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附件六: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七接口与服务要求

附件七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二〇一三年三月目次1 范围本要求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建设要求系列之接口与服务要求。
本部分要求分两大部分描述平台接口要求,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描述消息的总体结构、接口访问方、接口地址、使用说明。
第二部分:业务接口要求,具体描述每个业务应用服务接口的要求。
也就是每一个业务接口要求套在总体要求内。
只有使用业务接口要求+总体要求才能正常使用信息平台的应用服务来发现,查询,管理资源。
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及要求接入公共信息平台的外部应用的开发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5部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本文<业务接口要求> 引用《GB/T 》中的附录A 目录服务接口;本文<附录A 要求所涉及的结构表>引用《GB/T 》中的附录A 目录服务接口,及引用《GB/T 》中的附录C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属性集本文<附录D QUERY-RPN范例>引用《GB/T 》中的附录F 检索串示例9.3 术语与定义GB/T 19710-2005中规定的与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目录针对拥有共性的数据资源/文件资源进行分类,并且为该分类赋予唯一的资源标识符,该部分分类及分类描述的集合统称为资源目录,简称目录。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七:接口与服务要求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附件七:接口与服务要求(总10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附件七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二〇一三年三月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与定义 (3)4 接口服务概述 (6)4.1 接口服务组成 (6)4.2 接口技术要求 (7)5 总体要求 (8)5.1 消息结构 (8)5.1.1 请求报文范例 (8)5.1.2 响应报文范例 (8)5.2 接口方式 (9)5.3 接口地址 (9)5.4 使用说明 (10)6 业务接口要求 (11)6.1 基础接口要求 (11)6.1.1 目录服务初始化 (11)6.1.2 目录服务终止 (12)6.1.3 认证授权 (13)6.2 发现接口要求 (14)6.2.1 资源目录检索 (14)6.2.2 资源目录检索结果提取 (16)6.3 资源服务接口要求 (17)6.3.1 资源内容检索 (17)6.3.2 资源内容检索结果提取 (19)6.4 管理接口要求 (21)6.4.1 目录资源元数据管理 (21)附录A 要求所涉及的结构表 (25)表A.1 databaseList组成 (25)表A.2 服务功能列表 (25)表A.3 elementSetName结果集属性 (25)表A.4 opResult属性表 (26)表A.5 singleRecord参数表 (26)表A.6 元数据管理类型定义 (26)表A.7 核心元数据属性集 (27)表A.8 关系运算符属性集 (28)表A.9 位置运算符属性集 (29)表A.10 资源自描述Result属性集 (29)附录B QUERY-RES-DATA说明 (33)B.1 dataQuery资源检索申请结构 (35)B.1.1 结构化资源检索申请结构 (35)B.1.2 非结构化资源申请结构 (38)B.2 资源检索结果提取结构 (38)B.2.1 结构化资源singleRecord范例 (39)B.2.1 非结构化资源singleRecord范例 (40)附录C 平台接口要求SCHEMA (43)附录D QUERY-RPN范例 (74)D.1 示例一 (74)D.2 示例二 (75)附录E 资源目录范例 (79)E.1 资源目录要求SCHEMA (79)E.2 结构化资源目录模板 (107)E.3 非结构化资源目录模板 (116)1 范围本要求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建设要求系列之接口与服务要求。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七接口与服务要求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七接口与服务要求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附件七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二〇一三年三月目次1 范围本要求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建设要求系列之接口与服务要求。
本部分要求分两大部分描述平台接口要求,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描述消息的总体结构、接口访问方、接口地址、使用说明。
第二部分:业务接口要求,具体描述每个业务应用服务接口的要求。
也就是每一个业务接口要求套在总体要求内。
只有使用业务接口要求+总体要求才能正常使用信息平台的应用服务来发现,查询,管理资源。
本部分适用于参与公共信息平台设计和研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及要求接入公共信息平台的外部应用的开发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GB/T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5部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本文<业务接口要求> 引用《GB/T 》中的附录A 目录服务接口;本文<附录A 要求所涉及的结构表>引用《GB/T 》中的附录A 目录服务接口,及引用《GB/T 》中的附录C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属性集本文<附录D QUERY-RPN范例>引用《GB/T 》中的附录F 检索串示例9.3 术语与定义GB/T 19710-2005中规定的与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技术架构及功能要求

1 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的必要性1.1 目前城市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现在建设部署并实施应用的各种行业信息化系统及行业物联网应用,普遍具有比较松散、杂乱的运营实体、地域范围、行业领域以及技术体系,形成了众多孤立、分散的信息通信系统,既存在重复建设的浪费,也导致了运营维护的复杂和困难。
智慧城市为了解决这种信息孤岛的状态,更好地实现对应用的共性技术支撑,在城市范围内对各种信息化系统及物联网应用进行了整合、统一,构建出一个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城市运营管理系统。
但是在智慧城市中,既会针对各种行业的智慧城市应用,也需要兼容、整合城市中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和物联网应用,针对这样一些系统来进行整合,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功能实体,对新建的智慧城市应用以及原有的城市信息化系统和物联网系统进行包括数据共享和能力开放在内的资源整合。
1.2 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的必要性针对各类智慧城市应用,需要统一、公共、普适的公共支撑平台来提供相应的数据共享和能力开放等服务。
这样可以保证智慧城市应用不会受到所属行业内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与能力资源共享开放的局限,各种各不相同的应用可以从公共支撑平台获取所需的服务,从而更高效、更灵活地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旨在将信息化系统及物联网应用中孤立存在的数据与能力资源由领域内封闭转变为跨领域开放、由各种自有技术转变为标准化规范,并通过将分散的、小范围的信息化和物联网的数据、能力资源汇聚集成为共性服务资源群,形成统一的共性服务公共支撑体系,为各种智慧城市具体应用的共性需求实现全面支撑。
2 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在智慧城市层次架构中的位置2.1 智慧城市层次架构智慧城市由感知和延伸层、网络和信息设施层、数据和平台层以及应用层组成,如图1所示。
感知和延伸层通过对城市中现场物理实体及其所处环境的信号感知识别、数据采集处理和自动智能控制,实现对城市动态信息的全面获取与控制。
感知和延伸层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节点、网关、延伸网等实体。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详细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目录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建设背景 (1)1.3 建设目标 (2)1.4 建设内容 (2)2. 现状与需求 (4)2.1 现状 (4)2.1.1 某市概况 (4)2.1.2 机构概况 (5)2.1.3 信息化现状 (7)2.2 需求 (16)2.2.1 基层数据获取需求 (16)2.2.2 数据应用需求 (17)3. 总体设计要求 (17)3.1 指导思想 (17)3.2 设计依据 (17)3.3 设计原则 (17)3.4 总体架构 (18)3.5 指标要求 (19)3.5.1 功能指标 (19)3.5.2 技术指标 (20)3.5.3 性能指标 (20)4. 标准规范建设 (20)4.1 已有标准规范 (20)4.2 建设标准规范 (22)4.2.1 总体标准 (22)4.2.2 数据规范 (22)4.2.3 接口规范 (22)4.2.4 运行管理规范 (22)5. 公共基础数据中心建设 (22)5.1 建设依据 (23)5.2 数据库设计要求 (23)5.2.1 人口库设计 (23)5.2.2 法人库设计 (26)5.2.3 建筑物数据库设计 (28)5.2.4 时空信息数据库设计 (28)5.2.5 宏观经济数据库设计 (29)5.2.6 业务专题数据设计 (29)5.3 数据采集要求 (30)5.3.1 系统需求及目标 (30)5.3.2 采集准备 (31)5.3.3 数据采集方式 (31)5.3.4 数据入库要求 (32)6. 公共信息云服务平台建设 (32)6.1 数据交换系统 (32)6.2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36)6.3 共享与服务系统 (36)6.4 专题定制系统 (38)6.5 平台门户 (38)6.6 运维管理系统 (41)7. 智慧应用建设 (43)7.1 “智慧人口”综合服务系统 (43)7.2 “智慧某市”综合治税系统 (46)7.3 规划一张图 (47)7.3.1 规划编制成果管理系统 (48)7.3.2 CAD数据监理入库系统 (51)7.3.3 “一张图”展示应用系统 (53)7.4 三维管线应用 (56)7.4.1 标准建设 (57)7.4.2 管线数据管理系统 (57)7.4.3 地下综合管线三维系统 (62)7.4.4 运维管理系统 (68)7.5 综合镇情系统 (68)7.5.1 城市综合镇情系统前台 (69)7.5.2 城市综合镇情后台配置系统 (70)8. 基础支撑环境建设 (74)8.1 建设依据 (74)8.2 需求分析 (75)8.3 网络方案 (77)8.4 机房基础软硬件支撑 (78)8.4.1 硬件配置 (79)8.4.2 软件配置 (83)8.5 机房综合布线 (86)8.5.1 系统概述 (86)8.5.2 布线必要性 (86)8.5.3 系统设计 (86)8.5.4 区域布线 (87)8.5.5 综合布线走线路由 (87)8.6 机房环境监测系统 (87)8.6.1 工程背景 (87)8.6.2 系统设计原则 (87)8.6.3 环境监控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88)8.6.4 集中监控系统各子系统介绍 (91)8.7 容灾体系建设 (96)8.7.1 灾备系统方案设计 (97)8.7.2 灾备系统集成实施 (98)8.7.3 灾难恢复计划开发 (98)8.7.4 灾难恢复演练 (99)8.7.5 培训及知识转移 (99)8.7.6 灾备系统运维 (100)8.8 供电系统 (100)8.8.1 系统概述 (100)8.8.2 供配电系统设计 (101)8.8.3 机房照明 (102)8.8.4 不间断电源系统 (104)9. 运营管理 (104)9.1 组建运营团队 (104)9.2 制定制度与规范 (105)9.3 实施绩效考核 (105)9.4 开展推广培训 (105)10. 项目管理与进度计划 (106)10.1 项目质量管理 (106)10.2 项目总体进度计划 (106)10.3 项目风险管理 (108)10.3.1 制定风险管理规则,规范风险管理 (108)10.3.2 开发应对措施 (109)10.3.3 制定项目监督制度,明确风险管理岗位与职责 (110)11. 验收要求 (110)11.1 工程验收概述 (110)11.2 验收方案 (110)11.2.1 成立验收组织 (110)11.2.2 验收标准 (111)11.2.3 对乙方要求 (111)11.2.4 系统验收过程 (112)11.2.5 提交成果 (112)12. 售后服务 (114)12.1 售后服务计划 (114)12.1.1 保修期内售后服务 (114)12.1.2 保修期外的售后服务 (114)12.2 售后问题评估 (114)12.2.1 问题的确认和软件错误的修正 (114)12.2.2 小的改进和系统变更 (115)12.2.3 小的改进请求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115)12.3 售后服务范围 (115)12.3.1 电话支持服务 (115)12.3.2 邮件支持服务 (116)12.3.3 在线远程支持服务 (116)12.3.4 定期客户巡访服务 (116)12.3.5 现场紧急服务 (117)12.3.6 长期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117)12.3.7 软件系统的升级 (117)12.3.8 长期咨询服务 (117)12.3.9 对重要活动的支持 (117)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
住建部智慧城市文件(2013年4月)附件六: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附件六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试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二〇一三年四月1范围●本要求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建设要求系列之应用单位接入要求.●本部分给出了应用单位接入所涉及的技术要求及技术管理要求.内容包括:前置环境配置要求、前置环境设置要求、安全技术要求、前置环境技术管理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和管理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要求的条款.凡是注有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1062.1Y2007_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GB21062.2Y2007_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2部分:分布式系统间信息交换技术要求;GB21062。
4Y2007_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4部分:技术管理要求;GB/T 7408-1994 (EQV ISO 8601:1988)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 19488。
1—2004 电子政务数据元素第1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RFC2616-1999 超文本传输协议标准;➢本文〈技术架构〉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一部分总体框架第四章技术总体架构章节内容。
➢本文<系统管理架构>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四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技术管理架构章节、第五章职责章节内容。
➢本文<前置交换模块〉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前置交换子系统章节内容。
➢本文〈交换桥接模块>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交换桥接子系统章节内容.➢本文〈交换传输模块>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交换传输子系统章节内容。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1. 引言1.1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整合、共享和加值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功能,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提供便利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档旨在确定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范围、要求以及实施计划,为相关各方提供指导,确保该平台建设顺利进行。
2. 方案概述2.1 目标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效率,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便利化服务。
2.2 范围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用户接口和应用开发2.3 要求为了实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目标,有以下几个主要要求:- 数据标准化和统一- 数据安全和保护- 运维管理和技术支持- 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2.4 实施计划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基础设施建设- 平台开发和集成- 测试和上线- 运营和维护3. 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3.1 需求收集在该阶段,相关各方将收集和整理各类需求,包括市民需求、企业需求、政府需求等。
3.2 功能规划根据需求分析,确定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和服务内容,并进行功能优先级排序。
3.3 系统架构设计基于功能规划,设计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系统架构,包括前端用户界面、后端数据处理和存储、接口和应用开发等。
4. 基础设施建设4.1 硬件设备建设根据系统架构设计,购置和配置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所需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
4.2 软件环境搭建建立适应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需求的软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等。
5. 平台开发和集成5.1 前端开发根据系统架构设计,进行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前端用户界面的开发,包括界面设计、交互逻辑等。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提升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效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
而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设施之一,承担着汇集、整合、传输和共享各种城市公共信息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探讨。
首先,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全面性和集成性,公共信息平台应能够涵盖城市的各个领域和部门,并整合不同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资源。
其次是互联互通,平台应能够实现与各类传感器、监测设备、数据终端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再次是开放性和共享性,平台要以开放的方式共享数据和信息,促进城市的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先从数据采集着手。
利用边缘计算、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各种公共设施、交通、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数据采集。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器等终端设备进行实时采集和传输。
例如,通过安装在交通信号灯上的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通过社交媒体数据的文字分析,可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意见反馈等。
其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机制。
通过数据仓库、数据库、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技术手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数据应按一定的标准和格式进行组织,以方便后续的数据共享和分析。
同时,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体系。
通过数据处理和挖掘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例如,通过对交通流量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并提供优化交通指导;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及时预警空气污染事件等。
最后,公共信息平台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和利用机制。
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API),使得各个部门和企业能够共享数据和信息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六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应用单位接入要求(试 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二〇一三年三月目次目 次 ............................................................................................................................................... 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与定义................................................................................................................................... 3 4 前置环境....................................................................................................................................... 5 5 系统组成....................................................................................................................................... 6 5.1 前置目录服务 ................................................................................................................... 6 5.2 前置交换服务 ................................................................................................................... 8 5.3 前置环境配置 ................................................................................................................. 10 5.3.1 系统硬件 .............................................................................................................. 10 5.3.2 系统软件 .............................................................................................................. 10 5.3.3 环境配置具体要求 .............................................................................................. 11 5.3.4 其他要求 .............................................................................................................. 12 5.3.5 注意事项 .............................................................................................................. 12 6 前置环境管理............................................................................................................................. 14 6.1 6.2 6.3 6.4 角色 ................................................................................................................................. 14 提供者管理要求 ............................................................................................................. 14 使用者管理要求 ............................................................................................................. 14 管理者管理要求 ............................................................................................................. 14I1 范围 本要求是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建设要求系列之应用单位 接入要求。
本部分给出了应用单位接入所涉及的技术要求及技术管理要求。
内容包 括:前置环境配置要求、前置环境设置要求、安全技术要求、前置环境 技术管理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1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要求的条款。
凡是注有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 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1062.1Y2007_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 1 部分:总体框架; GB21062.2Y2007_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 2 部分:分布式系统间信息交 换技术要求; GB21062.4Y2007_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 4 部分:技术管理要求; GB/T 7408-1994 (EQV ISO 8601:1988)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 时间表示法; GB/T 19488.1-2004 电子政务数据元素 第 1 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 RFC2616-1999 超文本传输协议标准; 本文<技术架构>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 一部分总体框架第四章技术总体架构章节内容。
本文<系统管理架构>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四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技术管理架构章节、第五章职责章节内容。
本文<前置交换模块>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二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前置交换子系统章节内容。
本文<交换桥接模块>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二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交换桥接子系统章节内容。
本文<交换传输模块>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二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交换传输子系统章节内容。
本文<交换管理模块>章节内容引用《GB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二部分技术要求第四章交换管理子系统章节内容2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3 术语与定义GB/T 19710-2005 中规定的与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数据交换管理者 管理信息资源结点的机构。
交换内容提供者提供信息资源交换内容的机构。
交换内容使用者使用信息资源交换内容的机构。
前置环境应用单位接入端系统软硬件及相关网络环境组成的应用单位前置系统的单 元环境。
目录交换按订阅模式进行目录资源数据的交换。
桥接系统业务数据库与共享数据库的桥接器,保持交换数据库与共享数据库的同步。
变更捕捉捕捉数据资源变更情况。
数据转入以固定间隔时间轮询变更登记表,读取其中的记录,并将这些记录以约定 的格式组成 XML 报文,存储到共享库的换出表中。
非结构化数据文件直接通过文件服务传输至交换中心文件服务器,并有中 心分发非结构化数据文件。
数据交换路由以固定时间间隔轮询应用单位换入表,拆解 XML 报文,根据目标库自动分 拣; 非结构化数据文件直接通过文件服务传输至交换中心文件服务器,并有中 心分发非结构化数据文件。
数据转出独立运行的进程,以固定间隔时间轮询交换库中的换入表,读取其中的 XML3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报文,并将数据按定制的格式同步到共享库中; 非结构化数据文件描述信息存储在信息队列中,由各服务器根据队列信息 分别从中心文件服务器获取所需数据文件。
交换管理程序完成数据交换审批流程、 交换监控、 交换调度、 系统管理等功能一套程序, 部署于中心。
Web 服务基于 webservice 的服务接口,采用约定的 XML 作为交易数据接口,分为服 务端服务接口和客户端调用。
访问认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用户认证服务,由托管应用系统的客户端调用,用于验 证用户是否合法。
应用单位接入公共信息平台的机构单位。
主管单位公共信息平台的管理单位。
数据中心公共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用于信息资源的存储。
4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4 前置环境数据中心交换服务器 目录服务中心 目录管理中心 资源管理中心 CA中心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前置环境国土建委房管城管劳动教育公安计生委公积金民政人事残联办公厅环保工商国税食药农业卫生统计地税经合办档案质监.........5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5 系统组成前置系统由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系统软件(数据库、交换中间 件、安全软件、操作系统) 、系统硬件及相关网络环境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