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课件PPT

学以致用
课件PPT
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34=
16×51=
16×68=
16×85=
16×102=
扩大2倍
扩大3倍
扩大4倍
扩大5倍
扩大6倍
544
816
1088
1356
1632
学以致用
课件PPT
算一算,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20×4=10×4=5×4=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或缩小2倍),积也除以2(或缩小2倍)。
算一算,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80
40
20
观察:与第一个算式比较,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第三个算式呢?
我发现了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小,积也变小。
(÷2)
(÷2)
复习导入
课件PPT
2. 计算。
1118
408
43×26=
12×34=
复习导入
课件PPT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45×12=
情景导入
课件PPT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45×12=
1740(千米)
探索新知
课件PPT
典题精讲
公园来了235名志愿者。如果平均每人擦洗12米,能完成擦洗3000米栏杆的任务吗?
典题精讲
解题思路:
要求能不能完成擦洗3000米栏杆的任务,就要算出志愿者一共擦洗的米数,平均每人擦洗12米,来了235名志愿者,就是235个12米,用乘法计算,然后和3000米作比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最新修订)

10岁
2014年
全班40人
身高142厘米
体重40千克
全校大约1000人
学号1号 ……
一、数的产生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古人用什么方法记录打到的猎物?
实物记数
刻道记数
结绳记数
一、数的产生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这是我国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上的“数”字,这 个字就源于结绳记事。
一、数的产生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10个万是( 十)。万
10个十万是(
百) 。万
10个百万是(
千)。万
10个千万是(
亿)。
根据数位顺序表回答几个问题.
1、( )个一百万是( )一千万. 2、一亿是( )个一千万,( )个一百万,(
)个十万。
⑴、一万一万的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 一百万.
如果打到的猎物越来越多,还用这种方法记数, 会怎么样?
实物记数
刻道记数
结绳记数
一、数的产生
(三)符号记数
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以后又随着文 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 初的数字。
一、数的产生
(三)符号记数
一、数的产生
(三)符号记数 要想知道这个数表示多少,就必须看清有什么计数 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计数你单知位道。这是几吗?
)。
3、一万一万地数,我在九百一九千十万九万的后面。
我是(
)。
一千万
游戏规则: 按照一定的规律填出该数的前两个
数和后两个数。
三百七十九万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数的产生和 十进制计数法
一、数的产生
(一)导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件(共12张PPT)

(教材P47)
134 × 12
2 68 32 704 8 2 72
425 × 36
2 5 50 12 75 15300
237 × 82
4 74 18 9 6
19 4 34
322 × 24
答:一共要花429元。
拓展提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2 6
×
19
1 1 34 126 2 3 94
提示:根据已经给 出的数字,可以采 用末位分析法,逐 一填写。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145×12=————
你能估一
145×12≈1500(千米) 估吗?
150 10
用笔算比较准确。
145×12= 1740(千米)
想1一4想5:用笔算怎么计算? 独立尝试,再和同桌交流。 × 12
290
表示什么?
145
第二部分积该怎样写?表示什么?
1 740
笔算对了吗?用 计算器验算一下。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与 个位对齐。
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
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
12×34= 408 12
× 34 48
36 408
36×24= 864
36 × 24
144 72 864
探究新知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 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85×124=10540(吨)
答: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可从地下吸出10540吨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四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1.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是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
因为之前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
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变成了三位数乘两位数。
2.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的内容在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基础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惑。
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导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所学内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属于旧知推新知,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推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字符号去表达它们。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二) 积的变化规律课件

C、72
【答案】 C 【解析】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 以几(0除外)时,积也要除以几。所以7200÷100=72。
5. 已知A×B=380,如果A扩大3倍,则积是( );如果B缩小5倍, 则积是( )。
【答案】 1140;76 【解析】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乘几时,积也要乘几。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 数除以几(0除外)时,积也要除以几。所以A扩大3倍,则积 也应该扩大3倍;如果B缩小5倍,则积也缩小5倍。
年七月十四日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0:2620:26:027.14.2020Tuesday, July 14, 2020
2. 两个因数的乘积是300,如果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除以6,那
么它们的积不变。
()
【答案】 × 【解析】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 外),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3.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A、不变
B、扩大10倍
1班需要: 2班需要: 3班需要:
列表入下:
370×50=18500(元) 370×30=11100(元) 370×10=3700(元)
门票单价(元) 人数(人)
总钱数(元)
370 50 18500
370 30 11100
370 10 3700
观察上表,这次你发现了什么?你自 己会总结吗?
注意
• 0不能做除数,所以积的变化规律中,一个因数除以几不能包括0。
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Tuesday, July 14, 2020July 20Tuesday, July 1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课时积的变化规律课件

巩固提升 教学目
标
根据32×50=1600,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
32×50=1600
8×50= 400
32×5= 160 4×50= 200 64×5= 3200
巩固提升 教学目
标
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2×4=128
(32÷2)×(4×2)= 128 (32÷4)×(4×4)= 128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几,另 一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不变。
巩固提升 教学目
标
填一填
因数
20
40 5 200
40 10
200 10
200
因数 积
5
100
20
4000
400
2000
巩固提升 教学目
标
写出两个数相乘结果等于480的算式。
( 24 )×( 20 )=480
(120)×( 4 )=480 (60 )×( 8 )=480 ( 3 )×( 160 )=480 (15 )×(32 )=480 ( 48 )×( 10 )=480
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新课讲解 教学目
标
举例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2.其中一个因数除以10
8000×4=32000 800×4= 3200 80×4= 320 8×4= 32
1.其中一个因数乘10
5×6=30 50×6= 300
因数分别除以了2、( ),积各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新课讲解 教学目
标
20 × 4 =
÷2
80
10 × 4 =
《第四单元复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3)老鹰每秒飞2米,飞800米需要多少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800÷2=400(秒)
查漏补缺
1.判断。 (1)如果两个因数都乘2,那么积也要乘2。
()
当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 时,积要把这个数乘(或除以)两次。
(2)燕子的飞行速度约是95千米。
()
速度单位是复合单位,即路程单位/时间单位。 应表述成:燕子的飞行速度约是95千米/小时。
7分钟,李华每分钟走多少米?这是一道求( A )
的题目。
A.速度
B.路程
C.时间
(2)650×40的积的末尾有( B )个0。
A.2
B.3
C.4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C )。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四位数或五位数
2.选择。
(4)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 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C )。
速度=路程÷时间,应用除法计算。
(3)两位数乘三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
可能是四位数,如:10×100=1000 也可能是五位数,如:90×800=72000
1.我是小法官。
(4)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0,那么积的末尾也一定
没有0。
()
可能有0,如:2×5=10
(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3,积也要除以3。 ()
208
×
334
82 3 2 62 4
1
707 2
注意十位上的0也要乘。
309×20= __6_1_8_0_
309
×
12 0
6180
先算309×2=618,再在 积的末尾再添1个0。
3.填空。 (1)26×3=78 26×( 30 )=780 26×(300)=7800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
)二、因数末位有0的乘法的简便方法:1、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德末尾添几个0。
(因数末尾若有0,先把0前数相乘;再看末尾0几个,就在积末添几0。
)2、当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 时,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一次去乘第一个因数中每一位上的数,0也要乘,与0相乘后,在加上进上来的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三、积的变化规律: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 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3、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积不变。
4、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0 除外),另一个因数同时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四、总价问题1、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例如:元/量词)。
买了多少,叫做数量。
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2、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五、路程问题1、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2、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3、速度单位是复合单位,即“路程单位/ 时间单位”。
(例如:千米/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0×120 = 40800
340 × 120 68
34
408 00
笔算:(2)106×30
=3180 方法2: 1 0 × 3 0 0 3 1 8 3 1 8 6 0 0 0
方法1:
×
1 0 6
3 0 3 1 8 0
哪种更简便?
为什么这一步 可以省略?
笔算:106×30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 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45×12=
我是这样想的: 估计约有1500千米。 145×12≈1500 150 10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 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45×12= 1740(千米)
=3180 1 0 6 × 3 0
106 ×30 000 318 3180
0乘任何数都得0。
3 1 8 0
1.
2 2 0 × 4 0
1 6 0 × 6 0
8 8 0 0
3 6 0 × 2 5 1 8 0 7 2 9 0 0 0
9 6 0 0
5 8 0 1 2 1 1 6 5 8 6 9 6 0
×
2.
十位上的1和4相乘,所得 的积要对准十位。
4. 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
全校共36个班,购买这些 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129×36= 4644(元)
129元∕套
1 2 3 × 7 7 3 8 7 4 6 4
9 6 4 4
答:购买这些新书一共要花4644元。
课堂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
1 4 5 ×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1.口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0×300 18000 305×5 1525 40×70 2800 908×3 2724 23×30 690 60×50 3000 50×30 1500 205×7 1435
30×24 720 502×2 1004
2.笔算。
145 × 12
用笔算比较准 确,得……
290 145 1 74 0
第二部分积 该怎样写? 笔算对了吗?用 计算器验算一下。
讨论总结一下两位 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法则
1 4 5 × 12
290 1 45
1 740
145×2=290 145×10=1450
290+1450=1740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60 30 4800 1 0 6 × 3 0 3 1 8 0
×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3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口算。
(1) 6×2=12 (2) 20×4= 80
6×20=120
6×200=1200
0 0 0 0
160×30 =4800
160
16个十
×
30
4800
3个十
48个百
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总结方法
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怎样可以简便一些?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 个零。
写竖式时要对齐末尾的0
前边的数。
你学会了吗?
230×40 = 9200
12
290 1 45 1 740 145×2=290 145×10=1450 290+1450=1740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 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 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34×521 =17714 5 2 1 × 3 4 2 0 8 4 1 5 6 3 1 7 7 1 4
605×9 =5445 6 0 5 × 9 5 4 4 5
270×8 =2160 2 7 0 × 8 2 1这两道题的因数 有什么特点?
4800 (1)160×30= ______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1. 口算。 23×30= 690 47×20= 940
42×19≈ 800
58×41≈ 2400
2. 计算。 43×26=1118 43 × 26 258 86 1118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乘法,该怎 样列竖式计算呢?
× 1 2 3 2 7 0 4 8 2 7 2
×
×
2 5 5 0 1 2 7 5
1 5 3 0 0
4 7 4 1 8 9 6
1 9 4 3 4
3. 1 3 4 1 6 × 8 0 4 1 3 4 9 3 8
说出下面计算中的错误, 并改正过来。
1 3 4 1 6 × 8 0 4 1 3 4 2 1 4 4
先口算出16×3=48,再 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可以这样想: 怎样笔算更简便? 16×3=48,10×10=100 48×100=4800 所以160×30=4800
笔算:160×30
方法1:
1 6 0 × 3 0 4 8 0 0
方法2: 1 6 × 3 0 0 4 8 0 4 8 0
哪种更简便?
12×34=408 12 × 34 48 36 408
我是这样算的: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 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 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 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45×12=
同学们,题目中已知的是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怎样列式? 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 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 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 做一做。 1 × 2 1 3 3 4 1 2
6 8 4
第二部分积 该怎样写?
1 6 0 8
2. 做一做。 1 7 6 4 7 4 2 5 3 6 2 3 7 8 2
240×22=5280 2 4 0 × 2 2 4 8 4 8 5 2 8 0
305×50=15250
3 0 5 × 5 0
1 5 2 5 0
3.判断:
5 0 × 2 3 0 2 1 0 8 4 1 0
4 6 4
4
5 0 × 2 3 0 2 1 0 0 8 1 3 1 0
4 6 4
4
( × )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