩32.虎头双钩33.凤翅双钩34.双鞭35.双侠鞭36.竹节双鞭37.清代双锏38.少林双锏39.凹面双锏40.布依双锏41.立瓜锤42.卧瓜锤43.雷公锤44.螺丝锤45.霸王锤46.卧瓜铜锤47.护手六棱锤48.八棱紫金锤49.武当双木槌50.双挠爪51.虎爪双抓52.少林追魂铲53.武当自然双铲54.京城荷叶双铲55.男女童子槊56.苏勒拐57.葫萍拐58.鸭子拐59.双短拐60.丁字双拐61.牛心双拐62.孙膑双拐63.浮萍双拐64.八角双拐65.牛心里拐66.少林转堂拐67.少林沉香拐68.少林乾坤双杖69.少林分水双錾70.双圈71.袖圈72.乌龟圈73.乌鳌圈74.少林如意圈75.日月乾坤圈76.日月风火圈77.少林日月乾坤圈78.双轮79.少林五行轮80.风火双轮81.火焰风火轮82.挎虎拦83.跨虎双拦84.手刺85.月牙刺86.峨眉刺87.三星刺88.双轮刺89.鹿角刺90.三星针91.八卦龙形针92.高祖太阳针93.判官双笔94.状元双笔95.龙凤日月双笔96.双手镰97.鸡爪镰98.鸡刀镰99.获手师100.双铁尺101.少林双橛102.羊角双橛103.太极图104.九龙套105.五合掌106.子午钉107.金刚凿108.日月牙109.日月魂110.双钹111.铁筷子112.点穴针113.宫天梳114.铁拳窝115.双迎刷116.僧鞋117.铁印118.鸳鸯手盔119.少林宝镜120.双钵121.日月双122.闭血鸳鸯铎123.闭血鸳鸯幡124.闭血鸳鸯125.鸡爪阴阳锐126.莲花夺命钎127.千里追凤鹤128.护手双狼牙棒。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十八般兵器为中华武艺和武器的象征。
民间相传古代精通者为项羽和吕布。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戈;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
一、弓弓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发矢,可以及远,考此法之由来最古,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非但发古人射抉之技,抑亦开后世火器之端,虽曰此皆由后人推阐而来,其创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没也。
按照弓箭之第一人为挥;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
按年代考之,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
在当时弓箭之用,诚十百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力劲及远,擅是术者,精研而熟娴之,穿杨贯虱,百步射人,万无一失,较之现代之火器,无多让焉,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其重视之也宜矣。
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
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
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
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
」汉代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
弓身多半镶有铜饰或玉饰。
二、弩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于此可见其力之强也。
惟弩之形式,与弓略异,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之机,即置于是,发时先架弦于机,此处名弩牙,然后捩其弩鼻,牙此处本一木,不过方向相异,此上则彼下,此下则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机括然,故一捩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本,牙即脱弦,而弦激矢出矣。
十八般武器 图文对照

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
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
「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
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
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剑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宝剑,靶 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曹操有 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 ‘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 剑令夏侯恩佩之。后于长坂坡被 赵云夺走。
制作人:韩盟 徐柯
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到 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 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据史 书记载,三国时刘备令工匠造刀5000把;孙权则命造刀1000把; 司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这些刀是用来装备军队的,那 时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这种刀 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 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 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西 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战”。三 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她曾手 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刀,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
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在漫长 的冷兵器时代,华夏族最早发明了钢铁,走出了青铜器时 代。国内的考古学家认为,最主要的是,华夏族早在上古 时期,就凭借着聪明才智,发明了众多杀伤力很大的冷兵 器,最早是青铜,到了秦代就进化到了钢铁,比欧洲早一 千四百年。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叫法,比较常见传统的有刀、枪、 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 棒、拐等。
鞭锏
鞭,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种。 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 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 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 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 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 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 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 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 拉、截、摔、刺、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水浒传》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
”指的均是兵器。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黄、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
(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一、刀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
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
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
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刀。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
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
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
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
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
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
这种佩带用刀,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刀身通体雕错花纹,刀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
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
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
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
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非常重视腰刀的制作,在其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对腰刀制作方法有着详细的研究与记载。
清朝,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腰刀、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缭风刀等等。
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
腰刀上部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
刀身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古时1斤=16两),一般用于骑兵作战。
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可容双手把握,刀刃长且特别宽大厚重,上部呈平线形。
步兵在近身交战时,一刀砍去,可断敌首级或四肢。
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
主要刀法: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
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二、枪枪,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
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
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汉代长兵器,侧重戟、矛。
後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
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後世的铁枪头相类了。
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
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
她率领的白杆兵,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评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主要枪法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
三、剑剑,古代兵器之一,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属于“短兵”。
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古代的剑是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
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有书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
春秋战国,为步战主要兵器,不断加长。
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55.7厘米。
汉武帝时,有超过3尺,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
东汉,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
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隋唐,佩剑盛行,然而战场上剑却也是从唐开始没落的,皆因为剑刺不穿铁甲,而唐朝却是盔甲大发展的时代,比如明光凯,鱼鳞甲等。
所以我国历史上剑从唐时就逐步退出了战场,而剩下的更多的确是装饰功能。
剑的各部位包括有:剑身、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剑格、剑柄、剑首、剑鞘和穗。
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
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四、戟戟是一种既可刺杀也可勾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能够明显提高战斗效能。
古书中也称“棘”。
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
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似不普遍。
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勾割效果较好,戟是重要的车战兵器。
由于戟较戈和矛的杀伤效能为佳,故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到了战国时期,已基本上取代了戈的地位。
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摧生了钢铁铸造的戟,那时,钢铁质地较坚韧,铸成的戟刺尖锐修长。
戟的形体也有所改进,戟下侧垂直伸出的援,由宽钝变为窄尖;与援对应的内取消,只造较长的胡来缚柲。
由此,戟由“十”字形进化为“卜”字形,故称“卜字铁戟”。
西汉以后,戟的“援”由平直变为弧曲上翘,进一步增强了前刺的杀伤力。
戟在当时是军队中的常备兵器。
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
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
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
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唐代戟已广用於舞具,至宋代的戟就已很少用於战场了。
戟的主要用法以剁、刺,勾、片、探、挂掳、磕,为主要的招式。
五、斧斧,古代兵器。
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
斧的起源很早,原始人类即用利石作为劈器。
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
而最早之铜斧,见於商代,不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
周代用斧风气不如商代,到了双锋剑出,与刀并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为砍迤工具,或为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
斧虽不作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
在军事上,步兵斧可以作为反骑兵武器(反甲),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向上磕开盾,然后向下……但斧相较于刀剑,笨重是其最大缺点(某些方面也是优点),因而不适用于近战(例如城堡),步兵用单手斧则必须配盾,或装备副手刀剑。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六、钺钺,古代兵器,武术器械之一。
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
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
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在古代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经过多代演变,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七、钩钩,中国古代兵器名,似剑而曲,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
技法有钩、缕、掏、带、托、压、挑、刨、挂、架等。
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
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以及挠钩等,是一种多刃的兵器。
因钩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鹰嘴钩,其钩尖如扁担头;有鹿角钩,其钩身有叉,形如鹿角;挠钩长杆杆端有两钩向下弯曲。
八、叉叉,中国古代兵器,顶端有两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
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
叉的由来比其他兵器较晚,宋元以前,未见于用诸战阵,一说初始于南蛮,一说初始于猎户,现已无从考证。
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
九、鞭鞭,中国古代兵器,属短兵器械的一种。
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
鞭有软硬之分。
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
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
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
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
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
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
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
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
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制鞭节和圆环相连而成。
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被认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御,有7节、9节、13节之分,习称九节鞭。
携带方便,使用可长可短,软硬兼施。
其技法主要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及地趟鞭等。
十、锏锏,中国古代兵器,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简”。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在秦汉之后则盛行,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
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
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
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
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
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
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
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
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
锏多双锏而用。
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十一、锤锤,古代兵器。
锤大体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等。
也有分为硬锤、软锤的。
长柄锤多单用,短柄锤多双使。
由于锤的特点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