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设计(定稿)
《诗歌鉴赏之炼字切入技巧》_《诗歌鉴赏之炼字切入技巧》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诗歌鉴赏之炼字技巧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炼字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一、概念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二、古诗鉴赏炼字切入点(一)、从词性入手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
例: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第三联有动词“咽”、形容词“冷”【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我们在分析炼字题时,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分析】第三联写了诗人的行为。
【答案】“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有表现手法,要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课前导入】知识情况反馈,引入课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
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在改卷过程中,很多同学错误的分析了本诗的情感。
总结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1、写出了诗人一生坎坷,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的苦闷。
2、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诗人独自漂泊在外的孤独、落寞、心酸之情。
4、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乡之情。
5、讽刺当朝统治者政治腐败,表达了自己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要求】(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答题步骤。
2、通过规范设置问题并拟定参考答案,进一步强化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炼字?(2分钟)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的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中的诗句,你来找一找,看哪些字用得好?1、红杏枝头春意闹2、云破月来花弄影3、一片孤城万仞山4、人生几度新凉5、羌笛何须怨杨柳找出关键字,并说说他好在哪里?二、牛刀小试:(5分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①,宿鸟声中自掩门【注释】①张罗地:指十分冷落的地方【问题】首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网,“网住”之意,2、丝丝小雨像网一样,要把春天网住,3、诗人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惜春之情。
2024届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

含英咀华品味诗歌——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炼字”的含义与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考的“炼字”类型。
2.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察方式。
3.规范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教学过程导入语:在进行试卷讲评之前,我们先来看三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是“全校期中考各主观题得分情况”,我们尤其要注意“满分人数”这一列,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除作文外的12道主观题中,只有一道题的满分人数为0,那就是第16题,第16题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炼字题(板书题目: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第二组数据是“全区第16题的得分情况”,由表可知,在全区4506名学生中,只有1名同学获得满分6分,而全区平均分是1.62分;第三组数据是“咱们班第16题的答题情况”,从中看到这道题最高得分是3分,有王晓玥、孙睿、徐翊翔、程子衡4位同学,更多的同学分值区间主要集中于1-2分这个分数段。
基于这三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道题的作答很不理想。
因此,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题型,共同来“含英咀华,品味诗歌”(板书题目:含英咀华,品味诗歌)。
01任务一:梳理新知,明确考点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使“意”具体化、生动化、深入化、美感化。
即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题考什么?炼字题怎么考?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①根据学案中设计的课前预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讨论交流。
③归纳、概括炼字题常考的词语类型及题目类型。
明确:①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诗歌炼字教案

诗歌炼字教案教案标题:诗歌炼字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创作炼字,提升词汇运用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歌欣赏与分析;3. 诗歌创作与炼字。
教学准备:1. 诗歌欣赏材料:包括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如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等;2. 诗歌创作指导材料:包括诗歌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词汇参考资料:包括常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诗歌概念与特点介绍(10分钟)1. 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 引导学生分析一首简短的诗歌,让他们体会诗歌的独特之处。
三、诗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提供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运用和表达手法,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诗歌创作与炼字(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诗歌特点和技巧;2.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词汇的运用,尤其是形容词、动词等,让诗歌更具表现力;3. 指导学生通过炼字的方式提升诗歌的表达能力,即选择更准确、生动的词汇替换原有词语。
五、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展示与分享,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2.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课堂学习的重点和要点,强调诗歌对于词汇运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创作和炼字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培养对诗歌的兴趣;2. 提供更多的诗歌创作指导材料,让学生有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诗歌写作能力;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古诗鉴赏 炼字 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炼字的命题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程度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真是寻常一字,尽显风流。
二、出示学习目标1、明确炼字的命题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内容一,了解炼字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步骤,并完成后面的练习,时间10分钟。
(一)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考纲解析:1、考点:赏析评价诗词语言2、考查方式:主观题形式3、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作一简析?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诗歌赏析炼字初中教案

诗歌赏析炼字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炼字”的技巧,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
2. 能够品味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能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4.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炼字”的技巧。
2. 分析《春晓》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运用“炼字”的技巧,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晓》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思考古诗中哪些字词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提问:为什么这些字词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春晓》的作者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展示《春晓》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
3. 分析《春晓》中的关键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4. 讲解“炼字”的技巧,如通过修改字词来提高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三、实践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春晓》中的关键字词,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发挥想象,描绘画面(10分钟)1. 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晓》中所表现的画面。
2. 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炼字”的技巧和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诗,欣赏其中的美景和情感。
3. 拓展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孟浩然的其它诗作,如《宿建德江》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炼字”的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他们欣赏更多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诗歌鉴赏之炼字篇教案

鉴赏诗歌的关键字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关于诗歌鉴赏的常见考察范围2、重点了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方法,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导学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再现以刚刚做过的段考题为导入,向学生们说明鉴赏诗歌是一定要抓住诗中关键字的提炼。
再者以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袁枚:“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等人的名句来说明诗歌中炼字的重要性。
二、高考要求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2、古诗词鉴赏考查范围三、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格式:该词有……的含义,采用……修辞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的……(或“为……做了铺垫”){表感情、谈作用}。
以下分别举例来套用这一格式:分别举白居易的《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华的《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等来分析。
四、分析综合1、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举例: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在诗词鉴赏中,二要关注修饰语举例: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人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仍说炼字。
炼字,就是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运用。
字,本无好坏之分,然高手用之,却让人叹赏不已,在乎一个“合”字也。
合景,就是指一个字能准确地表现当时的情境;合心,就是指这个字能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诗歌的中心。
【鉴赏方法】体会炼字之妙,关键是要找到合契之点。
合于一句之景(景物特点)。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云:“遥看瀑布挂前川。
”瀑如帘而挂,“挂”字使瀑布变为静态,正合了“遥看”的句意,没有了飞珠溅玉,只似白练也。
合于全诗之旨(中心思想)。
齐己《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全诗要表现梅之报春之早,不畏严寒。
“一”字,既能合“早”之特点,又与全诗主旨相合,正是其妙处所在。
合于诗人之心(诗人感情)。
是指诗中景物,已经是诗人用艺术手法加工了、附有诗人主观情思的景物,有如下术语可用:“化静为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虚实结合、拟人有人情味”等等。
此时景物静的能动,无情可为有情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象银蛇一样舞动,高原象大象一样奔驰。
此为化静为动,写出景物之生机,合于诗人之豪迈。
【答题步骤】步骤一:翻译原诗,揣摩全诗主旨,诗句景物特点(合契的内容就在此处);步骤二:确定答题格式,如果是合于景物特点,则答曰A:“某字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特点。
”如果是合于人物心情,则答曰B:“运用了化静为动(或将抽象感情形象化、拟人富有人情味等),表现了诗人……心情”;步骤三:根据契合点,把步骤一的内容补充入步骤二的省略号,即可。
【答题示例】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金堡·清朝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
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
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
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
(请两位学生来品评,结合诗句,品味出苏小妹所用二字的妙处。
)
明确: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
“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而且“扶”字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追究,但它却告诉我们古人写诗是多么地讲究遣词,这就是诗歌鉴赏中常说的“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师:古典诗歌的炼字对象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实词,还有少量虚词。
古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生动准确的描绘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
所以:
“炼字”即“炼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推敲字词
(一)炼动词
师:一个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灵动起来。
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
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掉“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就会平淡无奇。
而加上“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
师:一起来欣赏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师:①都说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大家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生:“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柳条藤蔓对诗人的依恋之情。
生:运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出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师:(修辞角度)“系”字采用拟人化手法,(展现景象角度)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情达意的角度)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不管是从修辞还是从展现景象的角度,我们都能很快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诗人写柳条藤蔓对自己的依恋,实际是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师:再来欣赏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③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④,天上接行杯⑤。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⑥。
师:赏析“雁引愁心去”一句中“引”字的妙处。
“引”是“带走”的意思;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
人带走被流放的愁心,下句写君山多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营造了清新欢愉的意境,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师:
总结: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发现,鉴赏动词从修辞的角度及刻画情态的角度去思考,就能较快的见出其蕴涵的情感,从而全面阐述字词的妙处。
练笔:咏柳①【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②把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倚”字有“倚仗,依靠”之意;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
诗人借柳的张狂巧妙地讽刺了倚势猖狂而丑态毕现的小人。
(二)学以致用:请你根据这首诗出一个炼字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老”本指衰老,这里有“使……衰老”之意。
(释含义)2)秋风飒飒而起,吹得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
(描景象)3)一个“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不仅写出了洞庭湖被西风吹老,也指诗人因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寄寓了诗人因秋风而生白发的悲秋之意和迟暮之感。
(点手法,明情境)
2、末句中的“压”字用得最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压”有“压在”之义,说明梦的浓郁。
(释含义)
梦本无形,却说“满船”,被“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
(描景象)
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
(点手法,明情境)三、总结: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和推敲锤炼,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
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中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希望我们同学在课下时间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