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黄土高原2.6Ma以来伊利石结晶度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黄土高原2.6 Ma以来伊利石结晶度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摘要黄土高原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2.6Ma以来的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研究第四纪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
黄土中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粘土矿物是黄土物质组成中的重要组分,也是其中十分活跃,对气候非常敏感的部分,粘土矿物学在黄土研究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黄土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
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的环县、西峰、长武、永寿和渭南五个黄土剖面,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对五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的粘土矿物做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并对其伊利石结晶度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邵寨剖面2.6 M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伊利石结晶度所记录的古环境信息进行初步探讨。
本文的研究结果及认识主要有:(1)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粘土矿物主要类型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在位于南部的永寿和渭南剖面古土壤层中还有少量的蛭石以及微量的层间羟基物矿物。
黄土高原5个黄土剖面各地层粘土矿物的组成较为相似,其中主要以伊利石(69%~79.5%)为主,其次是绿泥石(7.3%~16.7%)和高岭石(6.3%~13.2%),蒙脱石(1.2%~7.2%)含量最少。
(2)在粘土矿物的剖面变化和空间变化中,伊利石在古土壤层中的相对含量高于黄土层,且古土壤层中的伊利石呈现从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而黄土层中变化较小。
绿泥石在黄土层中较多,古土壤中较少,绿泥石变化在位置靠南的永寿和渭南剖面中更为显著,这种变化趋势与绿泥石在末次间冰期与全新世时期受湿热气候影响风化形成蛭石/绿泥石混层矿物有关。
高岭石相对含量在五个研究剖面均较低,且变化波动小,这也可能与物质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可反映原始风尘的基本状况,受气候影响较少。
蒙脱石的相对含量最少,但从地层对比来看,黄土层中相对较高而古土壤层较低,这可能与蒙脱石在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时期受到丰沛的降水影响而进行风化有关。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1. 引言1.1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的重要性中国黄土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被称为"中国的土壤"。
它的形成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古代气候信息,对研究古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黄土记录着几百万年来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于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气候信息,如降水量、气温、植被类型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重建古代气候,揭示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通过研究中国黄土,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过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黄土被认为是古气候研究中的宝库,它不仅揭示了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也为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黄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为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黄土的形成过程黄土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蚀、物理风化和沉积作用。
在黄土高原地区,一般在风力较强的地方,如高原边缘、山脊、冲沟沟谷、坡面等地区,风沙颗粒被风力掀起并运移,形成风蚀作用。
当风沙颗粒碰撞地面时,会磨蚀岩石表面,使岩石表面逐渐磨平、磨圆,形成砂砾。
气候的湿热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也会加速岩石的风化,使之逐渐分解成颗粒或土壤。
这些砂砾、风蚀颗粒和风化产物随着风力的作用逐渐集结、沉积,最终形成黄土。
黄土的形成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风蚀风化、沉积作用的积累。
一般来说,黄土是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形成的,黄土层的厚度也与形成时间密切相关。
通过对黄土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揭示古气候提供重要线索。
2.2 黄土的分布范围黄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
这个地区包括了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风蚀黄土地貌,其面积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整个区域的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和黄土高原的川西北高原上。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
黄土地貌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黄土地质和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对研究古气候和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主要由风蚀和水蚀产生。
黄土地貌分布在中国北纬34度以北的地区,包括中国的北方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大部分地区。
黄土地貌的土壤呈现出黄褐色,质地疏松,肥力较低。
在中国古代,黄土地貌的广泛分布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对黄土地质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这些地区降水较少,旱季较长,气温波动大。
这种气候条件导致植被稀疏,土壤裸露,容易受到水蚀和风蚀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黄土地貌。
黄土地质和古气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土地质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古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黄土地质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帮助人们研究古气候和环境变化。
通过对黄土地质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的降水情况、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等情况,从而揭示古气候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黄土地质还可以提供重要的古代气候变化的信息。
通过对黄土地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气候的变化规律,揭示古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和长期趋势。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在中国古代,黄土地质对农业生产和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土地质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养分,这些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土壤资源。
黄土地质的广泛分布也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人口聚居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这些地区,人们可以通过对土壤的改良和灌溉等措施,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从而支持了古代的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黄土地貌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研究古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资料。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地貌之一,位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腹地,是中国古老而又独特的土壤类型。
黄土被誉为“地球之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广泛的古土壤类型之一,它是中国乃至全球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样本之一,对了解全球古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黄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气候的影响。
黄土高原分布于中国北方内陆,东临黄河,南临淮河,西隔陕山子,北达山西、陕西、甘肃交界处,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高原,称其为中国黄土高原。
中国黄土地貌主要由黄土黏土岩构成。
在古老的黄土地貌中,人类找到了很多古生物化石和古器物,这充分表明了黄土高原地区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动植物生长繁茂的乐园。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含有丰富的氧化铁,因此呈现出红色或黄色,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黄土地貌的分布,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高原、山地、丘陵地貌等。
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区。
其所在的地域是亚洲中部干旱带和中国西北地区的区域性中纬度干旱区的交集地带,降水不足,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的现代气候条件是中国黄土地貌形成的基础环境,同时也是其继续发育的主要气候条件。
就古气候意义而言,中国黄土地貌对于了解古气候变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土本身可以记录下数百万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地质年代的演化。
通过对黄土剖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地层特征,判断出当时的气候环境,如气温、湿度等,从而推测出当时的植被分布、动物生存状态等情况。
中国黄土地貌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窗口,可以为古气候变迁提供宝贵的信息。
中国科学家在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古古气候特征,从而对中国以及全球古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黄土地貌中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可以为研究古气候变迁提供重要的数据。
通过对黄土地貌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重建出几万年前的气候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古代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摘要】中国黄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土壤类型,其形成过程复杂而值得研究。
黄土记录了数千年来的古气候变化,为气候学家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通过对黄土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气候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系统。
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推断古气候条件、预测未来气候趋势。
黄土也为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加重视黄土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气候提供更多的线索。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对于气候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黄土、古气候、形成过程、气候变化、研究、启示、影响因素、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中国独有的土壤类型,以其广泛分布和特殊的地质形成过程而著名。
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占据中国国土的约三分之一。
由于其在地质、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殊性,中国黄土成为了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对象。
黄土记录了数百万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历史,包含了大量有关古气候的信息,如降水量、温度、植被覆盖等。
通过对黄土中的微粒、氧同位素、有机物等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还原古代气候的变化过程,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过去气候的情况,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地质变化、生态环境演变等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更加深入,探索更多关于黄土和古气候的信息,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有益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2. 正文2.1 黄土的形成过程黄土的形成过程通常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胶结和干旱等多个环节。
黄土的形成始于古老的沉积作用,这意味着大部分时间是在某个地方。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分布的一种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
黄土是以粉砂为主要组成成分的黏土,呈现黄色,因此得名。
黄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古气候条件的制约,对研究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黄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比较湿润,气候条件适宜植被的繁衍生息。
植被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使土壤中的黏土颗粒被固定在一起,形成了黄土地层。
随着气候的变干,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中的黏土颗粒逐渐松散,黄土逐渐形成。
中国黄土记录了几百万年来的古气候变化,对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黄土中的颗粒组成、矿物组成、化学元素等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黄土中的颗粒组成记录了古植被的类型和覆盖程度。
若黄土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残骸和林木花粉,则说明当时气候湿润,植被繁茂;反之,如果黄土中缺乏植物残骸和花粉,或者含有少量的沙粒,则说明当时气候干燥,植被较少。
通过对黄土样品的花粉分析,还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植被类型,如森林、草原等。
黄土中的矿物组成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黄土中主要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
当气候湿润时,石英和长石的含量较高,而云母的含量较低;当气候干燥时,石英和长石的含量较低,而云母的含量较高。
通过对黄土中各种矿物的含量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湿度。
黄土中的化学元素也是研究古气候的重要指标。
黄土中的氧同位素含量可以反映降水的来源和变化;黄土中的有机碳含量可以表征当时的植被生长情况。
通过对中国黄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还原出近几百万年来的古气候演化过程,为人们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黄土也被公认为重要的古气候档案,为了更好地解读其古气候意义,需要对黄土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和分析,以充分挖掘其蕴含的信息。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堆积区,位于中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一。
中国的黄土地带几乎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北部,并且也延伸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和四川盆地东北部。
在这些地区,黄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之一。
这片黄土地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和旅游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黄土地貌特点、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黄土是由古老的黄河和长江在亿万年间携带的黄沙、泥土及其它残渣形成的,其地质年代非常悠久,可追溯到中生代,距今已有150-200万年。
这片地区的土壤呈现灰黄色、浅红或浅灰色,质地松软并有一定的凝聚力。
在气候干旱的条件下,土壤容易风化,形成陡崖峡谷和土壁。
这些土壁常常有纵横交错的沟壑,被誉为中国黄土地貌的标志之一。
黄土地带气候多呈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这种气候条件造就了黄土地区的干旱土壤特点: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堆积少、通气性较好。
这种土壤状况造成了植被生长缓慢、所生产农作物产量偏低,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得这片地区成为中国的贫瘠地带。
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和环境条件,孕育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黄土地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黄河以及黄土地带的人民经年累月的劳作,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黄河大合唱》曾经广为传唱的《黄河诗》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土地带的人们用辛勤的劳作和坚韧的品格,创造了令人钦佩的文化。
黄河文明和中华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源源不断地被滋润和传承的。
黄土地带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黄土地带的人们,为了应对干旱的土地情况,造房屋时多采用黄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黄土房屋深受地域文化影响,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风格。
黄土屋有着朴实的外观,但在积淀了千百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中,也有了相当的舒适功能。
黄土地带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的黄土地带曾经孕育了许多中国的帝王将相,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摘要】中国黄土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地貌类型,其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记录了数万年来的古气候信息。
黄土的特点是贫养、砂粒粗大且富含石英,透水性差。
在古气候研究中,黄土是极为重要的环境指示剖面,可以反映古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
黄土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包括降水量、温度、季风强度等,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与气候变化相关,黄土对气候的响应也备受关注,包括气温、降水、干湿指数等方面。
中国黄土在重建古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仍将继续为古气候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展望未来,中国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和重要。
【关键词】中国黄土, 古气候, 形成, 特点, 应用, 记录, 信息, 响应, 重建, 研究, 重要性, 展望, 未来1. 引言1.1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中国特有的地质现象,广泛分布于华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黄土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其主要成分为石粉和粘粒,颜色呈黄褐色,质地疏松。
黄土在古气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黄土的沉积序列、矿物组成、元素含量等进行分析,可以重建出古代气候环境,揭示古代气候变化规律。
黄土记录了地球上数百万年来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为科学家研究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黄土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响应作用。
它的形成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受到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黄土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为降水、气候变暖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黄土在研究古气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黄土中蕴藏的古气候信息,为人类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2. 正文2.1 黄土的形成及特点中国黄土是指沟壑纵横、黄色土层分布广泛、厚度较大的一种土壤类型。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作者:焦译漫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11期
摘要:黄土高原是古气候环境的历史藏在自然界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岌”之一。
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对研究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黄土——古土壤的交替出现,来研究古气候的变化旋回。
研究发现黄土的颜色、粒度等与古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颜色;粒度;古气候
1 黄土高原简介
1.1 成因
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的存在和上升,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的侵入,因此,大陆内部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从而有利于风尘的生成和搬运。
[1]
远古地质时期的西北季风将中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黄色粉尘源源不断地吹向东部,颗粒较大的粗砂留在了新疆和内蒙古,并在那里形成大片沙漠和戈壁。
其余的粉尘物质随风继续南下被青藏高原和秦岭挡住了去路,向东受制于太行山,最终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沉降下来。
同时随着风力的减弱粗的粉尘颗粒被抛撒下来,然后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颗粒。
黄土高原降雨少,属于半干旱地区,有利于以粉砂为主体的沉积物的保留,逐渐叠覆形成黄土高原。
1.2 地形
黄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
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古侵蚀地形;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
[1]
1.3 黄土地层结构
中国黄土在地层上可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黄土高原有两种类型的地层结构,分别为连续的黄土——古土壤相和不整合的黄土——河湖相结构。
2 黄土颜色指示的古气候
土壤的颜色变化可用两种表色系统表达,分别为芒赛尔表色系统的色调、亮度和色饱和度,以及 CIELAB 表色系统的亮度(L * )、红度(a * )、黄度(b * ),也有研究者用灰度、白度和红度表征土壤颜色变化。
[2]
2.1 亮度与红度的古气候意义
黄土与古土壤亮度与红度的差异,主要与碳酸盐、铁氧化物的含量变化有关。
[3-11]研究表明,碳酸盐对土壤亮度的影响在古土壤中弱而黄土中强,铁氧化物亦是如此。
红度是随着赤铁矿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大,而赤铁矿形成于暖干的气候条件。
古土壤发育期气候相对温湿,由于雨水的淋溶作用,碳酸盐在土层中向下运动,所以碳酸盐含量低,土壤亮度偏低。
土壤中铁被氧化,形成磁铁矿和部分赤铁矿,导致红度偏高。
反之,黄土堆积期气候相对冷干,碳酸盐含量高而铁氧化物含量低,土壤亮度偏高而红度偏低。
因而,黄土的颜色变化可间接反映风化成土作用的强弱,用于古季风强度的重建。
[5-9,11]
2.2 白度的古气候意义
黄土地层中白度值的变化主要受细粒级铁氧化物的含量控制。
铁是黄土地层中稳定元素,既不会迁出也不会丢失,只发生价态的变化。
间冰期时,降雨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茂密,风化成壤作用强,不稳定粗粒铁氧化物易分解、细粒化,以及碳酸盐等盐类大量淋失,导致细粒级铁氧化物增多,使土壤颜色加深,白度值降低。
冰期时情况则相反。
因此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中的白度变化可以反映受夏季风环流强度控制的风化成壤作用的强弱。
3 黄土粒度指示的古气候
在黄土沉积中,粒度粗细代表风力的强度,可作为冬季风强弱的指标。
黄土中粒度分布与粒径有关,而粒径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风力强度。
一般来说,在气候较为干冷的时期,风力较强,沉积物中颗粒物较粗,粒径较大;而在气候较为温暖的时期,沉积的颗粒物细,粒径较小。
因此,研究黄土剖面粒度组成及其特征,有利于了解黄土沉积时期形成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东生.黄土与环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1-6.
[2]何柳,孙有斌,安芷生.中国黄土颜色变化的控制因素和古气候意义[J].地球化学,2010,39(5):1-9.
[3]Ji Junfeng,Balsam W,Chen Jun.Mineralogic and climat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 Luochuan Loess section(China) based on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photometry[J].Quatern Res,2001,56(1):23-30.
[4]季峻峰,陈骏,Balsam W,刘连文,陈,赵良,周玮.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分析与气候干湿变化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7,27(2):221-229.
[5]高万一,林本海,孙东怀.黄土反射光谱研究与气候波动[M].刘东生,安芷生.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92-100.
[6]Chen Jun,Ji Junfeng,Balsam W,Chen Yang,Liu Lianwen,
AnZhisheng.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paleosol stratigraphy by whiteness measurement[J].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2002,183(3/4):287-297.
[7]Yang Shi-ling,Ding Zhong-li.Color reflectance of Chinese lo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gradient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two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J].Geophys Res Lett,2003,30(20),2058,doi:10.1029/2003GL018346.
[8]Yang Shengli,Fang Xiaomin,Li Jijun,An Zhisheng,ChenShiyue,Fukusana
H.Transformation functions of soil color and climate[J].Sci China(D),2001,44(suppl 1):218-226.
[9]Porter S C.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information from Chinese eolian sediments based on grayscale intensity profiles[J].Quatern Res,2000,53(1):70-77.
[10]Fang Xiaomin,Ono Y,Fukusawa H,Pan Baotian,Li Jijun,Guan Donghong,Oi K,Tsukamoto S,Torii M,Mishima n summer monsoon instability during the past 60,000 years: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pedogenic evidence from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J].Earth Planet Sci Lett,1999,168(3/4):219-232.
[11]陳,陈骏,季峻峰,刘连文,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白度参数及其古气候意义[J].地质论评,2002,48(1):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