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合集下载

浅谈徽派建筑的特色

浅谈徽派建筑的特色

艺超群的装潢艺匠水准。

砖雕运用嵌镶在门头、窗户,在硕大的小古青砖上镌刻着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人、几何文案,富有修饰成果。

木雕在镌刻修饰徽派建筑内及其重要位置,其呈现在梁头上的线刻样式,平盘斗上的荷花墩,屏门隔断、窗子、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周边的望柱子等广泛运用。

种类普遍,多人、花鸟树木、山川等。

主题样式颇多,有民间俗事、神鬼传闻等生活情景。

匠人手艺技术种类之多,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有线刻和镂空雕等。

因其呈现形式和手艺技艺差异的构筑位置而差别。

石雕大多数运用在宗祠、牌楼、及宅邸的院落、池塘、影壁、抱鼓石、石狮等材料上。

形式大多是为祥瑞的龙风、白鹤、山川、
85
2021.03 |
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
中外著名建筑
. 桃花源里人家[M]. 合肥
徽商的“贾而好儒”对徽派建筑的影响研究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6)王顺中.徽派建筑马头墙的文化意蕴浅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03):33-35.作者简介
吴耀(1995—),男,中共党员,汉族,安徽省颍上,艺术硕士,环境艺术设计。

刘琼春,女,中共党员,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唐晔 ,男, 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学位,吉林艺术学院。

86|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黄山、绩溪、歙县、徽州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在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徽派民居、徽派庙宇、徽派园林等。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称和平衡。

徽派建筑常常采用“三间两山”、“四边三间”等规则,建筑物呈现出严密的对称结构。

同时,徽派建筑的屋檐翘角、斗拱、雕花等装饰艺术也十分精湛,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徽派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也十分讲究,常常选用青砖、木材、瓦片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建筑性能,还能为建筑增添古朴的韵味。

在建筑布局上,徽派建筑注重空间的利用和错落有致的布局,使人在建筑中游走时能够感受到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徽派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徽派建筑常常建造在山水之间,利用自然地势和环境条件,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徽派园林则更加注重园林规划和植物配置,通过假山、水池、假山等元素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恬静宁谧的意境。

总的来说,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还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
敬畏和热爱。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安徽徽州民居结构形式

安徽徽州民居结构形式

安徽徽州民居结构形式安徽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

民居建筑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与当地的文化传承、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安徽徽州民居的结构形式。

一、建筑风格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徽州民居以徽派建筑为主要风格。

徽派建筑以“三进四合院”为基础形式,强调结构对称、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徽派建筑在民居中的体现,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也融入了时代的发展。

二、建筑布局徽州民居的建筑布局一般分为三进和四进两种形式。

三进式建筑比较简单,通常由大门、前厅、后厅、庭院和厨房组成。

而四进式建筑则更为复杂,包括正房、厢房、后花园和厨房等多个部分,其中正房通常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三、建筑材料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多为木、砖、石等,其中木材是最常用的材料。

民居的檐口、门窗等部分经常会镶嵌着精美的木雕,以突显其艺术价值。

四、建筑装饰徽州民居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墙面装饰多以壁画、彩画等形式呈现,色彩鲜艳、寓意深刻。

民居的门窗、梁柱等部分也会精心雕琢,体现了徽州人对于建筑美学的追求。

五、建筑功能徽州民居的建筑功能多样。

除了居住之外,还包括商业、文化、宗教等方面。

例如,民居中的庭院可以用来养花种草,也可以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

同时,民居中还常常设有神龛和祭台,以示对宗教信仰的尊重。

六、建筑保护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也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徽州民居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包括对建筑结构和装饰的修缮、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

安徽徽州民居的结构形式不仅是当地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功能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徽派建筑的特点和徽州民居的独特魅力。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标题:徽州建筑调研报告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及挑战,并探讨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一、徽州建筑特点:徽州建筑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民居为主,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筑结构独特:徽派建筑注重布局对称、五进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器物的常用材料是青砖、灰瓦和木材。

房屋采用木石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房屋坚固耐用,并能有效抵御火灾的侵袭。

2. 装饰精美:徽派建筑装饰独特,以雕刻为主。

门、窗、梁、柱、檐等都精细雕刻,花纹繁复而精巧,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空间布局合理:徽派建筑强调空间的使用与私密性。

有前后大院的分割,分为内外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如前院用作迎宾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作居住和家庭祭祀。

二、保护现状及挑战: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保护。

然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建筑物老化:受到环境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物已有几百年历史,损坏严重且亟待修复。

2. 土地利用与开发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徽州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对徽派建筑修复、拆迁以及新建等问题的思考和权衡。

3. 传统手工艺人才匮乏:徽州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人员,但这一人才队伍正逐渐消失,难以传承。

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对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1. 尊重传统:现代建筑可以从徽派建筑中吸取灵感,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徽派建筑充分发挥了当地环境的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实现与当地的和谐共存。

3. 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应注重创新,同时传承和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微州府四级民居材料

微州府四级民居材料

微州府四级民居材料
徽州古民居建筑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石、木,建筑构造是以堂屋为中心,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精品文档,超值下载目录:建筑结构类型一、建筑结构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二、建筑构造小木作瓦作室内材料三、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一、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

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适应性很强。

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word精品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word精品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建筑结构类型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小木作 瓦作室内材料二、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目录:一、建筑结构】、建筑构造亠、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 in)。

檩(I i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济瓜柱下金擦五采莘檐才方檐柱清代七樣硬山大木小式(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i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eng)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mg)和檩(lin)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 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俞氏宗祠剖面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 >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剖面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精品文档,超值下载目录:建筑结构类型一、建筑结构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二、建筑构造小木作瓦作室内材料三、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一、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

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适应性很强。

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目录:建筑结构类型一、建筑结构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二、建筑构造小木作瓦作室内材料三、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注:建议大家用WPS文字软件打开,否则图片会错位)一、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和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1、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2、适应性很强。

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

其次是对不规则建筑平面的适应,这主要得益于穿斗式。

最后,还体现在上下层结构的相对独立。

徽州宅第的楼上和楼下分间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楼上分间立柱点下层无柱支撑,而立于梁上。

这种结构能够允许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下层梁柱的硕材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遵循斗拱制度。

由于两种结构体系都分别用到了斗拱,所以在徽州木构中,既有抬梁式惯用的成组的斗拱,又有穿斗式使用的撑拱和插拱。

二、建筑构造:(一)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1、柱、柱础和櫍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

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梭柱是将柱卷杀成梭形,来源于宋代,明代徽州建筑保留了梭柱。

明代外墙柱子多与外墙脱离,清代边柱角柱半嵌入外墙内。

柱子的高细比约在1:9到1:10,两端略细,中间略粗。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

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

柱础有各种形式,花式丰富。

简单的仅用方形石块,大型住宅用圆形和八角形础石。

复杂的也有由基座、础身。

盆唇三部分组合而成,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花式则是越到清末越繁复。

櫍是一块圆木板,垫在柱脚之下,柱础之上。

櫍的木纹一般与柱身的木纹方向成正交,有利于防阻水分上升。

柱与柱础间通过摩擦阻力固定,因此当櫍开始腐朽时,可以更换,可使柱身不受影响,不致“感染”而腐朽。

后来清代取消了櫍,通常是在柱脚下打一小孔洞来排除湿气。

2、枋、雀替额枋,明清徽州建筑不仅将梁栿加工成月梁,还将阑额等额枋加工成月梁状,月梁的形式几乎在任何一座徽州建筑中都随处可见,十分盛行。

明中叶前,月梁状额枋下刻一新月形长弧线,俗称“剥腮线”,后逐步变短变圆,清代蜕变为圆,也可以由此作为推断建筑年代的佐证。

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有用在柱间的落挂下,则是纯装饰性的。

一般认为,雀替就是宋《营造法式》中的绰幕枋。

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丁头拱演变而来的,后面将详述。

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距。

明代徽州建筑的令拱上多使用替木承托梁枋。

3、梁架徽州建筑的梁架多为彻上露明造,匠师在适当装饰的原则下,把结构与美观融为一体,下面则要论述:(1)蜀柱,为梁上矮柱,又称侏儒柱,用于垫高,使构件达到所需高度。

当其自身的高度小于其宽度时,清代称之为柁墩,宋代木构一般无此构件。

明清徽州木构中,常于蜀柱之下垫一柁墩,并常雕饰成仰莲状,当不用柁墩时,蜀柱下端多收杀成鹰嘴形式,称鹰嘴。

(2)叉手,宋代建筑各榑都用斜杆支撑固定,一般雕刻成奔浪、卷云状,其中支撑脊榑的人字形斜杆称为叉手,其余为托脚。

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常雕刻成奔浪、卷云状。

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

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4、斗拱徽州木构中斗拱残存的唐宋做法,有舒桂林宅中唐氏斗拱、司谏第前廊上昂斗拱等孤例,也多见于各类斜拱。

斜拱始见于辽代建筑,金代使用最多,以后骤然减少,但在徽州明清建筑中,斜拱的使用率并不亚于普通斗拱。

斜拱即指除具有普通斗拱的华拱和昂外,于45度线上另加拱的斗拱。

徽州斜拱分为三类:a.仅在最后一跳加斜拱;b..斜拱安于斜拱上;c.斜拱安在交互拱上。

另外,部分明代古民居有斗栱,清代古民居无斗栱。

徽州建筑斗拱的地域特征:(1)斗拱雕镌化。

明代从官吏到庶民的宅第,都有严格规定,不许庶民用斗拱施色彩,因此徽州建筑常将斗拱加以雕镌来获取突破,但也仅限于局部构件。

(2)斗拱组织网络。

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斗拱,由斗拱重复构成,是斗拱的特殊形态,其装饰效果主要取决于组织网络的秩序,通常用于建筑物的重点部位,如祠堂和戏楼的檐部、藻井等。

其形态主要有:丁头拱网络、藻井斗拱、如意斗拱,其中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无结构作用,如意斗拱是由45度斜拱组织而成。

(3)丁头拱向雀替的演变a.丁头拱,即单层插拱,因形如丁字得名b.丁头拱端部微翘,或做成卷云状,丁头拱基本形态不变c.丁头拱尾部卷云伸长并向拱心旋转,直至填满眼空隙,丁头拱演变成1/4圆d.卷云变成数朵,形态成椭圆形,拱消失,但仍保留升e.丁头拱的升消失,绝大多数清代遗构均属此阶段。

(二)小木作1、栏杆徽州民居上层窗口下常有雕饰精美的一圈栏杆,面临天井,其造型与雕刻手法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普通栏杆的高度与窗口齐平,最初造型与石栏杆相近,后依照木制品的特性而逐渐走向复杂华丽。

弧形栏杆在檐柱间置有座板,栏杆本身向外弯曲,位于檐柱外侧,形式略似靠背,称“吴王美人靠”。

主要用于府第内部,晚清以后,飞来椅也用于临街店铺的外立面。

2、槅扇槅扇俗称“格子门”,是徽州建筑内部进行分隔的主要构件。

它除广泛应用与建筑室内分隔,也用于建筑单体外立面。

明代至清初,徽州建筑中的槅扇尚很简朴,少雕饰,以木格和柳条窗居多,清中叶后,槅扇日趋华丽,雕饰繁复,艺术成就逊于早期。

槅扇的作用有:(1)将建筑分割成如干空间,还能让室与室具有流动感(2)便于采光通风(3)便于观景(4)槅扇典雅的花格与木雕,产生浓厚的装饰效果,是徽州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3、楼梯多设在天井两侧走廊处或堂屋后壁内,位于后者的楼梯通常设一小门,以保证楼上的私密与安全。

受空间制约,楼梯一般都很陡且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下端用石块垫起,以防潮湿。

在靠外墙凌空一面有做栏杆以防失足的,也有在楼梯井装栏杆的。

二楼入口处的楼梯间通常有盖板,可开可合。

(三)瓦作瓦作在民居的施工操作方面包括砌筑墙体、屋面铺作和大门顶的门罩、门楼制作等。

1、马头墙马头墙由三部分组成:墙体;建筑的拔檐、垛板和垛头;马头墙脊。

其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这些座头均属砖雕。

(1)坐吻式“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等级最高,主要见于祠堂、社屋、寺禅。

(2)印斗式“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而得名,因印斗下支撑方式,可分为挑出的“挑斗”与居斗托内的“坐斗”二式。

等级略高于鹊尾式。

(3)鹊尾式“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檐砖做为座头,构造简洁大方,是徽州民居马头墙中最多的一类,等级最低。

2、门楼门楼肇始于驱魔避邪的“符镇”,如将傩舞用的面具放在宅上以镇宅,又如在门上放一面镜子,称之为“照妖镜”,在实用方面,门楼可将墙面流下的雨水引向较远处。

其大门皆为贴墙式大门,其通行做法是在外立面墙上开设石库门式门洞,以门洞为中心贴砌磨砖雕饰的门罩,由于全部砖砌,故出檐甚浅。

门楼按形式可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

(1)门罩式,可分为三种:a.水磨青砖式,在离大门门框上部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脚及装饰b.垂莲式,北方垂花门的变体,以垂莲柱为主要标志c.其他类型,如左右设云拱或上枋脚头(2)牌楼式,即门坊,常见的有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等。

(3)八字门楼,门坊的一种变体,变异点是它在平面上大门内退进少许,加强了门的深度感,因平面成八字而得名。

从构造上看,向内退能防止雨水直接滴在门上。

3、墙体明清的墙体砌筑多数为“斗墙”,墙厚八寸有余,用一种窑烧大号“开砖”,一板一牵砌法,斗内用碎砖和土填实,俗称“灌斗墙”,灌斗有干湿两种,干斗为碎砖瓦砾混干土填实,湿斗则采用红泥土和水调成糊状,一层碎砖碎瓦、一层糊状泥巴灌实。

其砌筑墙体用红泥浆和石灰以1 :1比例调成。

三、建筑材料:(一)室内材料1、地面天井地面都用当地紫青或芝麻花岗岩石板铺砌,较大类型住宅地下用方砖正铺或斜铺,较小住宅也有用墙砖侧铺的,都因防潮之故。

民居底层地面都为“三合土”地面,其做法是二成中粗砂、一成干石灰粉,即二比一的比例,将其拌和均匀,尔后用红泥浆渗入砂灰中翻拌至相应湿度即可。

操作时,先将地面之杂土清除,用陶制缸、罐倒覆放置,间距约三尺,缸、罐之间填鹅卵石,尔后上三合土夯拍压光做假方砖铺地式。

2、楼面明代以楼居为主,楼层地面做工考究,其做法是在木作的楼板上铺一层箬叶( 一种小苦竹之叶,包棕子用),箬层上铺一层中砂、尔后切边成方的方砖,用白灰膏嵌缝筑坐。

底层三合土地面做法主要是防潮,楼板上铺地面方砖之做法能防火。

清代后期使用2层楼板,上下2层楼板中间铺设一层油衫纸,以防楼层灰尘从板缝落到底层,同一层楼板之间以企口互相咬合,上层木楼板起主要承重作用,通常厚50至60mm,下层木楼板厚15mm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