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临床用血管理规定

临床用血管理规定
7、各科室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经治医 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 100g/L 和血球压积低 于 30%的适应输红细胞类;血小板计数<50× 109/L,适应输血小 板;PT 或 APTT>正常 1。5 倍、各种凝血因子缺乏(陷)适应输冰冻 血浆或冷沉淀);实施输血治疗前,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向患者或其
临床输(备)血每次超过 1000 毫升时应经相关科医师会诊,科 主任审查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启用绿色通道,但事后要及 时补办手续)。
9、输血前必须检测的项目有:血型、血常规、丙肝病毒抗体、 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乙肝五项、转氨酶等。急诊抢救病人可 在抽血送检(与交叉配血同时)后并在输血申请单“受检项目”中注 明“结果未回”字样,即行输血。
原则上输血前项目(7 项)必须检测。如患者因特殊原因不同意 检测的项目,应由病人(或委托人)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中注明并签字, 同时由经治医师在输血申请单“受血者检查项目”栏中注明“病人(、护士接到输(备)血申请单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后抽 取血标本并贴与申请单编号一致的标签,交县血库核查。
12、临床科室及手术室应当科学、合理、节约用血,针对医疗实 际需要首选自体储(输)血,积极推行成份输血。临床输血管理纳入 各科室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13、对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动员其自身储血、自身输血, 或动员亲属献血,保障输血安全,严防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14、科室临床用血的医疗文书资料应当随病历保存归档。 15、科室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奖惩,按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评 细则》执行。 16、科室临床用血违反本规定造成后果的,由当事人承担全部法 律和经济赔偿责任,并给予政纪处分。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 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7、本制度自 2021 年 xx 月 xx 日起施行。

医院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临床用血行为,提高临床用血合理性,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临床用血的各个环节,包括用血申请、用血审批、用血执行、用血评价、用血公示及用血权限管理等。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合理用血。

二、临床合理用血评价第四条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用血总量及构成比:分析全院用血总量,以及各临床科室用血量、用血构成比等,评估用血是否合理。

(二)用血指标分析:对临床用血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如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评估患者用血需求是否合理。

(三)用血类型及用途:分析各种类型血液制品的用量、用途及比例,评估用血类型是否合理。

(四)用血效果评估:对用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用血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评估用血效果。

(五)用血不良事件监测:建立用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对用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收集、分析、报告,以评估用血安全性。

第五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三、临床用血公示第六条医院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公示制度,对以下内容进行公示:(一)临床用血总量、构成比及用血排名:公示全院及各临床科室用血总量、构成比等信息,对用血量较大的科室进行重点关注。

(二)临床用血指标分析:公示各临床科室用血相关指标,如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以供医护人员参考。

(三)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公示用血不良事件及处理结果,提高医护人员对用血安全的重视。

(四)临床用血优秀实践:公示临床用血优秀实践及成果,推广经验,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第七条医院应当定期更新临床用血公示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

四、临床用血权限管理第八条医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2024年度临床输血规范管理ppt课件

2024年度临床输血规范管理ppt课件

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
号、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信息,确保输血患者与申请单上的信息
一致。
02
确认血液制品信息
医护人员应检查血液制品的标签、外观、有效期等,确保血液制品的质
量和安全。同时,应核对血液制品的血型、种类、数量等信息,确保与
申请单上的信息一致。
03
签署输血同意书
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急性失血、慢性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 症包括发热、过敏、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
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
输血可能引发发热、过敏、溶血、感染等风险,严重时可 导致死亡。并发症包括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 植物抗宿主病等。
20
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输血前准备
核对患者信息、评估患者病情、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和输血方式
2024/3/23
输血相容性检测
进行ABO血型、Rh血型等 输血相容性检测,确保输 血安全。
患者病情评估
医生需对患者病情进行全 面评估,包括贫血程度、 心肺功能、输血史等,以 制定合适的输血方案。
9
输血前教育与指导
输血知识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输血相 关知识,包括输血的必要 性、风险、注意事项等。
2024/3/23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27
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充分说明输血的目的、风险、注
意事项等,并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后签署输血同意书。
12
输血过程监控与记录
监控输血过程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 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
血不良反应。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3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成立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一)协助制订国家临床用血相关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二)协助指导全国临床用血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三)协助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四)承担卫生部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其他任务。

卫生部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

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所有设备必须建立健全设备包机制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设备运行维修保养制度;设备定期检修制交接班制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

临床用血要求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

手术前应根据术中估计出血量决定申请备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体重以下者原则上不输血。

下面为大家精心搜集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医院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使用无血站名称和无许可证的血液。

二、各科室用血,必须根据输血原则,严防滥用血源。

三、确定输血时,应由临床主管医生逐项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

值班护士按医嘱“三对”后给病人采血标本送血库进行配血,试管上应贴标签,并标明科别、床号、姓名、姓别、于输血前一天送血库进行审批。

急诊例外。

四、血库工作人员根据临床各科的预约的血量,应及时与血站联系。

备好各型血液,保证临床用血量,不得有误。

五、输血科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应逐项进行认真核对,无误后将标本收下备血。

集团所属各部门、中心必须严格执行考勤纪律,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切实作好员工上班的考勤工作。

对上班经常迟到、早退、旷工者应认真作好考勤登记,对出勤不出力、纪律涣散等现象,应进行批评教育并令其改正。

六、输血科工作人员应认真观察血液,如遇下列情况,血液一律不得发出,:①血袋标签有破损,字迹不清;②血袋破损,有渗血;③血液中有明显的凝块;④红细胞与血浆分层不清;⑤血浆层进行性变色,浑浊;⑥血浆层中有明显增多的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⑦红细胞的颜色呈暗紫色或红褐色。

七、取血护士在取血时,应认真核对本科受血者姓名、性别、床号、血型、配血结果、储血号、采血时间、有效期时间,确认无误后方可将血液输入病人体内。

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各科室使用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60分钟后,由供应室按数回收、毁形后按要求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绝不可自行处理和随意扔掉,防止造成社会污染。

临床输血用血工作制度

临床输血用血工作制度

临床输血用血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床输血用血工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的临床输血用血工作。

第三条临床输血用血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临床输血用血安全水平。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输血用血管理部门,负责临床输血用血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临床输血用血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输血用血管理组织,明确临床输血用血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临床输血用血管理制度,包括临床输血用血的申请、审批、采血、储存、运输、发放、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输血用血质量控制制度,对临床输血用血工作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用血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临床输血用血知识和意识。

第三章临床输血用血流程第九条临床输血用血应当遵循以下流程:(一)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提出输血申请;(二)输血科(血库)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三)输血科(血库)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四)输血科(血库)对血液制品进行储存、运输、发放;(五)临床医生为患者进行输血;(六)输血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七)对输血废弃物进行处理。

第四章临床输血用血安全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用血的安全管理,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染病的发生。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临床输血用血的操作规程,确保临床输血用血的安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输血用血过程中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输血用血过程中的输血传染病进行监测和控制,防止输血传染病的传播。

第五章临床输血用血考核与评价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临床输血用血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临床输血用血工作质量。

医院管理培训—临床用血审核制度(课件PPT)

医院管理培训—临床用血审核制度(课件PPT)

11.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11.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12.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医师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 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备案。
13.输血完毕后6小时,由护士(记录人)记录,医师(复核人)复核,填写《临床 输血过程记录单》。
7.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律不得接收:(1)标签破损;(2)血袋有破损、漏 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 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 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血液发出后不准退 回。
下载后 可以 复制文字哦!
医院管理培训—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主讲:XXX
20XX年X月X日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 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
2.决定输血治疗前,责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的用途、不良反应和 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 签字后存入病历。无家属在场、患者无自主意识需紧急输血进行救治,应由责 任医生将《输血治疗同意书》报总值班或医务科签字批准,并置入病历。
5.必须由医护人员或专职人员送输血标本、领取血液并核对签字,不得由患者 或家属送输血标本或领取血液。
6.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 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 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取血。
8.输血前查对: 8.1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 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规范临床用血》

《规范临床用血》
❖ 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10日内将情况报告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
第二十八条
❖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 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 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 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 184号
第三十一条
❖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 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第三十二条
❖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 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 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
第二十二条
❖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 ❖ 三级医院、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开展自体
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 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 医疗机构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 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
第四十条
❖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临床
第四十一条
❖ 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于1999年1月5日 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
.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
第二十七条
❖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应急用血工作预案。为保证应急用血, 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引言概述: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指在医疗实践中,为了确保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实施旨在避免血液滥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内容。

一、血液需求评估
1.1 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指南,明确血液输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是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基础,通过遵循指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1.2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用血计划,明确输血的目的和需求。

1.3 术中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如血红蛋白浓度、凝血功能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输血计划,确保患者的血液供应充足。

二、血液选择与筛选
2.1 血型与配型:在进行输血前,医生应确定患者的血型,并进行合适的血型配型。

血型不匹配的输血会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血型与配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2 血液品质与安全:血液的品质和安全性是临床用血管理的关键。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采集、储存和输血管理体系,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3 用血指标与血液保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用血指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份进行输注。

同时,要注意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避免使用过期或者质量不佳的血液成份。

三、输血过程管理
3.1 输血途径与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需求,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和输血速度。

输血途径可以选择静脉输血或者动脉输血,输血速度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输血目的进行调整。

3.2 输血反应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如浮现不良反应,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3 输血记录与质量评估: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输血过程和输血效果。

同时,要进行输血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管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输血后的随访与评估
4.1 输血效果评估:在输血后,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判断输血的效果和患者的治疗发展。

4.2 输血后并发症处理:如浮现输血后并发症,医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支持治疗。

同时,要对并发症进行记录和分析,以提高输血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3 输血后随访:在输血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随访可以发现并及时处理潜在的输血相关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综上所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涵盖了血液需求评估、血液选择与筛选、输血过程管理以及输血后的随访与评估等方面。

通过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实施,可以提高
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