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物质的分类”教学价值分析与教学实践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价值分析与教学实践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的提出给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磊、北京市海淀区化学教研员支瑶均认为,“物质的分类”是具有独特功能价值的一课。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这一课主要包括了核心素养的三个方向:一是分类标准的认识是宏观现象与微观构成的统一;二是物质类别间的通性与转化是对变化观念的进阶认知;三是预测新物质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是科学思想的体现。

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中提出的“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认识到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求,我们认为,“物质的分类”的教学价值应体现在方法、结果与预测三个方面(如图1)。

图1“物质的分类”教学价值的三个方面与对应的内容一、物质的分类教学价值与核心素养具有紧密联系(一)丰富分类标准学习,实现宏观分类与微观分类的高度统一从“物质的分类”的教学内容来看,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要让学生掌握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能够认识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不同的分类结果,以此体现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发展水平。

以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性质来分类是宏观的分类标准,以物质的微粒构成和粒子特性来分类是微观的分类标准。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这两种分类标准综合起来,形成对物质分类的科学认识,在分类学习中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感悟化学学科独有的魅力。

因为学生思维层面的分类过程无法直接看到,所以我们设计了“卡牌分类”与“通性讨论”活动,将学生的隐性思考过程通过排列卡牌的行为外显,并在讨论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标准,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上,每一组学生都会拿到多种药品卡片,教师让学生对这些卡片进行分类(如图2)。

在观察学生对卡片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南宁市第二中学李晓陈文图2通过卡牌分类活动外显学生的隐性思维地完成分类,但分类的标准趋于单一,都是从微粒组成的角度进行。

高中化学物体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物体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物体的分类教案
主题:化学物体的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和原理;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物体的分类概念;
2. 提问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是否了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基本的化学物质分类方式,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 详细解释每种分类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每种分类的具体应用。

三、实践(20分钟)
1. 给学生准备一些化学物质样品,让他们进行分类实验;
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类方法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分类方法,促进化学学科的深入理解。

六、作业布置:
1.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不同化学物体的分类;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类方法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教案主要围绕化学物体的分类展开,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概述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物质的简单分类法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标准和方法•能够准确分类常见物质及其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教学准备•板书、粉笔/白板、笔记本电脑•PPT课件或教学视频资源•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课堂要求和学习目标。

2.概念讲解(15分钟)–使用PPT或板书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标准,如物态、化学成分、功能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标准对物质分类的影响。

3.分类方法(20分钟)–介绍不同的物质分类方法,如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各种分类方法的应用场景。

4.小组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给定的物质进行分类,并制作展示。

–学生围绕分类标准和方法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

5.总结归纳(10分钟)–带领学生总结各组的分类结果,并对比不同标准和方法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对科学研究和生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物质分类标准为依据,选择5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并写出分类依据。

–鼓励学生做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如探索其他物质分类方法。

教学拓展1.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如通过溶解实验、燃烧实验等观察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类方法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物质分类方法的优缺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3.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实物等方式进行实际分类,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类别初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基本概念。

2. 能够区分和应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3. 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给定的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类概念和定义。

2.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

2. 对给定物质进行正确分类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物质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知识,如水、空气、金属等。

2. 提问:这些物质属于哪些类别?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2. 讲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3. 讲解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举例说明。

4. 通过示例或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应用这些概念。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物质,判断它属于哪个类别,并说明理由。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教师出示一些物质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判断,并解释分类依据。

四、练习巩固(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2. 提问:你们认为物质分类有什么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物质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 必修一 《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  必修一  《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化学①(必修)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

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2、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3、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

4、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

5、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胶体的性质;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实验
教具准备:氯化钠溶液、植物油、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淀粉、硝酸银溶液、碘水、半透膜;直流电源、U形管、烧杯、试管、过滤装置;电教平台。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领导,教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分类》。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可以使学生在同类事物相似性方两做到举一反一,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能做到由此及彼,是一与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对此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感受分类是学习与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掌握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2.情感目标:增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是学生“知其然”,还要是学生“知其所以然”。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与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分类;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能够将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2.物质的分类准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分类意识,提出问题:你能够根据这些物质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吗?请你进行尝试。

2.知识讲解(30分钟)(1)概念解释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物质的概念,即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性质和特征。

(2)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师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包括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照其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2)按照其组成成分进行分类。

(3)物质的分类准则教师介绍不同物质分类准则的对比,以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和讨论(20分钟)(1)示范教师以食物为例,对不同食物进行分类,并向学生展示分类过程。

(2)讨论学生根据示范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探讨不同的分类准则和分类结果的理由。

4.实验分组(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实验(30分钟)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6.实验报告汇总和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总实验结果,并向全班展示实验报告,让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问题。

7.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知识讲解、示范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参与和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加强归纳总结的能力。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2、认识物质转化基本规律,将初中记忆型的思维模式进阶成高中阶段推理型的思维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
作者:齐红涛, 赵河林, 王磊
作者单位:齐红涛(山西太原第五中学 030012), 赵河林(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太原030006), 王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100875)
刊名:
化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12,33(4)
1.支瑶.王磊.张荣慧.赵晓明“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12,33(4)
2.葛明海“萃取”教学的2个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12,33(7)
3.孙进全.诸全头追溯历史关注健康——“水杨酸分子组成与结构的初探”教学实录[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12,33(2)
4.陆庭銮化学教学环节的巧妙处理——听同课异授课“化学肥料”的感受[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12,33(4)
5.严英中考化学试题情境设置与能力要求[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1(6)
6.周林锋.董君稳定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特色——2011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部分化学试题的评析与思考[期刊论文]-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
7.王会霞探究新情境下的化学试题[期刊论文]-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0(11)
8.邓璐.钱扬义“高考化学非智力因素测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化学学业在线测试与评价新方式[期刊论文]-化学教育
2012,33(4)
9.魏樟庆从教材到教学的研究——以“原电池”为例[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12,33(4)
10.王建军基于化工发展史的“硫酸工业”教学设计[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12,33(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xjy20120400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