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合集下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第一章项目总论1.1 项目及建设单位基本情况1.1.1 项目基本情况1.1.1.1 项目名称2000吨/年废油再生润滑油基础油工艺设计项目1.1.1.2 项目拟建地点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工业园区1.1.1.3 项目拟建规模NMP精制2000吨/年废油再生润滑油基础油1.1.1.4 项目简介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及意义2.1 项目提出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润滑油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每年换下来的废旧润滑油品量也越来越大。

这些废油如丢弃到环境中去,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回收利用的各种再生资源日益增多。

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环保和能源项目是21世纪热门话题和投资热点,投资废油再生项目,一定会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我国的废油90%都被非法土炼油者拿去高温裂解成柴油或燃料油。

润滑油在石油产品中是非常宝贵的,大炼油厂的润滑油的生产成本要比柴油的生产成本高的多,所以润滑油基础油的价格多少年来一般比柴油的价格每吨高出2000~4000元(本身用宝贵的废润滑油资源裂解成柴油就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而用废油生产成基础油和生产成柴油的生产成本基本相同,但再生基础油的价格却比再生柴油的价格高出2000元之多。

由此可见,再生基础油要比再生柴油利润空间大的多。

事实上,废润滑油的组成中,除了含有2%-10%的变质物外,其余的90%~98%都是好的成分,是完全可以再利用的。

选择合理的工艺,规模化专业化进行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可以解决废润滑油再生技术上难于脱水脱杂质、难于分馏、加工单位费用大等一系列的问题。

废润滑油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再生利用,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节约能源的需要。

同时,废润滑油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再生利用也是废润滑油加工生产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需要。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投资项目必要性评估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是否进行项目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此,应在了解投资项目概况基础上,对项目产品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确定项目建设的合理规模和最优规模。

学习本章,着重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2.1 项目概况与建设必要性评估 2.1.1 投资项目概况评估投资项目概况评估,是指项目评估者根据投资者提供的有关资料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主要对项目提出背景、项目设想,项目审批程序和项目发展概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审查与评估的工作过程。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项目提出的背景分析是指最初设计或规划投资项目的理由,一般需从宏观和微观两1、项目宏观背景宏观:是否符合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规划、方针等。

项目设想项目进展评估文件的审查 项目背景a、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b、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地区、部门发展规划。

2、项目微观背景微观:(项目本身提出的理由)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

包括对项目投资者的考察和提出项目的理由出发。

(1)项目投资者的考察a.投资者的经济技术实力评估历史变革:创立、隶属经济实力分析:注册资本、固定资产原值及流动资产,尤其是近3年的财务状况:负债率、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技术实力:技术开发组织、专业人才数量、结构、层次构成、工艺水平等经营状况:市场占有率、利税水平、产品优良品率等b.投资者的资信程度评估投资者的筹资能力和信用程度。

经营信用、金融信用等c.投资者的管理水平评估尤其高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政治业务素质、经历、管理能力、主要业绩等(2)项目提出的理由对项目提出的理由及投资意向进行分析。

如上项目能否给地方、部门和企业带来益处;能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能否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等等3、投资环境评估投资环境是对影响项目投资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称。

一般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

软环境(制度、法规、政策,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硬环境(物质环境:交通、设施、能源等)对拟建项目的投资环境评估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环境评估。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突出表现在耐药的速度越来越快,耐药的程度越来越重,耐药的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的频率越来越高,耐药造成的后果越来越棘手,耐药造成的负担越来越不堪承受。

如:20世纪80年代,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上市时,临床致病菌对这类新型抗菌药物十分敏感、耐药菌株几乎为零、但经过20多年的广泛使用,临床致病菌对这类合成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迅速上升。

如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已高达70%,幽门杆菌的耐药率则升至82%。

而美国FDA在2000年4月刚批准问市的“超级抗菌药”利奈唑胺(Linezolid) , 即在同年的5月~12月巳有5例耐药报告,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呀。

抗菌类药物和抗寄生虫类药物不仅在医药界被广泛滥用,在农业和畜牧业中,这类药物的使用亦十分广泛。

现代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已经离不开兽药的使用。

即使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大国家,养殖业的生产同样离不开兽药。

以美国为例,1997年全年的销售额为36亿美元,其动物产品的产量为656.92亿磅,每生产一磅肉,需投入动物保健品(药物和疫苗)5.5美分(约合人民币0.45元)。

兽药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的物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既要保障动物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又要保障对动物和人的安全。

现代兽药安全的概念,已扩展到包括兽药对使用的靶动物的安全;对生产、使用兽药的人的安全;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者的安全;以及对环境的安全。

从食品生产链来讲,兽药行业与养殖业产品的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兽药用于动物一般都是群体用药,一旦使用不当,即造成动物源食品的兽药残留,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相当于无论健康人还是病人都在摄入药物。

从生态环境来讲,大量的使用兽药,兽药从动物排泄物排出动物体外进入到环境,给局部(动物养殖场周围)甚至大面积(通过施肥、特别是水产用药)环境带来污染问题。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投资项目必要性评估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是否进行项目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此,应在了解投资项目概况基础上,对项目产品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确定项目建设的合理规模和最优规模。

学习本章,着重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2.1 项目概况与建设必要性评估 2.1.1 投资项目概况评估投资项目概况评估,是指项目评估者根据投资者提供的有关资料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主要对项目提出背景、项目设想,项目审批程序和项目发展概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审查与评估的工作过程。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项目提出的背景分析是指最初设计或规划投资项目的理由,一般需从宏观和微观两1、项目宏观背景宏观:是否符合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规划、方针等。

项目设想项目进展评估文件的审查 项目背景a、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b、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地区、部门发展规划。

2、项目微观背景微观:(项目本身提出的理由)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

包括对项目投资者的考察和提出项目的理由出发。

(1)项目投资者的考察a.投资者的经济技术实力评估历史变革:创立、隶属经济实力分析:注册资本、固定资产原值及流动资产,尤其是近3年的财务状况:负债率、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技术实力:技术开发组织、专业人才数量、结构、层次构成、工艺水平等经营状况:市场占有率、利税水平、产品优良品率等b.投资者的资信程度评估投资者的筹资能力和信用程度。

经营信用、金融信用等c.投资者的管理水平评估尤其高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政治业务素质、经历、管理能力、主要业绩等(2)项目提出的理由对项目提出的理由及投资意向进行分析。

如上项目能否给地方、部门和企业带来益处;能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能否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等等3、投资环境评估投资环境是对影响项目投资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称。

一般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

软环境(制度、法规、政策,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硬环境(物质环境:交通、设施、能源等)对拟建项目的投资环境评估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环境评估。

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必要性

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必要性
收益的26倍。
2020/2/27
11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形式
天津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匮乏、耕地资源骤减等问 题,为此,市政府提出建设沿海都市农业,其核心目标 是发展设施型、生态型、科技型、休闲观光型的现代农 业产业,即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
生活的需要
3、增强国防和社会安全能力的需要
2020/2/27
2
(二)企业项目兴建理由
企业项目兴建理由应该说是复杂多样的, 一般从区域经济、项目单位自身发展需求 等方面论述。不同项目兴建的具体理由不 同。
2020/2/27
3
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在分析项目建设的依据和理由的基础上,确定项 目建设的必要性。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一 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 、项目在当地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及作用 2、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3、提高农民收入 4、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必要性
2020/2/27
1
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背景
项目的兴建都有其特定的依据和理由
一、项目提出的主要依据 如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二、项目提出的理由 (一)政府项目兴建的理由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生活条件,促进国家或地
区发展 2、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满足人民物质文化
2020/2/27
8
三、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天津双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由天津双街置 业集团有限公司筹资建设,注册资金1000万元。 为了更好的实施 “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 式,公司拟在设施栽培方面加大投入,瞄准市场 需求,依托以色列拉松公司和天津市农业高新技 术示范园区,通过引进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 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产业 化基地,生产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优质草莓、 高档蔬菜,进行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天津有影 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完善产业化 经营体系,与种植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 为种植户提供系列化、标准化服务,为市场提供 品种齐全的优质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章_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必要性

第二章_项目建设背景与建设必要性

4/12/2020
15
二、行业发展规划
· 为保持奶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国
家先后制定了《全国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 划》(2008年~2015年)、《中国奶业发 展十一五规划》等奶业发展规划,特别是 在“三鹿事件”以后,迅速出台了《奶业 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
· 《全国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8年
4/12/2020
12
(四)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新时期消费的需要
优质农产品的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 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 义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收入的 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同样, 人们对营养丰富、口感香甜的草莓和稀特优蔬菜需求量 不断增加。
收益的26倍。
4/12/2020
11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形式
天津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匮乏、耕地资源骤减等问 题,为此,市政府提出建设沿海都市农业,其核心目标 是发展设施型、生态型、科技型、休闲观光型的现代农 业产业,即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
~2015年)指出,发挥大城市郊区、东北 和内蒙古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四 大产区的比较优势,选择313个奶牛养殖 基地县(团场)进行重点建设。
4/12/2020
16
三、天津市相关政策与规划 奶业是天津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天津
是全国奶牛优势发展区。“天津‘十一五’奶业 发展规划”指出,要通过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小 区升级、奶牛保健三大工程,来确保奶牛业更加 优质高效。
4/12/2020
14
· 2008年连续发布了四项奶业新政策。为规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一、项目建设背景(一)政策支持逐步提速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支持文化行业的利好政策,自上而下的政策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提速,并提出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文化产业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增率设定为7%,并指出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文化产业占比达到5%。

根据这个目标进行测算,到2015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应是2.75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1万亿元到2015年的2.7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后续政策推进,继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之后,文化体制改革议题呈纵深展开趋势,《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于2012年2月15日重磅出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提速,并提出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文化产业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景气上升,旅游行业迎来大发展2009年以来,《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

2011年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工作会议中更是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1年12月对外公布《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2.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

(整理)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整理)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整理)项⽬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第⼀章项⽬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项⽬提出的背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新⽉异,已成为集经济、社会、⽣态、游憩、效益为⼀体,在第三产业中最具活⼒与潜⼒的新兴产业。

在旅游⽅式中,⼈们对回归⾃然的旅游地需求也愈发强烈,⾃然名胜风景区的建设能较⼤地满⾜⼈们⾛进⼤⾃然、亲近⼤⾃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龙岩⼤峡⾕旅游区位于太⾏⼭中段主脊西侧,⼭西省昔阳县东南部孔⽒乡境内,东邻河北省赞皇县嶂⽯岩国家风景名胜区,西距⼤寨森林公园76公⾥,旅游区总⾯积140平⽅公⾥,当前开发⾯积近50平⽅公⾥,具有优美的⼭⽔风光,丰富的物种赋存,多样的植被覆盖,优越的避暑⽓候,鲜明的地域⽂化和宝贵的历史遗迹,在此建设旅游风景区,具有优越的⾃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并能使其实现资源永续利⽤的科学发展⽅向。

因此,昔阳县龙岩⼤峡⾕开发有限公司经过深⼊调查研究、考察论证,特提出龙岩⼤峡⾕开发建设项⽬。

⼆、可⾏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1、资源依据龙岩⼤峡⾕拥有⼭岳型旅游地的多种资源,以⼤峡、长峡、曲峡、奇峡和丰富的⼭⽔⾃然景观为核⼼吸引物,有优良的⽣态环境与较好的避暑⽓候相结合的良好⾃然条件,为休闲旅游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基础。

区内⼜⼴阔的⼭场和适合建设居民点的地区,可以适当开发房地产项⽬以补充旅游开发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

2、政策依据我国对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各⾏各业的可持续发展⾮常重视,近年来出台了⼀系列重⼤的法规和政策,为旅游区的建设提供了强有⼒的政策保障。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依据国家“⼗⼀五”规划和远景⽬标规划,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国民经济新型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加快太⾏⼭区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旅游帮助当地⼈民脱贫致富奔⼩康,是近年来的战略举措。

4、法律法规依据①《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②《中华⼈民共和国森林法》③《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④《中华⼈民共和国⽔污染物防治法》⑤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⑥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条例实施办法》⑦《昔阳县龙岩⼤峡⾕旅游开发总体规划》⑧晋中市外事旅游局、昔阳县⼈民政府关于批准《昔阳县龙岩⼤峡⾕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的通知5、客源市场发展趋势依据近年来的旅游统计资料表明,游客需求趋向于向⾃然本地值好,⾃然景观原始⾯貌保存完好的区域,昔阳县龙岩⼤峡⾕旅游资源条件符合其回归⾃然的⼼理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培育龙头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加强产销信息引导,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精深加工,参与现代流通。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重点支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冷链物流、信息监测体系设施建设。

在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上,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蔬菜全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三大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近些年,中国的调味品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产量突破1000 万吨,已成为食品行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调味品市场经过几轮的结构调整和国内、国际资本整合之后,已经从一个相对滞后的行业,转型为市场规范、竞争激烈的“朝阳行业”。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调味品表现出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中高档调味品市场容量再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未来几年,调味品产品将朝着多样化、复合方便化、营养保健化等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购买能力的提高和我国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调味品的未来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建设是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促进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及地方出台多项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产业,也是甘肃省和武威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央、省、市出台的政策文件都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等作物标准化生产。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 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

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

截止2013年,全市设施农牧业面积达到58 万亩,特色林果业面积达到88.19万亩,推广大田高效节水技术面积201.6 万亩、旱作农业技术面积61.8万亩。

2013 年,全市牛、羊、猪、鸡存栏量分别达58.98万头、338.20 万只、112.67万头、496.09 万只,出栏量分别达24.01万头、184.45 万只、129.33万头、396.6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15 万吨、1.5万吨、1.1万吨。

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8%。

2014 年设施农牧业累计将达到73万亩以上,特色林果业基地达到120万亩。

日光温室瓜菜、暖棚养殖、特色林果、玉米制种等优势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

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 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农民合作社344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3 个。

2.2.2项目建设是解决蔬菜产品供需矛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武威市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但随着武威市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菜篮子商品供应量逐年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无公害、绿色、新鲜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城市供应面临较大的缺口。

而本地蔬菜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大型配套的蔬菜流通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严重制约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本地蔬菜市场供给,又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气候和水资源的束缚,外地供给的蔬菜产品经过长途运输,加大了成本,提高了价格,遇到天气变化,重大节日,居民吃菜贵,吃菜难问题更加突出。

加快蔬菜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优质新鲜蔬菜的市场供应量,拓展本地特色蔬菜的市场,增加菜农收入,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成为繁荣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提高武威市蔬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构建完善的蔬菜产业发展链,有效解决了蔬菜供应产、供、销衔接不合理,农民卖菜难和城镇居民吃菜问题,起到了稳定菜价、调剂余缺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统筹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2.3项目建设是提高蔬菜产业发展能力,促进武威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生产是基础、贮藏保鲜是重点、销售是关键,生产、贮藏、销售是一个有机整体。

由于农产品贮藏保鲜是农业产业链的重点,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蔬菜市场上连各大城市的市场和超市,下连千家万户的菜农, 是蔬菜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桥梁、纽带,是调节蔬菜生产品种、数量的“晴雨表”。

近年来,蔬菜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国内蔬菜主产区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蔬菜产业在农业收入中的份额,使蔬菜这一产业成为这些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武威市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武威市蔬菜播种面积的增大、产量逐年增长,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规模化生产格局,但蔬菜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畅通,品种影响力尚未形成,影响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立足武威市蔬菜产业发展实际,顺应蔬菜消费由传统方式向方便快捷、周年供应转变的趋势,进行蔬菜储藏保鲜、销售,增加优势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为市场提供满足需求的蔬菜产品的同时,推动本地蔬菜种植面积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快武威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蔬菜种植结构,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3.1项目区概况3.1.1建设地点选择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位于城北25 公里,北邻民勤县,西接永昌县。

双城镇于1986年建镇,1955年为双城乡,1958 年改为公社,1962 年分为双城公社、南安公社。

1983 年南安、双城公社改乡,1986 年撤销南安乡、双城乡,合建双城镇。

镇域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901 亩。

辖羊儿、河西、小果园、南安、前进、齐家湖、北安、安全、高头沟、达桐、幸福、中山、徐信、双城、宏庄、宏济等16 个行政村,15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642 人。

镇政府驻尹家庄。

双城镇是1995 年国家建设部确定并首批公布的全国500 家小城镇试点镇。

2001 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049万元,财政收入26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432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2 元。

金武高速,武(威)双(城)公路、双(城)永(昌县)公路、双(城)洪(祥)公路,四条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有中小学20所,学生8455 人;有卫生院3处,银行3处。

镇域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01 亩。

辖羊儿、河西、小果园、南安、前进、齐家湖、北安、中山、高头沟、达桐、幸福、双城、徐信、宏济、宏庄、安全等16 个行政村,160 个村民小组。

全镇总人口35403 人,总户数8281户,其中集镇人口12110 人。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双城镇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该镇乡镇企业起步早,基础好,规模大,产品优,连片集中,发展迅速,已撑起了双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

建成了双城造纸厂、双城白板纸厂为龙头的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和以玛钢厂、双城农机厂为头的农机加工业两个主导系列,并带动了一批私营企业的大发展。

养殖业发展起步早,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对养殖品种进行了改良,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不断扩大暖棚养殖和氨化青贮饲草技术的范围和规模,努力向节粮型畜牧业方向转变。

目前,已形成高头沟、徐信两个仔猪繁育基地和达桐、北安、河西三个瘦肉型猪养殖基地。

订单农业迅速崛起。

自1999 年在高头沟村尝试并获得成功以来,2001 年,动员全镇广大农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共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5万亩,发展双孢菇等优质食用菌类一万袋,订单农业发展呈方兴未艾之势。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双城镇提出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重点,以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总体目标。

抢抓发展机遇,力争在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商流企业、规模养殖、食用菌发展等方面求得新的突破,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3.1.2自然条件1、气象水文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

位于北纬36°2~9 3′9 °2,7东′经101 °4~9′104°1之6′间,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东南距省城兰州市276 公里,西北距金昌市74公里。

武威市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 公里,总面积33238 平方公里。

武威市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发量2020 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 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 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比为67%;太阳辐射量为138.45 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

气温以7 月最高,为29℃,1 月最低,为零下14.9℃。

多年平均降水量160 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

[ 2、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境内发现有黑色金属(铁、锰、钒、钼)、有色金属(铜、铅、锌、镍)、贵金属(金、银)、稀土(镧、铈)、能源(煤炭、油页岩)、化工(芒硝、湖盐、磷、重晶石、硫铁)、建材(石膏、石灰岩、砂石砾料、砖瓦粘土)、冶金辅料(白云岩、萤石、石英岩)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石墨、高岭土、滑石、水晶)和地热、矿泉水等10 类36 个矿种。

截至2012 年,已发现的各类矿床和矿点有100 余处,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6.6亿吨,油页岩储量8.8 亿吨,芒硝储量0.08 亿吨,石膏储量9.8 亿吨,石灰岩储量4.02 亿吨,石墨储量0.04 亿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