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

合集下载

文史工具书

文史工具书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讲周代的官制,原是战国时代的人所作,由后人整理凑合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周代甚至周代以前的典章制度、社会风俗。

《仪礼》记载古代(主要是周代)贵族祭祀、朝拜、宴会以及婚丧、交际时行礼的仪式,内容很像后世的节目单。

《礼记》基本上是解释《仪礼》的书,也有一部分阐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理论文章。

《礼记》相传是由汉儒戴圣整理记述,然后流传下来的,所以又称《戴记》或《小戴记》。

《易》又叫《周易》,是古代占卦、卜筮的书,也是一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文献。

由于它成书较早,其中保存了部分周代和周代以前的文化风俗史料。

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又叫《尚书》,即“上古之书”,古代、前代之书的意思。

这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史料汇编。

其中保存了殷商时代和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

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是东周时代鲁国官修的历史书,叙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一八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实,按年月次序简单记述,其体例类似现在的大事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公》、《榖》两书叙述事实较少,解释、发挥《春秋》原文的义例居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既是一部历史书,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古典散文作品。

“九经”:《诗》、《书》、《易》、“三礼”、“三传”。

“十二经”:在“九经’的基础上加入《论语》、《孝经》、《尔雅》。

“十三经”:在“十二经”基础上加入《孟子》。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都是私家著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文史工具书及其用法(一)

文史工具书及其用法(一)

文史工具书及其用法(一)武雷初读古书的人,特别是刚刚学习文史等专业的青年人,在阅读古籍时,常常被书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官名、典章制度和典故等所困惑,不了解以上这些专名和典制的具体内容,就谈不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要了解这些专名和典制的内容,除去广泛地阅读有关史料和文章获取阅读古籍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善于利用各种工具书。

工具书种类繁多,有综合性的工具书,各学科乃至于各个专题性的工具书,各有各的用途。

这里只能就最一般的、常用的关于查人名、地名、年代和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及其使用向初学的读者作一介绍。

一、怎样查找历史人物及传记资料读一篇文章或研究某一个问题,首先就会碰到一连串的人名,如果对文章中提到的人物的事迹一无所知,非但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简直就不能读下去。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段文字,若不清楚文中提到的各个人的事迹,就不可能理解司马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拿“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句来说,“孙子”是谁呢?我国古代军事家有两个“孙子”,一个是孙武,一个是孙膑。

这里说“孙子膑脚”,当然就是孙膑了。

孙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我们对他是哪个时代的人也不清楚,那么就需要先查一下人名辞典。

最通行的查人名的辞典是臧励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

其他各科的人名辞典有谭正壁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孙公编的《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曹惆生编的《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中国人名大辞典》。

这部辞典所收中国人名,上起远古,下迄清末,收入人名约四万余条,我们读书时,所遇到的人名,在这部辞典里一般都能查到。

此书在每一人名下都注明姓名、字号、时代、籍贯、生平事迹,有著作的还扼要举出书名。

书后附有《姓氏考略》和《异名表》。

文史工具书

文史工具书

一、文史工具書(一)教材所列,皆是一些最爲重要的大型文史工具書。

其中《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

可以說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因其收字之空前規模,在學術史上所曾起過之重要作用(尤其是《康熙字典》,附王引之《字典考證》——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及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1981年),仍屬學中文之人不可不知者。

(二)《辭源》與《辭海》仍然是極其重要之文史工具書。

學者仍須瞭解其始纂及修訂情況,重點是《辭源》,《辭海》在收詞範圍方面之區別——《辭源》專收古漢語辭彙,包括古代人、地名、古籍、碑帖名等;《辭海》則爲百科辭典,不僅有古語,尚有科學名詞、國家、現代人、地名、組織名。

故二者不可互代。

我省訓詁、辭書學者田忠俠先生獨力完成《辭源考訂》(198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辭源續考》(1972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辭源通考》(200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考訂語辭七千多條。

則讀《辭源》者不可不知田先生之書也。

(三)《漢語大字典》與《漢語大詞典》可謂集字典、辭書之大成者。

尤可說者,《漢語大字典》在釋義條目之前列出《說文解字》對該字的解釋(如《說文》收了這個字的話),許慎之解釋如有不妥,則採用其他學者對此字的合理說解,然後再依本義、直接引伸義、間接引伸義、假借義等順序注釋字義——這種做法本身就表明了《大字典》編纂者的卓越見地。

雖二書仍有不少疏漏,仍不失爲中國辭書界登峰造極之作。

其用途之大亦有不可言狀者。

(四)《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亦不可小覰,因其小而精悍,實用性強,頗收古義,且《現漢》對現代漢語詞之釋義,有前此辭書之不可及者,正可與字、詞之古義對照。

《漢語常用字典》尚有同義、近義詞之辨析,較爲方便實用。

(五)研讀《說文》,較好的注本是清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要使用《說文》,首先要熟悉五百四十部首,還要記住這些部首所屬卷次(許書共十五卷,正文十四卷,每卷又分上下,第十五卷是敘錄)。

(六)王引之《經傳釋詞》主要釋經傳中虛詞之特殊用法,發前人所未發,可解決按傳統解釋不通之疑難,故極有用。

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中国古代工具书目录及简介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
《隋书·经籍志》:实际成书于唐朝,奠定了“经、史、子、集”四分法。辑录四部图书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为记录散佚图书,《隋书》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其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
政书: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的专书。它按类汇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
十通:唐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续通典》
宋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续通志》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前面三部为“前三通”。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自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动笔,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成书,前后历时三十五年。《通典》从根本上打破以入将典章制度依附于纪传体史书的局限,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有系统、有门类的典章制度专著。本书在《政典》(中国第一部政书)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完善体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政书。全书两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门下再分若干子目。以时代为序,采用叙、说、评、论、注等方法,系统揭示了各类典章制度的沿革历史,确立了政书的基本编纂方法,奠定了政书在历史著作中的地位。

文言文工具书

文言文工具书

文言文工具书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工具书:
1.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之一,收字较多,解释也比较详细。

2. 《尔雅》:是古代汉语辞书之一,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物、人事等方面,是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3. 《康熙字典》:是清朝皇帝康熙命人编纂的字典,收字最多,解释最详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4. 《通假字汇释》:是一本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大量的通假字,并提供了详细的释义和读音。

总而言之你,借助上面这些文言文的工具书,它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文化内涵。

中国文史工具书3

中国文史工具书3

92、《隋书经籍志》,(唐)长孙无忌等撰,本书收录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现存典籍,著录“别集”四百七十三部,“总集”一百零七部。

分四部四十七类,总计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种,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亡佚书目,以夹注方式依类附入。

各部、各类之末,仿照《汉书艺文志》体例,附以总序、小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

对于唐以前古籍的品类、流变,主要靠本书的记载而略可考见其大概。

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其中附录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书目》节录,并编有书名和著者索引。

93、《伪书通考》,张心澂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初版,1954年新版,1957年又出修订本,分上下两册,附有四角号码书名索引。

这是一部近乎总结性的辨伪书目,把前人关于辨伪的专著和论文,以及一些分散在各方面的考订成果,收集起来,间附编者按语,辨及之书共达1104部之多,极有参考价值。

94、《经义考》,三百卷,朱彝尊著。

是上古到清初的经学著作总目录。

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丛书集成》本。

《经义考》不收文字、音韵,谢启昆为补其缺陷而著《小学考》五十卷。

有嘉庆二十一年树经堂原刻本,咸丰二年重刊本,浙江书局刻本,光绪十五年石印本。

95、《十三经论著目录》,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洪叶文化事业有公司2000年陆续印行。

全书八册,收录先秦至1993年经学研究的中文论著。

包括著作和论文两大部分。

专书包括专著和学位论文;论文包括期刊论文、报纸论文论文集论文、会议论文。

包括十七种经学研究目录:朱守亮编的《诗经论著目录》,许锬辉《尚书论著目录》,董金裕《周易论著目录》,刘兆祐《周礼论著目录》、《仪礼论著目录》,《礼记论著目录》,黄俊卿《三礼总义论著目录》,刘兆祐《左传论著目录》,简宗梧《左传论著目录》,周何《春秋公羊传论著目录》、《春秋谷梁传论著目录》,傅武光《论语论著目录》、《孟子论著目录》、《四书总义论著目录》、《孝经论著目录》,汪中文《尔雅论著目录》,黄尚信、李启原、郑卜伍《论著目录》,《群经总义论著目录》。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

古文字工具书书单
《说文解字》:最著名、最权威的古文字典,由东汉时期的许慎编撰而成,收录了上万个汉字,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

《康熙字典》: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大型字典,收录了多达四万余个汉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字典。

《甲骨文合集》:收录了中国商周时期出土的甲骨文,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金文编》:收录了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金文,涵盖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竹简汉字字形字义表》:收录了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简文字,对于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说文新证》:对《说文解字》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字源》:汉字起源和演变的研究著作,对于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洪武正韵》:元代刘大夏编撰的韵书,收录了当时的常用字音和词汇,对于研究古代汉语音韵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代汉语工具书

古代汉语工具书
常用工具书:传世古文字类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成绩最佳者,当推段玉裁的 《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 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段桂 王朱四家虽同攻《说文解字》,但成绩各有所得。段氏 《说文解字注》在校订文字,阐释许慎解字方面多有发明。 桂氏《说文义证》重在博辑群集佐证字义,其中多有创见。 王氏《说文释例》赖六书分析字体结构,并以字体实例阐释 六书。《说文句读》重在解说文字形义,纠正许书错误。朱 氏《说文通训定声》主要是通过形音训释字义,博举群书阐 释通假正别。总之,清代学者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 四家的研究,可以说是对过去关于《说文解字》研究的总结。
常用工具书:故训类
1、《经典释文》 唐代陆德明著。此书摘录《周易》等经典中的文 句,训释其中的关键字词。目前有中华书局2006出版 的《经典释文汇校》,这个版本经过了黄焯先生的精 心校勘,汇集了历代的相关资料,是最值得信赖的一 个版本。 2、《经籍篡诂》 清人阮元等编纂,1789年出版,1982年成都古籍 书店影印出版。此书先按照四声,再按照平水韵排列。 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另外还附有笔画索引。 字条下,先释义,再引书证。义项的排列,先本义, 再引申义,再假借义。此书专门收集唐代及唐代以前 的各种古书中的古注。 此书有引用书证有不少错误,且资料不够完备。
常用工具书:战国文字类
1、《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编著,全书以小篆做为字头,共收篆 文9353个,重文1163个,分540部首,14篇,书末 有“叙”和“目录”合为一篇,全书共15篇。每字 之下解释字形、字义,并兼收古字、异体字等,是 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说 文解字》从公元100年开始编写,121年由许慎的儿 子上献朝廷,历时二十年方编峻。在流传过程中, 造成许多脱误,又有唐代人李阳冰的窜改,渐失本 来面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杂谈文史工具书是从事文史学习和研究的人不可或缺的,本文转自[启迪论坛],转载请注明出处,而文史工具书种类繁多,因此在下拟将文史工具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作个简要介绍(到清代为止):一、语言文字类二、类书、政书类三、年鉴、手册类四、目录、索引类五、表谱、图舆类六、辨伪及其他文史工具书的发展简介:文史工具书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字书《史籀篇》和词书《雏名》,汉代出现了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和最早的词典《尔雅》,同时也出现了目录书《七略别录》和年表、政书、帛画地图,三国时期,曹丕组编《皇览》是有记载的第一部类书,晋李充撰《四部书目》开创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隋朝陆法言等编著的《切韵》,有音韵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在继承前代体系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字、词、韵书,如《六书故》、《龙龛手鉴》、《广韵》、《集韵》、《埤雅》等;也出现了如《汉简》、《干禄字书》、《字通》、《班马字类》等一些专门性的字典词典。

在目录学方面,有《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子略》等;政书有《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类书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等等。

明清时代,工具书已经开始成熟,字词典类有《字汇》、《字通》、《康熙字典》、《经籍纂诂》、《经传释词》、《通俗篇》、《恒言录》、《迩言》、《助词辨略》等;书目类有《千倾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类书有《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佩文韵府》等;年表、纪年有《历代纪元编》、《历代帝王年表》等;辨伪专著有《诸子辨》、《四部正讹》、《考信录》、《群书疑辨》等等。

第一类语言文字类语言文字类的工具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字典类工具书:研究汉字的形态、来源、发展变化和字义的,就是字典类工具书。

2、词典类工具书:研究词的来源和涵义的,就是词典类工具书。

3、语音字典:研究语音的专著就是语音字典,往往表现为韵书形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物殊的字典。

一、字典书目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作者是东汉许慎。

许慎,字叔重,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

《说文解字》开始写于东汉和帝永元12年(公元100年)。

全书共分十四章(加上叙共十五篇),收9353个单字,重文1163个,实收单字8190个,连同解说共133441字。

《说文解字》以通行的秦汉篆书(小篆)为主体,把古文和籀文不同于小篆的列在下面,按照六书的原则,分析文字的结构形态,先释字的本义,次释字形,有的注出字音。

《说文解字》的内容非常广泛,天地山川,鸟兽杂物,王制礼仪莫不毕载。

它的解说体例也十分复杂,既引用古文、经书、古籀,也引用方言俗语等。

《说文解字》是许慎整理研究当时许多经学家、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而编成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前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是研究古汉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总结了汉以前的文字理论,系统地提出并解释了“六书”的理论,对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造了部首分类法;它的解说中保存了古代逸闻古俗,使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些古代政治经济情况。

《说文解字》问世后几经校改传抄,原书面貌已不法恢复。

现在通行的是南唐徐铉整理的《说文解字》。

另一较好的通行本是清代段玉裁注解的《说文解字注》,一般称为《段氏说文解字注》。

版本较好的有1963年12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很多,成就较大的有:桂馥著的《说文义证》,王筠著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著的《说文通训定声》。

近代丁福保把以上著作和其它专著汇而为一,称之为《说文解字诂林》。

《说文解字》部首分为540部,分得太琐碎,无规律可循,排字混乱,查找字很是困难,有时“寻求一字,往往终卷”,可查清代黎永椿著的《说文通检》,蒋和著的《说文部首表》。

2、《玉篇》《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顾野王字希冯,生于梁天监十八年(公元579年),卒于陈太建十二年(公元681年),吴郡人。

原书成于公元543年。

现通行本是宋代陈彭年、丘雍、余锐等人修订的,名为《大广益会玉篇》,30卷,分542部。

《玉篇》原书15万8千字,收单字16800个,陈增加5万多字,收单字22500多个,比《说文解字》为详,但不书篆书,只释字义和用反切注音,释义比较简单,是研究文字和训诂的重要参考资料。

3、《干禄字书》《干禄字书》(唐)颜元孙撰,颜元孙字聿修,尤善草隶。

此书主要是辨字的形体、正字俗字并列,一目了然。

清段玉裁书《干禄字书》后说:“其正字既皆合古,即其通字、俗字,学者流览,亦可以推古今迁移之故。

”查找俗字可查阅此书。

4、《类篇》《类篇》(宋)司马光等撰,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类篇》共45 卷,最末一卷为目录,全书分十四篇540部,考《集韵》所收,并重文为53525字,此书凡文31349字,重音21846字,合在一起共53165字。

通行的是《楝亭五种》本。

此书编撰较为慎重、严谨,不仅继承了《说文解字》的优点,注重探讨字源,训诂音义,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产生的新字,补充了《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不足。

5、《六书故》《六书故》(宋)戴侗撰,戴侗,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南宋永嘉人。

《六书故》计33卷,全书共分“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等九部,细分为479个目。

基本上是按类收字,无类的归“杂”部,存疑者归入“疑”部。

此书查阅困难,但有些释义很完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龙龛手鉴》《龙龛手鉴》(辽)行均和尚撰。

此书原名《龙龛手镜》,宋人刊行时为了避赵匡胤祖父赵竟之讳而把“镜”改为“鉴”。

此书沿用了部首检字法,但改变了说文的分类,归纳为242个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全书四卷,收字26400多个,注释着重形体辨正,后注音义,释义当中引证不少佛书音义。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古体字和异体字,并收录了很多民间俗字。

对于了解唐代前后人们使用俗字的情况,对于研究汉字的变迁,特别是对于释录敦煌学中的文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字汇》《字汇》(明)梅膺祚撰,梅膺祚,字诞生,宣城人。

《字汇》成书于万历43年(1615年),共14 卷,收字33179个。

此书对字典的编检方法有创造性的改过。

它简化《说文解字》的部首为214部,改变过去收字排列混乱的缺点,按笔画多少编排,创立难字“检字表”,每卷之首编制部首表,注明每部所在页码。

这一重在改进,一直为后世所本,直到旧本《辞海》仍是按例编制,分214个部首。

注音是先反切后直音,释义简明清楚。

《字汇》问世后,因编制新颖,风行一时,同一类型的字书出现了很多,如《字汇补》、《同文字汇》、《玉堂字汇》、《文成字汇》、《正字通》等等。

8、《正字通》《正字通》(明)张自烈撰。

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又号谁庐居士。

江西宜春人。

《正字通》全书16卷,共收录三万三千余字,编制同《字汇》,共214 部,对《字汇》中的缺漏和错误给予补正,但引用的材料过繁,引书有的失注篇名,一字又有重见于两部的,有失精确。

清代官方编纂的《康熙字典》,就是以《字汇》和《正字通》为蓝本增益而成。

9、《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1716年印行,部首检字法,分214部,共收字47035个,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注音用反切,释义都有例证,旧版在版框上附有篆字一万多个,收集资料相当丰富,是当时收字最完备的字典,字典一词,也创始于此。

《康熙字典》由于编写时疏漏,错误较多,王引之作《字典考证》,纠正了其中错误2500多条。

《康熙字典》尽管有错误,但还是查找古字、古义、古音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10、《经籍籑诂》《经籍纂诂》(清)阮元撰。

阮元,字伯元(1764-1849),号芸台,江苏仪征人。

全书记106卷,按106韵编排,每韵一卷,收录了唐代以前主要古籍中的文字训诂,即释本义,也说明引申义,此书体例严谨,材料丰富,并附有同体异型字,对研究古代汉语特别是字源,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它的缺点是首先,《经籍籑诂》只是资料的集结,而缺乏对义项的归纳。

其次,有些书《经籍籑诂》成书时尚未发现,所以《经籍籑诂》未及征引,所以我们引用有关书籍时一定要覆核原书。

另外此书不注音切,也是其缺点。

11、《助字辨略》《助词辨略》(清)刘淇撰。

刘淇,字武仲,河南确山人。

《助词辨略》是一本收录和研究虚字(即助词,也称虚词)的专门性字典,共收录虚字476个,分列800余条,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人声编为5卷,依106 韵次第排列。

它是总结前人关于虚字的材料而成的,是最早的一部虚字工具书,它奠定了虚字研究的基础,对后出著述有较大影响,最大的特点是收录了一些俗语虚字。

12、《经传释词》《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

《经传释词》于嘉庆二十四年记(1819年)刻版发行,此书共分十卷,收虚字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

每字下面先说用法,再引书证。

些书体例严谨,征引材料丰富,解释虚词精当,但侧重于经传中虚字的特殊用法,取材范围狭隘,收字不多。

对《经传释词》的缺漏,(清)孙经世著有《经传释词补》,共收“庸”“一”等十二个虚字;又著《经传释词再补》,收“而”“如”等四个虚字,又对《经传释词》原文作了若干增补订正。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清同治年间吴昌莹著的《经词衍释》十卷,编写体例和检字方法完全同《经传释词》。

它对王引之选录的一百六十个虚词,逐一进行增补,或补其未详,或补其阙漏。

书后又附《经词衍释补遗》,对《经传释词》中未收的二十三个虚词,一仍《经传释词》体例,予以增补。

《经传释词》较早的版本有皇清经解本(阮元刻)、守山阁丛书本(钱熙祚刻)、王氏四种本(鸿文书局印)、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印行)、学生国学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印行)等。

甲骨文由于在上世纪初才被发现,因此古代文献中并无资料可以查阅,关于甲骨文的有关工具书主要有:《甲骨文合集》郭沬若主编,中华书局出版,分十三册印行。

它把近七十年来上百种书刊所著录的材料和分散在国内外公私收藏的甲骨实物和拓本,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基本上都搜集起来了。

编写体制是分期分批进行编辑,力图科学地体现出商代甲骨文字的基本面貌。

些书是甲骨图版原大照像影印,收集近五万片,附有释文和有关图表等。

《甲骨文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专收甲骨刻辞,正编收1723个字,附录2949个字。

二、词典书目1、《尔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作者尚无定论,本文转自[启迪论坛],转载请注明出处,北宋邢昺序《尔雅注疏》说:“周公倡之于前,子夏和之于后”,而《四库总目》却以为“其成书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