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合集下载

新闻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新闻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共75页PPT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共75页PPT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的案例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的案例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作者:程鹏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4期【摘要】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要搞好新闻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心理规律,围绕受众进行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准确反映受众的需求,正确表达受众的好恶,引起受众的共鸣。

本文以报纸新闻宣传为例,分析探讨了好奇心理、对比心理、得益心理、求近心理等几种常见的受众心理。

【关键词】新闻传播;受众心理;传播效果办报纸、做新闻工作就要研究新闻受众——读者的心理,只有了解读者,把握读者心理规律,并围绕读者搞好新闻策划,我们的报道才能更加贴近读者,为读者所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才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

著名记者安岗就曾在一篇题为《研究读者是一门学问》的文章中强调:“办好党报必须深知自己的读者,我们的敏感首先就要表现在这方面。

人民和党心连心,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生活的现实。

我们就是要研究人民的心理,掌握他们的脉搏。

”当然,读者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既有共性的、普遍的心理,又有个体的心理,而且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握读者的以下几种心理:好奇心理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或环境时所产生的朝向和探究反射。

如听到有人叫就会不自觉地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到有成群的人围在一起就忍不住凑上前看个究竟等等,都属于探究(好奇)心理。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就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一好奇,便又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悉心去观察与探究这些事物。

对新闻的喜新厌旧正是出于这种好奇的心理,凡是内容新、表现手法新的新闻,都易引起人们的好奇。

如消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的诡异实验:让死人开口唱歌》(《南方都市报》2002年7月4日),一看标题读者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读完全文:死去的人怎么会唱歌?原来是研究者把人工智能技术加入录像制作,将私人的影像依照声音做出口型,这样就可以“唱歌”了。

《新闻心理学》7425复习提纲

《新闻心理学》7425复习提纲

《新闻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第一章总论一、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识记(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2)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3)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

2、领会: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新闻心理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1、识记:两种信号系统、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选择性2、领会:根据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接触的客观刺激的不同,领会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的必要性。

二、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1、识记:角色理论、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互换。

2、领会:新闻工作者经常体会受众的角色需求的意义。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心理的影响1、识记: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基本特性的内涵。

2、领会:新闻的真实性、实效性等特征对新闻工作者心理活动的制约性。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1、识记:(1)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

(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

2、领会: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制约作用,以此进一步印证第一章关于“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人脑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能动的反映”的观点。

二、新闻工作者心理现象和心理素质的构成及其各自的功能【1、识记:(1)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的构成。

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良好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应变力、预测力、新闻敏感、操作能力(如使用计算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等。

(2)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的功能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活动)对其新闻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其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使其得以完成新闻活动。

9 新闻受众的态度

9 新闻受众的态度

第九章新闻受众的态度第一节新闻受众态度的内涵和功能所谓态度,是指个体或群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新闻受众的态度是受众行为的心理定向和动作准备,是新闻主体的意图向受众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

一. 新闻受众态度的内涵社会态度是指个人对待外界(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固的,并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同样,新闻受众的态度也是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也同样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组成。

1.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2.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新闻受众态度所指向的对象就是新闻客体它包括新闻活动主体,新闻媒介,新闻报道的内容等范畴3.受众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是由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三个部分组成受众的认知成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客体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态度的认知成分常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有时不止是受众主体对对象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表示出一般的评价,是赞成还是反对受公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受众对于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受众对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受众主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认知成分是受众态度的基础,情绪情感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是行为前的心理和动作准备4.受众态度的主观性5.受众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受众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某种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有一定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固定的,通过实践或学习而改变。

二、新闻受众态度的功能受众态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受众的态度与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性认知和判断,以及受众的态度与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效率1.受众态度与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性认知和判断人们对于社会上的人或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受他们已有态度的制约和影响。

同样,受众的态度也会制约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认知和判断受众原有态度不同会对同一新闻作出不同的认知和判断2.受众态度与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效率研究受众态度的必要性研究受众态度是很有必要的。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受众心理是指在传媒和市场营销领域中,研究消费者或接受者在接收和参与特定信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反应的学科。

无论是广告、电影、新闻还是社交媒体,受众心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和了解受众心理,营销人员和媒体制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符合他们心理诉求的信息和产品。

一、认知心理的影响受众心理的核心是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感知。

根据认知心理理论,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经历着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评估等阶段。

了解受众在这些阶段中的心理过程,使营销人员能够有效引导和操纵消费者对特定信息的认知。

例如,注意力是受众接收信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们往往选择关注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信息。

因此,广告和媒体宣传往往会通过吸引眼球的方式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例如通过鲜艳的颜色、引人注目的形象或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情感和态度的塑造情感是人类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受众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营销人员和媒体制作者利用情感来刺激和塑造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情感化的营销策略,企业可以将产品或服务与积极的情绪联系起来,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如,汽车广告会强调驾驶的乐趣和自由感,而旅游广告则强调放松、幸福和探索的情绪。

另一方面,媒体也可以通过情感化的报道来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一些慈善机构通过展示悲情的故事和描绘受苦群体的生活,来呼吁社会关注并捐助。

三、社会认同与群体心理受众心理还涉及到人们在群体中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力。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

人们往往会通过接受和模仿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来寻求认同。

营销人员常常会利用社会认同来激发人们购买特定品牌或产品的欲望。

例如,很多品牌通过明星代言人来塑造自身形象,吸引受众投射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此外,群体心理也常常影响着受众的行为。

人们倾向于相信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媒介刺激的差异报刊文字广播声音和电视图像及声音对于受众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不同的媒介刺激作用于受众不同的感受器即视觉的或听觉上报纸是视觉广播是听觉电视则是视觉与听觉共同作用从而会对受众心理产生不同的导向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
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受众在新闻传 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
所谓外物质,主要包括媒介所负载的符号群(报刊
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与声音等)以及 该符号群所代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对新闻 事件或人物的报道);
所谓内物质,是指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脑(包括整个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
并茂)、感染力和理解上的“弹性”(易于联想), 易激发听众的情绪情感和想象力;
广播具有非专著接收的特性,听众可以“一心二
用”,因此,那些性急者以及追求生活高效率的人 们更加偏爱广播;
电视图像声画并茂,生动具体,真实性、可信性及
现场感强;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其视觉和听觉通道可 以同时被激活,这较之报纸和广播媒体来说,对信 息的接收就更为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
交互性;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反
复影响受众心理 。案例:关于灾情报道的交互影响
灾情→报道→人们捐物捐款→报道好人好事→更多人捐款物…… ︱ ︱ ︱ ︱ ︱ 感性 →媒介→ 感性世界 → 媒介世界 → 感性世界…… 世界 世界
互动性;
受众心理的互动性是指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
2、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经过的神经通路如下:耳朵——大脑 的听觉通路——大脑上的颞叶皮层区——大 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受众心理互动的种类
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潜移 默化与反馈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人际 新闻的扩散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功能
中介作用——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 动的中介; 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外化的结果—— 新闻报道的意图依靠受众的认知结构为 中介实现受众的行为转化。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三)受众对媒介心理的整体认知
受众对不同媒介信息的认知遵循整体 性原则,即不同的媒介信息在受众头脑 中的最终映像是相似的,受众对它们的 认知是完整的。
(四)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A维度:时间概念、时间方面的条件; 表示受众在接收某种信息以前、当中、 以后的心理状态; B维度:媒介信息影响的原因; C维度:受众在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 之间的六种加工阶段:观看、注意、理 解、接受、保持、行为。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
新闻受众心理,即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 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 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 动的反映。

理解该定义的关键是以下三点: (1)由新闻信息而引发的其它刺激主要指围绕
着接收新闻信息而出现的受众之间的人际互动; (例:家人或朋友一起收看某个节目时所进行的 交流讨论) (2)新闻受众指专门接收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 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受众。 (3)所谓“主观反映”,是指由于受众群体或 个体因各种差异而造成的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 心理反映。
第一,受众的心理需要是推动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
发展的动因;
第二,受众的现有心理态度、思维定势影响受众对
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在新闻接受 过程中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三,正确认识受众心理是实现欲求新闻传播效果
的基础。
推荐阅读文章:
《论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研究的意义》
——郭青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并茂)、感染力和理解上的“弹性”(易于联想), 易激发听众的情绪情感和想象力;
广播具有非专著接收的特性,听众可以“一心二
用”,因此,那些性急者以及追求生活高效率的人 们更加偏爱广播;
电视图像声画并茂,生动具体,真实性、可信性及
现场感强;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其视觉和听觉通道可 以同时被激活,这较之报纸和广播媒体来说,对信 息的接收就更为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
新闻的时效性和受众的求快心理; 先睹为快,是受众对未知、应知、欲知新闻的
共同需求; 比别人早知道,便可以获得人际传播的主动权, 品尝作为消息来源者的快感,并满足一定的自 尊心的需要; 比别人早知道,可以较快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 行为,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比如:学生 们对于考试、放假等消息的渴求)
注,如:高考分数线等) 间接受众与间接受众; (信息被部分人关注)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功能——中介作用;
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
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就是只有把党的方针、政策通
过媒介传递到受众头脑中,再经过受众的认知、理 解,将之同化并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将舆论 的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强大的物质力量。 (案例:对灾情的报道及倡导群众捐钱捐物)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随意性;
主要指受众对媒介种类和媒介内容的选择上
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 特点决定的)
相对于国家的政令、法律,受众在选择新闻
信息时有较大的主动性、自由度;
交融性;
同时处于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之中的受众,其
心理活动交融着这两个世界的双重影响。 所谓感性世界即物质世界,是人们通过感官直 接接触到的外部世界; 所谓媒介世界,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的精 神世界,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对感性世界的模 写和抽象。”
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受众的主要心理:
新闻的真实性和受众的求真心理;
新闻的时效性和受众的求快心理;
新闻的新鲜性和受众的求新心理;
新闻的接近性和受众的求近心理;
新闻的真实性和受众的求真心理; 新闻受众之所以需要新闻,最主要的原因在
于新闻能够向他们提供有一定时空环境的客 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现实的真实可以满足新闻受众对新近发 生或变动的事实的认知需求; 反之,如果不了解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事 情,你就跟不上社会及时代的发展;
该报道对这种植物作了详细的描述:
“荷叶铁线蕨,叶肾形,呈圆形扇状,叶面
边缘有锯齿波纹。叶绿,向阳面光滑,背面 有小包,叶脉放射状,叶背边缘有小轮印, 叶柄坚硬呈黑色,上有细绒毛。”
实践证明,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对于“荷叶铁线蕨”这种植物的形象是十分 相似的,这说明不同感觉道所传递的信息都 可以在受众头脑中形成大致相似的完整的形 象;
四、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属于受众接受媒介
新闻的带有动力性特点的心理活动,是推动 新闻活动不断发展的重要的心理驱动力。
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离不开新闻
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新闻具备 某些特点(如真实性、新鲜性等),才激发 了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人际交往中对该信息进行议论;(比如:大家对于 目前金融危机的相关议论)
这种互动是造成强大的社会反响、提高新闻宣传
的社会效益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的方式主要有:
直接受众与直接受众;
(新闻信息本身比较重要, 大家都比较关注。如:党代会、人代会等)
直接受众与间接受众;(新闻信息只被部分人关
读)、表达上的确定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因而比 较容易阐述较深刻的理论文章和较生疏的科技知识。 报纸的便携性使读者可反复阅读和思考;
这对于训练读者的逻辑思维有利,反过来说,读者
为了追求逻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深邃感,需求助于 报纸媒体;
广播声音稍纵即逝,不能即时重复。 但声音具有文字和图像不能取代的独特魅力(声情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
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受众在新闻传 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个完整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由传播者、信息、
传播渠道、受众以及反馈五个要素构成。其核心 内容是新闻传播者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
传播者传递的有关新闻信息,进而影响广大受众 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
得益心理; 接近心理; 逆反心理;
——张骏德 刘海贵 《新闻心理学》
本章重点内容

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

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求真、
求快、求新、求近心理等)
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接受暗示心理、
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
所谓外物质,主要包括媒介所负载的符号群(报刊
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与声音等)以及 该符号群所代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对新闻 事件或人物的报道);
所谓内物质,是指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脑(包括整个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
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受到来自感性世界信息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三种特性:
继时性;有的受众在接受媒介新闻之前,就已经或
多或少地从感性世界里获得了对这一新闻事实的了 解。案例:“见义勇为,救活落水者”的报道; 同时性;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受众的心理活动 直接受到身边的人们态度的影响。案例:在电视新 闻里,看到家乡发展的新面貌后,全家人欢欣鼓舞, 一致决定假期回家观光。
观众在观看电视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注意力,即可
以接收电视所传递的信息,这容易造成人们的惰性;
调查表明,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看电视越少,他们更
加倾向于读报纸;
(三)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知;
尽管不同的媒介对受众心理有不同的影响,但由
于人的大脑层上的联合区有整合信息的功能,所 以,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在受众的认知上遵循整 体性原则,即不同的媒介信息在受众头脑中的最 终印象是相似的,受众对他们的认知是完整的。 案例:《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报道过的一则在 四川发现的几乎绝迹的药材珍宝——荷叶铁线蕨 的消息;
受众态度及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传者、信息、受众、情境等因素)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本质
受众;
“受众统指媒介传播讯息的接受者,它包括书籍、
报刊的读者,广播等音像制品的听众和电视、电影 的观众。”
“受传者亦称‘受众’,指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
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 》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新闻传播中受众有哪些 心理? 你平常接触媒体的主要动机是 什么?哪类信息最能引起你的 关注?
传播中的十大受众心理
求真心理; 求短心理; 求活心理; 求尊心理; 求乐心理;
求新心理; 求深心理; 求近心理; 求知心理; 求异心理;
受众心理包括:


新奇心理; 求知心理; 对比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
媒介刺激的差异(报刊文字、广播声音和电视图像
及声音)对于受众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不同的媒介刺 激作用于受众不同的感受器,即视觉的或听觉上 (报纸是视觉,广播是听觉,电视则是视觉与听觉 共同作用),从而会对受众心理产生不同的导向。 1、报纸文字与读者的视觉分析器 例如:报纸文字经读者的视觉器官接受的过程是这 样的:眼睛(主要是视网膜) →大脑的视觉通路→ 大脑枕叶皮层→大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交互性;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反
复影响受众心理 。案例:关于灾情报道的交互影响
灾情→报道→人们捐物捐款→报道好人好事→更多人捐款物…… ︱ ︱ ︱ ︱ ︱ 感性 →媒介→ 感性世界 → 媒介世界 → 感性世界…… 世界 世界
互动性;
受众心理的互动性是指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
2、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经过的神经通路如下:耳朵——大脑 的听觉通路——大脑上的颞叶皮层区——大 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3、电视的图像和声音与观众的视、听分析器
4、网络符号的多元性与网民的视听动触觉分析器
(二)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影响;
报纸文字具有滞留性(不受时空限制,可反复阅
受众对传者心理的影响;(受众对传者心理的影响
是指受众对传者自下而上的借助于反馈机制或直接 或间接施予的影响;——“受众本位”、“受众中 心”)
受众主动对传者心理施加影响,实质上是传者对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