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合集下载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其中涌现了许多极具智勇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且智慧和勇气并存,成为了故事中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国演义中几位代表性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并探讨他们的才智和英勇相结合如何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诸葛亮——智勇之谋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勇双全的人物之一。

他被誉为“卧龙”,不仅智慧过人,更以其谋略和才华主导了刘备的事业。

诸葛亮出色地运筹帷幄,在战场上击败了曹操多次,使刘备得以立足新兴势力。

他的智慧和勇气相结合,为三国时代的战争格局注入了新的力量。

诸葛亮的才智在他的“隆中对”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他决定用火攻来破解曹操的连环计,以水灌进石井来破解楚河汉界的疑团,这些都是他聪明才智的体现。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战场上也同样英勇无比。

他亲自带领军队冲锋陷阵,为刘备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正是因为智勇双全的特质,使诸葛亮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受人推崇的人物之一。

二、赵云——刚烈中的智勇赵云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具有智勇双全形象的人物。

他拥有出众的谋略和英勇的勇气,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赵云以其刚烈不拔的性格闻名,他的智谋和勇猛并重,使他成为了故事中最令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赵云以一骑当千的壮举闻名于世,他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以一己之力击败了多个敌军。

他曾经单枪匹马地救出刘备,也曾在长坂坡上单枪匹马地追杀曹操。

这种勇敢的战斗精神使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拜的英雄。

除了英勇的形象,赵云也展现了出众的才智。

他在火烧赤壁的战争中提出“程昱”之计,使曹军在火势中陷入困境。

他还在洛阳之战中,通过捏住草人的策略成功迷惑了曹操,为刘备争取了有利时机。

赵云将智谋与勇气相结合,成为了三国演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三、周瑜——智勇双全的谋略家周瑜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位具有智勇双全人物形象的代表之一。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英勇无敌的将领。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物分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该是⼤家最熟悉的⼈物之⼀了,即便是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也早就听说过和他有关的⼀些故事,如:三顾茅庐,⾚壁之战。

杜甫在《蜀相》中是这样写诸葛亮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下⾯,我就来分析⼀下诸葛亮的⼈物形象。

⾸先,诸葛亮是个⾮常智慧的⼈。

⾜智多谋,助他⼈之霸业,成⾃⼰之威名。

智慧超群,⼤智有隆中对;中智⾚壁之战;⼩智有借东风,⽊⽜流马,缩地法等,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壁之战⼤败曹军。

形成三国⿍⾜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六年,攻取益州。

继⼜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他还在书法,绘画,⾳乐等⽅⾯有独特造诣。

其次,诸葛亮是个很忠⼼的⼈。

⼀颗忠⼼,两朝元⽼,鞠躬尽瘁死⽽后已。

他辅助刘备处理⽇常事务。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

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屯⽥,加强战备。

诸葛亮忠于主君,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刘备托孤后,他⼀直对刘禅尽⼼尽⼒,做事都亲⼒亲为,《出师表》中表明⼼迹,古话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必不忠。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情感真挚。

可惜最后却⾃⼰⾷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余年间⼀⼈独揽⼤权,可他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直只以兴复汉室为任。

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权以后,则以“ 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务、七戒、六恐、五惧训诫各⾂,⽽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诸葛亮还是⼀个有德的⼈,误⽤马谡,失街亭,⾃贬三级。

⼤公⽆私,⽣活朴素,诸葛亮曾上表说⾃⼰没有多余财产,只有⼋百株桑树、⼗五顷⽥地,⽽⾃⼰穿的都是朝廷给的,就算⼉⼦都是⾃给⾃⾜,⾃⼰没有⼀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死也是如此,甚⾄在临死前,也吩咐下葬时挖⼀个洞,只要棺⽊能放进去便够,⾃⼰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配葬物。

这就是诸葛亮,⼀⼼只为⾃⼰的国家,诸他的忠⼼着实让我⾮常的感动,他的有谋有德更是着实让我敬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形象描写是最为深刻的,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智谋过人、博古通今、严谨治军、涵养德行的辅国良才。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解读。

第一,诸葛亮的才学超群,智计无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表现出的智谋和才气是无人可比的。

他广泛涉猎神仙道士、史书经典,是当时的博学大才子,与汉代阮籍、杨修齐名。

诸葛亮的才华不仅仅只是博学多闻,更是体现在了治国方略和军事谋略上。

他曾留下名言“人算不如天算”,他主张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不是光凭人力而战。

第二,诸葛亮是一位极为严谨治军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主持军务极有条理和严谨性。

他强调备足军粮、精心筹划作战计划,并对军队的训练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确保将士们的素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他在管理军队时,更是关爱部下,善待士兵,深得军队的爱戴和信任。

第三,诸葛亮是一位“仁者之师”。

他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中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学和严谨的治军才干,更是以温和、仁爱、严谨的态度获得了众人的尊重。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推崇仁道,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并常被战友赞誉为“百姓之父”。

第四,诸葛亮的形象还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精神价值。

他的德行和修养是中国道德思想的体现,敦睦周围现代世界,在矛盾重重的沉浸校园深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理想典范和正义代表,他不仅是一个谋士、将领,更是一个父亲、老师和慈善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体现着仁爱之道。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人物的全面形象。

其才学超群、智计无双、治军严谨、仁者之师,以及精神道德至高无上的品行,使得他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代表,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楷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尊敬和称赞的角色,被称为“卧龙”。

他的智慧和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者形象之一。

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他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战略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得聪明睿智,善于用兵和谋略,经常能够预测到将来的动向。

他深思熟虑的计谋和周密的布局使他成为了各国的重要对手。

一定程度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了智者的角色,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领袖才能引导蜀国战胜敌人。

他善于利用兵法和兵器,制定了许多战略计划,如火烧赤壁和七擒孟获等,这些计谋不仅让他战胜了敌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除了战略智慧,诸葛亮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擅长文学、音乐、建筑和医药等各个领域。

他曾创建了蜀国的学府成就学问的发展。

在处理政务时,他的能力和智慧也同样闪耀。

他在政府中的职位不仅是卧龙偃月之计,更是他治理国家的机智决策。

诸葛亮的智慧和知识使得他在自己时代备受敬仰和推崇,也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之一。

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一直保持着神秘和崇高的地位。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智勇双全的角色。

他的战略才能和聪明头脑让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都能保持冷静和睿智。

他的形象被认为是一个智慧与勇气的结合,是智者形象的极好代表。

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人喜爱和赞扬的角色之一。

他的智慧和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智慧和智者的崇敬。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他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辨析——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辨析——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
斗终身
第三章
小说与历史中诸 葛亮形象的比较
小说与历史中诸葛亮形象的异同点
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智慧、忠诚、谋略过人,善于用兵,能预知未来。 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于治理国家,长于战略规划。 异同点: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神秘和传奇,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真实和全面。 原因:小说创作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来吸引读者,历史记录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
文学技巧:小说作者通过运用文学技巧,如描写、叙述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创作意图: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会影响其对历史人物的塑造。 读者接受: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会影响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小说人物通过艺 术手法展现历史 人物的性格特点 和行为逻辑,使 读者更深入地理
第四章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添加标题
联系: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小说人物往往以历史人物为原型,通 过艺术加工来塑造形象。
添加标题
区别: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其形象和故事情节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标准,而历史人物是真 实存在的,其形象和事迹通过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得以流传。
解历史。
小说人物在文化 传承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能够 传递民族文化和 价值观,影响读 者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人物是文化传 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 研究和传播,可以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增强民族认
同感和凝聚力。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认 识和理解历史, 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民族文化。
智慧和谋略的代表 对忠诚和信义的坚守 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郑振铎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说:“一部《三国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显然,诸葛亮是罗贯中所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无所不能的人物,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其形象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忠君尽义、鞠躬尽瘁
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忠君的典型。

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后主刘禅,他都忠心耿耿。

诸葛亮之忠心,处处可见。

他自己曾言: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道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

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在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

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的局面,寻找发展的出路,诸葛亮日夜思索,绞尽脑汁,施展计谋。

他对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

除全面担负全国的军政事务外,他还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

诸葛亮不怕劳苦和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他领兵出发前,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要,不考虑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

在长期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更是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终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于军中。

可谓“鞠躬尽瘁”。

诸葛亮的一生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义于高尚纯净的友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

二.神机妙算、智慧超群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超群出众,已演化为智慧的化身。

这首先体现在其用兵为政,注重谋略上。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既能理政,又能带兵打仗,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兵不钝而利可全”。

统摄全局,审敌情,料敌势,识进取之缓急。

临阵对敌,能运奇谋,出奇兵。

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正当周瑜攻打南郡、孙权战合肥时,孔明巧设计谋,乘势夺了荆州,袭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方有安身之地。

然后计议夺取了西川,得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拟定治国条例。

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一旦辅佐刘备,便竭尽股肱之力,尽其忠贞之节。

没有他的忠心效力,志决身歼,也就没有了刘备的半壁江山。

其次体现在其通晓天文,擅长谋略上。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他精通经史、天文历数,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更厉害的是,他竞能夺天地造化之功,有神鬼不测之术。

正如他自己所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诸葛亮在辅助刘备与曹操、孙权争霸之际,常以理智的决策托诸星宿象纬的启示,使他显得玄秘高超。

他常利用术数,“以金木相犯日”,以观察云气星象指授攻守方略,结果大捷。

《三国演义》中有些故事将其聪明才智、高瞻远虑加以神化,奢言他有未卜先知的神智异能。

三.廉洁自律、德法共济
诸葛亮一生为政廉洁自律,德法共济,堪为群臣表率。

他在《自表后主》中自言“今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地表明了诸葛亮是多么的清廉。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家有田4700余顷,比诸葛亮多出数百倍。

“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以此来维持生计。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
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

而“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显然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

同时他还教育自己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他为官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从不偏私,臣下无不心服。

在军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为“相父”而个性张扬,辅政约己爱民,处处自律,堪称表率。

诸葛亮的德法共济则主要体现在他的法治思想上。

他认识到治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主张“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忠于职守,智慧超群,品德高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高尚的精神品格,是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形象。

欧阳芬,教师,现居湖北崇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