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精选三篇
趣味数学手抄报三年级内容

趣味数学手抄报三年级内容一、趣味数学故事。
1. 曹冲称象。
- 曹冲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可是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秤能直接称大象。
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在船舷上做一个记号。
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
最后称一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石头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候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 高斯求和。
-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有一次,他的老师让全班同学计算1 + 2+3 + …+100的和。
其他同学都在埋头苦算,高斯却很快得出了答案。
他发现1+100 = 101,2 + 99=101,3+98 = 101……这样两两相加一共有50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101×50 = 5050。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在数学中寻找规律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二、数学小知识。
1. 数字的起源。
- 数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记录猎物的数量等,开始使用实物计数,比如用小石子或者树枝。
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刻痕计数等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数字符号。
现在我们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由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然后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
2. 数学符号的意义。
- “+”号和“ - ”号: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最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
“+”表示增加、合并等意思,“ - ”表示减少、去除等意思。
- “×”号: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
它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 “÷”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法符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的著作中正式将其作为除号,它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趣味数学题。
1. 鸡兔同笼问题。
- 题目:在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共8只,它们共有22只脚。
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文化知识古希腊时期的代表数学家以及他们的的数学成就。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数学家, 泰勒斯创立了伊奥尼亚学派, 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这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不寻常的飞跃。
伊奥尼亚学派着名学者对后来的毕达哥拉斯有很大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创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认为万物都是数,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又由此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
这个学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算术和几何紧密联系起来。
他们找到用三个正整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种公式,又注意到从连续的奇数和必为平方数等等,这既是算术问题,又和几何有关,他们还发现五种正多面体。
柏拉图:公元前三世纪,柏拉图在雅典建立学派,创办学园。
他非常重视数学,但片面强调数学在训练智力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其实用价值。
他主张通过几何的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几何能给人以强烈的直观印象,将抽象的逻辑规律体现在具体的图形之中。
这个学派培养出不少数学家, 如欧多克索斯就曾就学于柏拉图, 他创立了比例论,是欧几里得的前驱。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是古代的大哲学家, 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
他的逻辑思想为日后将几何学整理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开辟了道路。
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和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1958年,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经过实践,他发现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
1978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84年华罗庚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景润于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着。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1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认识东、南、西、北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西-+-东);2、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再依次类推,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和除数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将前一步计算后的余数写出来和下一步的数合起来再除。
3、每次计算后的余数都要同除数进行比较,不要忘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
5、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6、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A)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B)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速算绝招:(A)60 / 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除以3得2,所以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即20.(B)240 / 4=『』,可以把240看成是由200和40组成的,百位上不够商1,就把240看成24个十,因为24除以4得6,所以24个十除以4得6个十,即60.第三单元:统计(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在画条形图时要先利用格尺找准数量,做好标记后再画。
(二)求平均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 = 总数量 / 平均数第四单元: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小学数学中华文化知识点

小学数学中华文化知识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除了掌握基本的运算技巧和解题方法,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中的数学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借助中华文化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中华文化知识点,并讨论它们与数学的关联。
1. 十二生肖与数学运算十二生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包括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每个生肖都与一个特定的数字相关联,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数学运算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讨论如果两个生肖相遇,将它们对应的数字相加会得到什么结果,或者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多个生肖对应的数字之和是多少。
这样的练习既能培养孩子们的加法技巧,又能够加深他们对十二生肖的了解。
2. 算盘与数学运算算盘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它由珠子和木棍组成。
通过在算盘上移动珠子,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加减乘除运算。
与传统的计算器或电脑相比,算盘更加直观,并且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运算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算盘来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练习,这有助于孩子们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数字谜题与古代数学古代中国的数学发展非常独特,有许多有趣的数字谜题和问题。
例如,孔子提出的“百步穿杨”问题,要求人们通过一百步的距离射中一个直径仅为一寸的靶心,这需要细致的测量和精确的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这些古代数学问题,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数学的智慧和趣味。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还能够了解到中华文化中数学的发展历程。
4. 长城与几何形状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探讨长城的相关知识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项有趣的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长城的长度和高度来进行实地考察,并让学生们计算长城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几何参数。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长城与几何形状进行关联,如将长城比作一道长方形的折线,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几个不同段落的长度来加深对几何形状的理解。
最新整理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三则】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三则】【篇一】这种二十三层的石阶,学名应该叫做“悬魂梯”,这种设计原理早已失传千年,有不少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沉迷此道,有些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数字催眠法,故意留下一种标记或者数字信息迷惑行者,而数学家则认为,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数字模型,身处其中看着只有一道楼梯,实际上四通八达,月牙形的记号就是个陷阱,记号其实是在台阶上逐渐偏离,再加上这些台阶和石壁,可能都涂抹了一种以远古秘方调配,吸收光线的涂料,更让人难以辨认方向,一旦留意这些信息,就会使人产生逻辑判断上的失误,以为走的是直线,实际上不知不觉就走上岔路,在岔路上大兜圈子,到最后完全丧失方向感,台阶的落差很小,可能就是为了让人产生高低落差的错觉而设计的。
点落差180cm,总长3600cm或7200cm或更长,超级灯迷研究的悬魂梯模型越长越好设计,A点为和最低点,要利用弯道,才能上升或下降不被人所察觉,梯道内墙壁或石壁的渲染要体现是走直线的,这一点很关键。
外弧都是一样的形状和角度,并可以设计出口和入口,迷惑入梯者用。
假如有岔路,不论是分岔的还是汇合,那么那个月牙形标记不就要一分为二或二合为一了?那不就会发现同一台阶有两个标记?而且为了产生直线的错觉,偏移的弧度肯定很小(不像图中那么夸张),但是偏移弧度越小这两个月牙标记就势必离的越近,极容易被同时发现另外,既然后来的岔路形成了一个圈,而与来自入口的那条路又相连,那么如果一开始从入口就顺着某一侧的墙壁走,不论顺着哪边的墙壁都最终能发现这个岔路口。
而且如果是在绕圈子,凭指南针不就可以发现方向的变化了吗?不断的向下走又回到原地?原文的意思就是说台阶的高低落差很小,以至于一直在平地走却以为在上下楼?我个人认为凭重力感,地面倾斜感,和攀登难度是可以觉察到的,但也不排除该解释合理的可能。
悬魂梯其实就是当今盛传的潘洛斯阶梯悬魂梯,以楼梯的四个角为A、B、C、D点,从其中任意一点下楼梯,最终都会回到原点,这就是《鬼吹灯》里边对“悬魂梯”的描述,胡八一遭遇的“悬魂梯”似乎应该是8字型的,不过那不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情形到底有没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看法不一,其中有人提到,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巧妙的使用阴影和特殊标志将人引上岔路而毫无觉察,加上本来坡度很小,而石阶很大,只要长度够长,就会造成上坡和下坡的感觉不太分明,从而达到上面的效果。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学习中,孩子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不仅是建立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石,也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将对小学数学三年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整数和小数的认识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孩子们首先了解了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的概念。
他们通过数轴的表示方法,学会了正数和负数的相对位置,并能进行简单的正负数加减运算。
此外,孩子们还学习了小数的认识,掌握了小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小数与整数的转化等基本操作。
二、加减法运算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加减法运算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孩子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掌握了加减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
他们学会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和退位的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的加减运算。
同时,孩子们还学会了加法和减法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乘法与除法运算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孩子们开始接触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他们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和实物模型,理解了乘法的本质是多组相同数量的加法运算,也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乘法运算。
除法运算方面,孩子们通过划分、分组等方式,理解了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四、分数的认识与运算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分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孩子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多种教学活动,了解了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读法。
他们学会了将一个整体等分成若干份,并能够用分数表示等分后的每一份。
此外,孩子们还学习了分数的加减运算和分数与整数的转化。
五、几何图形的认识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孩子们开始接触到几何图形的认识。
他们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命名和性质,并通过观察、分析和制作模型等方式,熟悉了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此外,孩子们还学会了简单的图形变换,如平移和翻转等操作。
六、数据统计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中,数据统计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孩子们通过调查活动和实际情境问题,学习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数学手抄报三年级内容

以下是一份关于数学手抄报三年级的内容,供您参考:标题:数学乐园一、数学小知识小数的意义: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表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组合。
小数点是分隔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标记。
小数的读写法:小数点前的数字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数字为小数部分。
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小数部分按照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逐一读出。
小数的组成部分: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位数三个部分组成。
小数点位置决定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
小数的比较:比较小数的大小时,首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字也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的比较按数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比较。
小数的运算: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与整数的类似,但需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
加法和减法运算时,小数点要对齐;乘法和除法运算时,不需要对齐小数点,按照对应的乘除法规则进行运算即可。
二、数学小故事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让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感受数学的魅力吧!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民们每天都要去山上采集苹果。
一天,村长决定把所有苹果平均分给村民们。
可是苹果数量众多,村民们觉得分起来太麻烦了。
这时,一位聪明的年轻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所有苹果分成几堆,然后让村民们按照年龄大小顺序依次拿苹果。
这样一来,年龄较大的村民先拿到苹果,数量较多的人拿的苹果就少一些,最终所有苹果被平均分配完毕。
这个办法既公平又简单,大家都对年轻人的智慧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数学智慧就能解决大问题。
三、数学小游戏小数点游戏: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和一个小数点标志,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这些卡片来构成小数。
让孩子们通过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学习和巩固小数的知识。
数学谜语:准备一些数学谜语卡片,让孩子们猜谜语并解答。
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24点游戏:给定四个数字,让孩子们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方式来得到24。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数字与计算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数字与计算相关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数字的认识在小学三年级,我们学习了一到一万的数位及其意义。
比如对于数字1234,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应1、2、3和4。
通过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 加法与减法加法和减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数学运算的基础。
在小学三年级,我们掌握了两位数及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我们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实际物品的组合、数轴的使用等,来提升我们的计算能力。
3. 乘法的初步了解小学三年级还初步引入了乘法的概念。
我们学习了乘法表,并通过求解简单的乘法算式来巩固乘法的运算规则。
这为我们今后学习更复杂的乘法打下了基础。
4. 除法的认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小学三年级我们也初步了解了除法的概念。
我们学会了通过分组、具体物品的操作等简单方式来进行除法的计算,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形状与图形除了数字与计算,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还包含了形状与图形的知识。
通过学习形状与图形,我们可以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1. 点、线、线段和射线我们首先学习了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线段和射线。
通过认识这些几何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描述和分析形状与图形。
2. 二维图形小学三年级我们还学习了多种二维图形,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形等。
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些图形的特征,进一步了解了它们的性质和分类。
3. 立体图形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
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些立体图形,我们能够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数据与统计数据与统计是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学习数据与统计,我们可以培养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文化知识精选三篇
(*)
加减乘除的由来
加减号“+”、“-”—五百年前德国人最先使用的。
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三百多年前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角,这样乘号“×”也就面世了。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
有理数乘法
有理数乘法要记住,
两数相乘同号正,异号负。
任何数乘0都得0,
负因数个数决定积正负。
偶数个负因数积为正,
奇数个负因数积为负。
质数、合数。
分清质数与合数,关键就是看约数。
1的约数只一个,不是质数也非合数;
如果约数只两个,肯定无疑是质数;
3个约数或更多,那就一定是合数。
(*)
数字的起源
早在原始人时代,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注意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整群狼在数量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产生了数的概念。
数的概念的形成可能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大约是在30万年以前,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也决不亚于火的使用。
最早人们利用自己的十个指头来记数,当指头不敷应用时,人们开始采用“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
在经历了数万
年的发展后,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才出现了书写记数以及相应的记数系统。
早期记数系统有: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古埃及象形数字;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巴比伦楔形数字;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中国甲骨文数字;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腊阿提卡数字;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中国筹算数码;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印度婆罗门数字以及年代不详的玛雅数字。
这些记数系统采用不同的进制,其中巴比伦楔形数字采用六十进制、玛雅数字采用二十进制外,其他均采用十进制。
记数系统的出现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数字不断完善,数学就逐渐的发展起来。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