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ppt

合集下载

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
感性工程学的发展
感性最早指的是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感性”在日本应用的很广泛,含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一个 包括认知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5种感官感受的综合心 理学概念。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某种意向;动态的“感 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指主体人从受到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 的全过程。
在感性工学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中,将其分为单调感性工学、线性 感性工学、高级感性工学。 其他分类方式 1.按系统分类(消费决策辅助系统、设计师决策辅助系统、综合正 向和逆向的综合感性工程系统) 2.按测试分类(表出法、印象法) 3.长町三生归纳的方法(类别分类法、感性工程系统法、混合感性 工程系统法、感性工程模型法、虚拟感性工程法) 4.按使用环境分类(消费者主导型、使用主导型、销售主导型、生 产主导型)
感觉与感性
感觉的量化
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感觉,通常该研究方法需要建立集合系统, 而集合系统的建立则涉及感觉的量化。比如心理学、生理学、控制论、计 算机仿真、现代数学等的发展都有助于感觉量化过程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感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当一个人受到激发或内心感到紧张或产生警觉 时会产生“活化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位于人脑根部的被称为网络活化 系统的次皮下但愿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一些装置就可以测出人的活化作 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量化其情感警觉程度。 尽管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很多,但是在测量对产品的感性反应时还是比较困 难。
感性工学本质是一种采用数理分析参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试图依据理性分 析的手段和方法将感性问题定量和部分定量的表达,研究对象是“人”,服务 的目的是设计物或现象,建立其人和物之间的逻辑对等关系,并认为此关系为 表征感性问题的唯一特征。

感性工学_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

感性工学_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7)0320047203作者简介:王松琴(1978- ),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电子信箱)wangsq@mail .sysu .edu .cn 。

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王松琴1,何灿群2(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2.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感性工学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素。

本文对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建模;虚拟感性工学;协同感性工学设计中国分类号:T B18;B849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感性(Kansei )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感觉与意象,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是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感性转换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种技术、理论与方法[1~2]。

该领域把工程心理学与设计科学结合起来,在工程心理学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Naga machi [2]认为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①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理方面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②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③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④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2.1 范畴区分法(Category Classificati on )该方法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其转化为设计要点。

Naga machi (1995)[2]把感性工学应用于汽车设计时,提出新车应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零水平感性),为了实现这个总感性,又提出了“紧凑感性”、“速度感性”等子感性,而为了实现这些子感性,又提出了下一级的概念,……,直到获得设计的具体要求(如把“紧凑感性”转化为设计要素:3.8m 长、2个座位)[2]。

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

感性信息分类:
以老年人浴缸设计为例
感性系统构建:
基本程序
• 感性意象认知识别 (1) 收集产品样本 (2) 收集感性词汇----层次分析法提取代表性词汇 (3) 造型元素的提取与分类 • 定性分析 (4) 建立产品造型元素与感性词语间的关联---结合意象看板---统计学偏相关分 析
• 定量分析
(5)得出各感性词汇对各自所对应的多元回归方程 • 结果验证来自(3) 感性词汇的筛选
打分法:(最简单的方法) 如:选定33对感性词汇,请30位调查对象,分别为10名设计师,10名制造商、10名消费者用 5级标度法(不重要、勉强重要、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对其)进行打分,最高分为五分, 最低分为零分。 最后求平均值,平均值越大,说明它的重要性越大 。
(4) 感性词汇的语义分类
二 感性工学概述
“感性”这个词来源于日语词汇,与之对应的英文是 sensibility 或者 feeling ,简单点说所谓 的“感性工学”,就是通过对使用者感官(五感:形,色,味,音,触等)的把握,设计出让消 费者喜欢的产品。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 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 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 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 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 力。
目前的市场环境:
顾客——以自身需求和偏好选择商品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顾客需求多方位多层次

感性工学: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感性工学: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 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 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 Kansei Engineering。

Kansei Engineering
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 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
“感性工学”
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 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 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 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 握的。
2、感性工学实用化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是 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 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 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 一改过去“高级”、“豪华” 的设计定位,转为“方 便”“简捷”、“快乐”使 用的设计定位。
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 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 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 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 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不会有根本的区别。 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 Engineering命名。
3 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 4 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普遍需要 5 希望有实用的、高品质的产


信息化时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 的行为方式
2 产品的表现性、审美性、独 特性和个人化 原则
3 双向或多向传达的信息交流 4 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5 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适用

感性工程

感性工程

优势 定性分析 节约成本,将占先机 基础性,直观性,通俗性
缺点 范围不够大,难以识别 对操作者要求高
方法 二手资料调研法 观察法
发挥研究者主观能动性 提高定量效率
定量分析 科学先进,富有时代感 精确,具体可靠
不一定能反映出调研者感兴趣的人群
不能脱离定性分析而单独存在 对无需量化的数据量化会多此一举 对难以量化的数据量化造成成本过高
标准差公式
Slide / 01

5.确定相关关系
(1)构造筛选后的均值矩阵
(2)计算每个变量与“喜欢-不喜欢”变量的相关关系
Slide / 01


假设H0:喜欢程度与圆角尖锐之间无相关关系。 取显著水平α=0.05 查表得临界值X²(0)=m,若m<X² 超过临界值,落在拒绝域,拒绝0假设 ,所以相关 或看p值与0.05关系,p<0.05(落在拒绝域),相关(p为X²值所对应的概率)
湖南大学、西北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日本感性工程学会每年一次的交流 工业设计工科类
中国
质&量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定性分析 调研分析结果没有经过量化,考察用户的 态度、感觉或动机。 由众多小样本决定 依赖于调研者的主观认识和个人解释 二手资料、实地调查 量:定量分析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 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 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发 展趋势
3
计算权重
效用A
举例: 汽车对比 品
确定评价指标
目标层A
油 耗 B2
配 置 B3
外 观 B4
动 力 B5
准则层B
牌 B1
车1 C1

感性工学ppt课件

感性工学ppt课件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产、马自达、三 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 “简捷”、“快乐”使用的设计定位。
二 感性工学概述
“感性”这个词来源于日语词汇,与之对应的英文是 sensibility 或者 feeling ,简单点说所谓 的“感性工学”,就是通过对使用者感官(五感:形,色,味,音,触等)的把握,设计出让消 费者喜欢的产品。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 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大多数产品的功能特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很多企业已将产品竞争重 点转到功能特性之外的感觉特性上。
3. 基于顾客需求的产品感觉特性设计支持技术急待研究
Hsuet al.在2000年提出,对于一个实际的目标,设计师和用户情感存在 很大的差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用户的需要和偏爱。
企业已经意识到产品设计中顾客感觉需求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中设 计人员不能确切描述产品的感觉特性,也不了解产品感觉特性与顾客情 感偏好之间的关系,更缺少识别产品关键感觉特性及建立感觉特性与设 计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而这些正是产品感觉特性设计所必需的支 持技术。
设计学 设计推理方法之 (Kansei Engineering)
关于“感性工学”这个词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是你手中用的手 机、你开的汽车,甚至你周围的任何一个工业产品都有受它理论的影响。
“感性工学”的提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更重要的观点——“形式追随情感”
而快适感应是最重要的特征。
目前的市场环境:
顾客——以自身需求和偏好选择商品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顾客需求多方位多层次 企业——重视产品创新,新产品开发也由过去过分注重技术因素,转为现在的认

重点难点:感性工学,可用性研究

重点难点:感性工学,可用性研究

扩展教学模块(感性工学,可用性研究)重点与难点分析一、感性工学的含义1.感性工学以消费者的情感反应与认知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统计分析及计算机技术的运作,建构出符合消费者感觉意象的产品,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感觉工学”或“情感可用性技术”。

2.以工学的手法,设法将人的各种感性定量化(感性量),再寻找出这个感性量与工学中所使用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工程研究的基础。

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

感性工学是一项将消费者的感觉与情感需求(感性)应用在待研发的产品中的功能强大的人机工程学技术。

但是它与传统的人机工程学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人机工程学所关注焦点是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总是集中在如何使消费类产品(如汽车)的造型与结构“易于人们使用”,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却很少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感情进行考虑。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情感享受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机工程学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这一感性需求,产品带给使用者的愉悦性不仅单指易用性。

为了使使用产品的使用能够带来积极的愉悦性,感性工学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感性工学的目标1.确定哪些产品设计要素能引发用户某种特别的感性反应,然后努力在产品设计中包含这些要素。

2.用户内在感性的产生依赖的并不仅是一种设计要素,而是多种设计要素之间的组合与平衡。

三、感性工学研究内容1.从感性工学研究技术划分a.产品感觉特性如何描述?b.顾客从哪些方面评价产品的感觉特性?c.如何寻找顾客感觉偏好与产品感觉特性的关系?d.如何确立产品感觉特性与设计变量的关系?e.如何调整设计变量参数来改善产品感觉特性?2.从研究对象范畴划分产品造型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综合多要素的感性设计。

四、感性工学的研究步骤五、可用性概念的代表性定义1.Shakel认为可用性是指产品很容易有效地被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经过特定培训和用户支持,在特定的环境情景中,去完成特定范围的任务。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1广岛大学的长田丁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

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

20世纪,人类在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

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

这些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改育、艺术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

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学在新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 “以人为中心”(核心) 以人为中心” 核心) • (一)通过人机学与心理学评估来捕捉顾客对产品 的感受 • (二)通过顾客的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 • (三)将感性工学建立为一种人机学的技术 • (四)通过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 喜好倾向
感性工学的应用
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这是个感性的时代 这是个感性的时代
• 信息化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 首先,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行为方式转为丰 富的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的行为方式。 • 其次,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扩展为双向或多向传 达的信息交流。 • 第三,产品开发也随之以满足个性、快乐、多样 的充分感性化的产品为中心。 • 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 的时代”,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
感性工学的诞生
•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 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 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 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 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
• 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 • • •
感性工学的构成
• 感觉分子生理学。 • 感性信息学。 • 感性创造工学。
• 由此可见,感性工学的研究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
研究模式,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交叉整合。 它起始于整体基础上的个别要素的分解,对具体 的一个个感性要素作出判断和处理,从暧昧的、 不确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现中寻求、归纳出重要 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过计算机 技术使之构成清晰的可操作的东西,在产品设计 制造中应用实施。
• 产品设计 • 图像检索 • 网络形象设计领域
感性工学未来的设计: 感性工学未来的设计:感性化设计 未来的设计
•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 • 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 • 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 准化 • 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谢谢!!
• 主讲人: • 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 陈田田,郭小蓉,郭瑜,江兆天,孟婷婷, 李洪超,李永鹏,王晓松,翟殿国。
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欧洲 美国 亚洲
感性工学的教育
• 展开教学: • 课程目的:感性工学是一种关于“心理感受”与“实体对象” 关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仅能帮助设计者了解使用者的 感受和需求,对于设计元素的掌握与运用,也有指针性的 作用。 • 课程介绍:1.感性工学概论;2、感性工学的基础概念;
3、感性与设计;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 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 素分析);7、实体产品的解析;8、实体产品的解析 (数量化一类分析);9、关联模式的建构;10、关联 模式的建构(复回归分析);11、感性应用系统的建 构;12、研究论文研读Ⅰ;13、研究论文研读Ⅱ;14、 专案进度报告;15、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 手机;16、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吸尘器; 17、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门面装饰;18、 期末专案展现与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