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合集下载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分布于我国北方的一种黄色风成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公元前2万至公元前10万年间的气候寒冷干燥期。

作为黄土高原的重要地质遗产和内陆干旱区重要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黄土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热点领域之一。

其中,黄土地层的年代学研究是黄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基础。

目前,常用的黄土测年方法主要有黄土层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和磁性地层年代学。

以下是针对黄土测年方法的综述。

黄土层序测年黄土层序法是黄土地层年代学的最早使用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的地层序列和不同的黄土颜色进行年代归属。

从成矿学和结构性质上分析发现,黄土由于其形成过程的缘故,成分稳定性高、颗粒度较小、集装密度大、剪切性差、结构较均匀,故而相互间的层序存在着很强的对应性。

常用的黄土颜色分类包括灰色上部、黄色中部和灰色下部三段,其中黄色中部是黄土地层的关键分界面。

一般认为如果一段黄土地层中央部分呈黄色,且厚度在1~3m之间,则该层代表的沉积时代就是距今1~2万年,而厚度大于3m的则为距今3~4万年。

但是,黄土层序测年方法缺乏准确的年代尺度,因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样品的年代学方法,根据其中的同位素比值来测定样品的年代。

在黄土测年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铀系、钋铅、碳14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

其中,利用铀系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黄土形成时间较早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铀238和铀234同位素不断衰变生成的子体系物系(包括钍230、铅206、铅207和铅208)是目前用于测定黄土地层时代的主要方法之一。

以铀系同位素测年为例,通过测定不同样品中钍元素和铅同位素的放射性比值来计算时代。

铀系同位素测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新生代以来的地质事件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中。

碳14同位素测年法是利用放射性碳14自然衰变来测定样品的年代,包括中性质区碳14测年和加速器质谱测年。

黄土

黄土
zs zsi hi
i 1 n
式中 δzsi—第i层土样,对应于自重应力下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 n—计算厚度内湿陷性土层的数目::总计算厚度应从天然地面算 起,当挖填方厚度及面积较大时,应从设计地面算起,至其 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
自重湿陷量还可以根据野外试坑浸水试验求得。根据自重 湿陷量,场地的湿陷类型可划分为二类: 当计算自重湿陷量或试坑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大于7cm时, 应判定为自重湿陷性地区; 自重湿陷量Δzs小于lc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地区。 场地的湿陷类型划分,还可以参照湿陷起始压力进行判定, 如果基底下各层土的湿陷起始压力都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 则可判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二)总湿陷量S计算 总湿陷量按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计算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二)防水措施 防水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1.场地防水措施 尽量选择具有排水畅通或利于场地排水的地形条件;避开受 洪水或水库等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地段。 2.单体建筑物的防水措施 建筑物周围必须设臵具有一定宽度的混凝土散水。确保建筑 物地面严密不漏水。室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应尽量明装,室外 管道布臵应尽量远离建筑物,检漏管沟应做好防水处理。 3.施工阶段的防水措施 施工场地应平整,做好临时性防洪、排水设施。大型基坑开 挖时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底应保持一定坡度便于集水和排水。 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
一、黄土的成因特征及其分布 我国黄土广泛分布于北纬340~450之间,包括青海、甘肃、宁 夏、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面积达60万平 方公里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内。而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最为集中, 沉积最为典型。 黄土的成因特征主要是以风力搬运堆积为主。 从西北黄土高原到华北山西、河南一带,黄土的厚度逐渐变 薄,湿陷性逐渐降低。 黄土因沉积的地质年代不同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晚更新世 (Q3)及以后的黄土又因成因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原生黄土具有风 沉积的全部特征。黄土沉积后,经后期其它地质作用改造再沉积 的类似黄土的沉积物,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形成年代越久,颜色越深,大孔结构退化,土质越趋密 实,强度高而压缩性小,湿陷性减弱,甚至不具湿陷性。反之形 成年代越近,颜色较浅,黄土特性更明显。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 2.黄土的结构与构造 • 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 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水分不 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以及溶于水中 的盐类都集中到较粗颗粒的表面和接触 点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 物,形成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蜂窝状 大孔隙结构
黄土结构示意图
由于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 成的,随着干旱季节的来临,黄土因失 去大量水分而体积收缩,在土体中形成 许多竖向裂隙,使黄土具有了柱状构造。 雨季来临,大气降水将黄土中的水溶性盐 类物质溶解并沿着土中的孔隙下渗,干 旱季节来临时土中的水分蒸发逃逸,溶 解的盐类物质在水分蒸发的同时于下渗 线附近重新结晶并残存下来。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 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由风力堆积,又未经次生挠动,不具层 理的为原生黄土。 由风力以外的其他原因而成,常具有层 理或砾石、砂类层,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 破坏,这种性能称为湿陷性。湿陷性是 黄土独特的工程地质性质。
• 二、黄土地层的划分 • 我国黄土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时代中的整个第四纪时 期,按形成的年代可分为老黄土和新黄土 。
计算时土层厚度自基底(初勘时从地面下 1.5m)算起;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累计算到其下5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s 0.015 基,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其中 的土层不计。
例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 非自重湿陷性 场地
计算自重湿 陷量△zs(mm)
自重湿陷性场地
总湿陷量△s(mm)
如基底压力大于300时,仍用实际压力判别 黄土的失陷性。 2、湿陷起始压力和失陷起始含水量
双线法测定湿陷起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量与所受压力有关,存在一个 压力界限,压力低于这个数值,黄土浸 水也不会湿陷,这个压力为湿陷其始压 力。 p s s 0.015 曲线上取 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其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其始含水量在外荷载或自重作 用下,受水浸湿开始出现湿陷现象时的 最低含水量。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研究简史黄土地貌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研究中国黄土地貌的论著,并与欧洲黄土进行对比。

如 F.von李希霍芬、B.A.奥勃鲁切夫提出了黄土风成学说;B.威利斯对华北地貌(包括黄土地貌)侵蚀和堆积过程进行了分期;P.德日进和杨钟健研究了黄河晋陕峡谷段河道发育与黄土堆积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地貌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1953年黄秉维首次编制成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并发表相应的论文,奠定了黄土地貌研究的基础;1953~1958年,罗来兴等进行了黄土地貌分类和沟道流域侵蚀地貌制图工作,把黄土地貌研究与黄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相联。

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不仅在黄土地层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

分布情况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第四纪标志地层的介绍

第四纪标志地层的介绍
②岩性:河湖相砂砾、砂与粘土互层,分为4段28层(695.4m)
③化石:元谋动物群(第四段)。
④时代:早期均划为Q1(广义元谋组)
现在已分开:元谋组(3、4段,元谋人牙,1. 7Ma)
~~~~~~~~~~~~~2.48Ma(古地磁)
沙沟组(1、2段)
午城黄土(Q1)
③化石:下部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石。
④时代:中更新世(Q2)
(3)马兰黄土
①地点: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次生黄土
②岩性:灰黄-姜黄或黄褐色,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
③化石:较少。
④时代:晚更新世(Q3)
(4)全新世黄土
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有一层灰黑色古土壤层。
~~~~~~~~~~~~~~~~~侵蚀面~~~~~~~~~~~~~~~~~~~~~~
离石黄土上部:色较浅,土质较疏松,含5-6层红色古土壤层,其间距较大,古土壤结构较清晰。
离石黄土下部:色较红,含十几层褐色土型古土壤,古土壤较薄,间距较小,顶部为3层密集古土壤叠置的古土壤系.
~~~~~~~~~~~~~~~~~侵蚀面~~~~~~~~~~~~~~~~~~~~~~
土壤。河谷区,下蜀土具有冲积层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砾层,厚度达20多米;在丘陵坡地和平原、湖
区则为黄土状堆积,有坡积和湖积,后者如“成都粘土”。
③时代:晚更新世(Q3)
4、全新统
以冲积砂砾和湖积相棕灰色、棕黑色粉沙为主夹灰色淤泥。
三、西南区
元谋组
①地点:标准地点在云南元谋盆地,龙江以东的东山山前地带
风化面上含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
④时代: 14C年龄为40Ka,为晚更新世。
(4)全新统(Q4)
含半坡动物群或殷墟动物群化石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黄土、冲积层和湖积层。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1、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其颗
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
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特别在 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 状分布。 黄土主要位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中纬度干旱、半 干旱气候带),即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
2、黄土的性质
(1)颜色:灰黄色或棕黄色
(2)成分:
粒度成分(机械组成):以粉砂为主(≥60% ),其次是粘 土(10% ~ 25%),大于0.1 mm的细砂极少。 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碎屑矿物(占80%), 伊利石、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小于20%),还有辉 石、角闪石等矿物; 化学成分:SiO2占优势,其次是CaO 、AI2O3 等;
地形基础上由黄土风成堆积叠加而成。 潜蚀地貌:由于黄土独特的巨大的孔隙度,易形成
塌陷,形成潜蚀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一般也 有细沟、切沟、冲沟和坳沟等几种。所以,黄土沟谷的发 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 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 作用,故黄土沟谷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 性,部分现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 水系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沟谷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沟道长度,以千米/平方千米 表示。
中国黄土风成说的证据:
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古地貌上, 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粒度组成,依蒙古高压经常吹刮的西北风方向,呈有规 律性的变化,西北部靠近沙漠地区的黄土颗粒成分较粗, 黄土剖面中夹有风成沙层(如陕北地区所见),而愈往 东南,远距沙漠粒度成分逐渐变细。 黄土中含有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有随下伏地形起伏 的多层埋藏古土壤。这些特征比较充分证明我国黄土是 风成的,且与沙漠戈壁的关系密切。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在我国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形成的第四纪沉积物,主要由粘土、细砂和少量粗砂、砾石等组成。

由于黄土保存了丰富的古地貌、气候和环境信息,因此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环境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黄土测年是研究黄土形成过程和地质历史变迁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利用不同的黄土测年方法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目前,黄土测年方法主要包括尘埃沉积模型、磁化率曲线年代学、氡同位素年代学、孢粉年代学和碳酸盐年代学等几种方法。

其中,尘埃沉积模型是黄土测年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该方法是通过对黄土样品的测量,根据尘埃粒子在大气中的沉降速度以及与黄土颗粒沉积速度的比值,来推算黄土沉积年代的。

该方法可用于对年代为数百年至几千年的黄土进行测年。

磁化率曲线年代学是通过磁性测量,研究黄土沉积之间磁化率变化的方法,可用于对年代为几十万至几百万年的黄土进行测年。

氡同位素年代学则是利用黄土中的氡同位素对其进行测年。

由于氡同位素半衰期约为3.8天,因此其测年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可用于对黄土进行年代为几十年至几千年的精细测年。

此外,孢粉年代学和碳酸盐年代学也是常用的黄土测年方法。

其中,孢粉年代学主要是通过对黄土样品中的孢粉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地质历史上的时间分布规律,推算黄土沉积的年代;碳酸盐年代学则是通过对黄土中的碳酸盐进行测量,推算黄土沉积的年代。

综合各种黄土测年方法的应用,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利用尘埃沉积模型和磁化率曲线年代学等方法,研究了我国黄土高原南缘太阳黑子数与黄土沉积速率的关系,发现太阳黑子数越多,黄土沉积速率越快;同时,还发现大约在1600年前太阳黑子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减少,导致了黄土高原南缘的干旱化。

这些研究成果为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总之,黄土测年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环境演变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之一,其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第五节黄土地貌

第五节黄土地貌
黄土风成说认为,中欧和北美的黄土,是冰期 时大陆冰川区干而冷的反气旋风,将冰水平原上的 细颗粒吹送到外缘草原地带沉积而成的,所以称为 冰缘黄土。至于印度西北部、伊朗和中亚、里海周 围等地的黄土,则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 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 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 的黄土,故称为荒漠黄土。
我国黄土分布
(二)黄土的特征
黄土具有以下的特性: 1、质地均一,以粉沙(0.05~0.005毫米)为主。 2、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10%~16%之间。 3、黄土结构上较松散,颗粒之间孔隙较多。 4、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很强。
5、黄土具有湿陷性。
黄土遇水浸湿后,发生可溶性盐类(主要是碳 酸钙)溶解和粘土颗粒的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受 到上部土层或构造的重压,常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 形。黄土的湿陷性是一个极关重要的问题,因为黄 土的沉陷可以毁坏建筑工程。
1、黄土塬(loess yuan)
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塬面中央 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部分大约在3°~5°。塬的边 缘被沟谷强烈侵蚀,以致塬在平面图在呈花瓣状。
3、冲沟
冲沟是黄土高原常见的一种沟谷。不同发育 阶段的冲沟,其地貌特征差异较大。
(1)早期阶段的冲沟:横断面呈V字形,沟壁陡 峭;上下段沟谷宽度大致相等,沟床纵剖面与其 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
(2)中期阶段的冲沟:上游窄下游宽,上游保 持早期阶段冲沟的特征,下游展宽;纵比降小于 所在的坡面坡度,沟床纵剖面呈下凹的区线。
(一)黄土沟谷地貌(loess valley)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 征,一般也有细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所 以,黄土沟谷的发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 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 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作用,故黄土沟谷 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性,部分现 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水系 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于中国北纬34~45°地区,主要堆积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种地貌单元上。

堆积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黄河中游最为集中(黄土高原),南界可抵长江下游两岸。

堆积中心位于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最厚达180~200米。

基本介绍
•中文名:中国第四纪黄土
•分布:中国北纬34~45°地区
•海拔:海拔2000米以下
•最大厚度:180~300米
•分布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
•起始时间:258万年前
简介,黄土的岩性特征,黄土地层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蹟,
简介
据考察,兰州附近黄河最高阶地上黄土厚达300米左右。

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并构成世界最大、堆积最厚的黄土高原;此外黄土状沉积物的分布面积有25万多平方公里。

堆积始于距今258万年前,现今沉积仍在进行。

根据沉积特征、古生物、古土壤、地球化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刘东生等将中国黄土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及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其粒度组成与矿物组合,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均有一定规律。

颗粒以粉沙占优势,一般在50%以上,粘土占15~30%,细沙不到30%,>0.25毫米的颗粒极少。

在黄河中游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加的趋势。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云母、角闪石、长石等,风化程度很弱。

化学成分以SiO 2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Al 2O 3、CaO;再次为Fe 2O 3、MgO、K 2O、Na 2O、FeO 、TiO 2和MnO 等。

分布上,从西向东SiO 2、Fe 2O 3、MnO的含量逐渐增加,FeO、
CaO、K 2O的含量逐渐减少。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特征。

黄土剖面中出现的数层乃至十几层古土壤条带,是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力减弱、粉尘堆积停顿时的产物,代表了沉积间断。

离石—午城黄土中的古土壤属于褐土型,形成于森林草原环境;马兰黄土中的古土壤属于黑垆土型,形成于草原环境,且发育较弱。

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第四纪期间的干湿、冷暖变化,及晚更新世更显干冷的趋势。

研究黄土与古土壤沉积序列有助于建立第四纪气候变化序列,并可与深海沉积的同位素温度曲线相印证。

黄土的岩性特征
由于黄土沉积时各区各个时期古地理环境及所处地貌部位的不同,因而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黄土岩性有很大差别。

如陇中地区,以甘肃会宁县白草塬为例,经钻探塬中黄土厚约250米,附近黄土塬边可见到出露骨的晚更新世、中更新世黄土。

白草塬及其附近的黄土颗粒成分以粗粉土含量较其他地区为多,古土壤层数少而间距大(约十余米),普遍含多量石膏晶簇,大者有核桃般大小。

其南葫芦河区,黄土堆积厚度普遍较薄,仅约10~20米,且未见古土壤层。

更西部的兰州九州台,黄土总厚度达336米,其中全新统黄土厚仅2米,上更新统黄土厚85米,中更新统黄土厚155米,下更新统黄土厚95米,其下与第三纪上新统地层不整合的接触。

上述黄土岩石地层特征在地域上、地貌部位上和地质时代上的差异,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黄土的沉积环境很大差别。

也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古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别。

黄土地层中的古土壤
黄土地层中夹有的浅红色、褐色、棕红色的粘化层,实际上是埋藏型古土壤。

古土壤是在当时气候条件下,经过生物造壤作用形成的。

它具有与现代土壤相似的结构、发生层次、物质成份、淋溶、淀积等成壤过程。

因此它与现代土壤有相似的共性。

根据古土壤的岩性厚度、颜色、发育程度及层数的多少等不同组合特征,可分为黑垆土、褐土型古土壤、棕壤型古土壤、深埋褐土型古土壤和退化型古土壤5种类型。

每组古土壤层的特征也常随着地区的不同,在颜色、厚度、发育
程度以及层数上都会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变化。

黄土中的古土壤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古土壤中赋存大量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环境的变化,为研究黄土地层及其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依据。

首先,古土壤是黄土沉积间断的标志,古土壤和古风化壳都是在沉积间断或沉积速率减缓时才可能形成。

黄土沉积间断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发生的频率,可以从古土壤层的厚薄、发育程度以及层数的多少反映出来。

一般沉积间断时间长,古壤的厚度就大,反这就小;层数多,说明间断频繁,反之则表明沉积连续,很少间断。

其次,古土壤是古地形剖面及侵蚀地质作用的见证。

当沉积发生间断时,沉积物表面暴露在大气中,直接受到气候、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土壤作用,古土壤层的顶面就代表当时的地表面。

因此通过对古土壤产状的变化及保存程度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可以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环境的景观、古地形地貌和古水系的演化变迁,以及地质发育历史、地质作用的类型的强度。

黄土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蹟
我国早期黄土地层的划分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对黄土地层的研究和划分,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在我国各个第四纪地质时期的黄土地层中,陆续发现的化石产地约有132处,共有古脊椎动物56属,95种。

在中国黄土各个时期的地层,存在一些具有价值的特有种,如早更新世黄土地层中的特有种是:欧米加鼢鼠、中间原鼢鼠和绍氏副仓鼠等;中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具有时代价值特征的种以鼠平鼢鼠、赵氏鼢鼠、小鼢鼠、复齿拟鼠免、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等为代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具有代表性的种有东北鼢鼠、方氏鼢鼠、阿曼鼢鼠、达乌尔黄鼠、拟布氏田鼠和安氏鸵鸟等。

在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不论对分布区域,含化石的个体数量,以及种属多少加以分析,均以啮齿类与食草类动物为主。

其中啮齿类和食草类占82.6%,食肉类仅占15.4%,且多以狼、狐、獾、豺等小动物为主,大型食肉类动物不多。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脊椎动物,从总体上看,还是在干旱草原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中生存和演化的。

第四纪早期即早更新世时期,是继承了第三纪温暖湿润的森林生态环境,直到中、晚更新世才
逐渐向干旱草原环境演化,这种生态环境特征基本延续到现代。

这种古环境的变化趋势,不仅与化石组合变化特征相吻合,同时也与黄土区的形成环境一致。

中国黄土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现生动物区划相当,说明中国黄土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动物系统分布的地质地理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