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一文库()〔《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欢迎阅读。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政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28]▲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

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人物生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文档: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2] 。
文学《前出师表》(传为岳飞所书)《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
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
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著作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
又名‘诸葛氏集’。
《草庐对》《出师表》《诫子书》《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
三国正史诸葛亮

三国正史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2] ,隐居于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3]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三国正史诸葛亮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诸葛亮生平躬耕陇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2]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5]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襄阳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6]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主词条:三顾茅庐、隆中决策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
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
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7]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
宜屈尊以相访。
”[8]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
诸葛亮

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鬲的艺术成就。
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
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另外,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构想,曾发明损益连弩(诸葛弩、元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推演兵法,作的八阵图,直至唐代名将李靖仍十分推崇。
诸葛亮-政绩都江堰都江堰《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
有堰官”。
---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
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21世纪初仍被原样执行。
佤族抗英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
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鏝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主要著作自作出师表图《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相关作品《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
《南征表》《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
《三国演义》诸葛亮

人物简介
诸葛亮 (181年-234年10月8日)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 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 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 世。
人物简介
为给表代 后八。蜀
第肆部分
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 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 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 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诸葛亮 (181年-234年10月8日)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 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第贰部分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 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 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 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 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主要作品
著作
《《《《集诸 便将诫草》葛 宜苑子庐。亮 十》书对又的 六(》》名著 策又,,‘作 》名《《诸编 。《诫出葛成
心外师氏《 书甥表集诸 》书》’葛 )》,。亮 ,,
书法作品
都多代诸书诸
写种就葛法葛
得字进亮艺亮
诸葛亮的十个经典故事

诸葛亮的十个经典故事一、三顾茅庐想当年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那可费了老鼻子劲了。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就像追星族追大明星似的,三次跑到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去。
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小弟诸葛均在,刘备那叫一个失落啊。
第二次又扑了个空,张飞都不耐烦了,就想把诸葛亮家给拆了,还好刘备拦住了。
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在睡大觉呢,刘备就恭恭敬敬地在外面等着,等诸葛亮醒了,一看这人这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辅佐他啦。
这刘备啊,可算是把诸葛亮这个超级智囊给请到手了。
二、草船借箭周瑜这小子,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就想给他使绊子。
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这明摆着是刁难人嘛。
诸葛亮倒好,他不慌不忙地说三天就行。
他算准了江上的大雾天气,弄了些草靶子绑在船上,然后让士兵在船上敲锣打鼓。
曹操那时候看不清啊,以为敌军来犯,就拼命射箭。
这箭就跟下雨似的,全射在草靶子上了。
等雾散了,诸葛亮就带着插满箭的船回去交差了,把周瑜惊得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三、舌战群儒刘备被曹操打得像个丧家犬似的,跑到东吴想联合孙权一起抗曹。
诸葛亮就跟着去了。
东吴那些谋士啊,一个个都想给诸葛亮难堪,七嘴八舌地来质问他。
诸葛亮呢,那口才就像机关枪似的,把那些人怼得哑口无言。
这个说刘备不行,诸葛亮就说刘备是汉室宗亲,仁义满天下;那个说曹操强大,诸葛亮就分析曹操的弱点,什么名不正言不顺啦,后方不稳定啦。
最后说得东吴的谋士们都心服口服,也为孙刘联盟打下了基础。
四、智激周瑜诸葛亮到了东吴,想让周瑜下定决心和曹操干一架。
他就跟周瑜说啊,曹操这老色鬼,修了个铜雀台,还说要把江东的两大美女大乔和小乔弄去放在铜雀台里呢。
周瑜一听就火冒三丈啊,因为大乔是孙策的老婆,小乔就是他周瑜的老婆。
周瑜那暴脾气,哪能忍得了这个,当场就拍桌子说要和曹操决一死战,诸葛亮这一招可真是绝了。
五、借东风孙刘联军要和曹操在赤壁大战了,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
这时候诸葛亮就闪亮登场了。
他说自己能借来东风。
他在南屏山搭了个七星坛,然后在上面装神弄鬼地做法。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欢迎阅读。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政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战争经济对蜀汉百姓带来的灾难——兼评诸葛亮的历史责任论战争经济对蜀汉百姓带来的灾难——兼评诸葛亮的历史责任作者:范文琼本文摘自:《高等函授学报》2006年10月期长期以来,诸葛亮是受到人们普遍尊崇的历史人物。
这除了他神一样的智谋外,还在于他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执着精神和清廉正直无私的人品。
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仅仅只看他的人品,而应从大处着眼来看他对历史的作用。
作为蜀汉政权的政策制定者,诸葛亮治蜀期间执行的是一条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治国策略,其结果是给蜀汉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蜀汉政权的稳定留下了隐患,使得蜀治政权仅有13的短命历史。
下面试从诸葛亮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等方面加以论叙。
一、“民不怨”的实质所在自战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四川就成了中国旱涝保收的大粮仓。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赞四川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郦道元写得更清楚:“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
”(《水经注》)可是,这样一个富饶的天府之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按诸葛亮自己的说法,竟是“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我们知道,蜀锦以质精闻名于世,左思在《蜀都赋》中赞美蜀锦曰:“阛阓之里,伎巧之家。
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黄润比筒,籯金所过。
”而当时“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妙”(《丹阳记》),所以,“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布帛条)由此可知,蜀锦已成为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经济来源。
面对已被战争搞得“民贫国虚”的蜀汉,诸葛亮当时只有把目光转向唯一可创收的蜀锦上了。
这决非耸人听闻,由于连年战争,蜀汉从上至下,大多数人生活都十分清贫。
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三国志•费袆》);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三国志•姜维传》);曾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的董和“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三国志•董和传》);车骑将军邓芝终不治产业,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三国志•邓芝传》)。
这些蜀汉“中央级”官吏们的生活尚且如此清苦,一般老百姓的日子之苦就可想而知了。
造成天府之国贫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连年战争。
诸葛亮27岁出山, 54岁去世,他的后27年是在战争中渡过的。
特别是蜀汉建立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几乎打的都是大仗、恶仗,特别是以弱小的蜀汉,硬要不自量力去攻击强大的曹魏,不倾全国之力,难以支撑这沉重的战争,而战争的结果也势必造成“民贫国虚”的局面。
由于蜀汉未设史官,没有史书明确记载蜀汉百姓的悲苦史实,但仔细查找,还是能找到不少佐证。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了张俨《默记》说蜀汉国小力微,又常主动攻打强大的曹魏,连年北伐的结果,造成了“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荒残”的是什么?是天府之国肥沃的土地,“苦其役调”的是谁?当然是天府的百姓。
至于那些上层豪绅富户是不是“苦其役调”呢?让我们来看一则史实: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云驳之曰:“霍去病以为匈奴未灭,无用家为。
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及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先主即从之。
(《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这则史料清楚地说明,为了换取当地豪绅地主及官吏对蜀汉政治的支持,对他们的网开一面是暂时的,待到安定后,“然后可役调”了。
为了战争,蜀汉政权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三国志•杨洪传》),把全民都发动起来,这是典型的全民皆兵之战。
不过正因为如此,官民同苦,与贪官污吏腐败所造成的民苦不同,所以老百姓的怨言就少些。
史书赞蜀汉是“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多么好的赞美词,但赞美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民尽其力”。
何谓“民尽其力”?全民皆兵也,老百姓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拿出来用于战争。
而“行法严而国人悦服”也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这说明诸葛亮在“刻剥百姓”,老百姓的怨恨自君子与小人都有,是普遍的怨恨而非一部分人。
二、蜀汉政权对少数民族的剥削与压榨为了战争,诸葛亮可以说调动了国内的一切力量和物资,其掠夺也是不择手段。
蜀中多盐井,以广都县为例,“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
”(《华阳国志》卷3《蜀志•广都县》)这说明在蜀汉政权建立之前,其地的盐井多为私人经营。
盐井之利是十分可观的,诸葛亮治蜀后,改变了盐井的性质,“定芖、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余里,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
嶷率所领夺取,署长吏焉……遂获盐铁,器用周赡”(《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这段记述明白无误地说明,蜀汉政权把私人的盐井收归国有,是无偿的“率所领夺取”,是明目张胆的掠夺。
史称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感动了孟获,“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三国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
但史实并非如此: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讨,鉏尽恶类。
(《三国志•蜀志•李恢传》)亮至南……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
会为叛夷所害。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
征W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
忠遂斩胄,平南土。
(《三国志•蜀书•马忠传》)越嶲蛮夷数反,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正始元年)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张嶷平定越嶲郡。
……是岁,汶山平康夷反。
……秋,涪陵属国民夷反。
(《三国志•后主传》)上述记载说明,从降服孟获到诸葛亮去世,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呢?答案只有一个:诸葛亮的战争经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压榨太甚。
《三国志•蜀书•李恢传》中记得很清楚:“南土平定,……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中也有相同记载:“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牛提孟琰、及获为官属。
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
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也就是说,凡一些可用于战争的物资,都统统搜刮来以作军用,在这样沉重的剥削下,南方少数民族能不叛乱吗?在蜀汉灭亡前夕,当后主刘禅见魏兵已快兵临城下时,曾计划退守南中,光禄大夫谯周不同意,认为“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
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人,穷乃幸从。
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此患国之人也。
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三国志•谯周传》)这里直接点明诸葛亮以“兵势逼人”,南方屈于兵势,不得不“穷乃幸从”,也明确点出蜀汉政权逼迫南方少数民族“供出官赋,取以给兵”,所以结下了“仇怨”。
三、蜀汉战争带来的民生凋敝刘禅在走投无路时,只好向魏投降。
他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薄给邓艾,上面记载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资治通鉴》卷七十八,景元四年)《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也有类似记载:“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笔者很难相信这个数字,因为它给人的震惊实在无法形容。
刘备入川前,“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建安十六年)。
益州有多大呢? 1915出版的《辞源》有如下解释:“益州:州名,汉置,今四川省地,后汉益州刺史治雒,即今四川省广汉县,后徙治成都。
蜀治以后因之,北周废。
”由此可知,有户口百万的益州所辖之地,仅只四川成都平原的一部分,而蜀汉政权统治的地盘,除了今天的四川全省外,还包括今云南和贵州以及广西的大部分以及陕西的南部地区,面积扩大了10倍有余,在这么大的区域内,仅只剩下“男女九十四万”,还不及刘备入川前益州这一小块地方的三分之一。
仅仅经过十几年的战争,人口却锐减到如此骇人听闻的程度,能不令人震惊吗?在封建时代,人口的增减是衡量社会安定与否及经济状况的标尺,那么蜀汉的人口都哪里去了?这里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从蜀汉建立,除了最后灭亡时是“外敌入侵“外,其它的战争都是诸葛亮的主动出击,也就是说,都是发生在蜀汉境外。
所以,蜀汉人口锐减的原因只有一个答案:死于战争。
这个数字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蜀汉战争经济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
想想看,区区九十四万人,要养活十万二千将士及四万官吏,老百姓身上负担之重压迫之惨不是很清楚了吗?何况,我们也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兵力都在十万以上,战线长,路途崎岖,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所需人数,更是远远超过作战部队的人数。
一般的战争规律,像这种长距离作战,后勤人员的人数大约是作战兵力的六倍,诸葛亮的北伐,即使有所谓的“木马流牛”,即使在汉中采取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但后勤人员也不会少于作战兵力的2到3倍。
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人口比例,再次证明了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一架速运转的战车,而连年高速运转使这架战车磨损过度,所以,蜀汉政权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说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叙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只是一个梦想。
诸葛亮以毕生的精力把他非凡的才智像赌注一样投向这个梦想,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更是蜀汉政权统治下百姓的悲剧。
刘备在称帝后的第三年就去世了,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后主刘禅不过是个傀儡,他“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所以诸葛亮实际上是蜀汉政权的决策者,是蜀汉战争经济的缔造者和执行者。
一个素以富饶而著称的天府之国,被搞得“民贫国虚”,使得“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人口锐减到仅剩二十八万户,造成这一切深重灾难的是谁?不正是蜀汉战争经济的缔造者和执行者诸葛亮吗? 对于这种把一切经济都纳入战争的轨道、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政策,笔者称之为“战争经济”。
对于诸葛亮的战争经济给蜀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历史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
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为政清明、为官清廉、为人无私,甚至因为有非凡的才智,就忽视他对历史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就对他辅政下的老百姓的深重苦难视而不见,更不能因为他个人的完美人格而不能清醒认识他所造成的历史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