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验检疫(名词解释)
动植物检验检疫 名词解释

检验检疫:一般是指出入境检验检疫的简称,包含了商品检验、动物检疫、植物检疫和卫生检疫。
检疫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是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未广并正在进行官方控制的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
动植物检疫:旨在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检疫性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或)扩散,或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目的①防止危险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及扩散②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③促进国际及国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中国动植物检疫法规包括两个类别(一)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规:《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2;《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1997;与《动植物检疫法》相关的法规《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海关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相关名录《中…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名录、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二)中国国内动植物检疫主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检疫许可:是检疫机构根据货主或者是代理人的申请,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检疫物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包括:一般检疫物,禁止进境检疫物,过境检疫物。
主要作用:(1)避免盲目进境,减少经济损失(2)提出检疫要求,加强预防传入(3)依据贸易合同,进行合理索赔检疫处理:是检疫机关根据检验、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关规定,采用一定的方式对检疫物实施处理的法定程序。
包括除害处理、销毁处理和退回等。
除害处理:是检疫处理的方式之一。
常用方法有消毒、熏蒸处理、辐照处理、冷热处理等。
风险分析的作用1)预知外来风险,进一步保护农业生产安全2)遵守国际规则,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3)强调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检疫工作水平三要素:风险评估、管理、交流。
PRA 主要步骤:(一)起始阶段:1.检疫性有害生物可能传入和扩散的传播途径开始分析2.从查明有害生物开始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3. 从审查或修改政策开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结论:应已查明有害生物本身是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或者是与某个传播途径有关的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否则PRA应该停止(二)有害生物风险评估:1.有害生物是否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定义中的地理和管理标准2. 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地区定殖的可能性。
动植物检验检疫复习题

动植物检验检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动植物检验检疫:以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采用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预防检疫性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传入国境以及在本国内传播的活动。
2.检疫性植物有害生物:对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未广并正在进行官方控制的植物有害生物。
3.有害生物:指对人类的利益造成损害的生物,或者说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
4.动物疫病:危害或可能危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任何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病。
5.检疫许可:也称检疫审批,是指在调运、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引进禁止进境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审查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6.动物产品: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水产品、乳制品、蛋类等。
7.植物产品: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食用、医用、加工材料。
8.转基因食品:将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基因从细胞中取出并插入另外的生物细胞中去,以获得某些有利特性的新生物,由这些生物制成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就是转基因食品。
9.菌落总数:10.产地检疫: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在国内省(地)间或省(地)内进行调运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11.A类疫病:12.B类疫病:13.检疫申报:也称报检,是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14.检疫处理:是检疫机关根据检验、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关规定,采用一定的方式对检疫物实施处理的方法程序。
15.人兽共患传染病:指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16.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指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疾病。
17.病毒:18.宰前检疫:19.宰后检验:20.肉的僵直:21.肉的自溶:22.肉的腐败:23.罐头商业无菌:二、填空题:1.检疫来源于意大利语“ quarantina”本意为“四十天”。
动植物检验检疫

绪论第一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概念1.动植物检验检疫:指借助于立法和法规对来自疫区的可疑动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应检物品,实行强制性的检查和处理,以防止疫情传播蔓延,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证人体健康的活动。
2.缩写 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3 有害生物定义及其分类指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
有害生物限定的有害生物包括检疫性有害生物、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非限定的有害生物——1)非限定的有害生物:普遍分布的有害生物,它们在植物检疫中没有特殊的重要性,签约方不应对这类有害生物采取植物检疫措施。
2)限定的有害生物:指本国或本地区没有的,或者有但没有广泛分布,即没有达到生态学极限或者正在被官方进行管制的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指一种在供种植的植物上存在,危及这些植物的原定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国和地区要受到限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4.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病。
5.植物:活的植物及其器官,包括种子和种质。
6.植物产品:未经加工的植物产品(包括谷物)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产品本身或在加工它们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的风险。
7.动物: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如畜、禽、兽、蛇等。
8.动物产品: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等。
9.检疫物(限定物):指要求进行检疫措施的任何植物、植物产品、包裹、容器、运输工具、土壤、贮藏地和任何能够隐藏和传播有害生物的微生物、物体和材料,特别是那些涉及国际运输的地方。
第三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特点1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四个基本特征:预防性、法制性、技术性、国际性。
检疫名词解释

检疫名词解释检疫是指对生物、物理环境、人员通行及运输物品的检查,以防止和消除传染病和灾害,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检疫是由国家机关设立的检疫机构,采用指定的检疫程序和技术干预来实施的一项政府管制行为。
检疫名词包括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动物检疫、健康检疫、货物检疫、口岸检疫等等。
1、卫生检疫:卫生检疫是为了防止和消除传染病,维护公众卫生安全,由国家机关设立的检疫机构,采用一定的检疫程序及技术措施来实施的政府管制行为。
例如:华盛顿协定、国际卫生条例、世界血清局管理的传染病检疫等。
2、动植物检疫:动植物检疫是指以防止、控制传染病等为目的,采取检疫措施和技术控制,对人类、动物、植物等生物进行检查、检验和治疗,以杜绝病原体传播和发生疫情的行为。
3、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指对植物、植物病害、植物病原体的监测、诊断、治疗、防治和控制,以防止植物病害和病原体的传播,建立安全的生态环境,维护植物资源的安全。
4、动物检疫:动物检疫是为了防止动物疾病的传播和疫情的发生,对动物进行检疫,采取一定的检疫措施和技术控制,以确保动物安全。
5、健康检疫:健康检疫是为了防止、控制传染病等疾病,采取检疫措施和技术控制,对有关人员进行检查、检验和治疗的行为。
健康检疫可以利用门诊和体检的方法,进行人体的病毒、细菌、寄生虫性疾病的检查,以及对人体的免疫状态的检查。
6、货物检疫:货物检疫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检验检疫,以防止进口货物中所含检疫物质造成动物、植物健康安全。
货物检疫包括蔬菜、水果、粮油、肉类、水产品、种子和种苗等植物产品、宠物、动物产品、盆栽种植材料等。
7、口岸检疫:口岸检疫是为了防止跨境传染病的传入,采取一定的检疫措施和技术控制,对入境的人员、货物进行检查、检验和处置的行为。
口岸检疫包括人员检疫、植物检疫、动物检疫、货物检疫、水果检疫、宠物检疫等。
总之,检疫是一项政府管制行为,通过检疫机构采取一定的检疫程序和技术控制,对人员、动物、植物等生物进行检查、检验和治疗,以杜绝传染病的传播和发生疫情。
动植物检疫检验学全部重点完整版概要

第-章绪论一、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概念"动物丹是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如畜、禽、昌、蛇、龟、鱼、虾、蟹、贝、蚕和蜂等。
"动物产品丹是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动物水产品、奶制品、蛋类、血液、精液、胚胎、骨、蹄和角等。
"植物丹是指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及其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等。
"植物产品丹是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如粮食、豆、棉花、油、麻、烟草、子仁、干果、鲜果、蔬菜、生药材、木材和饲料等。
二、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7.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三、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2.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4.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1. 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使其免受国际上重大疫情灾害的影响:2. 维护国家经济权益与安全,促进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
3. 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第二章动物、动物产晶检疫审批一、动钧、动物产品检疫审批的目的1. 对于输入或通过中国境内运输的检疫物防止危险性动物传染病传入我国:2. 让进口单位在进口前了解我国的检疫要求,在对外谈判中做到心中有数,在签订合同时将我国的检疫要求列入合同,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进口单位可以依据合同提出索赔,避免损失:3. 检验检疫机关根据事先己掌握的输出国或地区疫情,决定是否同意输入或过境。
二、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审批的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
2. 中国与输出国签订的双边检疫协定(含协议、备忘录、条款)。
3. 输出国家或地区的动物疫情情况。
根据国际兽医局(OIE) 的报告、我国驻外使馆的通知及派出昌医官的汇报,随时掌握着国外的疫情情况。
动植物检疫名词解释

动植物检疫名词解释动植物检疫是指针对进出口国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的一系列检查和防控活动,以防止动植物病害、有害生物入侵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以下是动植物检疫中常见的名词解释:1. 动植物检疫:对进出口的动物、植物及其产品进行的检查、监测、认证和防控措施,以保障国内动植物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2. 动植物病害:指影响动、植物生长或引起它们生理功能紊乱的疾病,包括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等。
3. 有害生物:指对农林牧渔业、生态环境或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昆虫、寄生虫、病毒、细菌、真菌等生物。
4. 检疫证书:由动植物检疫机关出具,用于确认进口或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符合检疫要求,具备进出口资格的证明文件。
5. 检疫隔离:对疫源地区、疫源植株或疫源动物进行隔离设施,以防止传播动植物病害或有害生物至无病区或无害区。
6. 检疫审批:对进口或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审查,确认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决定是否允许其进出口的过程。
7. 卫生证书:动物及其副产品的出口证明文件,证明其符合卫生安全标准,可以安全用于人类消费或其他用途。
8. 免疫程序:针对动物进行的一系列预防性接种或治疗措施,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预防疾病传播和控制有害生物。
9. 检疫检验:通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原体、有害生物或其他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情况。
10. 报关手续:进出口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的货物申报、行政审批、税收征收等一系列手续和程序。
在动植物检疫中,需要提供有关动植物检疫证明,以完成报关手续。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植物检疫工作的相关概念和流程。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导言动植物检验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国内动植物安全和保护国民的健康。
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外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传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本文将介绍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什么是动植物检验检疫?动植物检验检疫是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和审批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对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的进出口进行检验、检疫,并对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审批。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动植物的健康和生物安全,防止外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传入。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保护农业生产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农业生产。
外来的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可能对国内的农作物和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动植物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动植物和产品的检验和审批,防止了外来生物的传入,从而维护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保护公共健康动植物检验检疫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公共健康。
一些外来的动植物疾病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对动植物和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和检疫,可以防止这些疾病传播到人类,并确保人们食用的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动植物检验检疫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
一些外来的有害生物可能对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威胁生物多样性。
通过对进出口动植物和产品进行检疫,可以防止这些有害生物进入国内,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的稳定。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方式检验和检疫流程动植物检验检疫分为检验和检疫两个阶段。
检验是指对动植物和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其是否携带有害生物或疾病。
检疫是指对检验合格的动植物和产品进行进出口审批,并在进出口关口进行查验。
这些流程都是根据相关法规和国际标准进行的。
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依据是国内的法律法规和国际间的协议。
在中国,主要的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等。
这些法规规定了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范围、程序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动植物检疫考试1

《动植物检验检疫》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动植物检疫;是指在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或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2.检疫性一类动物疫病;3.动植物检疫法规;是为了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而限制动植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物品的生产、流通或储存、或人员的正常活动,并建立检疫出证体系的官方规定。
4.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输入的法定程序。
5.隔离检疫:是将进出境或国内调运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内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6. 动物疫病;是指危害或可能危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任何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7.有害生物;是指能对人类的利益造成损害的生物,或者应该说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就是有害生物。
8. 检疫性动物疫病;是指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未广并正在进行官方控制的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
9. 植物有害生物;泛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生物,即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的种、株系或生物型。
10.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的行政行为。
包括5种类型(行政检查、行政奖励、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执行)。
11.行政执法监督;是对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进行审查、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对违反法规的行政行为予以惩处,并在此基础上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各方面工作加以正确的合法性指导的活动。
12. A类疫病(List A): 是指超越国界、具有非常严重而快速的传播潜力,引起严重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13.B类疫病(List B):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具有影响,并在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影响的传染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动植物检验检疫
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
我国:划分疫区和保护区
疫区: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未广的情况下,对发生了这一有害生物的地区,为防止其向未发生地区传播扩散,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
保护区:在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已经普遍的情况下,对尚无有此害生物的地区,为了防止其呗污染或被人为传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地区。
疫区的种子,苗木及其他,只限在疫区使用。
情况改变时,应及时撤销“疫区”或取消“保护区”称号。
国际:划分非疫区
非疫区:指一个由科学证据证实没有发生某种有害生物,且这种情况由官方维持的地区。
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是指经主管当局认定,某种有害生物发生水平低,并已采取了有效的监督,控制或根除措施的地区。
缓冲区:环绕或与疫区,有疫害生产地,非疫区,无疫害生产地,无疫害生产点邻近的地区,该地区内没有特定的有害生物发生或发生程度很低并由官方控制,同时实施植物检疫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扩散。
植物检疫:为防止人为传播本国或本地区没有发生,或虽发生但分布未广(未达到生态极限)且在政府机构控制中的有害生物,保护本国或本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由法定的政府机构,依法应用科学技术等手段对可以传带这些有害生物的植物及其产品等,采取预防这些有害生物传播的各种措施的综合管理体系。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植物检疫的科学保障。
有害生物:任何对植物,植物产品造成损害的植物,动物,病原物的小种,株系或生物型。
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本国或地区虽有发生,但存在用于于种植的植物上,将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以生物或其他科学,经济学的依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以及限值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评价过程。
有害生物风险管理: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的决策过程。
风险识别
风险估算
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1.风险回避2.风险防止:预防,保护,减损措置)有害生物风险评估:IPPC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义为:对受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的经济重要性(经济重要性标准),但尚未在本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地域标准)并进行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管理标准),先确定目标有害生物是否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其风险,最后得出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则才需措施是否可以降低风险的结论。
超过了国家所确定的适当的保护水平不能接受则采取措施是否可以降低风险的结论。
超过了国家所确定的适当的保护水平(ALOP)的风险是不可接受的风险,必须制定和采用风险管理措施。
这一阶段分成互相关联的3个步骤:有害生物分类,评估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评估潜在的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