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通用7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通用7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通用7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第1篇一、教学目标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2、抓住关键词句细细揣摩,体会母亲辛劳的一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唐突以及对母亲的温情,感受到感激、热爱、孝顺母亲的心。

二、教学重点:抓住我左手托住她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细细体会,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唐突和对母亲辛劳一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真正理解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知道我们更应该关爱母亲,让母亲感受到儿女的爱。

四、教学过程:㈠移情导入,直奔重点:1、总以为抱母亲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抱出了意想不到的感慨。

2、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还记得文中的我是怎样抱母亲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请大家把书打开,快速的读一读,找出相关的语句。

㈡品读语言,感受尴尬。

1、交流。

听清楚,我是怎样抱母亲的?2、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①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指名读。

②听了他的读,你看到了什么?A:引,左手在哪?右手在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心,周到,细心)B:抱的是自己的母亲,而且是病中的母亲,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③通过这句话,你还看到了什么?A:我使劲一抱,B:看到我仰面摔倒。

④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我就差点仰面摔倒,为什么呢?A:因为对母亲的不了解;B:一直都以为母亲很重,没想到母亲这么轻;C我母亲的关心太少了,从来没有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

⑤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A:对母亲不了解,心里感到难受;B: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C: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说?你再说一遍。

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⑦第一次抱母亲,因为对母亲的不了解,才导致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之五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之五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之五导读: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质疑导读1、师板书课题,生随师书空写课题2、教师质疑课题: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生: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母亲有什么感受?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抱母亲?3、师表扬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二、引导初读,感知课文4、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课文,声音不一定要大,怎样读进去就怎样读?5、找到答案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6、明确初读要求:我最关心的是不是生字都认识了吗?课文读得通顺了吗?7、检查初读:(1)生字会读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2)现在不许开口出声,一起看这个字(教师端正书写“越”),会读的举手?指名读后,问:“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呢?(生联系课文理解后解释:走过很多的山路)(3)我让大家认一个课文中最难最难的字。

出示“愧疚”一词,指读后,追问:是什么意思?交流明确是“惭愧、内疚”的意思三、再读课文,要求读通8、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9、检查再读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相机指导(其中一个学生读时偏快,教师马上作出反应,指导他读好句号)10、当学生读完第3自然段时,表扬学生读了三遍就读得通顺、正确。

四、教师范读,以情激情11、于老师备课时读了好多遍,但没有大家读得好,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谢谢大家坐得这么端正。

12、教师配乐范读结尾段(非常动情,非常感人,听课师生共同鼓掌)13、教师激励学生读:同学们,有人把“读书”称为“煮书”,刚才大家把课文只读了两遍就读得很好,很多地方给我以启发,比如有的同学甚至读出了表情,希望我们互相学习,练习读书,把课文读好,读出作者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细读课文,披文悟情1、明确悟读要求:听了于老师的读书,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能够读书,煮书,也就是边读边思,展开想象。

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字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看纸背面的意思2、指名读第一段(1)当学生读到以下两句: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我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师马上予以即时性表扬:“赶紧”“责备”这两个词读得好,一起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2)指导读好第一句话(3)“责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责备”?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因为这里不是抱怨,而是埋怨的意思(4)再指名读护士的这句话(5)学生仍旧读不好,师及时范读:要不要老师读?师范读后再让学生读3、读中学习第二段(1)当学生读到“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时,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教学设计】《第一次拥抱母亲》 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次拥抱母亲》 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3、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古诗,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

(生自己读。

)出示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母别子,子别母,百日无光哭声苦。

2、想一想,这些诗句都是赞美谁的?3、是呀,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课,来了解这位伟大的母亲!(板书课题)二、从“抱”入手,对比学习第1自然段。

1、这个感人的故事其实就源于一个简单的动作--------“抱”。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默读课文,用“----------”画出直接描写作者抱母亲的动作的句子。

(生默读,画句子)2、交流。

(预设答案: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他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3、短短几十字,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这两次抱母亲有什么区别?(一重一轻)4、一开始,“我”在什么情况下抱母亲的?(生病了,病得重;护士换床单,母亲转身下床都很吃力的情况下。

)5、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确实需要有人抱她下床,“我”这个做儿子的当然义不容辞了。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抱母亲使得劲大呢?(用力过猛、仰面摔倒)6、这些词语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作者“我”以为母亲很------重。

那作者“我”以为母亲有多重?(100多斤)可实际呢?(只有89斤)是只有89斤么?三、学习2段,体会母亲的艰辛。

1、过渡: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母亲可能连89斤也没有。

视觉、听觉、触觉——《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带你全方位感受生命的奇妙!

视觉、听觉、触觉——《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带你全方位感受生命的奇妙!

感受生命的奇妙——《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生命的诞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出生,更是一个家庭的重生。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在诞生的那一刻,被赋予了生命的灵魂。

而这个灵魂是由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

因此,本文将针对孩子们的多感官特性,设想教案《第一次抱母亲》,带领孩子们全方位感受生命的奇妙。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孩子们完整地体验一个生命的萌芽、成长与进化过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感官的体验和学习,构建出一个对生命的全方位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视觉孩子们需要观看一段关于生婴的视频,了解到生婴呱呱落地、注视眼周环境、夹紧拳头、握住母亲手指等行为,同时,通过细节展示、镜头语言等手段,让孩子们充分体会生命的宝贵和神奇。

2.听觉通过播放新生儿哭声和普通人类的哭声以及各种动物的叫声、鸟鸣等声音,让孩子们了解到每个生命的叫声都是独一无二的,并让孩子们阐明声音在生命中的底色及其重要的作用。

3.触觉孩子们通过模拟新生儿对母亲的依恋和亲密接触来体验生命的亲密与安全感。

同时,显微镜下的细胞、组织、器官等的模型及其描述,是让孩子们更加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命运、结构及其组成等基本元素。

三、教学方法1.教学视频的使用在视觉教学中,教学视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在视觉教学中尽可能的使用各种视频工具,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观看,直观地了解新生儿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她与母亲之间的互动。

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或者交流,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度。

2.声音的使用在听觉教学中,声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通过播放孩子们熟悉的音乐、动物的叫声和人们的呼喊声等,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好奇,通过模仿声音,来自由表达他们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3.触觉模拟触觉教学是比较为难实现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孩子们通过以手指轻触别人的皮肤、加入体验互动模拟游戏、触碰显微镜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生物模型等,可以感受到生命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内在联系。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秀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秀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秀这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

初读这篇课文,我感觉这篇课文比较难上,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情,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非常真挚感人。

学生的阅历浅,感悟会比较初浅,不深刻。

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执教者真是一个挑战。

1、在情境中读。

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

为此,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2、在感悟后读。

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

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3、要在读后加深理解。

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这是怎样的泪水”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母亲、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即,教师的评价缺少有效性。

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

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在这点上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我做得还不够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评价的同时,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也要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

这样可以给其他学生一个暗示,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读书。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奇妙无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在这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场所,如母爱创造奇迹般,我们也正不断地付出、反思、收获,努力地创造着教学的奇迹,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第一次抱母亲》教案1一、交流导入:在四年三班这个小家庭里,我作为家长,有严厉也有关爱,我和你们一样享受着课上的自由交流,课下的平等对话,老师真的为拥有你们而幸福,我爱你们,你们呢?爱我就请抱抱我。

是的,爱是需要表达的,爱也是可以传递的。

不管我们身处何处,只要心中有爱,一切就更美好!二、课题引申品读“抱”字1.请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2.指名读课题,展现不同的读,突出“第一次”,“抱”,“母亲”等词语。

在读中交流不同的感受。

[为什么这么读?]3.通过突出不同词语的读,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中年男人,在母亲生病时,第一次像抱婴儿一样抱了母亲。

[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形式的不同但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整体读文“抱”之不同作者始终抱着母亲,开始的抱与后来的抱有什么不同?板书:开始是情急地抱后来是深情地抱四、精读课文感受母爱同是抱母亲,由最初的情急地抱,到后来发自内心地抱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默读课文,难过、愧疚的原因?[屏幕出示词语:两个表达内心情感的词语,难过—伤心;愧疚—自责。

]2.划出难过、愧疚原因的句子。

[屏幕出示句子]3.交流中品读词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翻山越岭----艰辛日复一日----艰辛力大无穷----80多斤 [体会母亲的“含辛茹苦”]4.感受角色,角色朗读“我”:难过、愧疚,对母亲的心疼。

母亲:虚弱、朴实,中国妈妈典范,为儿女置自己于度外。

[屏幕出示母亲的话]护士:责备—动情—对母亲的敬佩、敬重。

[我这样难过、愧疚,文中的护士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五、研读课文感恩母爱作者的愧疚、心疼,让儿子有了深情抱母亲的想法。

文中用了一个词写他想抱母亲时的想法——突发奇想。

[突然产生奇特的想法。

]为什么会突发奇想呢?作者动情地一抱是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回报,是对母亲的感恩,对已人到中年的作者,这第一次的“抱”让他有无限的愧疚。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06
课堂互动与练习设计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第一次抱母亲经历
01
02
03
04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讨论内容
让学生分享自己第一次抱母亲 的经历,包括当时的情景、感
受、以及抱母亲的原因。
讨论时间
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5-8分钟 。
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1-2名代表,在全班 面前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写作练习

02
母子关系的矛盾性
在文章中,“我”与母亲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如“我”对母
亲的抵触心理等,这种矛盾性对于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同
时也为后续的感动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03
其他人物关系的衬托作用
文章中除了母子关系外,还有其他人物关系,如父亲、邻居等,这些人
物关系对于情感表达也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如父亲的严厉衬托出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 主题思想及启示意义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延伸 • 课堂互动与练习设计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介绍
0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描写亲 情的散文,通过作者第一次抱母 亲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感激和怀念之情。
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表达 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母
爱的赞美。
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营造出一种温馨、感人的意境, 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
大和无私。
通过叙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经历 ,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母爱的伟
大,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03
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通用1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通用1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通用15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唐朝大诗人孟郊写的那首《游子吟》吗?师生齐背。

2、是啊,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子女用一生也报答不尽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去感受那浓浓的母子情。

2、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他感到母亲怎样?(很轻)交流,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指名读)3、母亲竟然这么“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很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一节。

交流句子,出示,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4、母亲“竟然”这么轻,“竟然”是什么意思?(没想到)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几十年来我没有发现母亲这么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节,圈画出有关的句子。

5、交流,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挑着100多斤中的担子,……没想到……那么重的担子。

6、师引导:在我记忆中,母亲是怎样的?(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很辛苦)特别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抓住“总是、拉着、背着、100多斤、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体会)7、并指导想象:是啊,母亲这么做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年复一年。

无论刮风下雨,也无论严寒酷暑,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直到我们长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第一次抱母亲”这一题目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非常凝练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强烈真挚的情感。

文章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

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母爱的感人力量,给读者情感上以强烈的共鸣。

教学设想:文章中有一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表达了文章的基调,教学时可围绕这句话展开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体会这句话中的“难过”的原因,层层走进文章,走进作者内心,让学生明白难过的两层意思。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感悟母亲伟大时,紧紧抓住“翻山越岭”“重担”两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要体现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过程,实现了阅读对话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师生走近文本,解读的是文本表层意思,进行的是浅层次的阅读感悟;第二层次,师生走进文本,品读词句,进行的是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最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母爱,并说说哦自己的打算,发挥语文学习对人生的指引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格。

教学要求: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担”“背”,正确书写“摔”、“瘦”,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翻山越岭”、“愧疚”、“重担”、“突发奇想”等词语。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能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课文。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把经过和感受写下来,加深对母亲的理解、崇敬和爱戴。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母亲》。

2、谈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游泳,第一次为妈妈端药等。

有的第一次或许就在你的不经意之间过去,有的第一次却是终身难忘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令作者终身难忘的事。

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

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

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

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习当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的音,并读通课文。

自由读。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我已经读了好几次,但每次都非常感动。

接下来就请大家好好读一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反馈朗读情况。

3、检查预习。

A 出示词语认读:瘦小重担力大无穷翻山越岭轮流愧疚突发奇想责怪(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3)文中“我”突发奇想想干什么呢?责怪:找个近义词脖子:“脖”要和哪个字区别。

仰面摔倒:师教“摔”字的写法。

担子:什么是担子?还有什么也可称为担子?肩上的责任,照顾老人孩子,担当承重的劳动。

翻山越岭:看了这个词,眼前出现什么?书上的句子在哪里?谁“翻山越岭”?看出了什么?愧疚:找出句子,你能换个词语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B 现在,老师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读课文。

(指名分小节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三、指名读课文,解疑分段。

刚才同学们又一次读了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好好想一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1)为什么要抱母亲?母亲生病了,住在医院,连下床都很吃力,护士换床单时,我抱母亲的。

(2)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没想到母亲那么轻,我差点仰面摔倒。

师评:这实际上是讲了我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的什么?(起因)谁能把这个故事的起因连起来说一遍。

(3)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护士批评我,可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一直是力大无比的。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子,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非常愧疚。

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这个内容?(2、3节)(4)最后写了什么?(我抱母亲入睡。

)(5)根据我们刚才的归纳,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该怎么分段?四、品读课文。

1.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什么意思呢?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的意思,读懂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这就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想象,用心去感受。

2.现在,请你尝试着用“心”去默读课文,也许是从文中的一个字,也许是从文中的一个词,也许是从文中的一句话、一段话,试试看,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感悟,试着把你自己的感受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空白部分。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思考。

4.集体交流。

五、指导写字:翻、瘦六、布置作业:1、记录一天中妈妈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为妈妈做的事。

2、拥抱妈妈并对妈妈说:“我爱你”,然后把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3、抄写生字。

六、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啊!难怪我要——(指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下节课,再让我们好好感受一下母亲对我的爱,感受我对母亲的“情”,再次感受我与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附板书:第一次抱母亲换床单(1)忆母亲(2—3)报母恩(4—5)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谁来读读课题。

(指名读)能带着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读读吗?指名2-3人读,齐读。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母亲生病住院,我守护母亲的时候,护士来换床单,母亲转身下床很吃力,于是我便第一次抱母亲。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心情怎样?打开课文,找出文中一句话回答。

出示小黑板:母亲竟然那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齐读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为什么难过?(没想到母亲这么轻)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竟然)什么意思?(没想到,出乎意料)哪些句子看出我出乎意料(或没想到)?默读第一自然段,划一划相关语句。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3、交流l 如生先找“我没想到我妈那么轻。

”或“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师:还有吗?l 如生找“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你们也找了这一句吗?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看出的?(“使劲一抱”)我为什么使那么大劲?(我以为母亲很重)我以为母亲有多重?(100多斤)其实呢?(只有89斤)可能现在连89斤都没有了吧?你看,这一抱的结果怎样啊?(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l (“用力过猛”)我为什么用那么大的力啊?(我以为母亲很重)我以为母亲有多重?(100多斤)其实呢?(只有89斤)可能现在连89斤都没有了吧?是啊,我实在是抱得太使劲了,差点仰面摔倒。

难怪作者说——母亲竟然这么轻。

4、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连母亲的体重都不知道,我心里很——难过。

你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了吗?谁来读读这句话。

(4人)指导朗读,(如读得不好:“竟然”,你读出出乎意料了吗?我很难过会读得那么响吗?读得好:你这个“竟然”读得好,把作者的出乎意料读出来了。

)齐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问促读,紧抓关键语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生成探索性问题:为什么我的心里很难过?促使学生往下文阅读,边读边思,自读自悟。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我心里难过,仅仅是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还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抓“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2、作者一直以为母亲怎么样啊?(力大无穷)他怎么会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的呢?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

(指名说)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3、(1)100多斤的担子:100多斤的担子有多重呢?拿出一桶净水,让体重最重的学生上台搬净水,谈感受。

感觉怎样?(重,搬不动)100多斤差不多有4到5桶?这位同学,冒昧地问一句,你的体重是多少?母亲的体重还不及你(和你差不多),只有——(80多斤),这么一个瘦弱的女子却要挑100多斤的担子,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指读第一句。

评读:担子重不重啊?那应该怎么读呢?/听了他的朗读,有没觉得担子很重?谁再来读读。

(2)这句话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作者感受到母亲力大无穷呢?(手里还要拉着我,背上还背着妹妹)是啊,肩上本来就有100多斤的担子,又要多背个妹妹,少说也有个三、四十斤,分量就更重了,真是举步维坚啊。

指读。

(评读:你背着妹妹,怎么把肩上那100多斤担子丢了呢?)(3)还有吗?翻山越岭(小黑板出示该词)指读什么意思?(翻一座座山,跨一道道岭。

你爬过山吗?干什么去?(游玩时)感觉怎么样?(累,气喘吁吁,脚上像灌了铅一样。

)指读该词。

(评读:真累啊!/真不容易啊!/你似乎爬得很轻松吗?)同学们游山玩水只爬一座山就那么累,而文中的母亲翻的是——一座又一座的山。

而且她手里——拉着我。

100多斤重的担子,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示小黑板读(翻山越岭)。

注意,这是一位只有80多斤的女子。

让我们包含敬佩之情,再次走进母亲的生活,齐读该句。

(4)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从没想到她是——(引读)“用80多斤的身体……担子。

”此时作者我还以为母亲是力大无穷吗?(不)此时我很难过,是因为母亲——(引说)很辛劳[板书:辛劳]。

(5)像这样辛苦的生活仅仅是一天两天吗?(不是)是——年复一年。

创设情景:l 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80多斤的母亲总是——“手里……翻山越岭。

”l 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寒冬里,80多斤的母亲总是——“手里……翻山越岭。

”l 一年、两年、十年、年复一年,80多斤的母亲总是“手里……翻山越岭。

”引导感受: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我却从来没有想过母亲这么辛劳,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心里——难过。

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齐读小黑板。

5、这一段还有哪看出母亲很辛劳?(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

让她来挑)你认为重担应该由谁来挑?(我们)为什么?(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可是——(引读)“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