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哲学易错易混点 哲学
2020《哲学》易错易混点及俗语诗句体现的哲理

《哲学》易错易混点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2、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3、世界观决定于方法论(注意: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5、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8、意识对物质能正确反映,即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注意:可知论)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发展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1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14、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15、规律是无条件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16、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17、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8、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1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0、意识的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注意:意识的自觉创造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1、意识是推动物质发展的物质力量(注意:精神力量)2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23、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2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27、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哲学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6、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 器) 7、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 点)
8、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11、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 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 观) 12、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1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 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1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5、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哲学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非物质基础)
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易错易混知识点
1、哲学决定生活。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 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 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 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 学还有具体科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旧哲 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 开的。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 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20、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2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注意: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易混易错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错:哲学源于“惊讶”,哲学源于思考或“顿悟”、“灵感”。
2、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错: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错: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错: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是所有科学的总合。
5、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错: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7、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8、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错: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9、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错:所有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实践观点,就在于它全部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错: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3、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高中哲学教材易错易混知识

高中哲学教材易错易混知识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一般哲学导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3.哲学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方法论是改造世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方法论是改造世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6.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中既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特定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特定科学的简单补充)8哲学属于社会科学。
(哲学不是一门特定的科学)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可知论完全否定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定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定了完全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围绕着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物质和意识的哪个部分是世界的起源)1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1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错)14.哲学的基本流派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流派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5.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吸收上述两种,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7.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建设经验的成果)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一个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该是客观现实。
)2.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28个政治哲学易错点

政治哲学易错点哲学易错点1、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2、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物质就是桌子、椅子、黑板……5、物质和意识互相决定。
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运动的、有形的、有规律的,后者是不变的、无形的、无规律的。
6、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梦。
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来自于是乎外部的客观世界。
8、意识能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9、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10、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1、电脑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12、物质决定意识,神是不存在的,因而关于神的观念也是不存在的。
13、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因此世界的本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14、自然界可以正确认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
15、任何时候都会有尚未认识的事物,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16、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意味着意识的作用是无所不能的。
17、人类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客观事物。
18、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1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20、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21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2、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23、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意识同客观存在原型是应当一致的。
24、“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指“精神”和“物质”的直接转化或二者地位的变化。
25、生活中老师与同学具有联系就是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概念。
26、联系的普遍性,就是指事物与周围四面八方事物的联系普遍的。
27、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8、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29、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甚至取消客观联系。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一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相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开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全部正确意识都是一样的。
(相识角度、学问构成等差异确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一样。
)6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7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许多分支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8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详细地把握规律。
)9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必须能够胜利。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相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胜利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1意识促进事物开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开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开展)1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相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相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3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14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变更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变更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详细的联系。
)15缘由和结果可以随意转化。
(转化是有条件的,缘由与结果在必须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6只要是先行后续关系就必须是因果联系。
(因果关系不仅具有先行后续的特点,而且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高二哲学易混易错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错) 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对) 6、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每个共产党员的首要任务。(错) 7、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错) 8、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对) 9、人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错) 10、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 1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对) 1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错)
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一切事物。(错) 15、每一时期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对) 16、人们难以正确认识复杂的事物。(错) 17、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就能促进事物发展。(错) 人生观、价值观部分 1、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如实反映。(错)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决定。(错) 4、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错) 5、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错) 6、集体主义已成为我国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错) 7、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界限难以划清。(错)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同属于社会意识。(错)
•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错) 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每一具体认识是有限的。(对) 3、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对) 4、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 5、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错) 6、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错) 7、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深化。 (对) 8、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对) 9、只要经验丰富,办事情就能达到预期目的。(错) 10、物质是认识的来源。(错)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对) 11、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错) 12、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错) 13、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四课:1、客观实在≠客观存在(5+3的P32右)【解释】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而言。
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
它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2、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5+3的P32左)【解释】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具体的、个性的、也总会有一个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而物质是抽象的、共性的、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
比如:苹果、香蕉、梨等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水果是物质。
【典例】(2007山东泰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①实物②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④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⑤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④⑤3、特性≠属性4、以下2句话记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5、本框很多名言警句,注意理解并能判断出其观点属于哪种派别。
⑪基本派别有: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⑫判断名言①谈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①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②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③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客观唯心)④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客观唯心)⑤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客观唯心)⑥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客观唯心)⑦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客观唯心)⑧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客观唯心)⑨芝诺的“飞矢不动”说。
(客观唯心)6、规律只能被认识、把握、利用、遵循,不能被改造、改变、创造、发明。
(注意表达规律时,要运用准确的语言)7、名言:以下都体现的是“规律具有客观性”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第二单元第五课:1、人脑≠大脑≠电脑2、意识的产生有三个条件:人脑、客观存在、社会实践。
三者缺一不可。
3、下列这句话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然界动物的劳动本领让许多人都感到惊叹,比如蜜蜂建筑蜂房的能力。
但人类比动物的劳动高明的地方就是:人在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4、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这句话经常考试。
比如:【典例】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5、意识的能动作用。
单选、材料分析都经常考查,重点掌握。
【解释】区别:“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前者表示意识能够认识世界,后者表示意识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更加强调意识能够改造世界。
【典例】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
这表明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B、意识能够反映物质C、自然界的变化不受人类影响D、自然界随着人类意识的变化而变化6、意识能动作用具有双重性。
所以下列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这句话是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7、以下名言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8、以下材料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觉后,凭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与命运抗争,从而创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
9、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这几个特点也经常出单选,要理解其内涵。
【典例】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众人恐惧时,我贪婪。
这一观点表明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预见性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第二单元第六课:1、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内涵理解清楚。
【典例】⑪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D、实践的主观性⑫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约束性指标,即用5年时间,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使二氧化碳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当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
上述材料反映了实践具有A、主观能动性特征B、客观物质性特征C、社会历史性特征D、主观性特征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句话经常考试。
【解释】“具体的”是一个空间概念,指的是主观要与“当地”的客观情况相一致。
“历史的”是一个时间概念,指的是主观要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相一致。
【典例】⑪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A.真理具有反复性 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D.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⑫(2008山东青州)国务院2007年8月13日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指出,我国对农村低保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这一要求体现出①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②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④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根据教材P48、49,一定把其内涵深刻理解,准确区分开。
【典例】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17到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了火星的表面;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表面有许多坑洞,直到现在,人类对火星活动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
上述材料表明A、认识具有反复性B、认识具有无限性C、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5、认识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
第三单元第七课1、联系的4个特点的区别(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根据教材P54-P57它们的内涵解释,一定把其内涵深刻理解,准确区分开。
【典例】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讲究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做起,最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表明A、联系普遍性B、联系客观性C、联系多样性D、联系条件性⑫(2007广东单科,22,2分)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主观性D、联系的普遍性⑬2007年是农历猪年,人们不断听到“猪年出生的孩子是小金猪,有福气”的说法。
此说法A、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B、体现了一事物总是与其他事物联系着C、否定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D、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⑭由于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导向,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三年产不足需。
同时,美国大豆、欧洲粮食也严重减产,国际粮油市场也是“涨”声一片。
此经济现象表明A、部分影响整体B、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C、矛盾即对立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2、联系普遍性的内涵。
几个误区:①联系普遍性是指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②联系普遍性是指所有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③联系普遍性是指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3、联系客观性的内涵。
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这并不表示联系不可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改变其状态,从而建立新的联系。
所以,联系是可以改变的。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⑪(2008宁夏文综,21,4分)“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含的哲理是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⑫(2007山东潍坊)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就告诉我们A、在认识事物和处理总理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B、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联系C、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D、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⑬(2004广东单科,23,2分)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C、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第三单元第八课1、如何判断新事物。
请判断下列事物哪些是新事物①生物技术基因工程②新引进的机器设备③知识经济④互联网⑤电子计算机“科学算命”⑥盗版的光盘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⑧国务院机构改革⑨人类的返祖现象⑩素质教育【提醒】⑪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⑫新事物的标准:①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符合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③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2、几个误区:①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
解释:发展应该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上述说法不全面。
②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解释:运动变化是有方向的,有向前、身后、向上、向下。
而发展指的是向上、向前的运动,是一种积极的运动。
上述说法错误。
③质变就是发展。
质变既有向上、向前的性质变化,也包括倒退、下降的性质变化。
发展是向上、向前的性质变化,是积极的质变。
上述说法错误。
3、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一种是数量的增、减促成质变;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