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

合集下载

感性工学_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

感性工学_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7)0320047203作者简介:王松琴(1978- ),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电子信箱)wangsq@mail .sysu .edu .cn 。

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王松琴1,何灿群2(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2.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感性工学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素。

本文对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建模;虚拟感性工学;协同感性工学设计中国分类号:T B18;B849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感性(Kansei )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感觉与意象,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是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感性转换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种技术、理论与方法[1~2]。

该领域把工程心理学与设计科学结合起来,在工程心理学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Naga machi [2]认为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①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理方面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②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③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④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2.1 范畴区分法(Category Classificati on )该方法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其转化为设计要点。

Naga machi (1995)[2]把感性工学应用于汽车设计时,提出新车应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零水平感性),为了实现这个总感性,又提出了“紧凑感性”、“速度感性”等子感性,而为了实现这些子感性,又提出了下一级的概念,……,直到获得设计的具体要求(如把“紧凑感性”转化为设计要素:3.8m 长、2个座位)[2]。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品设计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功能满足转变为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

在这一转变中,感性工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设计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感性工学起源于日本广岛大学,是一种以用户感性需求为核心,将消费者的感性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技术。

它通过探索人们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将这些情感反应转译为具体的产品设计要素,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的消费多样化格局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使用需求转变为对个性化、情感化需求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应用感性工学,使产品不仅满足基本功能,还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期待。

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以用户为主导的产品设计技术,其目标是构建出满足用户感性诉求的产品模型,使产品与用户实现心理感受和使用功能的匹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感性工学已经从最初的建筑室内设计拓展到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尤其在产品设计中,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具等多个行业。

设计师通过运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感性工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到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感性工学的概念与起源20世纪后半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日本是感性工学研究的先驱,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情感和体验的重视。

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来理解用户的感性需求。

应用统计学和工程设计方法,将感性需求量化并转化为设计元素。

通过感性工学,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穿着需求的满足,更多地是考虑到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感性工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产品之间情感联系的学科,通过对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研究,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灵感和设计思路。

在服装领域,感性工学的应用将不仅仅是产品实用性的考量,更是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的营造。

本文将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服装设计师的影响。

二、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具体应用1. 理解消费者情感需求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第一步就是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通过对消费者的情感反馈和情感体验进行研究,设计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服装的情感态度,包括喜好、情感诉求、审美追求等。

这有助于设计师在创意设计中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提高服装产品的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些设计师可以通过观察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来获取更多的创意灵感,让服装产品更贴近人们的情感生活,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销售和口碑。

2. 融合情感元素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融合情感元素。

在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融合不同的情感元素,使服装产品更具情感共鸣力和审美感染力。

一些服装设计师可以通过利用特定的色彩、图案和面料,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让人们在穿着服装时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通过情感元素的融合,设计师可以使服装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实用品,而是更具艺术性和情感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 提升审美体验感性工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提升服装产品的审美体验。

在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情感工学的研究,结合审美心理学原理来设计服装产品,使其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并产生更好的审美体验。

一些设计师可以通过对人们审美喜好和审美需求的研究,设计出更具有艺术感和审美性的服装产品,让消费者在穿着时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研究人类感知与情感、目的性行为、社会交互等现象的一门学科。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则是通过对人体感知、文化习惯、审美特点等方面的探究,为设计师提供准确、深入的设计思路与视角。

本文将简单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一、理解身体感知身体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的感知、感受,往往会反映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上。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学习如何理解人类身体的感知,从而更好地设计服装。

例如,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考虑理解不同身体形态对服装的影响,进而设计出更加贴合人体的服装。

二、文化差异的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服装的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比如,在进行国际服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审美特点,并在服装设计中进行差异性的考虑。

三、情感体验的营造感性工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营造出一种情感体验。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材料、色彩等来表现出特定的情感,进而让人们产生共鸣。

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柔和的色彩、柔软的材质等元素来表现出温暖、柔和等情感,从而产生一种亲和感。

四、参照用户需求进行设计感性工学强调以人为中心,这也体现在服装创意设计中。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注意参照用户需求进行设计。

设计师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调查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然后在设计中加入用户的需求,让设计更符合用户的需求与习惯。

五、注重细节营造服装设计中的细节设计,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设计师通过运用特殊的纽扣、蕾丝等元素来营造出独特的细节效果,以此为整个服装增加一份生动的情感色彩。

设计师需要注重细节的营造,在细致的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让服装的整体效果更加出色。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深刻的设计思路与视角。

设计师可以通过理解身体感知、文化差异、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让服装更加符合人的需求与审美。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感性工学是人机交互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感受、需求和行为,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感性工学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其研究结合了心理学、人类学、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

本文将从感性工学的概念、应用领域和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更好地了解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感性工学的概念感性工学是一门改善人机交互的设计科学,它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感性工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美观性,同时也增强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和忠诚度。

感性工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感知、认知和情感。

其中感知是指人通过感官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认知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和理解的能力,如记忆、思维、判断等;情感是指人在使用产品时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包括喜爱、厌恶、兴奋、平静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使设计过程更加人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感性工学的应用还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

第三章感性工学的应用领域感性工学的应用涉及到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章节主要从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和医疗设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交通工具感性工学在交通工具领域应用广泛,既包括小型交通工具如电动自行车和汽车,也包括大型交通工具如客机和高铁。

对于汽车而言,感性工学考虑用户的乘车体验和驾驶体验,注重人机界面的设计和操作的便捷性,提高了汽车的驾驶安全性和乘客舒适性。

此外,感性工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车身、座椅等零部件,为汽车用户提供更为贴心的使用体验。

3.2 家用电器感性工学在家用电器领域中的应用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居电器的设计过程中,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确定用户对电器使用的需求、期望以及使用中产生的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感性和情感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们对于环境和产品的感知与体验。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情感喜好和需求,帮助设计师打造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共鸣的时装作品。

本文将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人们选择衣物和配饰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感性工学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们对于颜色、质地、面料和剪裁等方面的感性偏好。

一款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可能能够激发女性消费者的快乐和活力,而一款柔软丝滑的质地可能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舒适和安心。

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些感性需求来调整设计元素和材质,从而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期待。

感性工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打造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共鸣的时装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设计师可以通过感性工学来创造与消费者个体化需求相符合的服装作品。

一位浪漫主义者可能更喜欢柔和的色调和蕾丝装饰,而一位时尚潮人可能更喜欢鲜艳的印花和前卫的剪裁。

设计师可以通过调研和分析,了解不同消费者的感性偏好,并根据这些偏好来定制个性化的时装作品,从而使消费者在穿着时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感性工学还能够帮助设计师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通过感性工学研究,设计师可以了解到消费者使用时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款设计精良的连衣裙不仅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还要舒适耐穿,具有良好的质感和使用寿命。

设计师可以通过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到消费者对于材质、剪裁和细节等方面的感受,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感性工学对于品牌推广和受众维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时尚市场中,品牌要想吸引和留住消费者,就需要与他们建立情感共鸣和情感联系。

通过感性工学的研究,品牌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感性需求和情感偏好,从而在产品设计和品牌传播中加入相应的情感元素,以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1广岛大学的长田丁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

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

20世纪,人类在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

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

这些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改育、艺术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

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

关于感性工学的几点认识

关于感性工学的几点认识

关于感性工学的几点认识--石磊范健勇近来注意到国内工业设计界开始关注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笔者在此想就感性工学浅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以同业内同行商榷。

文中提到的一些专业词汇,直接采用英语,以便各位进行信息的检索。

感性,从专业术语的来源看纯粹是个日语词汇(其汉字与中文一致),与感性相对应的英语专业词汇kansei,也是直接借用该词的日语发音。

而日常表达“感性”的英语词汇是sensibility, feeling等。

关于日本方面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感性”这个概念,笔者未能考证。

英文Kansei Engineering 起源自1986年日本马自达株市会社的山本健一社长在美国自动车产业经营国际研讨会的一次演讲,在该次演讲中,山本健一先生第一次提出“Kansei Engineering”的概念,即感性工学,并引起汽车界的普遍重视。

以此为契机,日本学界和研究机构也逐渐开始了对感性工学的关注和研究。

从目前来看,20年前提出的“感性工学”,是旨在通过产品对使用者感官(五感:形,色,味,音,触等)影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使产品满足使用者对快感和舒适性的需要,从而激发消费者的使用欲和购买欲。

既然是工学,就是要把产品中可以激发消费者快感的不确定的因素和形态用工学的方法提炼和具体化,并加以应用。

在日本的产品设计中,企业和研究者很擅长用统计和解析的方法把产品中影响用户五感的要素提炼出来。

随着日本感性工学的发展,近年来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不仅从有形产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人机交互界面,机器人工学的研究,也从工学应用的层面扩展到从人的脑机能,知觉认知等方面研究使人产生直觉感受(包括快感,感情等)的生理机能。

这样的发展趋势,就必然造就了感性科学和认知科学不可分割的联姻。

“Kansei”这个词必竟是个日语词汇,在亚洲的汉字文化圈中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日本和韩国都设有“感性工学学会”这样的研究组织。

但在与欧美的交流中势必存在对词义和内涵的理解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感性最早指的是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感性”在日本应用的很广泛,含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一个 包括认知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5种感官感受的综合心 理学概念。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某种意向;动态的“感 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指主体人从受到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 的全过程。
在感性工学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中,将其分为单调感性工学、线性 感性工学、高级感性工学。 其他分类方式 1.按系统分类(消费决策辅助系统、设计师决策辅助系统、综合正 向和逆向的综合感性工程系统) 2.按测试分类(表出法、印象法) 3.长町三生归纳的方法(类别分类法、感性工程系统法、混合感性 工程系统法、感性工程模型法、虚拟感性工程法) 4.按使用环境分类(消费者主导型、使用主导型、销售主导型、生 产主导型)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量化
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感觉,通常该研究方法需要建立集合系统, 而集合系统的建立则涉及感觉的量化。比如心理学、生理学、控制论、计 算机仿真、现代数学等的发展都有助于感觉量化过程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感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当一个人受到激发或内心感到紧张或产生警觉 时会产生“活化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位于人脑根部的被称为网络活化 系统的次皮下但愿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一些装置就可以测出人的活化作 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量化其情感警觉程度。 尽管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很多,但是在测量对产品的感性反应时还是比较困 难。
感性工学本质是一种采用数理分析参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试图依据理性分 析的手段和方法将感性问题定量和部分定量的表达,研究对象是“人”,服务 的目的是设计物或现象,建立其人和物之间的逻辑对等关系,并认为此关系为 表征感性问题的唯一特征。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概述
构建感性工程学系统的程序,如下图。 构建之后再进行多次反复分析,直至控制系统稳定。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李月恩
感性 工学
感性工程学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概述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感性工程学的分类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量化 学科背景 “感性”问题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感性 工学
感性工程学
感性问题的工程解决方法
感性工程学中的评价方法 市场调查中的量化法
专家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语意差分法
形态分析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在国内,感性工学尚处在起步阶段。 国内研究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概念的学习和 理解;第二阶段,以工科为基础的学术研究逐步形成气候,讲感性 工学拓展到计算机领域;第三阶段,逐步出现”中国特色“,创造 性的提出采用事理的方法解决”物理“的手段问题。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分类
感觉与感性
学科背景
设计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的自觉的、间接 的和概括的反映。 •所谓“思维”即为认知心理学中提出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包 括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诸多内容。 •思维学应包括三个部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微观与宏观结合 ”
感பைடு நூலகம்与感性
“感性”问题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在日本,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程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 一改过去的“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 捷”、“快乐”的设计定位。三家公司分别在外部造型、驾驶台设 计、车内装饰做了一定突破,在不改变物理特性的前提下,设计出 符合使用者心理要求的宽敞感和舒适感,从而获得成功。 20世纪90年代,日本产业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经过20年 的言几句,在各种领域都取得了成功。
感觉与感性 设计心理学
学科背景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 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 还包括设计师。 设计心理学的层级: 1.传统的两分法: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 2.恩格斯提出的三分法: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3.陈沛霖提出的五分法: 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自主和尊重需要、贡 献需要 4.马斯洛提出的七分法: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 求知与理解需要、创造自由的需要。 5.亨利默里提出的十八分法:贬抑、成就、交往、攻击、防御、性、支配、表现、 躲避伤害、躲避羞辱、培育、秩序、游戏、抵制、感觉、求援、恭敬、了解需要。 6.麦古尼的心理动机理论:追求一致性、归因、归类、对线索、追求独立、自我 表现、自我防御、强化、对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模仿、求新和猎奇、出风头的 需要。
感性 工学
感性工程学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量化
学科背景
“感性”问题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含义:从认识的角度,人的感性认识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该 过程包含3中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从医学角度,认为感觉的形成是 由于在人的大脑皮层中的稳固联系。从人的完整认识过程来看,感性认识 形式仅是对事物表征的描述,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感性的含义:从哲学上讲,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的学者认 为,人的感觉器官是人类整个历史实践的产物;人对外部世界的时间关系 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方向,感性的选择性个人能源于人的时间活动的需要。 在不同的实践关系中,主体对同一客体会形成不同的知觉和表象。采用逻 辑语言来描述或记录这些知觉和表象,就形成了对主体的感性认识。 感性的含义可概括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现象”所呈现出 来的反应人的感觉的知觉和表象的实践产物。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量化
控制论 原始定义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它是众多学科 相互渗透的产物。研究重点是人的行为与目的之间的控制问题。 目前控制论在感性问题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因为感性问题在一定程 度上属于模糊数学的研究范畴,非线性非逻辑性表现很强。 计算机的模拟仿真 是指借助计算机来模拟一个特定系统抽象模型的计算机程序或过程,它建 立在离散数学基础上。 现代数学工具 在数学的集合中,每个集合都由确定的元素构成,绝不能模拟两可。但在 客观世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现象。更由于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软科学” 的数学化、定量化趋势、把模糊性的数学处理问题推向了核心地位,这当 中也包括数理化问题。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对于感性工程学比较同意的认识是一项将消费者的感觉与情感需求 应用在待研发的产品中的功能强大的人机工程学技术。传统的人机 工程学所关注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总是集中在如何使消费 类产品的造型与结构易于使用,却无法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感情 进行量化考虑。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感性一词大多认为是由日本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提出。 有的学者认为,相关的研究和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美 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赛门教授提出的“人性科学”。他认为这个概念 实际上是伴随设计学理论中的“人性化设计”而出现的,在现代设 计设计中人性化设计成为“标准配置”型的设计思想。 在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物理学界出现的很多研究中也可以看出日本 在感性工程学发展之初的贡献。 在欧洲,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室是欧洲较早研究感性 工程学的机构,德国的保时捷汽车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 都热衷于感性工程学的应用研究。 在美国,将感性工程学列入人机工程或心理学范畴。研究引用范围 遍及各类消费品的开发和分析中。 在亚洲,韩国的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量化
测量学 人的感觉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被量化,但随着生物学、医学等科 技的发展,这一状况得到转变。
感性测量方法 1.生理学测量:一种应用自动神经反射和脑波来测量由外界刺激产 生的感觉量的物理测量方法。 2.心理学测量中的语意差分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对 受试者的感性进行测量,是最常用的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感性 工学
感性工程学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设计 血液分析仪设计
T恤衫外观设计
女性手机设计 按摩椅设计 电热水壶设计
感性 工学
感性工程学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概述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感性工程学的分类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概述
对感性工学的定义很困难,到现在仍旧没有最终的定义。 从设计过程看,感性工程学以工程技术为手段,设法将人的各种感觉定量化, 再寻找这个感性量和工程技术中所使用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高元函数关系作为 工程分析和研究的基础。这个感性量包括生理上的“感觉量”和心里上的“感 受量”。 国内的一些学者更倾向于将感性工学研究纳入设计心理学,但并不科学。虽然 要依据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为感性工学构建设计的心理模型, 但从本质讲,感性工学是一问技术,是建立在技术实验的基础上的。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分类
VTs方法简介:称为“五次元分析方法”,通过经验性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对产品设计构建五 个层次的典型语意描述,并将描述层次数量化,进而量化出对产品设计单体的感性因素定量指 标,再整合其他方面的典型语意量化标志,形成初步的设计评价体系。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产品评价指标的确立。 第二步:产品评价指标的统计及数量化处理。 第三步:对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到一定的量化结论,并用以指导实践。 (3)高级感性工学 (实例:公共交通系统刷卡器) 主要集中在研究阶段,对设计和评价作出数学上可以确定的方式方法。 定义:在构建感性工学系统中需要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系统的完成对感性问题 的研究。 一般过程:a.确定目标。b.确定顺序c.确定定性(背景资料等)、定量(何种方式)或部分定 量方式d.确定数学分析方法e.确定目标的量化程度f.反馈指导设计。 构建要素: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有效的数学工具。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对事物仅仅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都不足以反 映事物的本来面目,都不能表面事物的全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