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修辞方式
阅读理解技巧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区别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表示说明 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
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拟人 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 事物以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强 调了向日葵美丽/积极向上的特点,发 人深省,语气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引用答题格式: 这句话引用了……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 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表达了作者 xx 的思想感情。
古人也曾为向日葵对太阳的喜爱咏叹过“更无柳絮因风 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句话引用了古诗“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 倾”,既形象地描绘了向日葵向阳而生的特点,又使文 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向日葵 的喜爱之情。
阅读理解之 修辞手法的作用
目录
content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三、常见题型 四、例题讲解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设问
反问
反复
引用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就是打比方。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如:甲像乙。 暗喻:只出现本体、喻体。喻词以隐晦的形式出现, 如“是、成、成为、变为”等。 如:甲是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但是通过句意理解能分析出本体。
拟人答题格式: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xx 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xx 的 xx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 xx 的xx 之情。
向日葵尽情地舒展着她婀娜的腰肢,笑意盈盈地看着太阳, 拼命地展现自己刚穿上的金黄色衣裳。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向日葵拟人化,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向日葵的 外形特点,表达了作者对 向日葵的喜爱之情。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初中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初中
阅读理解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以下是一些初中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1. 了解文章结构:在开始阅读之前,先浏览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关注关键词:仔细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
这些词语通常会提供关于文章主题、作者观点以及文章结构的重要信息。
3. 划线标记: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用铅笔或者荧光笔划线标记关键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并且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到相关的信息。
4. 理解段落主题:每个段落通常都有一个主题句或者主旨句,它能够总结该段落的主要内容。
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5. 掌握推理能力:阅读理解题常常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和推断。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线索和暗示,可以推断出作者的意图、观点或者文章中未明确提及的信息。
6. 注意细节和修辞手法:阅读理解题中常常会涉及到文章的细节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举例等。
注意这些细节和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7. 做练习题:进行大量的阅读理解练习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题,并在做题后仔细分析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记住,阅读理解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训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实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整理及答题技巧汇总
![[参考实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整理及答题技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65510fbd5bbfd0a795673c9.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典型题解法(一)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X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例16、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 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 产主义的人类。(呼人) 答:运用呼告,赞扬了雷锋精神及其深远的影响力。增加抒情 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1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是无晴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谐音双关) 答:含有双关之语,晴与情谐音,巧妙地把天气的晴好与人的 爱情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语言含 蓄、给人以深刻印象。
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了+对象+特性+(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内容/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内容/情感;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结合上下文……)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结合上下文……)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引用: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语言精炼, 典雅。
(通感:化抽象为形象,易于理解;引起联想;行文活泼。) 答: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 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 加清新、活泼、灵动,写出了紫藤萝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和愉悦 之情。
例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答: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诗句工整、优美、富 于韵律感。更加凝练地表达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红柳绿美景, 并蕴含人生哲理。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技巧运用

对偶:
• 1、定义(对仗、骈句)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
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古诗词使用最 多) 2、例: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风吹云动星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4、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 2、例:
• (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2)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 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 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 (3)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 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作(1分),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 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西风胡杨》
• 问: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么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写 的好处在哪里)?(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
• 1、定义: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 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
•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 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4、答题技巧:
• 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问: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么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写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其他类型的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3、例子:(1)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
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
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
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
简要分析朱自清《春》里优美句子的表达效果:①(3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技巧很多同学把阅读理解题当做绕不过去的大山,拿到一篇文章后觉得无从下手,分析句子或词语感觉找不到方向。
其实阅读也是有小技巧的,只要记住四个字:“法、事、情、人”,帮你轻松过大山!一、“法”即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应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词句)、表达方式(全文)、表现手法(段落)等。
1.修辞手法。
最常见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引用等,这类题的答题模板:修辞手法+内容+特点或情感。
我们以2022年天津真题为例: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例句中“悠悠的旋转着”“如雪花”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梅花飘落时优美的姿态,富有动态美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表达方式:叙述(常见的有顺序、倒叙、记叙、插叙、补叙)②描写(按内容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按角度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铺垫(常见于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前后照应、象征、衬托(侧面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与联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设置悬念、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
在《故乡》一文中,鲁迅由闰土引出的少年回忆属于文章的插叙,当中也有很多写景的地方,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滩,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一段自然环境环境描写色彩鲜明纯净,借景抒情,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美好的印象。
二、“事”即事件概括。
事件概括题有以下几类:1.概括故事情节,这种题需要我们理清思路,也就是明确故事情节要素(人物、事件、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过程,然后根据题干,直接用原文或提炼文意概括。
答题模板:人物+时间+地点+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以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一家(人物)准备到海外旅行,在海上遇到了同样要出去旅行的于勒叔叔。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修辞方式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修辞方式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1、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
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恰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混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添内容的丰富性,增添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胜利地运用了五个典
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朝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但愿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但愿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类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
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总结: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类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为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