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古典文献学基础笔记整理——2018年春

古典文献学基础笔记整理——2018年春

——2018年春幸漆爷开卷恩悯,得闲暇泛舟拾遗。

于笔记之海觅寻,在此期末复习季。

数年前,已有前辈(小玚)于比比寺发布拾零,细节备至,绘声绘色,又旁征博引,笔者实乃不胜感激。

然其文多录漆爷口述之语,有益于考试者不显且不全,又时过境迁,更迭几番考卷?此即笔者冒昧重整课堂笔记之由,一乃深感漆爷六月师恩;二则梳理百般头绪,从容应考;三可发布于公,以益众友。

庶竭驽钝,多有疏忽,烦请众位不吝指正。

注:以下斜体或有括号注释部分为引用前辈小玚的话语或其收集整理的资料(标记有小玚),或其他材料(分别另有标注)。

括号中斜体则为笔者或吐槽或引申的思考。

(?)代表对前面一字或一词存疑,因为所有内容主体都源于笔者上课时所手录笔记(偶尔借助相机记录长篇之文)。

然而笔者课堂笔记太过潦草,时有差错。

时间匆忙,无法一一寻原文考证,烦请谅解。

因为本文主要以整理知识为主,所以记录段子部分会相对压缩。

同时虽本文许多文字记录以及文字背后的观点摘自课堂,但很可能有笔者记忆误差或个人主观加工所致,与漆爷观点可能有所偏差。

若存在激进或偏颇之处,只愿读者权当戏言,一笑过之。

本笔记主要还是以知识整理为核心。

本文参考教材:《古典文献学基础》董洪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一版2016第五次印刷。

更多段子或课堂细节,详情可以参考小玚的笔记,或亲自于课堂之间,寻觅古文献深妙之趣。

目录引子1一、综述2二、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2三、古典文献学史4四、中国古籍目录及其形式11五、中国古籍校勘与校勘学12六、中国古籍版本及其形式20七、古籍的存藏与散佚24八、训诂学27往届试题33漆永祥/述車/整理一、综述古典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阅读、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二级学科,三级分有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辨伪学。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边(电脑敲一遍又如何?)著书不如抄书音韵学训诂学(小学)古人基础教育:洒扫应对,礼乐数御1.诵读的传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2.背书的传统3.古文写作的训练4.对汉字与母语的冷漠“没意思,没道理。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与文献学(1-7讲)什么是文献《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道——導同源字杞——夏禹后代宋——商后代格:来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邢,则民有遁心。

”(《礼记·淄衣》)格尔众庶。

(《尚书》)(来尔众庶《史记》司马迁)征:证明《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宋赵匡胤始祖名玄朗郑玄因是避讳而称字康成郑玄: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朱熹特点:旧的解释中正确的吸收,不理解的未采。

未说明是谁所言。

十三经注疏过于繁琐,到宋时又由繁转简,朱熹之简是由于其学识渊博,记忆非凡贤才:博学多识的人(文献不足,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宋之后,文法厉害,从一师则尊其道而从之,不可改。

(唐人选唐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被选吗?——杜甫有两句诗,大意是他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他是知道的。

)朱熹:“文武之道,谓文王、周武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明末史学家刘振《识大录》综合体明史之一《识小录》笔记谦虚《吴宓日记》存留陈寅恪的诗王仲闻(王国维次子)《读词识小》(书稿已佚)中华书局出版唐圭璋的《全宋词》大幅度更改:更换底本、增加词、增加词人、改写小传。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 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 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 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 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 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 相传多为孔子所作, 或认为是孔子删改, 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 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 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 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 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 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 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 出于孔门后学之手, 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 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 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 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 官方所藏《诗》《书》, 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 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 但远未被烧绝, 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 1.西汉宣帝时, 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 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 刊成石碑, 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 《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 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 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

古典文献学知识总结古典文献学1、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豕己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父子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8、东汉定经书文字,“熹平石经”蔡邕隶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用汉隶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该石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石存世。

9、三玄《周易》《老子》《庄子》10、《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一大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目的主流。

11、三体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二年,安排人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臣的《文选》注本,研究《文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文选》学”14、唐代的石经提议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与开成二年,故称开成石经,其规模在唐前石经中是最大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续文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臣事迹》称为宋代四大书。

16、金石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金石学著作赵明诚《金石录》吕大临《考古图》17、公私目录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归属中央文化部管理博物馆归属国家文物局管理高校图书馆归属教育部管理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

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

(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明后期:影宋抄清:翻宋本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

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

(最早的书:甲骨文)周朝藏书情况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第一档案馆北京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

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优秀古典文献学笔记

优秀古典文献学笔记

优秀古典文献学笔记《帝京岁时记》,一卷,潘荣陛撰。

潘荣陛,清初大兴人,雍正年间曾在皇宫供职,乾隆初年退休著书,其余不详。

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婚仪便俗》等民俗学著作;《燕京岁时记》富察敦崇撰。

富察敦崇,满族人,其余不详,著有《芸窗琐记》、《皇室见闻》。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帝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这是记述北京去岁时风物的两本专书。

《帝京岁时记》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自序。

书中专记北京四季风土景物,自正月至腊月,分月叙述北京习俗、游览、物产、技艺与饮食、爱好等。

如上元张灯、燕九(正月十九)逛白云观,三月游蟠桃宫和东岳庙,四月逛药王庙,八月中秋吃月饼,九月重阳吃花糕,腊月八日喝果粥,以及斗蟋蟀、溜冰等,全带有季节性,重点谈民俗。

如明清时代,北京护国寺、隆福寺、花市火神庙和下斜街土地庙是传承时间最久、生意规模最大的庙市,整个明清两代,它们构成北京最繁华的商业风景,《帝京岁时记》为我们记述了清代北京庙市的概况:“都门庙市,朔望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逄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逄四则崇文门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则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多。

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

”书中还记载许多北京习俗,如夏至节吃凉面的习俗:“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所谓“二月二,龙抬头”:“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鰲头。

”《燕京岁时记》和《帝京岁时记》性质相同,而内容或详或略,可以相互补充。

由于《燕京岁时记》成于清末,北京的社会状况、街市面貌等已和康、乾时不同,故两书对比,可看出社会和街市的变迁。

如《帝京岁时记》的“琉璃厂店”条以窑场为游览中心,而《燕京岁时记》写“厂甸儿”则只提街上店肆的古玩、书画和火神庙珠宝,《帝京岁时记》中提及的康、乾时的公廨、石桥、茂树、土阜以及烟水一泓,皆化为乌有,不再是什么游览名区,只是以商业为中心的庙会了,和近代过春节时的琉璃厂已很相似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①简帛碑刻同用。

②西汉晚期,刘向校理群书,汇编为《别录》,其子刘歆著《七略》。

③《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

④辨伪开始起步。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采取“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殊语”的做法,对一些古典文献的真伪进行了考辨。

⑤菏泽郑玄,遍注群经,他是两汉古典文献的集大成者。

许慎的《五经异义》被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说文解字》的书证释义,开创了汉语文献文字学的广阔道路。

3、魏晋南北朝(变迁)①文学自觉的时代:a.逐步废简用纸,魏晋简牍发现较少;b.玄学的兴起(三玄:《周易》、《老子》、《庄子》);c.反切注音出现(《颜氏家训音辞篇》);d.由释字转向释义理。

②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a.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B.校理汲冢竹简(汲冢竹简的发现)。

③目录的变革,经史子集四分法的雏形诞生。

④训诂学进一步发展(为玄学阐释义理)。

裴松之《三国志注》,裴骃《史记集解》,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⑤首创类书体例,总集应运而生(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

⑥方志的出现。

常璩的《华阳国志》,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地方志。

⑦佛经的翻译。

4、唐五代(发展)①音义著作的出现: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在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

②文献整理——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

唐代出现了《文选》李善注与五臣注,五臣指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翰周,组织者为吕延祚,五臣注本整体上不及李善注。

③辨伪思想的活跃: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首倡“六经皆史”)④刊刻开成石经,在唐前规模最大,只有正文,没有注文。

⑤雕版印书,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唐刻本。

⑥目录确立了四分法。

5、宋元(由胜转衰)①北宋初,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代史学文献编纂:欧阳修、宋祁之《新唐书》、欧阳修《新五代史》、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尤为突出,南宋的袁枢首创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③金石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④公私目录学:官著有王尧臣等于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编写之《崇文总目》(后亡佚,部分保存)。

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略》、《史略》等。

⑤宋代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等。

郑樵《通志》是继唐杜佑《通典》之后又一部系统的典章制度通史,洪迈《容斋随笔》对图书辨伪、文献考证、文本校勘、文字训诂等均有论述,朱熹《朱子语曹魏“三体石经”亦是著名石刻文字。

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③竹木竹,竹筒;木,木牍。

合称简牍。

东晋以后,纸张基本取代简牍。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一般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木牍一尺见方者称“方”。

简牍的书写工具有刀和笔。

与简牍配合的文物样式有封泥。

封泥谓用泥封缄文书。

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铃印,以防泄密、失窃。

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

盛行于秦汉。

④缣帛缣帛,即丝织品。

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之优点如轻柔、易于卷舒、便于剪裁等,但其价格昂贵,亦不便长久保存,故缣帛文献出土相对较少。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王陵出土了帛书。

其中《老子》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相反。

⑤纸张纸,原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筐上之絮渣,先秦即有“絮纸”记载。

后来缣帛有时也称为纸。

纸张价廉物美,成为文献载体之主导。

纸张普及自东晋开始,南北朝更趋浒,宋以后,图书文献基本一统天下。

⑥电子文献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存储量大”。

电子文献逐渐形成了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态。

2、传抄方式大致经历了“刻写——书写——印刷——拷贝(copy)”四个阶段。

刻写为最初、最原始的方式,刻写文献文字数量有限、总量不大,规模较小。

书写直到现存仍是文献传抄的最重要方式。

文献传抄史上第一次质的变化:印刷方式的出现。

刻写、书写均属“一对一”的传抄,而印刷则是“一变多”的传抄,高效、便捷、节约时间。

文献传抄史的第二次质的变化:电子拷贝方式的运用。

其优势为:传抄速度快、存储量巨大、无纸化。

3、类型①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

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

《诗经》是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后来归入“经部”。

刘向编辑《楚辞》,后世有称为“总集之始”。

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之大型诗文总集《文选》,以“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为编选原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

②别集:指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辑,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别集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按作品内容分类编排)、分体(按作品体裁、文体编排)、编年(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编排)三种。

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③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单行本与别集区别:别集作者只能是一位,作品可为全部,也可为部分;单行本作者可为一位,也可为多位,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

单行文献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单行的文论文批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等;二是诗、文、词、曲、小说等单行作品,如《战国策》、《世说新语》、《水浒传》、《桃花扇》等;三是从某种著作中选出之一篇或组作品,如《离骚》(从楚辞》中抽出)、《古诗十九首》(从《文选》中选出)。

④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

现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

南宋左圭编纂《百川学海》则为大规模综合丛书之先声。

丛书种类按内容有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

前者最著名即《四库全书》,后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等。

后者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或某一类别之作。

如文学方面,明无名氏编《唐五十家诗集》,为最早的唐代诗集大型丛书。

⑤工具书: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需要查考、翻检和引用的特定文献,是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A.书目、索引。

为查阅文献的自然状况(包括书名、作者、篇数、卷数、版本、内容提要、类别等)的最常用工具书。

我国最早的书目为刘向、刘歆编辑之《别录》、《七略》(后亡佚)。

《七略》部分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均为重要的书目文献。

索引又称“通检”、“引得”(index音译)。

索引通常含四方面内容:按一定的排列法编排,有明确的索取范围,有特定的检索对象,注明标目在文献中的位置。

B.字典、词典。

为最普遍常用之工具书。

古代以训释字形为主的称字书或字典,如《说文解字》——最早之字书;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的称,如《尔雅》——最早之词典;以讲字音为主者称韵书,如《广韵》。

C.类书、政书。

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贼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被誉为中国古代之百科全书。

古代类书还有帮助读书人科举考试参考之用。

最早之类书为三国曹丕时所编《皇览》(今不存)。

唐代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宋代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等,明代有《永乐大典》、《经济类编》等,清代有《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等。

政书为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最早之政书为唐刘秩的《政典》,杜佑扩充为《通典》。

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与《通典》合称“三通”,为极重要之典章制度史。

另外,会要专记断代典章制度,唐苏冕为创始,著《会要》,后北宋王溥在此基础上编为《唐会要》。

D.历法、纪年。

《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

E.地理、方志。

古典文献涉及的地理主要是历史地理,主要有历代史志《地理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