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装配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机械装配工艺是指将零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组装,以完成整个产品的加工过程。

在机械装配过程中,技术要求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从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一、工艺流程机械装配工艺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零部件清洗、零部件检验、零部件配套检查、零部件预组装、总装调试和成品检验。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零部件清洗:在装配前,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油污、灰尘等杂质。

清洗过程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清洗剂和工艺,避免对零部件造成损伤。

2.零部件检验:在清洗完成后,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检验,确保其尺寸、形状和质量符合要求。

检验过程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避免缺陷零部件的装配。

3.零部件配套检查:在装配前,需要对配套零部件进行检查,确保其互换性和配合精度。

配套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和质量要与主体零部件相匹配,以保证装配的顺利进行。

4.零部件预组装:在配套零部件检查合格后,可以进行零部件的预组装。

预组装过程中,要注意安装顺序、紧固力矩和润滑剂的使用,以确保零部件的正确安装和相互配合。

5.总装调试:在零部件预组装完成后,可以进行总装调试。

总装调试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和性能调整等环节,确保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工作性能符合要求。

6.成品检验:总装调试完成后,需要对成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成品检验应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等内容,以保证产品的合格出厂。

二、设备要求机械装配工艺中,所需设备包括清洗设备、检验设备、预组装设备和调试设备等。

这些设备要求具备以下特点:1.清洗设备:清洗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清洗效果和操作便捷性,能够满足清洗零部件的要求。

清洗设备的温度、压力和清洗剂的种类应根据零部件的材质和清洗要求确定。

2.检验设备:检验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和可靠性,能够准确检测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和质量。

机械加工、焊接、装配常用技术要求

机械加工、焊接、装配常用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字体高7mm,其余高度5mm
1.去除飞边、毛刺,锐角倒钝; 2.尺寸未注公差参照GB/T 1804-2000 m等级; 3.形位未注公差参照GB/T 1184-1996 K等级。
1.进入装配的零件及部件(包括外购件、外协件),均必须具有检验部门的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2.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油污、着色剂和灰 尘等; 3.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允许磕、碰、划伤和锈蚀; 4.部件要求运转顺畅无卡阻; 5.安装时严禁蛮力敲打等暴力操作方式。
(1) 尺寸公差精度等级按 B 级;
(2) 形位公差精度等级按 F 级;
(3) 焊逢质量评定等级按 BS, BK 级; 2.下料板材应光整,无毛刺.焊前材料进行预处理; 3.未注焊缝为连续角焊缝,焊角高8-10mm。
1.毛坯材料按照板材、棒材或锻件应符合如下对应要求: GB/T 2965-2007 钛及钛合金棒材; GB/T 3621-2007 钛及钛合金板材; GB/T 25137-2010 钛及钛合金锻件;
1.去除飞边、毛刺,锐角倒钝; 2.未注倒角C0.5; 3.尺寸未注公差参照GB/T 1804-2000 m等级; 4.形位未注公差参照GB/T 1184-1996 K等级; 5.热处理HRC48-52; 6.表面去除飞边、毛刺,锐角倒钝; 4.尺寸未注公差参照GB/T 1804-2000 m等级; 5.形位未注公差参照GB/T 1184-1996 K等级。
1.去除飞边、毛刺,锐角倒钝; 2.未注倒角C0.5; 3.尺寸未注公差参照GB/T 1804-2000 m等级; 4.形位未注公差参照GB/T 1184-1996 K等级; 5.表面镀锌。
1.去除飞边、毛刺,锐角倒钝; 2.尺寸未注公差参照GB/T 1804-2000 m等级; 3.形位未注公差参照GB/T 1184-1996 K等级; 4.表面硬质阳极氧化处理,氧化膜厚度40微米,颜色纯黑色,

机械设计装配图及其零件图技术要求

机械设计装配图及其零件图技术要求

一般零件图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零件加工表面不应有刮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2、铸件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3、零件应经调质处理;4、未标注倒角为C5、圆角R3、R25、零件去除氧化皮。

齿轮参数技术要求1.调制处理后齿轮硬度=229-286;2.齿轮精度8级;3.未注明倒角C2;4.齿轮齿数35,模数6,压力角为20度;2.热处理要求:经调质处理,HRC50~55。

零件进行高频淬火,350~370℃回火,HRC40~45。

渗碳深度0.3mm。

进行高温时效处理。

3.公差要求:未注形状公差应符合GB1184-80的要求。

未注长度尺寸允许偏差±0.5mm。

铸件公差带对称于毛坯铸件基本尺寸配置。

4.零件棱角:未注圆角半径R5。

未注倒角均为2×45°。

锐角倒钝。

齿轮轴技术要求:1、45号钢正火 170~217HBS2、未标注圆角为R=2mm3、锐边倒钝技术要求:1、零件加工表面不应有刮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2、铸件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3、零件应经调质处理;4、未标注圆角为R1,倒角为C1;5.装配要求:技术要求1.装配前箱体与其他铸件不加工面应清理干净,除去毛刺毛边,并浸涂防锈漆。

2.零件在装配前用煤油清洗,轴承用汽油清洗干净,晾干后配合表面应涂油。

3.减速器剖分面、各接触面以及密封处均不允许漏油、渗油,箱体剖分面允许涂以密封胶或水玻璃,不允许使用其他任何涂料。

4.齿轮装配后应用涂色法检查接触斑点,圆柱齿轮沿齿高不小于30%,沿齿长不小于50%,齿间隙为0.10mm。

5.调整、固定轴承时应留有轴向有0.2-0.5mm。

6.减速器内装有50号机械润滑油,油量达到规定的深度。

7.箱体内壁涂耐油油漆,减速器外表面涂灰色油漆。

8.按试验规程进行试验。

变速箱齿轮装配技术要求:1、各密封件装配前必须浸透油。

2、装配滚动轴承允许采用机油加热进行热装,油的温度不得超过100℃。

机械装配技术标准

机械装配技术标准

机械装配技术标准装配1.1.一般规定1.1.1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要求。

1.1.3装配件表面除锈及污垢清除宜采用碱性清洗液和乳化除油液碱性清洗。

碱性清洗液及乳化除油液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乳化除油液配比1.1.4清洗设备及装配件表面的防锈油脂,宜采用下列方法:b、对中小型形状较复杂的装配件,可采用相应的清洗液浸泡,浸泡时间随清洗液的性质、温度和装配件的要求确定,宜为2,20分钟,且宜采用多步清洗法或浸,刷结合清洗;采用加热浸洗时,应控制清洗液的温度;被清洗件不得接触容器壁。

c、对形状复杂、污垢粘附严重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蒸汽、热空气、金属清洗液和三氯乙烯等清洗液进行喷洗;对精密零件、滚动轴承等不得用喷洗法。

d、e、当对装配件进行清洗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金属清洗剂等进行清洗。

对形状复杂、油污粘附严重、清洗要求个的装配件,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金属清洗剂等进行浸,,,喷联合清洗。

1.1.5设备加工表面上的防锈漆,应采用相应的稀释剂或脱漆剂等溶剂进行清洗。

1.1.6在浸油条件下的零部件及管路应进行脱脂,脱脂后应将残留的脱脂剂清洗干净。

脱脂剂宜应使用本规范标准。

1.1.7设备零部件经清洗后应立即碱进行干燥处理,并采取防腐返锈措施。

1.1.8清洗后,设备零部件的清洁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b、用目测法时,在室采用擦拭法时,用清洁的白布(或黑布)擦拭清洗检验部位,布的表面应无异物污染。

c、采用溶剂法时,用溶液洗涤,观察或分析溶剂中应无污物,悬浮物或沉淀物。

1.1.9设备组装时,一般固定结合面组装后,应用0.05mm的塞尺检查,插入深度应小于20mm,移动长度应小于检测长度的10,;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后,用0.04mm的塞尺检查,不得插入;特别重要的固定结合面,固定前后均不得插入。

1.1.10带有内腔的设备或部件在封闭前,应仔细检查和清理,其内部不得有任何异物。

1.1.11对安装后不易拆卸、检查、修理的油箱或水箱,装配前应作渗漏检查。

机械装配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技术要求共7 页第1页1、基本要求1。

1 必须按照设计、工艺要求及本规定和有关标准进行装配。

1.2 装配环境必须清洁。

高精度产品的装配环境温度、湿度、防尘量、照明防震等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1.3 所有零部件(包括外购、外协件)必须具有检验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1.4 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砂粒、灰尘和油污等,并应符合相应清洁度要求。

1。

5 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得磕碰、划伤和锈蚀。

1。

6 油漆未干的零件不得进行装配。

1.7 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

1。

8 各零、部件装配后相对位置应准确.1.9 装配时原则上不允许踩机操作,特殊部位必须上机操作时应采取特殊措施,应用防护罩盖住被踩部位,操作者须穿平底步鞋以防止破坏漆膜,电瓶及非金属等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

2、联接方法的要求2.1 螺钉、螺栓联接2。

1.1 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合适的旋具与板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螺钉及螺栓头部不得损伤。

2。

1.2 有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应采用力矩扳手按规定拧紧力矩紧固。

未规定拧紧力矩的螺栓,其拧紧力矩可参考附录一的规定。

2.1。

3 同一零件用多个螺钉或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需顺时针、交错、对称逐步拧紧,如有定位销,应从靠近定位销的螺钉或螺栓开始。

2.1.4 用双螺母时,应先装薄螺母后装厚螺母.2.1。

5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螺钉、螺栓一般应露出螺母1—2个螺距。

2.1.6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其支承面应与被紧固零件贴合。

2.2销连接2。

2。

1 定位销的端面一般应略高出零件表面,带螺尾的锥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大端应沉入孔内。

2.2.2 开口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尾部应分开60°一90°。

2。

2。

3重要的圆锥销装配时应与孔进行涂色检查,其接触长度不应小于工作长度的60%,并应分布在接合面的两侧。

2。

机械设计装配图及零件图技术要求

机械设计装配图及零件图技术要求

一般零件图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零件加工表面不应有刮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2、铸件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3、零件应经调质处理;4、未标注倒角为C5、圆角R3、R25、零件去除氧化皮。

齿轮参数技术要求1.调制处理后齿轮硬度=229-286;2.齿轮精度8级;3.未注明倒角C2;4.齿轮齿数35,模数6,压力角为20度;2.热处理要求:经调质处理,HRC50~55。

零件进行高频淬火,350~370℃回火,HRC40~45。

渗碳深度。

进行高温时效处理。

3.公差要求:未注形状公差应符合GB1184-80的要求。

未注长度尺寸允许偏差±。

铸件公差带对称于毛坯铸件基本尺寸配置。

4.零件棱角:未注圆角半径R5。

未注倒角均为2×45°。

锐角倒钝。

齿轮轴技术要求:1、45号钢正火 170~217HBS2、未标注圆角为R=2mm3、锐边倒钝技术要求:1、零件加工表面不应有刮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2、铸件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3、零件应经调质处理;4、未标注圆角为R1,倒角为C1;5.装配要求:技术要求1.装配前箱体与其他铸件不加工面应清理干净,除去毛刺毛边,并浸涂防锈漆。

2.零件在装配前用煤油清洗,轴承用汽油清洗干净,晾干后配合表面应涂油。

3.减速器剖分面、各接触面以及密封处均不允许漏油、渗油,箱体剖分面允许涂以密封胶或水玻璃,不允许使用其他任何涂料。

4.齿轮装配后应用涂色法检查接触斑点,圆柱齿轮沿齿高不小于30%,沿齿长不小于50%,齿间隙为。

5.调整、固定轴承时应留有轴向有。

6.减速器内装有50号机械润滑油,油量达到规定的深度。

7.箱体内壁涂耐油油漆,减速器外表面涂灰色油漆。

8.按试验规程进行试验。

变速箱齿轮装配技术要求:1、各密封件装配前必须浸透油。

2、装配滚动轴承允许采用机油加热进行热装,油的温度不得超过100℃。

3、齿轮箱装配后应设计和工艺规定进行空载试验。

机械设计装配图及零件图技术要求

机械设计装配图及零件图技术要求

一般零件图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零件加工表面不应有刮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2、铸件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3、零件应经调质处理;4、未标注倒角为C5、圆角R3、R25、零件去除氧化皮。

齿轮参数技术要求1.调制处理后齿轮硬度=229-286;2.齿轮精度8级;3.未注明倒角C2;4.齿轮齿数35,模数6,压力角为20度;2.热处理要求:经调质处理,HRC50~55。

零件进行高频淬火,350~370℃回火,HRC40~45。

渗碳深度0.3mm。

进行高温时效处理。

3.公差要求:未注形状公差应符合GB1184-80的要求。

未注长度尺寸允许偏差±0.5mm。

铸件公差带对称于毛坯铸件基本尺寸配置。

4.零件棱角:未注圆角半径R5。

未注倒角均为2×45°。

锐角倒钝。

齿轮轴技术要求:1、45号钢正火 170~217HBS2、未标注圆角为R=2mm3、锐边倒钝技术要求:1、零件加工表面不应有刮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2、铸件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3、零件应经调质处理;4、未标注圆角为R1,倒角为C1;5.装配要求:技术要求1.装配前箱体与其他铸件不加工面应清理干净,除去毛刺毛边,并浸涂防锈漆。

2.零件在装配前用煤油清洗,轴承用汽油清洗干净,晾干后配合表面应涂油。

3.减速器剖分面、各接触面以及密封处均不允许漏油、渗油,箱体剖分面允许涂以密封胶或水玻璃,不允许使用其他任何涂料。

4.齿轮装配后应用涂色法检查接触斑点,圆柱齿轮沿齿高不小于30%,沿齿长不小于50%,齿间隙为0.10mm。

5.调整、固定轴承时应留有轴向有0.2-0.5mm。

6.减速器内装有50号机械润滑油,油量达到规定的深度。

7.箱体内壁涂耐油油漆,减速器外表面涂灰色油漆。

8.按试验规程进行试验。

变速箱齿轮装配技术要求:1、各密封件装配前必须浸透油。

2、装配滚动轴承允许采用机油加热进行热装,油的温度不得超过100℃。

机械装配通用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通用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通用技术要求XXXX有限公司机械装配通用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的基本术语及装配过程的一般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验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11368 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GB/T 10095.1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GB/T 11365 锥齿轮和锥双面齿轮精度3 术语与定义3.1 装配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或部件进行配合和联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工艺过程。

3.2 总装把零件和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3.3 清理用锉刀或油石修正零件的飞边、毛刺的工艺过程。

3.4 清洗用煤油或水质清洗剂清洗零件的工艺过程。

3.5 齿侧间隙齿轮副工作表面法线方向的距离。

3.6 配作以已知工件为基准,加工与其相配的另一工件,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件组合在一起加工的方法。

4 一般要求4.1 凡待装配的零件和部件(包括外购件和外协件),必须具有检验部门的合格证明方能进行装配。

4.2 凡已涂漆的零部件,在油漆干透之前不得进行装配;4.3 零部件在装配前,必须检验砂型、铁屑、飞边、毛刺、油污、灰尘、泥沙等杂物是否清除干净。

其配合面及摩擦面,不允许锈蚀、划痕、碰伤及检验时所划的标记。

配合面应用清洗剂或油(煤油、柴油、汽油)清洗,干后根据情况涂适量的润滑油(脂)。

零件的油孔、油槽应清洁畅通。

4.4 对于装油嘴的螺纹孔,在装配前必须提前攻出,油路在装配前必须用压缩空气吹净。

然后用油枪注入润滑油、脂,看是否畅通,直至见清洁润滑油、脂为止。

4.5 各种密封装置装配前,接触面必须涂以润滑油,毛毡圈需浸油后方可装入,装配后注入适量机油。

4.6 用虎钳夹工件时,凡对有粗糙度要求的表面必须用配钳口,或其他软金属代替钳口,以免工件夹出伤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装配技术要求共7 页第 1 页1、基本要求1.1 必须按照设计、工艺要求及本规定和有关标准进行装配。

1.2 装配环境必须清洁。

高精度产品的装配环境温度、湿度、防尘量、照明防震等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1.3 所有零部件(包括外购、外协件)必须具有检验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1.4 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砂粒、灰尘和油污等,并应符合相应清洁度要求。

1.5 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得磕碰、划伤和锈蚀。

1.6 油漆未干的零件不得进行装配。

1.7 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

1.8 各零、部件装配后相对位置应准确。

1.9 装配时原则上不允许踩机操作,特殊部位必须上机操作时应采取特殊措施,应用防护罩盖住被踩部位,操作者须穿平底步鞋以防止破坏漆膜,电瓶及非金属等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

2、联接方法的要求2.1 螺钉、螺栓联接2.1.1 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合适的旋具与板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螺钉及螺栓头部不得损伤。

2.1.2 有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应采用力矩扳手按规定拧紧力矩紧固。

未规定拧紧力矩的螺栓,其拧紧力矩可参考附录一的规定。

2.1.3 同一零件用多个螺钉或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需顺时针、交错、对称逐步拧紧,如有定位销,应从靠近定位销的螺钉或螺栓开始。

2.1.4 用双螺母时,应先装薄螺母后装厚螺母。

2.1.5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螺钉、螺栓一般应露出螺母1-2 个螺距。

2.1.6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其支承面应与被紧固零件贴合。

2.2 销连接2.2.1 定位销的端面一般应略高出零件表面,带螺尾的锥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大端应沉入孔内。

2.2.2 开口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尾部应分开60°一90°。

2.2.3 重要的圆锥销装配时应与孔进行涂色检查,其接触长度不应小于工作长度的60%, 并应分布在接合面的两侧。

2.3 键连接2.3.1 平键与固定键的键槽两侧面应均匀接触,其配合面间不得有间隙。

2.3.2 间隙配合的键(或花键)装配后,相对运动的零件沿着轴向移动时,不得有松紧不均现象。

2.2.3 钩头键、锲键装配后其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工作面积的70% ,且不接触部分不得集中于一处;外露部分的长度应为斜面长度的10%~15% 。

2.4 .铆接2.4.1 铆接的材料和规格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铆钉孔的加工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242铆接时不得破坏被铆接零件的表面,也不得使被铆接零件的表面变形。

243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铆接后不得出现松动现象,铆钉的头部 必须与被铆接零件紧密接触,并应光滑圆整。

2.5滚动轴承的装配2.5.1轴承在装配前必须是清洁的。

2.5.2对于油脂润滑的轴承,装配后一般应注入约二分之一空腔符合规定的润滑脂。

2.5.3用压入法装配时,应用专门压具或在过盈配合环上垫以棒或套,不得通过滚动体和保 持架传递压力或打击力。

2.5.4轴承内圈端面一般应紧靠轴肩,对圆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轴承应不大于 0.05mm ,其它轴承应不大于 0.1mm 。

2.5.5轴承外圈装配后,其定位端轴承盖与垫圈或外圈的接触应均匀。

2.5.6装配可拆卸的轴承时,必须按内外圈和对位标记安装,不得装反或与别的轴承内外圈 混装。

2.5.7 可调头装配的轴承,在装配时应将有编号的一端向外,以便识别。

2.5.8带偏心套的轴承,在装配时偏心套的拧紧方向应与轴的旋转方向一致。

2.5.9滚动轴承装好后,相对运动件的转动应灵活、轻便,不得有卡滞现象。

.2.5.10单列圆锥滚子轴承、推力角接触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在装配时轴向间隙应符合图 纸及工艺要求。

2.5.11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均应接触良好,用涂色法检验时,与轴承座在对称于中心线的12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与轴承盖在对称于中心线90°范围内就均匀接触。

在上述范围内,用0.03mm 的塞尺检查时,不得塞入外环宽度的三分之一。

2.5.12在轴的两边装配径向间隙有可调的向心轴承,并且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端盖限位时 ,只能一端轴承紧靠端盖,另一端必须留有轴向间隙 C=a △ tl+0.15(L:两轴中心距(mm) a 轴的材料 线胀系数 △ t:轴最高工作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C ) 0.15:轴热胀后应剩余的间隙(mm))材料 弹性模量E(MPa)泊松系数线膨胀系数a (10-6 C -1) 加热 冷却灰铸铁 70000-80000 0.24-0.25 11 -9可锻铸铁105000-1300000.24-0.26 10-8 3链轮链条的装配3.1链轮与轴的配合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2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的轮齿几何中心平面应重合, 未规定,一般应小于或等于两轮中心距的千分之二。

3.3链条与链轮啮合时,工作边必须拉紧,并保证啮合平稳。

3.4链条非工作边的下垂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若设计未规定,应按两链轮中心距的 1%〜2%调整。

4带与带轮的装配4.1同一回路的带轮轮槽对称中心面的位置度为:中心距小于 0.3% ;大于或等于1.2m 时不大于带轮中心距的 0.5%。

4.2各传动带的张紧度应达到福田 谷神2”系统检验卡的要求5液压系统的装配5.1液压系统的管路在装配前必须除锈、清洗,在装配和存放时应注意防尘、防锈。

5.2各种管子不得有凹痕、皱折、压扁、破裂等现象,管路弯曲处应圆滑,不得有扭转现象。

5.3管路的排列要整齐,并要便于液压系统的调整和维修。

碳钢、低合金钢、200000-235000 0.3-0.3111-8.5其偏移量不得超过设计要求。

若设计1.2m 时不大于带轮中心距的5.4注入液压系统的液压油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

5.5装配后液压管路及元件不得有渗漏油现象,为防止渗漏,装配时允许使用密封填料和密封胶,但应防止进入系统中。

5.6液压操纵系统和转向系统应灵活、无卡滞现象。

5.7液压系统装好后,应按有关标准进行运转试验。

5.8有关液压系统和液压元件的其它要求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

6.电气系统的装配6.1电气元件在装配前应进行测试、检查,不合格者不能进行装配。

6.2仪表、指示器显示的数码、信号应清晰准确,开关工作可靠。

6.3应严格按照电气装配图样要求进行布线和连接。

6.4所有导线的绝缘层必须完好无损,导线剥头处的细铜丝必须拧紧,需要时搪锡。

6.5焊点必须牢固,不得有脱焊或虚焊现象。

焊点应光滑、均匀。

7平衡7平衡7.1脱粒滚筒、无级变速和转速超过400r/min、重量大于5kg的带轮应进行静平衡或动平衡试验,平衡精度均不应低于G6.3级。

7.2对回转零部件的不平衡质量可用下述方法进行校正:7.2.1用补焊、螺纹连接等加配质量(配重)。

7.2.2用钻销去除质量(去重)。

7.2.3改变平衡块的数量和位置。

7.3用加配质量的方法校正时,必须固定牢靠,以防止在工作过程中松动或飞出。

7.4用去除质量的方法校正时,注意不得影响零件的刚度、强度和外观。

7.5对于组合式回转体,经总体平衡后,不得再任意移动或调换零件。

8各调节机构应保证操作方便,调节灵活、可靠。

各部件调节范围应能达到规定的极限位置。

9各操纵机构应保证操作轻便灵活、松紧适度。

所有要求自动回位的操纵件,在操纵力去除后,应能自动返回原来位置。

10总装10.1总装时,对随机附件也应进行试装,并要保证设计要求。

10.2刚性割台离地间隙应一致,其差值允许不大于15mm。

10.3行走制动装置和停车制动装置,应保证收割机停车可靠。

10.4发动机启动应顺利平稳,熄火彻底可靠;在环境温度不低于-50C时,应能顺利起动。

10.5所有整机标志应按设计要求粘贴到指定部位,不得偏斜或不平整。

10.6试验机器在出厂前应保证主机有2小时以上的运转记录。

附录一:普通螺栓扭紧力矩螺栓强度级螺栓公称直径/mm20 22 24 27 30 36 426 8 10 12 14 16 1848扭紧力矩/N.m20~25 35~44 54~69 88~108 118~4.64~510~12147167~206225~284294~519529~666882~10781372~16662058~24505.6 5~7 12~15 25~31 44~54 69~88 108~ 137147~186206~265284~343370~441539~686666~8331098~13721705~27362334~25486.6 6~8 14~18 29~39 49~64 83~98 127~ 157176~216245~314343~431441~539637~784784~9801323~16771960~25483087~38228.8 9~12 22~29 44~58 76~102 121~ 162189~252260~347369~492502~669638~850933~12441267~16892214~29523540~47215311~708110.9 13~14 29~35 64~76 108~127 176~206 274~323 372~637725~862921~10981372~16171666~19602744~32834263~50966468~774212.9 15~20 37~50 74~88 128~171204~273319~425489~565622~830847~11291096~14351574~20992138~28503736~49815974~79668962~11949附录二:常见机构的装配操作规范1链轮装配操作规范(带平键)1.1用锉修整键槽周围的毛刺。

1.2在键槽周围涂抹润滑脂(油),将键装到键槽上,用铜锤将键装入键槽底部。

1.3在链轮与轴的配合面上涂抹润滑脂(油),将链轮装到轴头上,当链轮上键槽与键对正后,用专用套筒顶住链轮轮毂,用铜锤打击套筒另一端,将链轮装到位,采用多次打入的方式,一次用力不能太大。

注意:外力不能作用在链轮幅盘上。

2带轮装配操作规范参照链轮装配操作规范。

3轴承装配操作规范:3.1冲压轴承座外球面轴承3.1.1往轴上安装新轴承前,必须先把轴承外套上的固定销拔掉(出厂时装入),并使轴的表面光滑干净,并涂油防锈兼润滑。

3.1.2将轴承座和轴承配好(轴承座与轴承的配合面应涂润滑脂),套在轴上用专用套筒推至所需位置处进行安装。

固定轴承座螺栓拧紧时,一端先不要拧得过紧,让轴承外圈在轴承座内能转动。

然后等装好相对应的另一端轴承座后(同时装好轴),再将两端轴承座螺栓拧紧。

在拧紧螺栓前,先将轴转一、二圈,让轴承本身自动校正调心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