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2)
福师《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二-0006参考答案

33.“大棒加胡萝卜”管理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来的。
答案:错误
34.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答案:正确
35.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
答案:正确
36.高凝聚力、高士气的团体必然有高的生产效率。
答案:错误
37.赫茨伯格认为,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
答案:正确
42.现代企业管理强调,要发展“以科技发展”为中心的现代管理体制。
答案:错误
43.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
答案:正确
44.现代企业管理强调,要发展以科技发展为中心的现代管理体制。
答案:错误
45.“大棒加胡萝卜”的管理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梅约(奥)提出来的。
答案:错误
福师《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二-0006
试卷总分:100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2道试题,共24分)
1.( )、评价要素、情感要素和意向要素是构成任何一种态度的四个基本要素
A.文化要素
B.认知要素
C.社会要素
D.情境要素
答案:B
2.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 )
A.行为方式
B.生活方式
E.焦聚式
答案:ABDE
三、判断题(共26道试题,共52分)
25.“大棒加胡萝卜”管理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梅奥提出来的。
答案:错误
26.态度三阶段说理论认为,态度变化过程经过三个阶段:①服从阶段;②同化阶段;③内化阶段。
答案:正确
27.同步激励理论认为:工作激励力量=∑f(能力×激励)。
答案:错误
28.“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奥鹏吉大21年春季《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二_2.doc

1.()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
A.领导B.激励C.强化D.期望【参考答案】: A2.以下哪个不属于组织构成的无形要素()。
A.共同的目的B.自愿效力C.坚强的信念D.物质条件【参考答案】: D3.()是一种能够提供精神动力、活力、从而形成激励并能够指导或引导行为达到目的的内心状态。
A.需求B.激励C.动机D.期望【参考答案】: C4.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到目前为止所具有的();另一方面含有可造就性或潜力的意思。
A.气质、知识B.技能、技巧C.知识、技能D.知识、态度【参考答案】: C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企业管理中(),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
A.人的特殊性B.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C.人的行为特征【参考答案】: B6.预防挫折的方式是()。
A.消除产生挫折的原因B.改善人群关系C.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调整情绪【参考答案】: ABC7.影响性格发展的生理性因素包括()。
A.年龄B.遗传C.体格D.性别【参考答案】: BCD8.创业心理行为的特征包含()。
A.前瞻性B.创新性C.风险性D.激励性【参考答案】: ABC9.思维认识偏离实际的原因包括()。
A.人类认识能力并不十分精确,人与人之间有理解的偏差B.思想方法绝对化的毛病比较普通、对事物的评价常常持绝对的肯定或否定态度C.不同条件就有不同情况,任何事情都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D.统计规律与个体差异【参考答案】: ABCD10.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A.古典管理B.行为科学C.现代管理【参考答案】: ABC11.()是欲望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
A.需求B.挫折C.缺乏D.期待【参考答案】: CD12.管理学具体内容包括()。
A.管理过程B.管理内容C.管理组织D.管理方法【参考答案】: ABCD13.人的行为改变过程有哪几个层次()?A.知识改变B.态度改变C.个人行为改变D.团体行为改变【参考答案】: ABCD14.职工挫折特征包括()。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5章 动机与激励

动机=效价×期望值×工具性
启示:
1 期望: 是否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2 效价: 绩效奖励是否吸引力
3 工具性: 绩效结果和奖励间是否有 明确必然的联系,这种联 系是否持久、稳定
二、波特-劳勒模型
效价
环境
努力程度
能力 工作绩效
期望值
认识程度
内在奖励 外在奖励
能力和素质
波特-劳勒模型的主体
工作条件
公平感 满足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采用关键事件分析技术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对访谈结 果进行分类后发现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因而于1959年提 出了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
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 基本的薪资待遇 ➢ 工作条件 ➢ 工作稳定性 ➢ 人际关系 ➢ 管理水平 ➢ 公司政策
第二节 工作动机的内容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 洛194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有五种主 要的需要,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呈一个 金字塔形状。
马斯洛把五种需要分为高和低两级: • 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 高级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
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Furnham等(1999 )对人格与工作激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外向型的人更 关注激励因素,期望奖励,而内向型的人则回避惩罚,神经质的人更关注保健因素。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的批评与质疑
理论假定满意度和生产率和工作动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目前该假设是 否成立还存在争议
赫茨伯格的调查只考虑了工作满意度,没有涉及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努力程度 基于归因理论,批评者认为赫茨伯格得出的保健因素主要是外部因素,激励因 素主要是内部因素,因为人们进行归因时容易把功劳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 部环境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6章 情绪与压力

(四)情绪的组织功能
1、情绪与工作记忆 情绪的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工作记忆。
2、情绪与决策 情绪不仅影响对信息选择和加工,还影响认知决策与风格。
3、情绪和创造性
预期结果 (包括预期情绪)
认知评估
四、情绪调节 (一)积极情绪调节 (二)消极情绪调节 (三)情绪调节的手段 1、关注 领导者可以提高自己对团队成员的情感需求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情绪关系的关注度,同时 提高自己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 2、改善 团队领导可以通过对员工灌输积极情绪,来改善团队情绪氛围,进而提升员工工作热情、 团队士气和营造团队和谐的人际关系。 3、奖励 当组织中情绪氛围不佳时,组织中的情绪处理者会主动采取富有建设性的技巧和手段来处 理组织中的有害情绪。
(二)压力的后果
过高的工作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绪、行为和身体。
工作压力对情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压力会导致人们表现出焦虑、压抑、神经质、易激动、 紧张、厌烦沮丧等情绪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焦虑情绪的产生,同时焦虑也是压力产生 的主要心理状态之一。
工作压力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作效率低、缺勤、离职以及决策失误等方面。关于压力与 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它们呈倒U形的关系。
二、情绪的功能
(一)情绪的动机功能
情绪的动机功能又称情绪的调节功能,指情绪对人的活动 起发动、促进和调控的作用。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 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的完成任务。
(二)情绪的信号功能
情绪的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人们可以凭借一定 的表情来传递情绪信息和思想愿望。
(三)情绪的适应功能
北语22秋《管理心理学》作业2-学习答案

北语22秋《管理心理学》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1.领导者的资格与经历也是产生因素
[A.选项]权威
[B.选项]权力
[C.选项]影响力
本题参考选择是:C
2.根据布雷克管理方格图,下列管理方式中对工作抓的最紧的是( )
[A.选项]8.4
[B.选项]3.7
[C.选项]2.8
[D.选项]9.2
本题参考选择是:D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
[A.选项]个体心理
[B.选项]群体心理
[C.选项]组织心理
[D.选项]病理心理
本题参考选择是:D
4.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最佳的管理方式为( )
[A.选项]9.1型管理方式
[B.选项]1.9型管理方式
[C.选项]1.1型管理方式
[D.选项]9.9型管理方式
本题参考选择是:D
5.企业组织要在适应外界变动和变革中追求一种平衡()
[A.选项]绝对
[B.选项]相对
[C.选项]动态
本题参考选择是:C
6.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称为( )
[A.选项]正式群体
[B.选项]参照群体
[C.选项]实属群体
[D.选项]非正式群体
本题参考选择是:C
7.在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中,把研究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称为 ( )。
电子科大20春《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2答案

(单选题)1: 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D: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2: 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
A: 协作
B: 回避
C: 迁就
D: 折衷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3: 群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相互自由沟通,处于平等地位的沟通网络是( )。
A: 轮式沟通
B: 圆圈式沟通
C: 链式沟通
D: 全通道式沟通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4: 如果一个岗位需要能够大胆、开拓、善于创新的管理者,那么你认为他应该是( )质型。
A: 躁郁
B: 抑郁
C: 多血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 多血质
B: 粘液质
C: 胆汁质
D: 抑郁质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早熟”与“晚熟”是( )。
A: 能力的类型差异
B: 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C: 能力的水平差异
D: 能力的质的差异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7: 管理的实质是影响他人为( )目标而工作。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历史发展

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对后代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儒家倡导人本、明德、中庸、修己立人。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讲究法、术、势相 结合,在管理的制度、技巧、权威等方面提出了 不少见解。 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精神是以“道” 为中心,讲求“无为而治”,偏重与对管理的规 律、方式和艺术的探索 。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汉代 董仲舒将儒家学说定为独尊,并将之逐步体系化,成 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尤其是人力 管理思想逐步精细化。从《吕氏春秋》、《淮南子》、 《论衡》,到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以及刘劭的《人 物志》,再到魏晋时期的玄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 家书》等的理论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
1、强调天人合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易传·文言》
2、彰显变易。 《系辞》曰:“一阖一辟谓之变。” 。《周易》作为一个系统, 是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现代管理所谓的动态系统。
3、强调进德修业《易传》反复强调学问思辩、进德修业,挖掘人的德性。为 了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管理者应具有宽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例 如乾卦强调在成为最高管理者之前后要采取的不同决策;坤卦和泰卦说的 是内刚外柔的品行和宽厚远大的胸怀;中孚卦说的是管理者具备的诚信品 格;谦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具备中谦和退让的品德;比卦、同人卦、观卦和 咸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当亲比下民,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有的放矢, 制定相关策略,实现宏大的管理目标等。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 想历史发展
第二章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形成阶段 时期: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开 端,也是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产生和奠基时期。 特征:各种管理心理学的思想百家争鸣,是管理心 理学的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
管理心理学第2章ppt

2.1.3 “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
所谓“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指关于每个人都能在自 己行事的范围内做出决策自主工作,每个人都渴望发 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才能,具有实现自我价值 需要的一种假定说明。
代表人物:马斯洛,阿基里斯和麦格雷戈
2.1.3 “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
主要观点:(1)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要求工作是 人的本能;在适当条件下,人们是愿意工作的,因为 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就象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2.2 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
2.2.1 基于“经济人”人性假设的管理
(1)采用任务型管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在提高生 产率,完成生产任务,对于人的感情和士气的责任, 是次要的。
(2) 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职工们的劳动与服 从,主张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用惩罚来 对付工人的消极怠工行为。
(1) 管理重点的改变。“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 把注意的重点从人的身上转移到工作环境上,重视环 境因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 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 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说,能够充分 地自我实现。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从“自我实现人”的人 性假设出发,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既不是生产的指导者 ,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只是一个采访者。他 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 件,减少或消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2.1.4 “复杂人”人性假设
评析: 先进性:在充分考虑到人性、工作性质、组织情境等
管理过程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后,而提出的一种权变和 发展的观点。沙因的“复杂人”假设无疑更符合人性 的实际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局限性:只强调人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在某种程度上 忽视了人们共性的方面,因而是片面的。此外,“复 杂人”人性假设不能从“人”所处的个体的生产关系 出发去认识人的需要,认识人的工作积极性,因而, 它只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现象,却无法认识“复杂 人性”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义的管理心理学,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组织或活动中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即经济管理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它研究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效率的作用,如人的意识倾向(理想、世界观、信仰、兴趣等)、知识才能、性格脾气、情绪情感对管理效率的影响。
也研究各种管理措施,如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操作合理化、工资奖金制度、升级考核制度等措施,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
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①工场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③“访谈实验”④观察研究——“群体实验”梅奥: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同泰勒的传统科学管理既有区别也有相同点。
相同点表现为:目标一致,两者都追求高的生产率;两者都认为个人与管理者冲突,责任应归于管理者;两者都追求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
不同点表现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2)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人性假设与管理➢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名为惟利人(Rational-Economic),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雪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几点:①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
②因为经济性刺激物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们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
③感情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了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
④组织要控制住人们的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2、“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根据经济人假设而制定的管理策略有下列几种:①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职工们的劳务与服从。
②管理的重点主要摆在高效率的工作效益上,而对人们的感情和士气方面应负的责任是次要的。
③如果人们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组织的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二、“社会人”假设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是指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只有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才能对人有最大的激励作用➢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在组织中的社交动机,如想被自己的同事所接受和喜爱的需要,远比对经济刺激物的需求更为重要。
➢根据社会人假设,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从社会人假设出发,要采取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管理者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在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注意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人的需要。
②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对下属的指导和监控,更应关心他们心理的健康,归属感与地位感。
③管理者要重视班组的存在、因此,在奖励时,不仅考虑个人奖酬,更应考虑集体奖酬。
④管理者的作用,不仅要抓计划、组织与控制,更要充当下级职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将下情(下级的需要与感情)上达。
管理者不是简单的任务下达者,而是给职工创造条件、方便、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设是指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感。
➢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同,即使能力低的人,在他们的其他需求或多或少己获满足之后,也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求意义和任务完成的满足感。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又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组织文化的结构➢组织文化结构是指组织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即组织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
➢第一层,表层文化,又叫实体文化。
这是指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实物文化,即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它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的结构和外表款式、企业职工劳动环境和员工娱乐休息环境,职工的文化设施以及厂容厂貌等。
➢第二层,中层文化,或称制度文化。
是指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传统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
➢第三层,深层文化,或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存,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巾形成的独具本企业持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现代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形成组织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
实体的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构成组织文化的硬件外壳;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企业硬外壳的支撑;而精神文化则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为组织文化的核心。
组织文化的功能1、凝聚功能2、导向功能3、约束功能4、激励功能5、辐射功能6、协调功能组织文化的创建1 优化企业环境——组织文化的外壳2 提高企业产品品位——组织文化的载体3 企业家的培养——组织文化的源头4 重塑企业形象——组织文化的展现5 培育企业精神——组织文化的灵魂6 企业价值观的形成——组织文化的内核7 完善企业制度——组织文化的支架8 员工的选拔与同化——组织文化的维系组织文化的保持保持组织文化的具体方法:(1)雇佣合适的人和解雇不适合的人要控制的东西;(2)管理者(特别是高级管理者)反应关键事件和组织危机的方法;(3)管理和团队角色塑造、教学和训练;(4)定下奖励和惩罚的标准:(5)聘、选择、提升、从组织中开除的标准;(6)组织典礼、仪式和故事。
个体心理与管理➢一、社会知觉与管理➢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在管理中涉及到的大多为社会知觉的问题。
即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其研究范围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社会角色的知觉等。
知觉防御(Perception defense)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忽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二、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指人对于自己所处特定的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
➢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过程包括四个成分: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
➢角色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应该在社会与组织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特定的社会与组织所赋予角色的特定的行为模式而进行的行为。
一个担任商店营业员角色的职工,其在商店内的行为模式是,要有熟练的服务技能,丰富的业务知识,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而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与管理者的角色,其行为模式应该是,要完成多项领导行为与职能,包括群众组织者,群体教育者,群体利益代表者与维护者,信息使用和传播者的角色行为。
➢角色期望是指他人对一个人所应承担角色的希望与寄托。
➢角色评价是指他人对一个人的角色扮演的评论与估价。
影响角色知觉的因素:(1) 对角色认知的影响因素➢一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角色的认知受二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自我评价,二是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社会环境。
(2) 对角色行为的影响因素➢一个人能否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而行动,这受个人对角色认知的程度与自己的个性待征所制约。
在单位里的领导者,对自己所扮演的领导者角色的认知与意识愈深刻,他就能履行领导者的行为模式,承担该承担的领导责任,起到领导者的应有作用。
➢一般来说,不同个性的人,如外向型与内向型的人在履行角色行为时会有不同的表现,甚至会影响角色行为的效果,但是通过角色塑造,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规范可以改变人的个性特征。
(3) 对角色期望的影响因素➢他人对某一人的角色期望受角色职务及平时的了解程度制约。
(4) 对角色评价的影响因素➢他人对另一人角色评价的高低,制约于对该角色的期望与该角色实际上角色行为的差距。
(5)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从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中可见,首先,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是综合角色认知和角色期望,将主观可以与客观需要相结合,寻找明确的自我角色形象。
➢其次,体察客观的角色评价,吸收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并结合角色认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第三,充分检验自己的角色,并根据角色评价确立自己固定的角色行为模式,最终达到角色确认的目的。
个性➢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个性倾向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的基本特征:1. 差异性。
2. 稳定性。
3. 整体性。
4. 独特性。
5. 倾向性。
气质的差异与管理一、气质概述➢气质:是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