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通用7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通用7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第1篇一、教学目标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2、抓住关键词句细细揣摩,体会母亲辛劳的一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唐突以及对母亲的温情,感受到感激、热爱、孝顺母亲的心。
二、教学重点:抓住我左手托住她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细细体会,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唐突和对母亲辛劳一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真正理解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知道我们更应该关爱母亲,让母亲感受到儿女的爱。
四、教学过程:㈠移情导入,直奔重点:1、总以为抱母亲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抱出了意想不到的感慨。
2、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还记得文中的我是怎样抱母亲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请大家把书打开,快速的读一读,找出相关的语句。
㈡品读语言,感受尴尬。
1、交流。
听清楚,我是怎样抱母亲的?2、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①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指名读。
②听了他的读,你看到了什么?A:引,左手在哪?右手在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心,周到,细心)B:抱的是自己的母亲,而且是病中的母亲,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③通过这句话,你还看到了什么?A:我使劲一抱,B:看到我仰面摔倒。
④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我就差点仰面摔倒,为什么呢?A:因为对母亲的不了解;B:一直都以为母亲很重,没想到母亲这么轻;C我母亲的关心太少了,从来没有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
⑤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A:对母亲不了解,心里感到难受;B: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C: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说?你再说一遍。
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⑦第一次抱母亲,因为对母亲的不了解,才导致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第3课时——阅读引领课——学会批注阅读【初中语文七年级主题学习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主题学习教案】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字与写字:积累识记语文基础知识。
2.阅读:学会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3.写作:学会记事。
4.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资料搜集和研读能力、介绍和讲述能力(包含口语交际)。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并掌握批注阅读常用的符号。
2. 掌握归纳批注阅读常见的批注角度并作出较为规范的批注。
三、主题概括:批注阅读、个性阅读四、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主题导入(约用时1分钟)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还把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
毛主席所藏的书中,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比比皆是。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也曾说:好的批注能“借彼舌根,通人慧性,假彼手腕,开人心胸”。
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合作,了解并学会“批注阅读”。
(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约用时5分钟)同学们,批注式阅读可以这样理解,对阅读内容的部分章节或词句抒发欣赏、疑问、批评等感受,并将这种感受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可以使你的阅读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在日常的读书中,同学们曾经了解或掌握了哪些批注阅读常用的符号呢?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结合学生所答,明确批注阅读常用的圈点符号并在大屏幕展示)①直线“”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下,用以批注时注音或解词。
②圈字码①②③用来标示自然段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
③波浪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④圈点“。
”标在文中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
⑤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可以批注疑问。
⑥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可以畅言所感。
⑦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可以附注层次大意。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之五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之五导读: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质疑导读1、师板书课题,生随师书空写课题2、教师质疑课题: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生: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母亲有什么感受?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抱母亲?3、师表扬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二、引导初读,感知课文4、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课文,声音不一定要大,怎样读进去就怎样读?5、找到答案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6、明确初读要求:我最关心的是不是生字都认识了吗?课文读得通顺了吗?7、检查初读:(1)生字会读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2)现在不许开口出声,一起看这个字(教师端正书写“越”),会读的举手?指名读后,问:“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呢?(生联系课文理解后解释:走过很多的山路)(3)我让大家认一个课文中最难最难的字。
出示“愧疚”一词,指读后,追问:是什么意思?交流明确是“惭愧、内疚”的意思三、再读课文,要求读通8、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9、检查再读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相机指导(其中一个学生读时偏快,教师马上作出反应,指导他读好句号)10、当学生读完第3自然段时,表扬学生读了三遍就读得通顺、正确。
四、教师范读,以情激情11、于老师备课时读了好多遍,但没有大家读得好,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谢谢大家坐得这么端正。
12、教师配乐范读结尾段(非常动情,非常感人,听课师生共同鼓掌)13、教师激励学生读:同学们,有人把“读书”称为“煮书”,刚才大家把课文只读了两遍就读得很好,很多地方给我以启发,比如有的同学甚至读出了表情,希望我们互相学习,练习读书,把课文读好,读出作者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细读课文,披文悟情1、明确悟读要求:听了于老师的读书,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能够读书,煮书,也就是边读边思,展开想象。
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字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看纸背面的意思2、指名读第一段(1)当学生读到以下两句: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我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师马上予以即时性表扬:“赶紧”“责备”这两个词读得好,一起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2)指导读好第一句话(3)“责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责备”?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因为这里不是抱怨,而是埋怨的意思(4)再指名读护士的这句话(5)学生仍旧读不好,师及时范读:要不要老师读?师范读后再让学生读3、读中学习第二段(1)当学生读到“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时,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教学设计】《第一次拥抱母亲》 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3、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古诗,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
(生自己读。
)出示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母别子,子别母,百日无光哭声苦。
2、想一想,这些诗句都是赞美谁的?3、是呀,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课,来了解这位伟大的母亲!(板书课题)二、从“抱”入手,对比学习第1自然段。
1、这个感人的故事其实就源于一个简单的动作--------“抱”。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默读课文,用“----------”画出直接描写作者抱母亲的动作的句子。
(生默读,画句子)2、交流。
(预设答案: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他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3、短短几十字,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这两次抱母亲有什么区别?(一重一轻)4、一开始,“我”在什么情况下抱母亲的?(生病了,病得重;护士换床单,母亲转身下床都很吃力的情况下。
)5、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确实需要有人抱她下床,“我”这个做儿子的当然义不容辞了。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抱母亲使得劲大呢?(用力过猛、仰面摔倒)6、这些词语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作者“我”以为母亲很------重。
那作者“我”以为母亲有多重?(100多斤)可实际呢?(只有89斤)是只有89斤么?三、学习2段,体会母亲的艰辛。
1、过渡: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母亲可能连89斤也没有。
教你如何让孩子学会《第一次抱母亲》,这份教案必看!

教你如何让孩子学会《第一次抱母亲》,这份教案必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次抱母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这不仅是母子之间的联系,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因此,教孩子如何抱母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如何教孩子如何抱母亲,让他们能够掌握这种简单而又重要的技能。
第一步:培养亲子关系要教会孩子如何抱母亲,首先需要建立和母亲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与母亲的互动中,父亲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父亲的陪伴和参与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与母亲建立联系。
因此,在孩子和母亲的互动中,父亲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协助孩子和母亲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有更多机会进行肢体接触和嬉闹,从而学会如何抱母亲。
第二步:教授正确的姿势一旦孩子已经和母亲产生了一定的亲子关系,那么教授孩子正确的抱法就尤为重要。
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抬起孩子的手臂:在抱孩子时,需要注意抬起孩子的手臂,一面让孩子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另一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母亲和自己的身体接触。
2.放松肩膀:在抱孩子时,需要放松自己的肩膀,让孩子能够更加贴近母亲的身体,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母亲的体温和心跳。
3.抱紧孩子:在抱孩子时,需要抱紧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和爱,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支持和安全感。
第三步:持续练习在学会正确抱法后,孩子需要进行持续的练习。
父母可以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时不时地进行抱举,让孩子能够逐渐熟悉和掌握抱的姿势。
一旦孩子开始学会抱母亲,他们就会感到更多的安全感和爱,同时也会更加自信和独立,可以更加自主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教育孩子如何抱母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不仅是建立母子之间联系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和引导孩子学习掌握抱母亲的正确姿势,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爱和安全感,从而更加自信和独立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06
课堂互动与练习设计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第一次抱母亲经历
01
02
03
04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讨论内容
让学生分享自己第一次抱母亲 的经历,包括当时的情景、感
受、以及抱母亲的原因。
讨论时间
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5-8分钟 。
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1-2名代表,在全班 面前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写作练习
。
02
母子关系的矛盾性
在文章中,“我”与母亲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如“我”对母
亲的抵触心理等,这种矛盾性对于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同
时也为后续的感动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03
其他人物关系的衬托作用
文章中除了母子关系外,还有其他人物关系,如父亲、邻居等,这些人
物关系对于情感表达也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如父亲的严厉衬托出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 主题思想及启示意义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延伸 • 课堂互动与练习设计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介绍
0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描写亲 情的散文,通过作者第一次抱母 亲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感激和怀念之情。
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表达 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母
爱的赞美。
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营造出一种温馨、感人的意境, 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
大和无私。
通过叙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经历 ,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母爱的伟
大,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03
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通用1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通用15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唐朝大诗人孟郊写的那首《游子吟》吗?师生齐背。
2、是啊,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子女用一生也报答不尽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去感受那浓浓的母子情。
2、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他感到母亲怎样?(很轻)交流,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指名读)3、母亲竟然这么“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很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一节。
交流句子,出示,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4、母亲“竟然”这么轻,“竟然”是什么意思?(没想到)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几十年来我没有发现母亲这么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节,圈画出有关的句子。
5、交流,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挑着100多斤中的担子,……没想到……那么重的担子。
6、师引导:在我记忆中,母亲是怎样的?(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很辛苦)特别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抓住“总是、拉着、背着、100多斤、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体会)7、并指导想象:是啊,母亲这么做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年复一年。
无论刮风下雨,也无论严寒酷暑,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直到我们长大。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案(精选5篇)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案(精选5篇)《一次抱母亲》教案篇一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播放《心中的故事》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
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2、解题。
指读,齐读。
3、读了课题以后,你想了解什么吗?(为什么要抱母亲?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抱母亲的?抱母亲的子女和被抱的母亲各有什么感受?这“一次”抱有没有什么特殊情感?)二、初读课文1、就带着俺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轻轻地朗读课文,要求:①先把生字条中的生字多读几遍,然后在课文中画出。
②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边读边考虑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在书上做上记号。
2、检查交流:①指读词语,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再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②汇报:通过自读,哪些问题自行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需一起探究?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先自身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几句话来描述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
交流,引导归纳。
(投影给出归纳方法:按六要素来归纳)时间:母亲生病后地点:在医院里人物:“俺”和母亲事情的起因:“俺”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三、课堂练习:指导识记本课字词,完成书后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精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2、通过分角色感情朗读,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广博,进一步激发同学对母亲的敬重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学习,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1、播放《懂你》。
(学生静静地聆听感人的歌曲,欣赏感人的画面)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听得很投入。
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歌,谁唱给谁的歌吗?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歌。
3、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课后很多同学都和我说,读了文章后,很感动。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走进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
齐读课题,突出“第一次”。
二、品读三处“没想到”
课文中的“我”一开始懂不懂得母亲呢,了解母亲吗?(不懂、不了解)所以,当第一次抱了母亲以后,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没想到……”.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
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读读。
(生读、找。
师巡视)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指名读相关语句PPT相机出示)
3、PPT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
(1)第一次“没想到”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指名答(母亲轻轻的)。
从哪看出母亲很轻呢?(差点仰面摔倒)你来读好这个“没想到”。
(2)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生: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生:很轻),这一使劲,差点(生:仰面摔倒)
(3)当“我”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我”的第一感受会是什么?(惊讶)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惊讶。
(指名读:听出了惊讶!)
(4)是的,这是第一次抱起母亲,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没想到”。
一起读好这句。
(齐读)三、品读“难过”“愧疚”,感受母亲形象
(一)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轻轻地读第2、3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我”心情的语句。
(PPT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
(1)谁来读读这两句!指名读(评:听出了难过、愧疚)我们一起读读看!(齐读)(2)PPT出示第一句“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十分惊讶,“没想到”)谁来试试读好这一句?(评:还不够出乎意料。
/ 不错,读出来“我”的感受!)
2、母亲竟然这么轻,那母亲现在会有多重?你从哪里了解到的?
(引导从母亲的话中猜测:此时的母亲体重超不过89斤,或许只有70来斤)
3、说说自己有多重?母亲竟然和我们四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重,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难过)
4、看到这样骨瘦如柴的母亲,谁的心里不难过伤心呢?母亲实在太轻了,轻得让人隐隐心疼!(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齐读)
(二)“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呢?是什么让作者产生错觉
呢?(引导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原因)
(1)指名回答:“在我记忆…………,让她来挑。
” PPT出示
(2)这是一段“我”回忆母亲的话,大家再轻声读读这段话,在书上用笔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词语,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3)PPT出示:“在我记忆中…………翻山越岭。
”
▷指名读。
哪位同学先来给我们读一读这句话?
▷知道“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岭,翻越很多山头。
)同学们有没有爬过山?爬山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身上最多也就背个小背包,就这样已累得气喘吁吁。
再看看“我”的母亲,母亲总是手里(引读)——……。
母亲翻山越岭容不容易? (很不容易) 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 好, 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正在艰难地翻山越岭。
) →你读得很轻松, 别忘了母亲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还挑着100多斤的担子,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一起读!我们一起跟着母亲翻山越岭。
(齐读。
)
▷PPT 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年复一年”是什么意思?(一年又一年)。
从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这样辛苦的日子很长,母亲一直在付出)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个词。
▷PPT 读好了“翻山越岭”、“年复一年”这两个词语,读好这段话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请我们班的女孩子来试试。
▷听了你们的朗读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翻山越岭时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PPT出示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展开想象,同桌交流。
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展开想象,同桌交流。
预设:烈日当空,母亲汗流浃背,累得气喘吁吁,她却还把头巾给我,让我擦擦汗、遮遮阳。
母亲把水给我和妹妹喝,她自己却不喝,母亲的嘴唇都干裂了。
夏天,母亲拉着我,背着妹妹,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在山路上走,不到一会儿,母亲拉着我的那只手出汗了,脸上都是一串串汗珠,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
寒风刺骨的冬天,鹅毛大雪从天而降。
母亲缩着脖子在山路上艰难走。
她把身上唯一能抵挡寒风的围巾给了我,然后又把妹妹裹紧了一些,继续赶路。
(4)(PPT出示句子)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还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母爱)
是啊,母亲多么疼爱我们啊,请男同学读一读这句,感受下母亲的爱。
(5)过渡:从小到大,重担都是母亲一个人挑的。
可是母亲叫过苦,喊过累吗?从来没有。
所以,母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力大无穷。
PPT出示句子
▷又是一个“没想到”。
指名读。
▷引导领会“担子”的深层含义:母亲肩上的担子仅仅指的是100多斤的重物吗?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繁重的家务活、下地干活、外出挣钱……)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的担子是那么重!▷这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那单薄的肩上这么多年,而母亲却一直没有倒下过,直到我们长大。
你认为这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母爱的力量)是呀,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啊!这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啊!
(6)(出示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学们,你们看,承受了这么多苦和累的母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面对病床上的老母亲,回想起过去的事,此时,“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难过、愧疚、崇敬)(指板书)是呀,这一轻一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如今母亲
却落下一身的病,此时一种自责、愧疚的心情涌上心头。
(PPT出示最后一句)(集体读好这句)
对于这一切,母亲只是笑了笑说(指读)。
PPT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母亲把辛劳看得很平常。
在母亲看来,这些事情是每个母亲都会做的,根本不值得提起的。
)
(2)多么朴素的语言啊,谁来学母亲说一说?(指名读 2)
(3)或许,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这样的画面可能曾经在你身上也发生过。
(配乐欣赏母子共处的图片)
四、体会“拳拳孝子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过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母亲无私的爱,课文中的“我”也感受到了。
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想到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我”突发奇想,说——(引读)。
PPT出示“妈……入睡吧。
”
(1)母亲一开始还不答应的,后来经过护士一说,才答应了。
请同学轻轻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下我抱母亲入睡的画面。
( PPT出示第5自然段)
(2)多么温馨的一幕,多么感人情景,谁能把这段感人的文字读好吗?(指名读。
评:听得出来,你也感动了!)
(3)母亲被“我”的举动深深打动,所有的话语都化作两行热泪。
一起读读最后两句,好好体会一下这浓浓的母亲深情吧!(生读)
(4)思考:你觉得此时母亲眼角流下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各自发表观点:幸福、激动、欣慰、感动、甜蜜的泪水)
(5)儿时,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而今,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里,给了母亲第一次爱的回报。
同学们,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再次感受这人间最真挚、最纯美的真情吧!( PPT
出示第5自然段)(配乐齐读)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学到这儿,我们不禁会想起孟郊诗中的两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PPT出示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起读。
让我们提起笔,把这句诗写在课题上方。
3、(音乐《感恩的心》响起)同学们,现在的你们,不可能,也不必去抱自己的妈妈;但老师希望,《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能永远留在你的心里,让我们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当我们的亲人老去时,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别忘了伸出你拥抱的双手,就像小时候,他们抱你那样……
五、作业
为妈妈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