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引言:石质边坡是指由石头构成的山体边坡,其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石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效果。

一、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引入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来加固边坡,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风蚀能力。

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抗冲蚀能力;土壤是边坡的基础,通过合理选择土壤材料和进行土壤改良,可以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二、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方法1. 植物引入法:选择适应山地环境的植物,如灌木、草本植物等,进行人工种植或直接播种。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具有强大根系和较强抗风蚀能力的植物,以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蚀能力。

2. 微生物修复法: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强土壤的肥力和抗风蚀能力。

常用的微生物菌剂有固氮菌、磷解菌、有机物分解菌等。

3. 土壤改良法:对边坡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有掺入适量的黏土、添加水泥等。

4. 水土保持措施:采用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沟槽、防护网等,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边坡的稳定性。

三、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效果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风蚀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通过植物的根系增加土壤的抗剪强度,微生物的作用改善土壤环境,土壤改良使土壤更具粘结力,水土保持措施减缓水流速度,都可以有效地保护石质边坡。

四、结论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植物、增加微生物数量、进行土壤改良和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风蚀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确保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

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

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

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的快速生态恢复技术作者:生态研究中心转贴自:公路环发点击数:391德国早在1919年就修建了高速公路的雏形;而美国的高速公路最多,到1983年已建成83956km的高速公路。

我国在1988年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2.52万km,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高速公路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一项现代化建设工程,每年形成的边坡面积达2-3亿m2,其中,石质边坡的面积约为1000-1500万m2;这些石质边坡大多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仅广东省每年就有100万m2以上的石质边坡急待治理。

裸露石质边坡缺土、缺水、缺肥等植物的生存条件,因此,石质边坡的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的一大技术难点。

1、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及国内外研究进展1.1喷混植生技术及其特点喷混植生技术是当前工程创伤的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的最新模式,是岩石边坡工程防护与生态绿化并重的新技术,能使植物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覆盖。

该技术利用锚杆加固铁丝网技术,运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有机核心料、粘结剂、植物种子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面上,形成近10cm厚度的具有大小孔隙的硬化体。

喷混植生技术的主要特点大致有:1)适合地质条件恶劣的岩石坡面喷混植生技术采用镀锌铁丝网和钢杆锚固,抗拉力强度大,可有效地防止崩塌和碎石掉落,确保山体和道路长治久安。

该方法适用于恶劣环境的岩石边坡,如砾石层、软岩、破碎层及较硬的基岩石等。

2)抗侵蚀性和抗水土流失粘结剂的胶结作用是喷混基质与岩面粘结,并使喷混基质硬化,从而避免雨水等对种植基质造成冲刷侵蚀。

不仅喷混基材有很强的抗侵蚀性能,在灌草植被与基材的共同作用下,基材的抗侵蚀性又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3)保障植被快速成型及生态稳定性以客土为主的喷混基层的厚度为10cm,能确保植物安全生长的极限需求。

石质边坡上喷混植生后,60天能全面覆盖,1年灌草立体生态成型。

护坡植物的生态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有:能拦截的雨水冲击,减少滴溅能量;通过吸收和蒸腾作用降低土体孔隙水压力;根系深扎交错能增加土体内聚力,提高建植层土体的凝聚强度。

边坡生态治理方法

边坡生态治理方法

边坡生态治理方法
边坡生态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边坡进行保护、修复和优化,使其能够维持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边坡生态治理方法及其拓展:
1. 植被覆盖:植被是边坡生态治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边坡上种植各种植被,如树木、草本植物等,可以覆盖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
改善水文条件,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实现边坡的生态治理和保护。

此外,植被还可以提供氧气、养分、庇护等多种服务,对于改善边坡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2. 岩石防护:针对陡峭的边坡,可以采用岩石防护技术,通过在岩石表面覆
盖植被、安装防护网等方式,防止岩石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从而保护边坡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3. 生态控制:通过建立生态控制措施,如设置生态标志、监测生态状况等,
对边坡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控制某些有害物种的生长和繁殖,减少其对边
坡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实现边坡的生态治理和保护。

4. 景观规划:通过对边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提高边
坡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增加人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促进边坡生态治理和旅
游业的发展。

5. 资源化利用:在边坡上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种植水果、蔬菜等,实现边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等。

边坡生态治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边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方法,实现边坡的生态治理和保护。

高速公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高速公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2009年12期(总第60期)作者简介:魏帮庆(1977-),男,甘肃靖远人,工程师,从事公路绿化设计与工程施工管理。

1概述宝天高速公路全长91.1km ,其中桥隧里程约占53.2%,上、下边坡坡比在1∶0.5~1∶1.5之间,全线经过秦岭山脉甘肃境内的小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资源丰富。

试验段K84+200~+500位于宝天路西段甘肃省天水境内,本段挖方边坡土质主要为红砂岩和未风化的红土母质。

坡比一级为1∶0.75,2~3级为1∶1。

试验段K84+200~+500地处甘肃省东部天水市境内,地貌为山岭区,海拔高度在1000~2000m 之间,年平均降水量574mm 。

年均日照2100h ,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秋多连阴雨。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

周边植被资源以乔木、灌木、草本混生为主,主要草灌有野生沙棘、冰草、披肩草等禾本科草类、紫穗槐、胡枝子、野蔷薇、丁香、荆条以及黄栌等。

乔木有刺槐、刺柏、侧柏、梨树、旱柳、国槐、臭椿等。

2工程项目难度分析本段边坡大致有以下三个类型:红壤土质拱形防护、红壤土石混合型拱形防护、无防护型红壤土质边坡。

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边坡坡度大,坡度为1∶0.75~1∶0.5,有些地段坡度甚至为1∶0.3,坡长达20m 以上,施工难度和养护难度很大;边坡原有土壤以红砂岩质土壤为主,稳定性较差;同时植物生长困难,生态植被恢复的难度很大。

2.1红壤土质拱形防护边坡由于该种边坡回填土为红壤、黄壤、砖红壤,为铁铝性土壤。

该土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化学风化过程强烈,剖面深厚,土壤肥力低:即所谓酸、粘、瘦、蚀等不良的物理性状与化学性状,与气候生产力不协调,因此,必须重视铁铝土的利用与改良在保证边坡和原有拱形工程防护及稳定的基础上,保证喷播厚度和植被恢复效果。

采石场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

采石场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

采石场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作者:宫彦章郑卫国张转转来源:《现代园艺》2016年第07期摘要:随着石场开采的不断深入,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采石场生态恢复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势在必行。

本文就国内外采石场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领域,详细介绍了挂铁丝网客土喷播绿化技术、板槽式绿化技术、格子梁法、挂网式爬藤植物护坡技术、平台种植法、燕槽法、景观再造法、等高绿篱梗坡面绿化防护技术等技术。

关键词:采石场;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对石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采石场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采石场的大量开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开山和堆砌活动形成对采石场的过度破坏,造成山体缺损,破坏了地表原有的植被覆盖层,形成裸露的岩体,原有植被的丧失,不仅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也使边坡的稳定性受到威胁,由于没有挡土墙等防护措施,造成了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河道堵塞等生态问题,从而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并且严重危及基础设施的安全,而新的生态系统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留下“马赛克”斑痕,景象荒凉,形成了视觉景观上的污染,因此,对采石场治理工作亟待解决。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即使在植被完全破坏的情况下,生态系统都有可能修复。

但是,由于采石场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其受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很难实现,或说实现过程漫长,自然条件下采石场的土壤修复往往要花费数十年以上的时间。

因此,通过采取人工生态修复措施,来加快废弃地植被的生态修复是采石场治理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内外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挂铁丝网客土喷播绿化技术挂网喷播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生态护坡形式。

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将石壁表面整平,然后将各种织物的网(如土工网、麻网、铁丝网等),固定到石壁上(可以按一定的间距,在石壁上锚钉或用砼固定),再向网内喷一定厚度的植物生长基材。

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

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

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背景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岩石边坡的施工越来越普及。

然而,岩石边坡建设所引起的土地破坏、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已成为了制约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岩石边坡的稳定性,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应运而生。

技术原理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主要是在岩石边坡表面进行绿化、保护和修复的一种手段。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植物覆盖:适当的面积种植草本和蔬菜等植物,可有效保护岩石边坡,增加土壤稳定性和水土保持能力。

2.土壤修复:使用生物土壤修复剂或钙粉等物质,通过增加土壤肥力和结构,改变岩石边坡表面的物理性质,使之更加适合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3.空气净化:在较为污染的地区,可进行空气净化的措施,比如在岩石边坡表面上设置空气净化设备,减少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技术应用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已在很多高速公路工程中得到应用。

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制定不同的生态恢复方案。

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1.确定岩石边坡的类型和所在的地形位置。

2.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制定相应的生态恢复方案,包括所用植物和修复剂的种类和数量等。

3.在岩石边坡表面进行清理、修复和改良,以便于植物的生长。

4.在岩石边坡表面进行植物种植和维护,保持岩石边坡的稳定和生态平衡。

技术优势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岩石边坡的稳定性,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2.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从而减少土地和水的流失。

3.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对防治土壤退化意义重大。

结论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应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以适应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下的岩石边坡生态恢复需求。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岩石边坡快速生态修复技术

岩石边坡快速生态修复技术

岩石边坡快速生态修复技术摘要:对石质边坡的防护,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采用生物防护及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技术。

在处理石质边坡的各生物防护技术中,植被恢复效果最为明显,并且近两年发展最快的是喷混植生技术。

关键字:石质边坡工程措施生物防护喷混一、喷混植生技术的发展1、基本概念喷混植生技术是以工程力学和生物学理论为依据,利用客土掺混粘结剂和锚杆加固铁丝网技术,运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粘结材料、植物种子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面上,形成近10㎝厚度的具有连续空隙的硬化体,种子可以在空隙中生根、发芽、生长,而一定程度的硬化又可防止雨水冲刷,从而达到恢复植被、改善景观、保护环境的目的。

它是集岩石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环保技术,其核心是通过成孔物质的合理配置,在岩石坡面上营造一个既能让植物生长发育,而种植基质又不被冲刷的多孔稳定结构,使建植层固、液、气三相物质基于平衡。

喷混植生技术实现了边坡防护和景观绿化两大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环境保护和国土绿化工程的一大突破。

2、喷混材料的选择喷混材料是喷混植生技术的关键,是国内外研究的核心。

喷混材料的选择包括土壤、有机质、肥料、保水材料、粘结剂、pH缓冲剂等选择和配比,乔、灌、草种的选择与配比以及挂网和锚杆材料的选配。

二、保水剂、黏合剂的喷混植生技术应用效果喷混植生技术是当前工程创伤的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最新模式,保水与黏结材料能使植物快速生长覆盖,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绿化美化整体景观,保持水土、恢复植被的目的。

但是,作为一项崭新技术,还认识不多,在我国岩石边坡生态防护和绿化工程中,将逐渐被接受和应用。

近年来,我们先后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承担了一批岩石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得到了业主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三、有关岩石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几点建议1、大力推行资源利用与节约工程水资源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然物质。

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山区石质边坡的建设和开发不可避免。

然而,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石质边坡容易出现塌方、滑坡等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手段,恢复石质边坡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以实现边坡的持续稳定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修复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自愈和自我调节能力,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工资源的依赖。

在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中,首先需要进行边坡的稳定性评估和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边坡的地质、地貌、水文等因素,确定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和潜在风险。

然后,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方法和措施。

一种常见的生态修复方法是植被恢复。

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植在边坡上,形成植被覆盖层,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增加边坡的抗滑能力。

此外,植被还可以吸收降雨水分,减少地表径流,降低边坡的水分含量,从而减少边坡的滑动力。

同时,植被还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另一种常用的生态修复方法是水土保持措施。

在边坡上设置护坡、排水沟、固土梯田等设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坡面侵蚀和水土流失,减轻边坡的水力冲击力。

同时,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渗流措施,能够降低边坡的水分含量,减少边坡的滑动力。

生物工程也是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利用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构建生物工程结构,增加边坡的抗滑能力和稳定性。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根系构建根束护坡、根固梯田等结构,形成稳固的生物土体;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在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中,还应注重科学管理和监测。

建立完善的边坡生态修复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任务,加强对修复工程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定期进行边坡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边坡的问题,确保修复效果的持久和可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