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汉俄语空间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
高考俄语硬核知识点

高考俄语硬核知识点一、语音与拼音俄语是一个重音语言,每个单词都有一个重音,重音可以出现在单词的任何位置。
重音的位置对单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非常重要。
俄语的拼音系统由33个字母组成,其中包括10个元音字母和23个辅音字母。
掌握这些字母的发音规则是理解和拼写俄语单词的基础。
二、名词和形容词的格和性俄语的名词和形容词分为六个格:主格、属格、与格、所在格、目的格和仪格。
每个格都有自己的变位规则和用法。
此外,俄语的名词和形容词还有三个性:阳性、阴性和中性。
性对应名词和形容词的变位和形式。
三、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俄语动词有三个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每个时态都有自己的变位规则和用法。
动词还有两个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的构成是由助动词和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四、介词和代词的用法俄语的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等。
不同的介词代表不同的含义,正确的使用介词对句子的意思非常重要。
俄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相互代词。
代词的形式和用法需要根据句子的语境进行选择和变化。
五、复杂句和从句的构成俄语的复杂句包含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
从句的引导词和主句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如因果、条件、让步等。
从句的结构和用法需要根据主句的需要和从句的功能进行灵活变化。
了解从句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对于理解和组织复杂句子至关重要。
六、俄语的时空关系和方位词俄语中的方位词用于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前、后等。
掌握方位词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空间。
此外,俄语还有一些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过去、现在、将来等。
了解这些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概念。
七、俄语的固定搭配和俚语俄语中有很多固定搭配和俚语。
这些搭配和俚语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字面意思可能完全不同,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掌握。
熟练掌握俄语的固定搭配和俚语,可以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地道度。
八、俄语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学习俄语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还需要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汉语空间方位词释义

汉语空间方位词释义一引言文炼(1987)说:“我们更常见的是:方位词附着在别的词语后边,被附着的词语表示基准,方位词指明方向,合起来表示处所或时间。
”如果我们暂时撇开方位词的时间意义,只关注它的空间意义,那么文炼实际上已经正确地指出了汉语空间方位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
这就是说,汉语空间方位词的句法功能是附着在普通名词的后边,它的语义功能是与普通名词组合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
简而言之,汉语空间方位词的作用就是附着于普通名词之后造成处所短语。
说汉语空间方位词的作用是附着于普通名词之后造成处所短语,这是就方位词的总体功能而言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弄清楚每个方位词各自的意义,以及彼此的区别和联系。
这是本文要做的工作。
在我们之前,已有学者就上述问题作了专门研究,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廖秋忠1989;林笛1993),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下面以“上”为例对此作些说明。
廖秋忠(1989)提出,“上”有两个意义:1)指高于某个参考点(即我们下文说的“参照物”)的位置,2)指参考点的外部接触面,前者如例(3),后者如例(1)(2)。
(1)不要把布告贴在城墙上。
(指城墙前后表面)(2)不要站在城墙上。
(指城墙的最上部表面)(3)彩旗在城墙上迎风招展。
(指城墙上空)詹人凤(1997:154—155)对上面第二个意义提出了异议,下面是他的例子:(4)树上有只黄鹂鸟。
其中的“黄鹂鸟”便不在树的表面,而可能只在树冠之中。
詹人凤还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在他看来,例(4)不是以树为参照物,而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物,其中之所以用“上”是因为“黄鹂鸟”在人(观察者)视野之上。
如果说廖秋忠(1989)对“上”的解释存在问题的话,那么在我们看来,詹人凤的解释问题更大。
第一,按照通常的说法,参照物指的是方位词所附着的名词所指称的对象(详见第节),既然例(4)中“上”所附着的名词是“树”,那么其中仍然是以树为参照物,而不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物。
浅析汉语空间介词与俄语空间前置词的对应关系

浅析汉语空间介词与俄语空间前置词的对应关系作者:刘娜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6期[摘要]空间关系是一种基本的存在关系。
前置词是俄语中特有且十分重要的词类,而现代汉语介词作为虚词与俄语前置词有许多相似之处。
汉语介词与俄语前置词,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都是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汉语空间关系介词与俄语空间关系前置词的对应关系,举例分析两者的异同。
帮助俄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在翻译中掌握技巧,减少阻力。
[关键词]空间关系俄语前置词汉语介词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095-02一、汉语空间介词与俄语空间前置词的一对一关系俄语前置词在数量上远超出汉语介词,在分析汉语空间介词与俄语空间前置词的对应关系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个俄语空间前置词有丰富的表意,如в+名词6格可以表示“在……里”,на+名词6格可以表示“在……上”。
而汉语受自身特点的限制,此时需要构成“介词+名词+方位词”的介词框架才能完整表达,单单一个汉语介词“在”却无法表达。
所以就会出现这种对应现象,в ,на ,у,вокруг表示“在……里/上/旁边/附近”都对应着汉语介词“在+名词+方位词”。
可以说,这是两者的一对多关系。
实际上,由于两种语言自身的差异,才导致这种对应关系,而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本文在可以查找的范围内,严格上讲,并未找到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汉语空间介词与俄语空间前置词,而只找到了一对在空间表义上一一对应的介词与前置词,即“跟……”与“вслед за”。
在汉语中,“跟……”并不属于空间介词,而是对象介词。
但在某种程度上表空间意义。
表示处所或方向,即“跟在……后面”,同俄语前置词“за”。
如:Анна шла вслед за мамой.(安娜跟在妈妈的后面走。
)二、汉语空间介词与俄语空间前置词的一对多关系俄语中,前置词的数量比汉语介词多出很多,在表义上较汉语介词也丰富很多,两者对比会发现一个汉语介词译成俄语,会有很多个前置词可供选择,有的意思相同,有些会有细微差别。
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分析

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分析在人类与大自然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空间方位的概念。
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格。
汉语博大精深,其中所包含的方位词更是色彩缤纷的。
本文对汉语方位词的语义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空间方位词,推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和理解中的应用。
汉语空间方位词语义分析认知分析汉语中的空间方位词是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这些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表现出的异同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异同。
本人做学校三助岗位的工作教流学生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一道题:朗读下列各组会话并指出说话人或话中人的位置。
(1)A:他上来了吗?B:还没有呢。
(2)A:麦克从山上下来了吗?B:他还没下来呢(3)A:外边太冷,快进屋来吧。
B:我不进去了,家里还有事。
(4)A:林老师进教室去了吗?B:刚进去。
(5)A:你爸爸回家去了吗?B:回来了这些题考察的是留学生对空间方位词的理解。
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
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
在自然语言中,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
要将自然语言转换为图形图像系统输出,则必须正确理解语句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
方位词是虚词,和实词相比,它的意义比较空泛,但和其他虚词相比,它的意义又相对较实。
吕叔湘先生(1965)曾提出”定向性”与“泛向性”两个概念,照我们的理解“定向性”是指方位词的所指是它们各自的实际方位,而后者则不能从实际方位去理解,“泛向性”实际上也就是方位词词义的进一步虚化,为了对“上/下”的方位实指义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看这二者的词典释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96)对“上”的释义是“位置在高处的”;对“下”的释义是“位置在低处的”根据释义,不难看出“上/下”显示着“位置高”和“位置低”的对立。
浅探汉俄语空间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

浅探汉俄语空间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单音节汉语空间方位词与俄语空间方位词表示非方位含义时的相互对应,说明汉俄空间方位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表示不同的含义,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也可以称为方位词的隐喻功能。
汉俄语中的方位隐喻现象具有共性。
汉俄空间方位词在非空间意义表述情况下的对应所体现出的相似性能够反映出汉俄两种语言所包含的语法功能、语用特点及民族思维方式。
本文分别从空间方位词表示时间含义、范围含义等两个方面进行汉俄相互对应说明方位隐喻现象,及其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启发。
关键词:汉俄方位词隐喻相互对应第二语言学习一、引言无论是学习汉语还是俄语,空间方位表述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表达,对于空间方位的描述是通过方位词来实现的。
然而方位词除可以表示方向位置外,还具有隐喻其他意义的特点,即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otaphor)。
方位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target domain)进行映射(map)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
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些表示空间方位关系的词投射延伸到其他一些人类认为与之具有联系的表示非空间意义的概念上,例如时间、范围、程度等概念上,使几种概念之间产生关联性,具有一种相互的联系,以此来使自己或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
莱考夫先生认为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且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
而方位隐喻也就是指将空间方位概念延伸至另一全新概念之中,发挥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一些新的概念产生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汉俄语中的空间方位词表述非方位意义时的对应情况1.方位词表示时间含义时的汉俄对应情况方位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空间位置,还具有表示时间点或时间段的作用。
即所谓方位,既指空间又指时间,并且方位词在表达时间概念上具有重要作用。
Gluckberg,keysar&McGlone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的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
俄语定向与不定向运动动词的意义及用法

定向与不定向运动动词的意义及用法定向运动动词不定向运动动词идтиходить(走,步行)ехатьездить(乘···行)бежатьбегать(跑)лететьлетать(飞)плытьплавать(游,航行)нестиносить(拿,带)вестиводить(领,引导)везтивозить(运,载)运动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下:А、定向运动动词的意义和用法:1、表示有一定方向的运动。
如:Матьзовётдетей, ионибегуткней. (母亲叫孩子,他们跑向她。
)Лодкаплывётктомуберегу.(小船驶向对岸。
)2、表示正在进行的有固定方向的运动。
如:Мысейчасидёмвшколу.(我们正去上学。
)Смотри, почтальоннесётнамгазеты.(看,邮递员给我们送报来啦。
)3、表示在某一固定时间,朝一个方向的经常性的运动。
如:Каждыйденьвсемьчасовутраотецедетнаработу.(每天早七点父亲去上班。
)Осеньюласточкилетятнаюг.(秋天燕子飞往南方。
)4、定向运动动词的将来时表示将要进行的动作过程。
如:Когдавыбудетеидтимимомагазина, купитемнеоднуручку.(当您经过商店时,请给我买一支钢笔。
)Подождитеменяоколомузея, завтрактрёмчасамябудуидтимимоэтогомузея.(请在博物馆旁边等我,明天三点前我将经过这个博物馆。
)5、定向运动动词的过去时表示过去进行的动作过程。
如:Вчера, когдаяшёлнаработу, явстретилего.(昨天当我去上班时遇到了他。
)Яувиделэтотмагазин, когдамышлимимо.(当我们正从旁边经过时,我看见了这个商店。
俄汉对比视角下的空间语符“左、右”语义及修辞指向思考

2012年第1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2, №1 总第35期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35俄汉语空间语符“лево-/право-左、右”语义评价指向考论徐英平(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提要:语言作为特殊的符号,有着自身的规律,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可能在封闭的系统中独立发展,势必受到文化、思维、社会等诸语言外因素的影响。
俄汉语空间语符“左、右”语义评价指向错合的形成就是其典型体现。
在此进程中,俄语重宗教信仰,汉语重民族文化;两者虽然对语符的标记性及功能表征具有认知共性,但其突显度及语义拓展取向却各异。
关键词:俄汉对比;左右;语义评价中图分类号:H35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不言而喻,“自然语言无法描写世界的本来面目。
”(А. Вежбицкая 1996:5)因为语言是一种文化模型,是文化的载体和心理认知的编码符,它蕴藏着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而文化又是语言的塑模基础,它制约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研究必须联系民族文化和心理背景,以语言的内蕴形式为重点。
”(潘文国1997:42)由于空间词汇语义中聚集着大量文化认知证同性和民族性信息,通过对其研究进而透视潜藏于其后的民族认知原则和思维意识的共性与个性,破解语言内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已成为当代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从宗教信仰、思维个性、功能认知等角度探寻俄汉两种不同文化图景下的空间语符“左、右”语义评价指向及其理据。
2 语符的词典释义对比汉语【左】在《辞源》中共有8个义位:“①方位名。
与‘右相对’,面向南则东为左,面向北则西为左。
古时常以东为左,席位以左为尊。
②卑,下。
③降职。
④不帮助,反对。
⑤不当,不便。
⑥邪恶,不正当。
⑦差错。
⑧姓。
”(1995:956)。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8个义位,但与前有所不同,它们是:“①′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
论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

论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论文关键词:方位词定义类型范围论文摘要:本文在回顾和评论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关于方位词的科学定义应该从语法功能角度来进行,即能普遍地附在其他词(或比词更大的单位)的后面表方向或位置意义的词叫方位词。
根据不同的标准,方位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们从总体上、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等三个方面对方位词的类型进行划分。
根据定义,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单纯方位词有17个,典型的单纯方位词有14个,合成方位词有138个,方位词总共有155个。
方位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独特的一类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1998)提到用“方”“地”“处”等来表示名词(名字)的次类。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82)一书在名词(名字)的类下设了表“物”、表“时”、表“所”三个次类,这是论及方位词的造端。
语法学界关于方位词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1982)一书中有专章讨论汉语的方位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研究现代汉语方位词的专著。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1998)将方位词视为一种语法标,并根据形式(音节的多寡)分为两类,还对方位词语法特点、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则从方位词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对方位词进行了新的分类。
这类专著的出现说明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正在走向成熟。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语义、语用以及方位词的使用和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但关于方位词一些基本问题的争论至今仍悬而未决。
本文在回顾和评论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的各种观点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位词的定义通常做法是从意义角度给方位词定义,认为表示方向或者位置关系的名词是方位词。
《马氏文通》在名词(名字)下并无方位词这个次类;陈承泽大体勾勒出了方位词的雏形,其中“上”“下”“东”“后”等叫“表所之方位之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探汉俄语空间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
发表时间:2018-12-14T17:54:08.1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6期作者:沙比娜?穆塔里夫
[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单音节汉语空间方位词与俄语空间方位词表示非方位含义时的相互对应,说明汉俄空间方位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表示不同的含义,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也可以称为方位词的隐喻功能。
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单音节汉语空间方位词与俄语空间方位词表示非方位含义时的相互对应,说明汉俄空间方位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表示不同的含义,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也可以称为方位词的隐喻功能。
汉俄语中的方位隐喻现象具有共性。
汉俄空间方位词在非空间意义表述情况下的对应所体现出的相似性能够反映出汉俄两种语言所包含的语法功能、语用特点及民族思维方式。
本文分别从空间方位词表示时间含义、范围含义等两个方面进行汉俄相互对应说明方位隐喻现象,及其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启发。
关键词:汉俄方位词隐喻相互对应第二语言学习
一、引言
无论是学习汉语还是俄语,空间方位表述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表达,对于空间方位的描述是通过方位词来实现的。
然而方位词除可以表示方向位置外,还具有隐喻其他意义的特点,即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otaphor)。
方位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target domain)进行映射(map)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
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些表示空间方位关系的词投射延伸到其他一些人类认为与之具有联系的表示非空间意义的概念上,例如时间、范围、程度等概念上,使几种概念之间产生关联性,具有一种相互的联系,以此来使自己或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
莱考夫先生认为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且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
而方位隐喻也就是指将空间方位概念延伸至另一全新概念之中,发挥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一些新的概念产生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汉俄语中的空间方位词表述非方位意义时的对应情况
1.方位词表示时间含义时的汉俄对应情况
方位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空间位置,还具有表示时间点或时间段的作用。
即所谓方位,既指空间又指时间,并且方位词在表达时间概念上具有重要作用。
Gluckberg,keysar&McGlone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的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
”
在俄语中,隐喻以一种特定的修辞将语言表达效果进行进一步提高,隐喻是修辞格的一种,是形象描绘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演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主要的用词方式是通过将一个短语或者词汇转换成为相近或者相像的事物进行表达出来。
俄罗斯学者加克认为:“形象的相同以及隐喻的共性现象既表现在空间上,也表现于时间上。
从空间上讲,不同的语言在互不影响情况下会产生相同的隐喻性转换;而从时间上来讲,则表现于同一语族的语言甚至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会产生同样的隐喻性转换。
”而汉语与俄语在方位词上的非方位描述正是汉俄两种语言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相同的隐喻转换,这也说明汉俄两个民族在思维上的相似性。
表1:方位词表示时间含义时的汉俄对应情况
上表对部分汉俄空间方位词中能够表示时间意义的词进行了对应。
从表中的对应情况来看,汉语与俄语中都存在着空间隐喻时间的例子,这也印证了一个重要的认知现象,即空间能够隐喻时间,时间是空间的平面表达,同时从中我们也能够了解到,汉俄两个民族在空间隐喻时间这个概念上具有相似性,在空间转换时间时汉俄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共性。
李枫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决定语言和思维的是客观存在,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
”同时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也表明: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影响。
也就是说,汉俄空间思维的相似性还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与俄罗斯相互接壤,这种“邻居式”的地理位置也影响了汉俄两个民族思维的某种相似性。
在俄语中,表示空间方位一般会用到前置词,俄语前置词按照自身的语法规则会产生相应的含义,有时可能几个不同的前置词能够表示同一个含义,但其具体含义还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俄语前置词所需搭配的语法规律及具体语境来进行不同的选择与搭配。
2.方位词表示期限、范围意义时的对应情况
方位词还具有表示某种范围期限的含义。
常用来说明某一方面或某一界限。
表2:方位词表示期限、范围意义时的对应情况
人们通过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把对空间的认知进行转换,将空间概念延伸至范围、界限这一新的概念上,从而使两者产生联系,以加深对表示范围这一概念的认知。
俄罗斯学者认为,隐喻是人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们为了对一个新的事物产生认知,挑选一个与此事物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
进行比较,以加强对该事物的认识。
而隐喻恰好就起到了这种作用。
赵艳芳认为:“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来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这也就说明了,之所以汉俄语空间方位词能够具有表示范围之意,是因为在汉俄两个民族的思维中已经将空间方位与范围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汉俄两个民族通过空间认知对范围界限进行理解,这也印证了隐喻的普遍性与隐喻具有共性,汉俄民族思维中某一个相同的方面使得两个民族在空间隐喻这个层面产生了共性,选择通过对空间的认知来延伸其含义至另一层面,即范围层面。
三、结束语
方位词的隐喻功能对人类认知其他概念起着非常关键且基础性的作用。
人们通过对空间方位关系的理解,再将其进行投射延伸到与之相似的其他关系中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理解。
汉俄空间方位词的非方位表述功能具有相似性,在空间方位词的隐喻方面存在共性。
方位词在交际中的出现频率非常之高,通过汉俄方位隐喻对应,发现方位隐喻在汉俄语法中的共同点,方位词的隐喻只不过是将立体三维的空间转换到平面式的空间或容器式的空间来进行理解,从而再进一步去探索两种文化及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相似性,能够使语言学习者加深对方位词表示非方位含义时的理解。
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语言的学习,还是一种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学习等,只有全面地学习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到这门语言。
汉语和俄语的学习者,能够通过方位隐喻的这种对应从而将其他一些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汇进行类似的对应,从中得出汉俄语言中的相似点,得出语言中隐藏的文化及思维方式的相似点,再通过在实际情况中的具体运用,得到学习启发。
汉俄方位词的隐喻功能具有的这种相似性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及俄语学习中可以进行运用,通过对应对比,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尝试掌握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方法,能够在汉、俄语学习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传禄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4-107。
[2]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3]练雪瑞现代汉语方位词的时间表达[D].安徽师范大学,2007。
[4]刘燕汉语方位词与俄语表示时空关系前置词之比较[J].黑河学院学报,2013,(1),21-24。
[5]王松亭俄汉语中隐喻共性现象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1999,(5),15-18。
[6]李枫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第二语言学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8-67。
[7]张薇汉俄语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沙比娜?穆塔里夫,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