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验检疫 名词解释
动植物检验检疫(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动植物检验检疫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我国:划分疫区和保护区疫区: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未广的情况下,对发生了这一有害生物的地区,为防止其向未发生地区传播扩散,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
保护区:在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已经普遍的情况下,对尚无有此害生物的地区,为了防止其呗污染或被人为传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地区。
疫区的种子,苗木及其他,只限在疫区使用。
情况改变时,应及时撤销“疫区”或取消“保护区”称号。
国际:划分非疫区非疫区:指一个由科学证据证实没有发生某种有害生物,且这种情况由官方维持的地区。
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是指经主管当局认定,某种有害生物发生水平低,并已采取了有效的监督,控制或根除措施的地区。
缓冲区:环绕或与疫区,有疫害生产地,非疫区,无疫害生产地,无疫害生产点邻近的地区,该地区内没有特定的有害生物发生或发生程度很低并由官方控制,同时实施植物检疫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扩散。
植物检疫:为防止人为传播本国或本地区没有发生,或虽发生但分布未广(未达到生态极限)且在政府机构控制中的有害生物,保护本国或本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由法定的政府机构,依法应用科学技术等手段对可以传带这些有害生物的植物及其产品等,采取预防这些有害生物传播的各种措施的综合管理体系。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植物检疫的科学保障。
有害生物:任何对植物,植物产品造成损害的植物,动物,病原物的小种,株系或生物型。
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本国或地区虽有发生,但存在用于于种植的植物上,将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以生物或其他科学,经济学的依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以及限值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评价过程。
有害生物风险管理: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的决策过程。
动植物检验检疫

绪论第一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概念1.动植物检验检疫:指借助于立法和法规对来自疫区的可疑动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应检物品,实行强制性的检查和处理,以防止疫情传播蔓延,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证人体健康的活动。
2.缩写 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3 有害生物定义及其分类指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
有害生物限定的有害生物包括检疫性有害生物、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非限定的有害生物——1)非限定的有害生物:普遍分布的有害生物,它们在植物检疫中没有特殊的重要性,签约方不应对这类有害生物采取植物检疫措施。
2)限定的有害生物:指本国或本地区没有的,或者有但没有广泛分布,即没有达到生态学极限或者正在被官方进行管制的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指一种在供种植的植物上存在,危及这些植物的原定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国和地区要受到限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4.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病。
5.植物:活的植物及其器官,包括种子和种质。
6.植物产品:未经加工的植物产品(包括谷物)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产品本身或在加工它们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的风险。
7.动物: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如畜、禽、兽、蛇等。
8.动物产品: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等。
9.检疫物(限定物):指要求进行检疫措施的任何植物、植物产品、包裹、容器、运输工具、土壤、贮藏地和任何能够隐藏和传播有害生物的微生物、物体和材料,特别是那些涉及国际运输的地方。
第三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特点1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四个基本特征:预防性、法制性、技术性、国际性。
动植物检疫名词解释

动植物检疫名词解释动植物检疫是指针对进出口国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的一系列检查和防控活动,以防止动植物病害、有害生物入侵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以下是动植物检疫中常见的名词解释:1. 动植物检疫:对进出口的动物、植物及其产品进行的检查、监测、认证和防控措施,以保障国内动植物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2. 动植物病害:指影响动、植物生长或引起它们生理功能紊乱的疾病,包括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等。
3. 有害生物:指对农林牧渔业、生态环境或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昆虫、寄生虫、病毒、细菌、真菌等生物。
4. 检疫证书:由动植物检疫机关出具,用于确认进口或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符合检疫要求,具备进出口资格的证明文件。
5. 检疫隔离:对疫源地区、疫源植株或疫源动物进行隔离设施,以防止传播动植物病害或有害生物至无病区或无害区。
6. 检疫审批:对进口或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审查,确认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决定是否允许其进出口的过程。
7. 卫生证书:动物及其副产品的出口证明文件,证明其符合卫生安全标准,可以安全用于人类消费或其他用途。
8. 免疫程序:针对动物进行的一系列预防性接种或治疗措施,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预防疾病传播和控制有害生物。
9. 检疫检验:通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原体、有害生物或其他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情况。
10. 报关手续:进出口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的货物申报、行政审批、税收征收等一系列手续和程序。
在动植物检疫中,需要提供有关动植物检疫证明,以完成报关手续。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植物检疫工作的相关概念和流程。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导言动植物检验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国内动植物安全和保护国民的健康。
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外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传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本文将介绍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什么是动植物检验检疫?动植物检验检疫是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和审批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对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的进出口进行检验、检疫,并对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审批。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动植物的健康和生物安全,防止外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传入。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保护农业生产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农业生产。
外来的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可能对国内的农作物和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动植物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动植物和产品的检验和审批,防止了外来生物的传入,从而维护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保护公共健康动植物检验检疫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公共健康。
一些外来的动植物疾病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对动植物和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和检疫,可以防止这些疾病传播到人类,并确保人们食用的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动植物检验检疫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
一些外来的有害生物可能对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威胁生物多样性。
通过对进出口动植物和产品进行检疫,可以防止这些有害生物进入国内,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的稳定。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方式检验和检疫流程动植物检验检疫分为检验和检疫两个阶段。
检验是指对动植物和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其是否携带有害生物或疾病。
检疫是指对检验合格的动植物和产品进行进出口审批,并在进出口关口进行查验。
这些流程都是根据相关法规和国际标准进行的。
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依据是国内的法律法规和国际间的协议。
在中国,主要的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等。
这些法规规定了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范围、程序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动植物检疫考试1

《动植物检验检疫》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动植物检疫;是指在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或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2.检疫性一类动物疫病;3.动植物检疫法规;是为了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而限制动植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物品的生产、流通或储存、或人员的正常活动,并建立检疫出证体系的官方规定。
4.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输入的法定程序。
5.隔离检疫:是将进出境或国内调运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内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6. 动物疫病;是指危害或可能危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任何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7.有害生物;是指能对人类的利益造成损害的生物,或者应该说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就是有害生物。
8. 检疫性动物疫病;是指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未广并正在进行官方控制的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
9. 植物有害生物;泛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生物,即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的种、株系或生物型。
10.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的行政行为。
包括5种类型(行政检查、行政奖励、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执行)。
11.行政执法监督;是对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进行审查、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对违反法规的行政行为予以惩处,并在此基础上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各方面工作加以正确的合法性指导的活动。
12. A类疫病(List A): 是指超越国界、具有非常严重而快速的传播潜力,引起严重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13.B类疫病(List B):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具有影响,并在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影响的传染病。
动植物检验检疫 整理

包括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和减损措施。
8.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评价生物学或其他科学、经济学证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应予限制以及限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过程9.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标准程序:㈠起始㈡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适当的保护水平(ALOP)风险评估三个步骤:1)有害生物分类,2)评估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3)评估潜在的经济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㈢有害生物风险管理1、风险水平及其可接受性2、确定和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案10.有害风险分析的方法:1、定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其结果用风险的高、中、低等指标来描述。
一般以专家经验及模糊判断为主,是目前世界各国进行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主要方式。
2、定量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其结果用风险发生的概率估计来表示,是未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发展的方向,11.转基因生物:又称为基因修饰生物体CMO,是采用基因工程将外源基因(从各种生物中分离或人工合成)转移到原来不具有这种基因的生物体内,使之有效表达并遗传,由此获得的基因改良生物12.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环境安全性。
13.基因流:又称基因漂流,指转基因生物的商业化生产造成大规模环境释放,可能使传入的外源基因流向其近缘植物,造成遗传物质的转移。
其造成的转基因杂交影响可称为“基因污染”14.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的原则1)实质等同原则2)个案分析原则3)逐步完善原则15.转寄因生物环境风险分析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2)熟悉性3)逐步评估4)个案评估5)实质等同性第九章植物检疫法规1.植物检疫法规分类:按权利机构分,可分为国际性、国家性和地方性;按内容分,可分为综合性法规和单项法规2.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SPS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CBD《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章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1.国内植物检疫行政措施主要包括:禁止性措施,防疫消毒措施,强制性检疫处理措施和紧急防治措施2.疫区:是指在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未广的情况下,对发生了这一有害生物的地区,为了防止其向未发生地区传播扩散,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1. 概述动植物检验检疫是指对进出口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以保障国家的农业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
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携带者有可能携带有害生物,如病原体、有害昆虫等,因此需要进行检验检疫,防止这些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2.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动植物检验检疫对于国家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民的食品安全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个理由:2.1 预防疫病传入动植物可能携带病原体,如果没有进行检验检疫,这些病原体有可能传入到本国的动植物群体中。
这会导致动植物疫病的爆发,给本国的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2.2 维护健康的动植物资源动植物资源对于国家的农业、医药、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很重要。
检验检疫可以防止有害生物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保护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2.3 保障食品安全动植物及其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来源之一。
进行检验检疫可以确保进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3.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内容和方式动植物检验检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检验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需要进行检验,以确定是否携带有害生物。
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外观检查、生物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
3.2 检疫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需要进行检疫,以排除有害生物。
常见的检疫措施包括隔离、灭螺、处理病死动植物等。
3.3 监控与预警监控害虫、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3.4 咨询和宣传教育向公众提供有关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公众的意识和理解。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方式主要包括现场检验检疫、实验室检验检疫和边境检验检疫等。
4. 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主要受到《动植物检疫法》的规范,该法律法规明确了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程序和要求。
此外,还有其他相关法规和部门标准对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动植物检疫

动植物检疫一、名词解释:1、隔离:是一种预防危险性人类疾病传播、扩散的有效方法。
2、有害生物(Pest):指对人类的利益造成损害的生物,或者说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
3、动物疫病: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统称。
4、传染病: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5、动植物检疫:为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或)扩散,或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6、现场检验:是检疫人员在现场环境中对输入或输出的应检物进行检查和抽样,并初步确认是否符合相关检疫要求的法定程序。
7、菌瘿(虫瘿):指由细菌及其他真菌寄生(线虫)所引起的植物体一部分异常发达而形成的畸形器官或异常组织,是瘿瘤的一种。
8、鉴别寄主:对特定病原物有特殊反应或表现特定症状的植物。
9、预检:动植物及产品出入境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地进行的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10、隔离检疫:在由动植物检疫机关指定的隔离场所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对有关检疫物实施检疫的过程。
11、动物检疫:为了预防、控制动物疫病,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扩散和流行,保护养殖业发展和人体健康,由法定的机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标准和方法,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12、动物检疫的对象:指动物检疫中政府规定的动物疫病。
13、动物产地检疫:指对离开饲养地之前的动物所进行的检疫,一般由乡(镇)畜牧兽医站具体负责。
14、无害化处理:是指用化学、物理及其他方法消除染疫动物、动物产品病害因子的强制措施。
15、急宰:是指屠宰动物宰前检疫确认为患无碍肉食卫生的一般性疾病或某些传染病并有死亡危险时,进行的紧急屠宰。
16、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发生,或虽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检疫:一般是指出入境检验检疫的简称,包含了商品检验、动物检疫、植物检疫和卫生检疫。
检疫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是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未广并正在进行官方控制的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
动植物检疫:旨在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检疫性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或)扩散,或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目的①防止危险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及扩散②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③促进国际及国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中国动植物检疫法规包括两个类别(一)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规:《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2;《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1997;与《动植物检疫法》相关的法规《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海关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相关名录《中…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名录、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二)中国国内动植物检疫主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检疫许可:是检疫机构根据货主或者是代理人的申请,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检疫物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包括:一般检疫物,禁止进境检疫物,过境检疫物。
主要作用:(1)避免盲目进境,减少经济损失(2)提出检疫要求,加强预防传入(3)依据贸易合同,进行合理索赔检疫处理:是检疫机关根据检验、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关规定,采用一定的方式对检疫物实施处理的法定程序。
包括除害处理、销毁处理和退回等。
除害处理:是检疫处理的方式之一。
常用方法有消毒、熏蒸处理、辐照处理、冷热处理等。
风险分析的作用1)预知外来风险,进一步保护农业生产安全2)遵守国际规则,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3)强调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检疫工作水平三要素:风险评估、管理、交流。
PRA 主要步骤:(一)起始阶段:1.检疫性有害生物可能传入和扩散的传播途径开始分析2.从查明有害生物开始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3. 从审查或修改政策开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结论:应已查明有害生物本身是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或者是与某个传播途径有关的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否则PRA应该停止(二)有害生物风险评估:1.有害生物是否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定义中的地理和管理标准2. 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地区定殖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则停止。
3. 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地区扩散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则停止。
4. 、有害生物的潜在经济重要性。
如果没有,则停止。
5.有害生物传入的潜能。
如果没有,则停止。
(三)风险管理阶段:1. 形成备选方案清单2. 选择备选方案,须考虑的因素3. 实施后监测和评价其有效性产地检疫: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在国内省(地)间或省(地)内进行调运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预检: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出入境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共同点:都是针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重要检疫措施,用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从原产地向外传播和扩散。
区别:主管部门不同;针对的原产地不同;针对的疫情不同产作用1) 便于发现疫情,结果更为准确2) 简化检疫手续,加快商品流通3)保护货主利益,避免更大损失。
检疫监管:是检疫机关对进出境或过境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以及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疫情实行监督管理的一种检疫措施。
进出境一类动物疫病:是指具有非常快速的传播潜力,能引起严重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明显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国内检疫性动物疫病《中…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一类动物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的疾病三类动物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疾病。
口蹄疫、猪瘟、非洲猪瘟、猪水疱病、牛瘟、小反刍兽病、蓝舌病、痒病、牛海绵状脑病、非洲马瘟、禽流感、新城疫、鸭瘟、牛肺疫、牛结节症。
非管制性有害生物:是指那些没有被官方采取检疫手段进行控制的植物有害生物。
管制性有害生物:是指那些正在被官方采取检疫手段进行控制的有害生物,包括检疫性有害生物和管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管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指的是危及种植用植物的预定用途并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国家或地区正在受到控制的非检疫性植物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