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四鉴赏诗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 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① ②
③
④ ⑤
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 精妙之处。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①·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⑥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⑦处。
【整合答案】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 是写情,寓情于景。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思路导引】 1.直接抒情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 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运用 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答案:以动衬静。
(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 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赏析语言之特点(风格)

学案55赏析语言之特点(风格)——品词析情,整体感悟复习任务熟悉并掌握常见的语言风格及其赏析方法。
考情微观知识图要均见学案54前备知识——语言风格及语言特征和诗人风格一、辨析两组概念1.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语言特点(特色)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而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且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语言特点既包括语言风格,又包括用词、造句、叙述口吻等表达技巧要素。
2.语言风格与诗人风格不同的诗人因其个性、经历与思想不同,而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诗人风格中包括语言风格,但不全是指语言风格,它还包括思想感情等诸多要素。
诗人风格是变化的,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如李清照早年诗词清新明丽,而晚年则婉约凄凉。
诗人的风格是多样的。
如苏轼风格是旷达豪放的,但其某些诗篇又是委婉细腻的。
同样,李清照词是婉约的,但她的词作也有豪放的一面。
我们在赏析某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时,不要先入为主地判定诗人的创作风格;我们在赏析语言风格时,不要等同于作者的创作风格。
总之,我们要就诗论诗,从诗歌的实际出发。
二、古诗常见的九种语言风格风格类型类型解说代表人物豪迈雄奇语言气势磅礴,节奏奔放,形象豪迈博大,意境恢宏阔远,情感积极向上。
苏轼、王昌龄沉郁顿挫语言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诗人似有千言万语,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杜甫悲壮慷慨思绪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愤慨不平。
辛弃疾、陆游朴素自然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深意。
陶渊明、白居易婉约细腻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柳永活动一熟悉常见的语言风格(一)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从表格后选相应的字母填入表中)A.沉郁顿挫B.悲壮慷慨C.清新自然D.委婉含蓄E.平淡质朴F.华美绚丽G.婉约缠绵H.雄奇豪放I.明快简洁答案①C②E③F④D⑤G⑥I⑦B⑧H⑨A(二)整体判断语言风格(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2024年《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精彩教案

2024年《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高考咏史怀古诗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3.提升学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应考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的阅读理解与答题技巧。
2.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的情感把握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高考中的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古代诗人以咏史怀古为主题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韵味。
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学习如何鉴赏和应对这类题目。
2.咏史怀古诗的概念与特点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常用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法。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高考命题规律直接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考查诗句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考查诗句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内容。
4.阅读理解与答题技巧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学习如何阅读理解和答题。
【例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B.“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猿啸哀”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常作客”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D.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万里悲秋”与“百年多病”的对比。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选项A、B、C都是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而选项D中的对比手法并不准确,因为“万里悲秋”与“百年多病”并不是对比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例题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2024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古诗文背诵及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古诗文背诵及鉴赏在2024年的高考语文科目中,古诗文的背诵与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背诵和鉴赏古诗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古诗文背诵的重要性1、锻炼语感古诗文是语的精髓之一。
通过反复地背诵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加敏锐地感受汉语的韵律和韵味。
2、提高写作能力古诗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学生通过背诵古诗文可以借鉴这些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3、扩大词汇量古诗文中有很多高端的词汇,学生通过背诵古诗文可以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词汇水平。
二、古诗文鉴赏的重要性1、提高语文水平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分析、鉴别、评价和欣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推动学习兴趣通过古诗文的鉴赏,学生能够进一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和热情。
三、古诗文背诵鉴赏的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背诵古诗文,比如:课堂语音作业,合唱,边走边背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记忆效果,也能够提高表现力。
2、抓住重点对于古诗文的背诵,教师应该抓住每个句子的重点,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每个字、每个句式,从而背诵牢固。
对于古诗文的鉴赏,教师应该抓住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关注诗文作者的用词、语言、意境、才情和思想。
3、形成系统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逐步深入的背诵和鉴赏体系,一步步提高进阶。
对于学生而言,背诵和鉴赏是分不开的,两个环节要同步进行。
四、案例解析现将《芙蓉楼送辛渐》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篇名诗,辛渐是他的知己,当时辛渐因官员改易而离开扬州,王之涣为了送别,便向辛渐赠送了这首诗。
初学阶段1.背诵阶段“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背诵这首诗,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整首诗的时候,进一步领略到寒雨连江的凛冽,感受到平明送别的忧愁,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倾注的深情。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整体阅读

标题 素千岁庵听泉
提示信息
雨后为山亭独卧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答友人论学 湖上晚归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 应提刑懋之
送别
白下驿饯唐少府
寄江州白司马 鹊桥仙·赠鹭鸶
角度二:看作者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他领兵北伐,收复失地的样子像虎气吞万里,是何等威猛。
找出下面这首诗中倒装的诗句,就此简要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角度三:析注释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四、意象叠加(列锦)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 ,小桥下流水潺潺作响, 村庄人家升起袅袅炊烟,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行走。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赏析词语和句式表达效果——定准角度揣摩比较

学案65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定准角度,揣摩比较复习任务 1.掌握词语表达效果赏析的方法。
2.掌握句子效果比较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年全国乙卷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4分)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①在语言表达运用中考查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高考最新动向及独特的命题视角。
这一特点或考向变化值得关注。
②考查语言表达效果的切入点有二:一是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人称代词的使用),二是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原句与改句的效果比较)。
考查体现了语言表达手段的综合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全面分析。
③就题型来看,主要使用主观题型;就试题难度来看,初做有点难,但一旦与文学阅读中的艺术欣赏题打通,并没有多大难度。
2022年新高考Ⅱ卷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2022年新高考Ⅱ卷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2020年新高考Ⅰ卷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词语表达效果赏析的方法1.(2022·全国乙)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
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
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

学案52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复习任务了解古诗选择题设误的手段,遵循答题步骤,做到精准选择。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选项对应诗(词)句设误方式命题特点2020—20 21年全国Ⅰ、Ⅱ、Ⅲ卷2022年全国甲、乙卷2020—20 22年新高考Ⅰ、Ⅱ卷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2·全国乙第14题A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句意理解有误(原句为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意。
(2)设题特点: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
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
③设误细微。
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2021·全国乙第14题D项)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关键词“听”词义理解有误(应为“听凭”)(2018·全国Ⅰ第14题B项)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穷”字古今异义理解有误(应为“不得志”)2018—20 19年全国Ⅰ、Ⅱ、Ⅲ卷下列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1·全国甲第14题C项)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句意中陈述对象有误(应为诗人不如僧人) (2020·全国Ⅲ第14题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句子因果关系理解有误(“勿多取”的原因是想让苦笋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成长)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
2024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 古诗词鉴赏阅读解题技巧 教学PPT课件

16、“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 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 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 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同: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 边境安宁的情怀; 异: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 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 慨;《燕歌行》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 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 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 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在读懂的基础上重点做好 以下两点:
(1)梳理层次,抓住关键。古诗多卒章显志,要多抓 尾句、尾联等关键句子,以此准确把握主旨。
(2)知人论世。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 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七)诗评题
所谓诗评题,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就是在一首诗歌的后 面列出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评价谈论自己 对这首诗的理解。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 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 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 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 它往往涉及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
2《白下驿饯唐少府》“昌亭旅食年”,借用韩信与南昌亭长的典 故,写出了友人虽即将远去,但友情长存,以此安慰友人。“长 安在日边”典出《世说新语》,诗人以对友人前程似锦的祝福消 解自己的离愁别绪,但也流露出自己被贬离京的失落与怅惘。[指 出方法(用典)+分析效果(安慰、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9赏析表达技巧(一)——精准判断,精析效果复习任务 1.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并注意辨析其易混手法。
2.掌握主要表现手法的特征与效果。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Ⅱ卷《送别》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抒情手法①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
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2016年高考卷除外),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2019 全国Ⅱ卷《投长沙裴侍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景物描写作用2016 全国甲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结构技巧知识图要(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
)活动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
(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①双关。
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
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②互文:也叫互辞。
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诗句修辞手法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④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答案①对偶、比喻、拟人②设问、借代③比拟④互文⑤比喻、夸张⑥双关(二)区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试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诗句修辞手法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⑤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答案①借代②借喻③借代④借喻⑤借代⑥借代两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代的本质是“代”,而不是“喻”,借喻的本质是“喻”,是“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相当密切;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楼兰——边境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活动二掌握主要表现手法(一)借景抒情作为古诗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种形式。
但在平时的赏析活动中,不作如此专业的区分,都统称“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虚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虚写。
(2)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不同。
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乐景写哀)。
(3)当尾联(尾句)是写景句,判断时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结情(结构技巧),如是虚景,也可以是想象、虚写。
请赏析《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景写出分别的时节、地点与氛围,抒发了离人内心的痛苦,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
(二)虚实结合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
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
请赏析《雨霖铃》一词中所运用的虚实结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雨霖铃》一词中,写离别之时的景物、未别与临别之情景,均为眼前实景或实有之事,为实写;上阕末及下阕推想别后经历之景之境和相思苦况,属于想象,为虚写。
虚实结合,大大拓宽了表达离别的空间,使离别之苦更加曲折、细致、深入,提升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三)联想想象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在赏析活动中不宜把二者分开。
借助联想,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借助瑰丽的想象,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答案 A解析A项内容全是实写。
(四)衬托衬托指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运用衬托,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请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衬托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衬: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年轻得意。
反衬:①用曹军灰飞烟灭反衬周瑜大获全胜的英雄形象;②用周瑜年轻有为反衬作者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
(五)用典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
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
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之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
试结合词句内容填出下表。
人物典故典故的作用刘裕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①刘义隆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②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③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②借鉴历史,委婉地劝诫韩侂胄不要草率行事③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却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常见典故含义投笔——弃文从武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六)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
其作用是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四组对比,请结合文本填出下表。
答案①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②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③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情感都冲淡了④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