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

合集下载

无题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范文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无题李商隐的一些内容。

无题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名。

他的诗歌以写景、抒情、离别、怀古、爱情等为主要题材。

这篇文章将从诗歌特点、文学价值、诗句分析等方面来谈谈无题这首诗歌。

首先,无题这首诗歌的写景手法独特。

其以雨为象征,形容了春天的悲伤和孤独。

每句诗都有深刻的意象,例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这些诗句在形象描写上十分生动,读起来让人如身临其境。

其次,无题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它以一种自然、抒情、深沉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所感悟的世界。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深情,而且也能引发读者对此种情感的感悟。

无论是对爱情还是人生,都发人深省,并给人以启示。

最后,诗句分析。

无题这首诗歌处处透露出李商隐脆弱的内心世界,其充满悲怆、失落和孤独。

其中“若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句话流露出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

因此,诗人仍然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中焦灼不安。

写作重点:第一段指出了无题这首诗的主要题材,即写景、抒情、离别,怀古、爱情。

第二段强调了无题的文学价值。

最后一段为其他重点,提到了诗句分析。

用词分析:总的来说,文章的用词准确生动,比较通俗易懂,很容易让读者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如果能在表达中加入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鲜明度,将会更好。

范文二: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

这首诗的主要题材是爱情,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细腻和感悟。

接下来,我们将从诗歌内容、表现方式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来逐一剖析这首著名的无题诗。

无题这首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梦想。

其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句话可以说是无题这首诗歌的核心句。

这句话让人不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更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短暂和不易。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能遇到一个值得爱的人并与之相濡以沫,已经是十分不易的了。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歌以深情和豪放著称,被赞誉为"豪放派"诗人。

《无题》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作者对于生命和欲望的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独特而且深情。

他的诗歌充满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爱情和世界的热烈感受。

《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追求和难舍难离的苦闷之情。

他通过短短数语,将复杂的内心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共鸣。

李商隐的诗歌包含了许多意象和隐喻。

他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以表现他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无题》中,作者通过"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将爱情的痛苦与幸福相对照,以突显其扑朔迷离、苦乐参半的真实性。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李商隐的诗歌具有豪放和奔放的特点。

他的诗歌语言直接而奔放,敢于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结构,而是更注重表达内心的激烈情感。

他敢于直面爱情和欲望的冲突和矛盾,将深刻的情感直接传递给读者。

李商隐的诗歌还透露出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度思考。

他思考人生的意义、爱情的价值和欲望的本质,从而展现出了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诗歌中的矛盾冲突和对于生死、欲望的思考,使其诗歌更具有哲学和思想性。

李商隐的诗歌以深情和豪放著称,从《无题》中可以看出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独特而深情,包含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富有豪放和奔放的特点,同时还透露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度思考。

通过这些特点,他的诗歌融合了现实和理想、情感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迪。

李商隐无题诗特点

李商隐无题诗特点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多用七律,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工于比兴,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邈的独特风格。无题向称难解,尤其是《锦瑟》。对于它的主旨,历代诗论家颇多揣测,莫衷一是。有人以为是爱情诗,有人以为是悼亡诗,还有人以为是描写音乐的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作者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首联写因看到锦瑟而产生的联想,引起对逝去的美好年华的回忆;颔联分别用庄子梦蝶和蜀帝魂魄化为杜鹃的典故写自己年轻时虽曾有过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却早已寄托在杜鹃啼声中化为一片哀鸣;颈联用沧海珠泪和良玉生烟象征自己的怀才不遇和理想成空。末联收束全篇,与开端的“华年”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惘之情。全篇以华美鲜明的形象,丰富奇丽的联想,比兴象征的手法,隐约曲折地表达了难言的隐痛和深沉的哀怨,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般都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读。诗人用比兴象征的手法、细密精工的比喻、回环往复的抒情,真挚动人地表达了封建士大夫缠绵悱恻、隐密难传的爱情生活,堪称描写爱情的绝唱。前四句写离别相思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坚贞;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情体贴和对会合的希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感人至深地写出爱情的缠绵深挚和生死不渝,使执着的感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无比强烈的力量,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李商隐无题格律

李商隐无题格律

李商隐无题格律
摘要:
一、李商隐简介
二、无题诗的背景与特点
三、无题诗的格律分析
四、无题诗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他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擅长写七言律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其众多作品中的一大特色,这些诗歌没有题目,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题诗的背景与特点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诗歌成为文人表达情感、抒发抱负的重要方式。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间的交往频繁,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情感特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表现了他对爱情、友情以及身世的感慨和哀怨,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在格律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诗严格遵守了七言律诗的格律。

具体表现为:
1.每首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四行,形成一个完整的诗篇。

2.平仄相间,平声和仄声交替出现,使得诗歌具有优美的音韵。

3.押韵严格,每两句诗为一个意群,上下句押同一个韵。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
歌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无题》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抒情诗歌,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和情感,表现出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

一、意象丰富,诗情充沛
《无题》全诗充满了意象,诗人通过丰富的描写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得非常充沛。

比如,诗中描绘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话让人联想到人生中初次相遇与别离的悲喜,突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二、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李商隐的诗歌以简洁为主要特色,但每一首诗歌的表达都非常精准。

他擅于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这就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

《无题》就是典型的李商隐诗歌,以简单的词语,如“初见”、“秋风”、“画扇”等将情感表达得非常生动。

三、古风雅韵,筆调清新
李商隐的诗歌受到了唐代文学的影响,古风雅韵成为了他诗歌的主要特色。

他熟练运用古典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诗歌的形式极为典雅。

《无题》的筆调清新,句式优美,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文学修养和情感深度。

四、情感真挚,不拘形式
李商隐的诗歌不拘形式,以情感的真挚感染人心,这也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

《无题》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感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真挚。

总之,《无题》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其意象丰富、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古风雅韵等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商隐的诗歌不 butu拘于朝代形式,以人情万象为主题,为后世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宝贵瑰宝。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鲜明的个人情感和细腻的描写闻名于世。

其中著名的《无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下面将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无题》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独立自主、崇尚自由的诗篇。

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不仅表达了诗人与深爱的人相见时的不易,也道出了他们分别时的痛苦。

整首诗以描写爱情的离合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景象和情感来展现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与“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了爱情的短暂与无常;“明月几时有?”与“把君醉破绽”之间的反差,揭示了诗人对遗憾的感受。

通过这些对比,诗人将自己的思绪诉诸于诗篇,引发读者对爱情的思考。

从形式上看,《无题》是一首五言律诗。

五言的形式给诗歌带来了紧凑的节奏和韵律感,使诗篇更易于记忆和传唱。

相较于七言诗的宽松感,五言诗更能凝练表达诗人的意境和世界观。

该诗还使用了偶句与对仗的手法,使整首诗的字数与篇幅都非常平衡和完整。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古难全形成了照应。

从风格上看,《无题》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如“把君醉破绽”,通过形象的描写,将爱情的伤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善于运用对比与反衬,使诗歌更富有层次感。

诗中的对比不仅存在于情感和意境上,还从物象上进行,如“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与“贴寒灯独自怜,红闺女”中的正负形象对比。

这种写实与寓意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

《无题》是一首情感丰富、意旨深远的杰作。

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和感悟,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矛盾情感和思考,展现了他个人独特的艺术特色。

诗人运用五言律诗的形式,加之对比与反衬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

这些特点使得《无题》成为了经典的李商隐作品之一,也赋予了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以《无题》看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之绝唱”。

他的《无题》一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杰出之作,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

《无题》一诗展现了李商隐对情感的深刻把握和表达。

诗中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充满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诗人借助对美景、流水和春风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他内心的愁苦和孤寂。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江山留胜迹,人事转星辰”,诗人用深沉的语言和细腻的意境,勾勒出了一种孤独、淡泊、无奈的心情,体现了李商隐擅长抒发内心世界的能力。

《无题》一诗还展现了李商隐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诗歌创作的高超水平。

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精致与华美,他善于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无题》中,诗人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视觉感受和艺术魅力。

特别是在运用意象上,李商隐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用“黄河”、“白云”、“山水”等壮美的自然景物,与“人事转星辰”、“人生如梦”等内心世界的感慨相呼应,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艺术张力。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李商隐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性。

《无题》一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抒情意蕴。

在诗人的笔下,自然景物不仅是形象的描绘,还承载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在描绘黄河、白云、山水等自然景物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景色的美丽,更是通过这些自然景物来对人生、命运、时间等深刻的命题进行思考和抒发。

如“江山留胜迹,人事转星辰”,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和对命运无奈的悲凉。

一方面,诗中呈现出了对传统文人的隐居情怀和生活理想,也体现出了对世俗世界的矛盾和心灵的挣扎。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点
1、隐喻和象征: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将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他常常使用比喻和借代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深刻的意义。

2、婉转含蓄: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不是直接表达情感,而是
通过婉转含蓄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3、意境深远:李商隐的“无题”诗注重营造意境,通过营造出富
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和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情感体验。

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朦胧美和神秘美,让人难以捉摸。

4、精炼优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语言上非常精炼优美,表现
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的诗歌往往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深刻的意义,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力量。

5、多样化的题材:李商隐的“无题”诗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
括爱情、人生、社会等方面。

他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变化,以多样化的题材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作者:————————————————————————————————日期:ﻩ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

大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意境杳渺,情思绵长、婉转,辞藻华丽,声调和美。

读来让人回肠荡气。

大量用隐晦的手法,历来众说纷纭。

实际上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不是统一的构思贯穿。

有的是描写爱情相思,有的是身世感慨(有政治含义),有的是写朋友之间交往,有的写与妓女的来往,写风流韵事。

内容复杂,难以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好明说,故而用无题,总之,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是爱情诗最能够代表他深情缅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作者:【李商隐】年代:【唐】体裁:【七律】类别:【闺情】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ﻫ注释: ﻫ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ﻫ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ﻫ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ﻫ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ﻫ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ﻫ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ﻫ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作者:【李商隐】年代:【唐】体裁:【五古】类别:【未知】ﻫ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ﻫ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ﻫ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ﻫ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ﻫ无题二首ﻫ作者:【李商隐】年代:【唐】体裁:【七律】类别:【未知】ﻫﻫ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ﻫ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ﻫ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ﻫ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ﻫﻫﻫ【注释】:莫愁:泛指少女。

典出梁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简析】:第一首似写一位女性在怀思所爱。

写深夜难眠还在缝制罗帐,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

及写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也可以从男性的角度作拟女方的解释。

第二首,写少女醒后细品梦中的情景,必然若失,徒自伤感,并表示为了爱情甘愿受折磨,决心追求幸福。

----------------------------------- ﻫ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ﻫ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

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

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

象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

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

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

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ﻫ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

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

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

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

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

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ﻫ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

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

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

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

“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

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

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

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ﻫﻫ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

“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

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

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希望在寂寞中燃烧,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

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ﻫﻫ比起第一首,第二首更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也更加概括。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

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

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

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ﻫ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

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

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

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

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

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ﻫ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

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

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

“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

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ﻫ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

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ﻫ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

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

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

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

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ﻫ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

象冯浩那样,将“凤尾”首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两首诗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

就这两首无题诗看,“重帏”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

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

“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显得不着边际;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