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与沅州
湘行散记中桃源与沅州的读后感

湘行散记中桃源与沅州的读后感
一开篇提到桃源,我满脑子都是那种与世隔绝、充满诗意的仙境模样。
可沈先生笔下的桃源啊,现实得很。
那地方有热闹的集市,各种人来来往往做着小买卖。
那些卖酒的、卖布的、卖草药的,就像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我本以为桃源只是个充满桃花和神仙传说的地方,结果沈先生告诉我,这里还有那么多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这种反差还挺有趣的。
说到沅州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和辰州符有关的事儿。
沈先生把辰州符写得神神秘秘的,一会儿说它有各种神奇功效,一会儿又好像在暗示这背后也许是人们对未知的一种敬畏和想象。
感觉沅州就像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地方,到处都隐藏着一些民间的小秘密。
而且沅州的妓女也被写进了文章里,这让我很意外。
沈先生没有带着那种歧视或者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写,而是写出了她们无奈的生活状态,就像是在讲述沅州的一个平常但又让人忍不住叹息的角落。
沈先生写这两个地方,不只是在描述风景和人物,更像是在讲湘西的灵魂。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小钩子,勾着我对湘西的好奇。
我仿佛能闻到沅州集市上的烟火气,能看到桃源那些普通百姓脸上的喜怒哀乐。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原来那些传说中的地方,真正的魅力不在那些虚幻的神话里,而是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琐事、人间百态之中。
就好像是把我从对湘西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里拽出来,然后丢进了一个充满生机又有点粗糙的真实湘西世界里,还挺好玩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桃源与沅州课件北师大版

1、语言极富个性和湘西乡土气息。本文的语言极 为精练,有些地方文白相杂,如“忘路之远近乱 走一阵……他就说道:‘朝发枉渚兮,夕宿辰 阳。’”,这些语句就显得奇妙有趣。文中采用 了当地的许多口语,极具湘西乡土气息。 2、内容极具诗情画意。这篇散文的一些景物描写 就极具诗情画意,如写沅水两岸的芷草“长叶飘 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写崖石是 “黛色无际”,奇葩是“幽香炫目”等,如同一 幅幅优美的图画。
精品课件
6、沈从文不惜用一大段文字来形容载客的小划 子上拦头工人的紧张搏斗是为了说明什么? 生活是贫困的,充满了风险,残酷,并不是那么 丰裕,那么轻松。老老小小,并不怡然自乐。但 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仍然有一种美,那就是强 悍的气质,粗犷的美。
精品课件
这篇散文主要写了桃源的方位、远 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重点写 了沅江舵手的职责与趣闻,补叙了 悲惨的请愿事件。文章通过这些叙 写,表现了作者对沅州及桃源的深 厚感情。
精品课件
曳yè
泅水qiú
罅隙xià
奇葩pā
瞥见piē
洑流:漩涡。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推却:拒绝,推辞。 希奇:稀少新奇。 年富力强:年纪轻,精力旺盛。 . 泅水:浮水。 疯疯癫癫:精神失常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人言语轻狂或超出常态。 罅隙:缝隙。 楚楚:(姿态)娇柔;纤弱秀美。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1)叙述外人向往桃花源,桃花源人却不以为然。 第二部分(2-7)介绍桃园的风土人情及元洲的山水花草与民 风。 第一层(2)用调侃的笔法介绍桃源的桃花。竹林、强盗、税 务、及药铺、茶馆、米行、脚行等风土人情。 第二层(3)略写有附庸风雅之辈来桃源探胜。 第三层(4)介绍桃源的特产:大鸡和小划子。 第四层(5)介绍小划子的舵手、拦头工人和小水手,说明与 自然斗争的辛苦。 第五层(6)写屈原与湘水的关系及与人情相配的芷草。 第六层(7)写元洲悲惨的“请愿”事件,说明现实与理想中 的桃花源有反差。
桃源与沅州读后感

桃源与沅州读后感《桃源与沅州》是一本讲述了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的小说,作者是明代的文学家陶宗仪。
这本小说以唐代的宗室王子为主角,讲述了他在桃源和沅州两个地方的传奇经历。
这本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读后感受颇深。
《桃源与沅州》的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多彩,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色彩。
故事中的桃源和沅州两个地方被描绘得非常美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在桃源,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之中,他们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而在沅州,人们则过着繁华富裕的生活,但也不乏尔虞我诈和尔虞我诈之事。
这两个地方的对比,让人深思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观念。
故事中的主人公王子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他在桃源和沅州两个地方的遭遇,让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在桃源的简朴生活中体验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在沅州的繁华之中则感受到了虚荣和欲望的诱惑。
通过这些经历,他最终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阅读《桃源与沅州》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王子在桃源和沅州两个地方的遭遇,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对桃源和沅州两个地方的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阅读《桃源与沅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色彩。
主人公王子的遭遇和成长经历让人深思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观念。
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反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这本书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学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桃源与沅州》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本珍贵的读物,我会不断地回味和品味其中的精彩之处。
沈从文桃源与沅州主要内容

沈从文桃源与沅州主要内容
《桃源与沅州》是沈从文1934年回故乡湘西时所作的游记,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篇作品从《桃花源记》和读书人寻桃源洞切入,叙述了外人向往桃花源,而桃花源人却不以为然。
沈从文在文中描绘了桃源城里的各种风雅轶事,以及桃花和沅洲的风土人情和特产。
同时,还生动地描写了嫖客的风流和妓女的辛酸,以及烟草贸易和各地五花八门的特产。
此外,文中还展现了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辞赋里的香花上岸的客人自去寻客栈,水手则顺便去寻快乐的场景。
这些描绘构成了一幅幅恬淡幽远的湘西风情画。
总的来说,《桃源与沅州》不仅展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展现了他对生活和人性的独到见解。
湘行散记桃源与沅州好词好句

湘行散记桃源与沅州好词好句
摘要:
1.桃源美景
2.沅州风光
3.湘行散记中的好词好句
正文:
【桃源美景】
湘行散记中的桃源,是一个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的地方。
这里有清澈的溪流,仿佛能洗涤人心;有苍翠的山林,如同仙境一般。
在桃源,人们可以尽享宁静与和谐,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沅州风光】
沅州,作为湘行散记中的一个重要地点,同样拥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这里的古城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里的古老街道,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
在沅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湘行散记中的好词好句】
在湘行散记中,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桃源和沅州的美丽风光。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桃源的美景,令人陶醉。
又如:“古城墙巍峨,矗立在夕阳余晖中,仿佛一位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沅州的古城墙,使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
总之,湘行散记中的桃源和沅州,都是美丽而迷人的地方。
湘行散记中桃源与沅州的读后感

湘行散记中桃源与沅州的读后感
先说这桃源吧,本以为是那种书上写的与世隔绝、美如仙境的地方。
可沈先生笔下的桃源啊,有那么点不一样。
它有美好的一面,风景肯定是不错的,那山那水的,就像一幅水墨画似的。
但同时呢,这地方又有着烟火气,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
这里的人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沈先生把那些小细节写得可生动了,像写那些小商贩,还有当地的风俗,就感觉是把桃源这个地方的五脏六腑都掏出来给我们看了。
再说说沅州。
沅州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沈先生在描写沅州的时候,感觉像是在讲一个老朋友的故事。
那里的辰河,那河上的船,就像沅州的经脉一样,让整个地方都活了起来。
他写沅州的妓女那一段,让我特别感慨。
本是一个挺沉重的话题,可沈先生写得既不低俗又充满了同情。
他让我看到这些女子背后的无奈,她们也是被生活逼迫,就像一朵朵被风雨摧残的花,在那个社会的角落里艰难生存。
这就像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沅州看似平常的街道背后,有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觉沈先生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画家,他不用那种华丽的色彩,就用很朴素的文字,把桃源和沅州的样子、灵魂都画了出来。
而且啊,他的文字里还有一种对家乡的深情,就像我们说起自己老家的时候,哪怕它有些小缺点,但满满的都是爱。
这两个地方在我心里再也不是地图上两个简单的地名了,而是充满了故事、人情和烟火气的地方,感觉就像我自己也去过一样呢。
《桃源与沅州》参考课件

理想世界的美好与现实世界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人们既向往桃源的生活,又无法摆脱沅州的束缚。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试图改变现状,但又受到各种阻力和限制。
冲突的表现
虽然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和冲突,但两者并非不可调和。通过人们的努力和奋斗,可以逐渐接近和实现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景。
融合的可能性
读者对作品的热爱与追捧
众多批评家对《桃源与沅州》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该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批评家对作品的极高评价
读者与批评家的评价
06
CHAPTER
相关扩展资料
《边城》
沈从文另一部经典中篇小说,讲述湘西边境的爱情故事,与《桃源与沅州》有相似的背景和主题。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人物形象,展现出湘西地区原始、纯朴的生活状态。同时,作品也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作品概述
02
CHAPTER
主题分析
作为理想世界的象征,是一个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地方,人们生活和谐,没有纷争和痛苦。
桃源
理想世界的特质
理想世界的意义
无压迫、无剥削、无贫富差距,人们平等自由,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专门针对湘西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探讨了湘西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湘西文化研究》
研究资料与文献
湘西文化网
介绍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了解《桃源与沅州》中的背景和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
提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研究成果和交流平台。
沈从文纪念网
《湘西散记》
沈从文的散文集,收录了他在湘西的所见所闻,提供了丰富的湘西文化和历史背景。
湘行散记桃源与沅州好词好句

湘行散记桃源与沅州好词好句
摘要:
1.桃源概述
2.沅州概述
3.湘行散记中的美景描绘
4.好词好句的赏析
正文:
【桃源概述】
桃源,位于湖南省西部,古称武陵,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而得名。
这里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在湘行散记中,作者将桃源描绘成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令人神往。
【沅州概述】
沅州,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处沅江中游。
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湘行散记中的沅州,展现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湘行散记中的美景描绘】
在湘行散记中,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桃源和沅州的自然风光。
如:“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展现了桃源桃花盛景的美丽;“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则表达了作者对沅州美景的留恋。
【好词好句的赏析】
湘行散记中的好词好句,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美景,还充满了诗意。
如:“春
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这句话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又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姜兆岩班级姓名2015、3桃源与沅州【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
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二、整体感知:(一)作品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
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明确:一个牺牲者。
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
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
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
对此,你如何理解?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
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明确:第六小节。
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
”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
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
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
《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
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
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
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
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
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
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
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
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
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
“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
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
[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
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
行:诗的一种体裁。
[太白序]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
[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
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
[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
[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
[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
[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 [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
[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
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
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
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
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
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
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
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
“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
“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
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