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三峡》》,前面我们疏通了文艺,积累了 闻言词汇。
我们来巩固一下。
解释重点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属引凄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看来,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接下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 、品析课文 , 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2、. 欣赏课文 , 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技能目标: 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利用课文词句组织语言进 行表情达意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 情。
三、领略三峡之美。
1. 、齐读课题:绝(山献)多生怪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哀转久绝飞漱其间何为“峡”?两山夹水的地方叫“峡”“三峡”分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瞿塘峡最短,最狭,以“雄”名世;巫峡,幽深秀丽,以“秀”见长;西陵峡,滩多水急,以“险”著称。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
2. 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依次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板书: 山夏水春冬秋天2、品读课文,说描述性的话:同学们,三峡美不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美, 你看(听)," 的句式说一说吗?学生品读课文, 然后发言。
如:示例:三峡的激流美, 你看,春冬之时, 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 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
急流上波光粼粼, 深潭里景物重重, 动静相杂, 色彩各异, 相映成趣, 堪称秀丽隽逸。
学生品读、讨论、发言。
如:第一段大笔勾勒, 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 体现的是一种"雄壮"美。
第二段写夏,描写凶猛的水势,体现的是一种"奔放"美。
第三段写春与冬,描写秀美的山水,体现的是一种"清悠"美。
第四段写秋,描写凄清的秋意,体现的是一种"凄婉"美。
4. " 雄壮"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组成了三峡独特的美,现在让我们带上情感齐读课文,读出这种"雄壮"美、奔放"美、" 清悠"美、" 凄婉"美。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三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成诵,识记、积累文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味三峡的语言凝练、大笔点染的写景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味三峡的语言凝练、大笔点染的写景手法。
三、教学准备:1、学生自主预习字音、字义,熟读熟译课文。
2、教师收集学生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分类整理,融入教学设计中。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文章中曾写道:“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么?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三峡景色的经典文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
(板书)(二)介绍《水经注》(PPT展示)教师重点强调:虽为地理巨著,在客观反映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古代的人们毕竟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山河,用自己的视角书写个体的体察,免不了有了感性认识,经过艺术加工,就具有了文学价值。
我们学习《三峡》,就要学习它的文学价值。
(三)读准字音。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声音要洪亮,字音要准确!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四名学生分别朗读四段,教师适时点拨读音)(四)读懂字义。
增加一下难度,老师挑选了几组重要的字词和语句,考考大家它们的意思:(PPT出示)一个通假:阙一个一词多义:绝一个词类活用:奔两个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一组句首领起词、关联词:自,自非,至于,或,有时,虽,则,每至,故(抢答形式,教师重点强调句子的翻译,并点拨“亭午”“夜分”以及这两个句子是“并提”的修辞。
解释句首领起词。
引入下一步:读好。
)(五)读好节奏。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美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郦道元)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三、检查预习: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著《水经》作的注释,它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四、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我能行阙嶂曦襄御溯湍啸属涧2、师范读课文,生听读课文。
3、停顿恰当,我能行。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生再读课文4、正确翻译,我能行:我们要想了解三峡更多的知识,欣赏它更美的自然风光,就要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就做一下批注;哪儿有疑问,也做一下标记4人小组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生小组合作交流)师检查学习情况,生开火车解释阙:自非:曦:沿:溯:虽:奔:疾:属引:清荣峻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四、品读课文(一)带着问题,朗读课文:1、山——怎样的山?2、夏水——有什么特征?3、春冬——景色如何?4、秋景——给你什么感觉?(二)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以上问题(三)全班交流师适时板书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五、探究课文: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展示一下自己对于《三峡》语言的赏析,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出示的格式,来回答大家可以抓住景物的色彩来赏析,可以从动静结合的写法来赏析,也可以从正面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赏析,还可以紧扣文中的修辞方法来赏析屏幕显示:观景赏物,揽胜探美——做游客1、拍照片——说明照片的内容和拍摄的理由,题写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鉴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古文基础薄弱,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在课堂随时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
基于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教学过程中采用读译结合、读说结合、读思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声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内容美和情感美。
同时,积极体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使其乐于探究,而且有所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巧借工具,感知文章大意。
2.积累文言字词,整理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三、德育目标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2.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1.学生自主预习,做完自主学习单。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字源识字法图片导入。
出示“峡”字的字源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理解“两山夹水即为峡”。
2.师:在中国,峡之极品当属长江三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步伐,去1500年前的“三峡”探寻一番。
3.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
(1)巧借工具,感知文章大意。
(2)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3)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1.根据自主学习单,听读课文,圈画出重点生字词。
2.师生分享重点生字词。
生分享,师点播。
(重点词语:阙、曦、巘、裳)3.生自由读朗读课文。
4.点名读课文。
生互评,师点评。
5.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多样朗读,感受美景1.划分节奏,读出音乐美(1)“领起”词,读好短暂拖音(生自主读,师纠错。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2)四字词语,读好节拍(生自主读,师范读。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欣赏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限时背诵,深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画面美。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预习检测ppt出示检测题目: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他是我国___杰出的___家、___家,他所著的《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___、____、____。
二、朗读,理解(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得顺畅初读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quēāi xī shù略无阙处哀转久绝曦月飞漱diézhàng xiào sù yǎn重岩叠嶂高猿长啸沿泝绝巘bēn yù bì xiāng pù乘奔御风隐天蔽日襄陵瀑布tuān zhǔ jùn素湍绿潭属引凄异峻茂(二)自由诵读,结合注释,进入课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要求读懂课文。
2、自读检测,重点强调以下词语的含义。
略、阙、嶂、曦、湍、潭、绝、漱、峻、涧、属引、沾(三)小组合作,互相译说,质疑解惑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句子的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朗读,欣赏(一)朗读训练1、朗读训练,读准节奏。
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三峡》课堂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诵读课文,赏景色美;2. 反复吟咏,品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滚滚东逝的长江是大自然精心塑造的一条艺术长廊,那么三峡就是这条艺术长廊中开出的绝美奇葩,它迭出的意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高耸的山峦,激发了古今多少诗人画家的情思与灵魂!下面就让我们追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领略三峡的奇绝与壮美。
(出示课件1“题目”)一起来看一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2)先看一看作者郦道元(出示课件3)(二)初读·整体感知师:我们已经对作者有所了解,那让我们走进文本,初读课文,哪位同学们能够起来给大家读读课文(学生起来回答)。
这里老师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字句;2,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4)师: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听出读错的字音,或句子?(找一到两们同学回答即可)师:同学在预习课文时,都整理出了哪些重点的字音、字形,还有字意?(学生回答略)师:大家找的都很好,基本上找出本课的重点内容,这里老师也给大家整理了一下。
(出示课件5)学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把本课读一读,学生散读(略)学生齐读课文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诵读,对本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哪位同学能够分别概括一下每一段都讲了什么?(该处主要是整体感知,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总结)(二)再读·读意境美师:作者写“三峡”,都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出示课件5)学生回答略师:这些景物都有怎样的特点?同学们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下?此时老师注意引导,引导出三峡景物的特点。
注意该处学生说出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出意境美,并做以指导。
参考内容: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春冬: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摇曳多姿秋:悲寂凄凉忧伤,令人伤感第一段大笔勾勒,总写雄峻壮美的山势,体现的是一种"雄壮美。
最新《三峡》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优秀5篇)

最新《三峡》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优秀5篇)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及预习作业。
要求: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预习作业:(见本课“教学文本”中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阙()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绿潭()漱()属引()绝巘()(2)文学常识积累《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选自《》,这是一本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专著。
三峡是指长江中上游湖北、重庆两省市之间的峡峡和峡。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在此建成。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实词3.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二、导入新课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以及长江三峡的风光辑录片,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
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1、教师根据对预习作业抽改的情况,有重点的订正“教学文本”中“课前预习”作业第1、2两题。
(视频展示)2、检查(1)学生朗读、点评。
老师请五位同学朗读文章,比比谁读得好。
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
(重点注意不读错字,不漏字,并把握好节奏)教师总结指导范读课文后全班齐读。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掌握“自、或、虽、以、则”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准确地掌握重要的词语及句子的翻译教学难点对于文章语言特点的揣摩与体味教学方法1.朗读法;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并共识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板书)。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需要完成这几项任务:(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掌握“自、或、虽、以、则”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大家齐声朗读这些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字音及句读1.指名朗读。
下面,哪位同学先来朗读一遍?2.点评并指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3.完成PPT上的字音及句读的练习(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注意下面红色字的读音阙处()曦月()襄陵()沿溯()绝巘()飞漱()属引()沾裳()⏹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夜分。
3. 至于夏水襄陵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6.绝巘多生怪柏7.常有高猿长啸8.故渔者歌曰4.同桌助读。
我们采用同桌助读的方式。
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另一个认真聆听,记录他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
5.学生齐声朗读,巩固效果。
三、翻译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句子。
1.指明要求。
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既掌握了字音及句读,也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
巡视时强调:首先要扎实地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来翻译句子。
2.学生自主翻译句子。
3.检查翻译情况,出示PPT。
让学生翻译并订正。
⏹解释下列斜体词语的含义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2.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三峡》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收录了多篇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本课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
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内容大意,并能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山川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怀。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面对的八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
但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技巧的生疏会使学生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翻译,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提高兴趣。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㈡能力目标: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和描写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第9课(课时1)三峡
《三峡》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面对的八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
但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技巧的生疏会使学生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翻译,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提高兴趣。
《三峡》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阅读教学课。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老师引领同学在较多地亲近文本、亲近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度认识文章描写的对象。
老师的教学意图得到了比较好的实现。
一是教法与学法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离不开基本的朗读和积累,“朗读”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文言字词积累”环节扫清字词障碍,“文本解读”环节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感受。
二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非常具体,十分正确且明确。
本课中教师始终紧扣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教学内容沿着既定的策划、设计和轨道,一以贯之,努力实施教学并争取实施到位。
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自对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来自教者对教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独立研读教材、个性而又科学。
三是整个教学流程十分清晰,也十分连贯。
本课的教授环节十分简单流畅,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峡》教材分析
《三峡》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收录了多篇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本课是郦道元抒写
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
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内容大意,并能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山川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怀。
《三峡》检测题
一、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绝巘多生怪柏:
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二、此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回清倒影:
每至晴初霜旦:
空谷传响:
三、特殊句式
两岸连山:
有时朝发白帝:
四、句子翻译
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文章条理十分清晰,语句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上课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1. 积累文言常识,培养学生语感。
通过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加强对于文章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扎实落实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稳扎稳打。
2. 抓住三峡山、水的特点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引领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去总结景物的特点。
首先,由“峡”字引出山和水,然后引领学生寻找山下山的奇特之处,学生抓住“连、无阙、重、叠、隐蔽”等词感受三峡狭长山高的特点,接下来对于本文重点描写的三峡之水,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去总结夏季三峡之水的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自己总结春冬、秋水的特征,学生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没有具体指导。
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
第二、在品味三峡之水这个教学环节时,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只关注了品析却忽略了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从读中感悟。
第三、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没有及时调动学生情绪,整堂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不多。
《三峡》课标分析
一、设计思想:
《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三峡四季之美,歌颂了祖国大好的河山,它既是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优美的文学篇章。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
民族性则包含
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
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
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㈡能力目标: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和描写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品味三峡的景物特征和描写方法。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受画面美及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三峡》观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