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和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

合集下载

满液式和干式蒸发器的区别

满液式和干式蒸发器的区别

满液式和干式的区别简述在离心式和中,蒸发器的型式主要是满液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两种。

满液式蒸发器中,液体经过进人蒸发器,蒸发器内的液位保持一定。

蒸发器内的传热管浸没在制冷剂液体中。

吸热蒸发后的气液混合物中仍含有大量液体,故从蒸发器内逸出的湿蒸气经气液分离后再回人。

干式蒸发器则由热力或电子膨胀阀直接控制液体制冷剂进人蒸发器的管程,制冷剂液体在管内完全转变为气体,而被冷却的介质则在传热管外的管程中流动。

二者的比较:1、换热性方面满液式蒸发器的蒸发管表面为液体润湿,表面大干式蒸发器的蒸发管表面为部分液体润湿,表面传热系数略低2、制冷剂侧阻力满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侧阻力较大3、回油性能对于与制冷剂互溶情况下,满液式蒸发器的回油较难且不稳定,而回油状况直接影响机组的工作工况和工况油移。

干式蒸发器的回油稳定、方便。

4、充液量满液式蒸发器的壳体内充满制冷剂,充液量大。

多用于制冷剂易泄露的开启式压缩机。

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充液量只有满液式蒸发器的1/2~1/3。

满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大多为壳管式,载冷剂在管内流动,制冷剂在管外蒸发,制冷剂液体基本浸满管束,上部留有一定的气空间。

满液式卧式壳管式蒸发器的工作过程是:制冷剂液体节流后进入筒体内与数根换热管外的壳程空间,与在换热管内作多程流动的载冷剂(冷冻水)通过管壁交换热量。

制冷剂液体吸热后气化上升回到回气包中作气液分离。

气液分离后的饱和蒸气通过回气管被制冷压缩机吸走,而制冷剂液体流出回气包进入蒸发器筒体继续吸热气化。

润滑油沉积在集油包里,由放油管通往集油器放出。

满液式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内充满了液态制冷剂,可使传热面与液态制冷剂充分接触,总传热系数高,在大型制冷系统中若增设制冷剂泵强制循环流动,还可以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满液式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在工作时要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液面过低会使蒸发器内产生过多的过热蒸气而降低蒸发器的传热效果;液面过高易使湿蒸气进入制冷压缩机而引起液击。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区别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区别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区别潘丽君【摘要】随着国家对节能产品的提倡,满液式机组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满液式机组与普通冷水机组的区别就在于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而普通冷水机组采用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二者的明显区别在于制冷剂流程的不同,满液式蒸发器制冷剂走壳程,制冷剂从壳体下部进入,在传热管外流动并受热沸腾,蒸汽从壳体上部排出.干式蒸发器中制冷剂走管程,即制冷剂从端盖下部进入传热管束,在管内流动受热蒸发,蒸汽从端盖上部排出.【期刊名称】《制冷》【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满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传热;节能;回油【作者】潘丽君【作者单位】广州联合冷热设备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51.6+21 前言在离心式和螺杆式冷水机组中,蒸发器的型式主要是满液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两种。

满液式蒸发器中,液体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蒸发器内的液位保持一定。

蒸发器内的传热管浸没在制冷剂液体中。

吸热蒸发后的气液混合物中仍含有大量液体,故从蒸发器内逸出的湿蒸气经气液分离后再回入压缩机。

干式蒸发器则由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直接控制液体制冷剂进入蒸发器的管程,制冷剂液体在管内完全转变为气体,而被冷却的介质则在传热管外的管程中流动。

此外,干式蒸发器载冷剂 (冷媒水)走壳程,干式蒸发器中有数量不等的折流板。

下面本文从结构、设计条件、流动传热设计、传热系数、端差、冷却水量、安装及检修方面逐一进行介绍分析。

1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结构满液式蒸发器与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相似,如图1示。

图1中,冻水在换热铜管内 (管程)运行,制冷剂在换热管铜管外 (壳程)运行。

满液式蒸发器由端盖、管板、筒体、管束及各附件组成。

其中端盖是由封头与容器法兰、接管组焊,接管与管法兰组焊而成;管板与筒体密封焊,管束与管板胀接而成。

筒体上有若干与其它设备相连的管接头及各安全附件组成。

冷却液体的蒸发器

冷却液体的蒸发器

冷却液体的蒸发器常用冷却液体的蒸发器有两种形式,即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制冷剂在管外蒸发的为满液式,制冷剂在管内蒸发的称干式)和立管式冷水箱。

分别阐述于下。

一、满液式壳管蒸发器如图6-1所示为这种蒸发器的结构图,它与卧式冷凝器相似。

常用于空调有制冷装置中,用来冷却水或盐水。

满液式蒸发器常用能控制液位的浮球阀作节流件,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液体,进入筒体的下部,充满管外空间,由于存液量很大,故属满液式蒸发器。

被冷却的液体在传热管内往返流动多次,得到冷却。

被冷却的液体的进出口也是做在同一侧的端盖上,下进上出。

壳体上留有若干与制冷系统中其他设备连接的管接头。

氨用满液式蒸发器的传热管一般为Φ25×2.5或Φ32×2.5的无缝钢管。

氟利昂蒸发器一般多用紫铜管或黄铜管,直径在Φ20以下,为了增强传热效果,多采用低肋管。

图6-1满液式蒸发器a)卧式壳管式氨蒸发器b)卧式壳管式氟利昂蒸发器1—安全阀接头2—压力表接头3—浮球阀接头4—放空气旋塞接头5—液体管6—泄水旋塞接头7—放油管接头满液式蒸发器的优点是传热效果较好,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且易于安装,但存在制冷剂用量大、受静液柱影响(液面上部和底部的蒸发温度不同)、润滑油不易排出等问题,氨用满液式蒸发器,设有放油管口。

因氟利昂与油互溶,没有放油口,氟用满液式蒸发器常用于离心式冷水机组中,若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则采用喷射器等辅助装置来保证回油。

氟利昂用的壳管式蒸发器如图6-1b所示。

满液式蒸发器中,为了避免压缩机吸回未蒸发完的液体,造成压缩机“液击”,筒内上部应留有一定的空间。

对于氨制冷剂,充液高度应不超过筒径的70%~80%,氟利昂起泡现象更为严重,其充液量应在55%~65%左右。

液面上裸露的传热管,在蒸发器投入运行后被制冷剂泡沫润湿,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换热作用。

二、干式氟利昂壳管蒸发器在这种蒸发器中,介质的位置与满液式的相反,制冷剂在管内蒸发,被冷却的液体在管外被折流板折返多次得到冷却。

蒸发器基础知识

蒸发器基础知识

特点: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易于安装、使用方便;但制冷 剂的充注量大,底部的蒸发温度稍高减少了传热温差,对于氟 利昂蒸发器,润滑油较难排出,制冷剂易发生冻结。
四、其它类型的蒸发器
四、其它类型的蒸发器
直管干式蒸发器
组成:壳体、管程、折流板、端盖、管板等
为了提高传热系数,内管可采用光滑管或有纵向内肋片管, 一般不用外肋管。
折流板
/
板式蒸发器
优点:阻力小,结构紧凑、金属消耗量低、传热面积 可调等。
冰箱中的管板式换热器
干式蒸发器的特点
3.适用对象:常用于冷库或蓄冷空调中。
4.分类:按其冷却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U型管式 冷却液体型 直管式式
/
U型管干式蒸发器
组成:壳体、管程、折流板、端盖、管板等
优点:管组可事先装配,可抽出清洗管外污垢,可消除 热应力,制冷剂分配均匀,传热效果好。 缺点:制造管组时需采用不同的模具,不能使用纵向内 肋管,管子损坏时不易更换。
优点:充液量少、不需储液器或需小的储液器、 便于把蒸发器中的润滑油排回压缩机、冷量 损失小、可减少冻结的危险。 缺点:传热系数低。
二、再循环式蒸发器
定义:制冷剂液体需经几次循环才能完全汽化的蒸发器。 工作原理:
特点: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但体积大,需要的制冷剂量多, 运行费用高。
三、满液式蒸发器
工作原理:
蒸发器基础知识介绍
1.蒸发器作用: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汽化吸收被 冷却介质的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 2.蒸发器分类
按蒸发器的充满程度和蒸发情况,分为四种:
①干式(非满液式)蒸发器 ②再循环式蒸发器 ③满液式蒸发器 ④喷淋式蒸发器
/
一、干式蒸发器
1.定义:制冷剂液体在管内一次完全汽化的蒸发器。 2.工作过程: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的区别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的区别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的区别?
“满液式冷水机组”,是对一种制冷机组的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的冷源,或者空调工况的制冷,输出的是低温的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

一般把只能制冷的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的,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是指机组所用的“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的形式,这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的一种壳管式蒸发器。

它的“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看,就好像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的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

它和“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的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满液式蒸发器,以及满液式机组,比起干式蒸发器/干式机组来说传热效率更高,出水温度与蒸发温度的趋近温差小,沿程阻力小,适合循环量大的机组(比如离心机),制冷效果好。

但是制冷剂充注量要求大,并且需要专用的回油系统,帮助压缩机回油。

如果在机组名字前再加上“水冷”,则是指机组的冷凝器形式,采用水冷却还是空气冷却,分为风冷、水冷。

如果再加上压缩机的形式“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那么就是完整的机组命名了。

比如“水冷螺杆满液式冷水机组”。

在大部分场合,为了简略,会省却其中一两个部件的名称,只提和上下文相关的名称,比如“满液式冷水机组”(可能是只为了强调“满液式”)。

希望选为满意答案,谢谢。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工作原理与结构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通过,冷水在高效换热管外运行,这样的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其换热系数仅为光管换热系数的2倍左右,但是其优点是便于回油,控制较为简便,而制冷剂的充注量大约是满液式机组充注量的1/2~1/3左右。

满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运行方式恰好相反,冷水在换热管内通过,制冷剂完全将换热管浸没,吸热后在换热管外蒸发。

满液式蒸发器的传热管表面上有许多针形小孔,管内表面上还有螺旋形凸起强化冷水侧的换热。

这种同时强化管外沸腾和管内传热的高效传热管,使其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5倍左右。

降膜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也称之为喷淋式蒸发器,这种换热器与满液式蒸发器相似,但是它又与满液式蒸发器有区别。

这种蒸发器的制冷剂是从换热器的上部喷淋到换热管上,制冷剂只是在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冷剂液膜,这样冷剂在沸腾蒸发时便减少了静液位压力,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其换热效率较满液式机组提高了5左右。

降膜蒸发是流动沸腾,由于管外表面的液膜层厚度小,没有静压产生的沸点升高,传热系数高。

而满液式蒸发(也就是沉浸式蒸发)产生的气泡易于集聚在换热管的表面,导致换热效率下降,其换热效果不如降膜蒸发。

总的来说降膜蒸发属于小温差情况下,但要防止结垢,影响传热效率。

“冷水机组”,是对一种制冷机组的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的冷源,或者空调工况的制冷,输出的是低温的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

一般把只能制冷的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的,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是指机组所用的“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的形式,这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的一种壳管式蒸发器。

它的“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看,就好像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的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

它和“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的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通过,冷水在高效换热管外运行,这样得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其换热系数仅为光管换热系数得2倍左右,但就是其优点就是便于回油,控制较为简便,而制冷剂得充注量大约就是满液式机组充注量得1/2~1/3左右。

ﻫ满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得运行方式恰好相反,冷水在换热管内通过,制冷剂完全将换热管浸没,吸热后在换热管外蒸发。

满液式蒸发器得传热管表面上有许多针形小孔,管内表面上还有螺旋形凸起强化冷水侧得换热。

这种同时强化管外沸腾与管内传热得高效传热管,使其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5倍左右、ﻫ降膜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也称之为喷淋式蒸发器,这种换热器与满液式蒸发器相似,但就是它又与满液式蒸发器有区别。

这种蒸发器得制冷剂就是从换热器得上部喷淋到换热管上,制冷剂只就是在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薄得冷剂液膜,这样冷剂在沸腾蒸发时便减少了静液位压力,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其换热效率较满液式机组提高了5左右。

ﻫ降膜蒸发就是流动沸腾,由于管外表面得液膜层厚度小,没有静压产生得沸点升高,传热系数高。

而满液式蒸发(也就就是沉浸式蒸发)产生得气泡易于集聚在换热管得表面,导致换热效率下降,其换热效果不如降膜蒸发。

总得来说降膜蒸发属于小温差情况下,但要防止结垢,影响传热效率。

“冷水机组",就是对一种制冷机组得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得冷源,或者空调工况得制冷,输出得就是低温得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

一般把只能制冷得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得,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就是指机组所用得“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得形式,这就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得一种壳管式蒸发器。

它得“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瞧,就好像就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得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

它与“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得就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比较的优势2014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比较的优势2014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比较的优势1、满液式蒸发器比干式蒸发器和板式换热器传热效率更高,提高了能效比(COP值),即能量输入与能量输出之比满液式蒸发器管程走水,壳程为液态制冷剂,换热形式为液体与液体换热,传热温度差仅为2℃。

而干式蒸发器管程内走制冷剂,壳程走水,换热形式为液体与气液混合物换热,传热温度差达5℃。

满液式地温中央空调机组的能效比采用干式和板式蒸发器机组要运行费用节省15~25%左右。

2、满液式蒸发器比干式蒸发器和板式换热器维护更方便、可靠性更高满液式蒸发器水走管程,分配均匀,无水短路现象,水流动阻力小,在长期应用后只需将水箱和椭圆封头固定螺栓松开,即可方便进行清洗。

而干式蒸发器和不锈钢钎焊板式换热器由于结构方面的原因,无法拆开清洗。

3、满液式地温中央空调单机容量更大满液式蒸发器大大地提高了换热效率,因此单个满液式蒸发器可以交换的热量更多。

满液式地温中央空调单台机组的最大制热量可以达到4000KW,单台机组即可满足4~5万平方米建筑的负荷,比采用多台其他形式的地温中央空调机组要节省一次性投资费用,并且减少了机组的占地面积和管路阀门数量,也节省了机房的投资费用。

4、在保持同等效率前提下,满液式地温中央空调机组对地下水需求量更少,满液式地温中央空调传热温差较其他形式的地温中央空调小,所以满液式中央空调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

机组在保持同样制热效率的前提下,对应不同地下水温度、满液式机组需要的地下水量与干式/板式蒸发器水源热泵机组需要的地下水量对比如下(以干式/板式蒸发器需要的地下水为基准):地下水温度 16℃ 14℃12℃ 10℃ 7℃板式和干式蒸发器 100% 100% 100% 100% 100%满液式蒸发器 75% 70% 63% 50% 40%地下水需求量越少,井的数量和潜水泵耗电也随之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式和满液式蒸发器的优缺点满液式壳管蒸发器在管内走水,制冷剂在管簇外面蒸发,所以传热面基本上都与液体制冷剂接触。

一般壳体内充注的制冷剂量约为筒体有效容积的55%~65%,制冷剂液体吸热气化后经筒体顶部的液体分离器,回入压缩机。

其优点是结构紧凑,操作管理方便,传热系数较高。

其缺点是:①制冷系统蒸发温度低于0℃时,管内水易冻结,破坏蒸发管;②制冷剂充灌量大;③受制冷剂液柱高度影响,筒体底部的蒸发温度偏高,会减小传热温差;④蒸发器筒体下部会积油,必须有可靠的回油措施,否则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

干式壳管式即非满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在管内流动,水在管簇外流动。

制冷剂流动通常有几个流程,由于制冷剂液体的逐渐气化,通常越向上,其流程管数越多。

为了增加水侧换热,在筒体传热管的外侧设有若干个折流板,使水多次横掠管簇流动。

其优点是:①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一般不存在积油问题②充灌的制冷剂少,一般只有满液式的1/3 左右;③t0在0℃附近时,水不会冻结。

但使用这种蒸发器必须注意:①制冷剂有多个流程,在端盖转弯处如处理不好会产生积液,从而使进入下一个流程的液体分配不均匀,影响传热效果;②水侧存在泄漏问题,由于折流板外缘与壳体间一般有1~3mm间隙,与传热管之间有2mm左右的间隙,因而会引起水的泄漏。

实践证明,水的泄漏会引起水侧换热系数降低20%~30%,总的传热系数降低5%~15%。

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在满液式螺杆冷水机组中的应用研究-李进杨回油的原因由于润滑油沸点远高于制冷剂的,所以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后不会同制冷剂一起蒸发,此时若不采取适当措施,润滑油势必在蒸发器中越积越多,一方面在换热器的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传热效果和制冷效率;另一方面压缩机缺油,这对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极为不利。

因此,需要有合适的技术措施和控制程序处理润滑油,否则不能保证满液式蒸发器传热性能,机组的安全运行也会成问题。

油分离器当螺杆式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和油的混合物进入油分离器时,由于油分离器容积大,气体的流速突降,加上气体的流动方向改变,依靠惯性作用使油分离沉降下来,大量的油聚集在分离器底部。

这种分离被称为一级分离。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离精度,一般要进行二级分离。

一级分离后,利用特制的充填物,将细小的雾状油滴通过捕集作用,使油滴聚集变大,在流经填充物时被进一步分离出来。

有的高效型油分离器还有三级分离:再通过一个组合过滤器进行分离。

一级分离的方式主要有:降速式分离、撞击式分离、离心式分离或以上几种组合式分离;二级分离的方式主要有:金属丝滤网分离、玻璃纤维分离、聚酯纤维分离、微孔陶瓷分离等。

从油分离器的结构形式上分,有压缩机内置油分离器、外置卧式油分离器、外置立式油分离器、冷凝器内置式油分离器。

虽然结构各异,但分离都是以上一种或多种分离方式的组合。

冷水机组的回油技术研究、张为民1、取油位置在冷水机组运行时,虽然蒸发器内部制冷剂始终处于剧烈沸腾状态,但由于液态制冷剂汽化后都要向上升,因此蒸发器筒体内的气液混合物的整体运动趋势都是向上的。

随着制冷剂汽化后被吸回压缩机,而润滑油的密度小于液态制冷剂(如R22和R134a等)的密度,润滑油会在蒸发器内形成下稀上浓的浓度差异。

不同的是,R22之类的制冷剂在较低温度下因与矿物润滑油互溶性较差而在靠近液面上部形成较明显的富油区,并且R22蒸发器中的富油区不但在机组不运行或机组停止时存在,就是在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也是存在的;而R134a之类的制冷剂由于与酯类润滑油在低温下的互溶性良好而无法形成明显的富油区,只能自下而上形成大致均匀的浓度差,并且各点的润滑油浓度在停机一段时间后就趋于平衡。

为了能取到浓度尽量高的润滑油,并适当考虑液位的波动,对于R22和R134a冷水机组,蒸发器取油口的位置均设置于实际液面下150mm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有人曾做过将取油口设在液面下200mm以下的试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主要问题是排气温度降低较多,很明显是回油携带的制冷剂量过多所致。

而回油孔的位置如果偏高,可能导致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时无法回油。

1.3回油方法1.3.1重力回油重力回油的一般做法是将蒸发器位置提高,再将富油液态制冷剂从蒸发器适当位置引出,借助高度差,使富油制冷剂向下流入一个回油热交换器,与来自冷凝器的高温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这样一方面可提高液态制冷剂的过冷度,有助于机组冷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可将富油液态制冷剂中液态制冷剂蒸发,使之成为气态进入压缩机。

其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

重力回油示意图图中有部分阀没有注明具体名称,主要是因为这些阀有多种可能的搭配。

这种回油方式也可称为热虹吸式回油。

从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的角度来看,重力回油系统由于在蒸发器内取油的位置将会影响其回油的成功与否,而实际运转中的液位能否与之适应更是决定回油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液位的控制(即制冷剂流量的控制)便显得更加重要。

与重力回油系统相匹配的制冷剂流量控制方法主要有用高压或低压浮球阀和以冷凝器或蒸发器液位传感器为控制信号的电子膨胀阀。

另外,从蒸发器的回油量也要控制,否则进入回油换热器的混合液体过多将降低冷水机组的制冷能力,也会因制冷剂无法完全蒸发而吸入压缩机引起液压缩。

由于蒸发器与回油换热器的高度差是使油回流的动力,若在相同的管路摩擦损失下,高度差越大流量越大,所以一般的回油管路只需设置一个固定开度的角阀,只需在样机测试阶段调整角阀开度就能够满足机组正常运行所需的回油量。

蒸发器的回油总是会含有或多或少的液态制冷剂,这些液态制冷剂因未能与换热管接触而未能带走水的热量,并且它进入压缩机经过电机腔后被电机绕组的散热汽化后会占用部分蒸发器回气所应占有的压缩机吸气体积。

因此,回油中所含制冷剂越多,机组的制冷能力损失越严重。

也就是说,回油并非越多越好,即保证冷水机组的运行过程中不失油并且使回油所引起的制冷量损失最小的回油量应该等于压缩机排气经过油分后所携带的润滑油量。

这样,根据质量守恒原理,不难推导出润滑油的质量平衡方程式而估算出实际所需的回油量。

1.3.2引射器回油引射器是一种利用高压高速的驱动流(或称一次流)去引射、抽吸另一种流体(二次流)的流体机械装置,其外形如图3所示,引射器回油的冷水机组系统示意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自压缩机排气侧引出高压制冷剂蒸气进入引射器,由于引射器的特殊构造,此时即可将富含润滑油和液态制冷剂的混合液体从蒸发器的适当位置抽吸出来,再混合进入压缩机或吸气管。

引射器回油的动力源即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压差产生的抽吸作用,这样蒸发器的位置就无需再提高。

引射器结构示意图引射器回流的冷水机组系统示意图由于该引射器一般利用压缩机排气作为驱动流,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主机开机较长时间高压也不易建立,此时引射器的驱动力就不足,引射效率就可能受影响,润滑油就很难回到压缩机,可能造成失油。

而相同的问题也存在于重力回油系统,由于冬天气温较低,相对的液管温度也较低,尤其在低负荷的情况下,液管制冷剂流量也相应减小,此时回油中的液态制冷剂可能无法完全蒸发而被吸入压缩机,使得压缩机排气过热度降低,也容易失油。

可利用旁通冷却水的方法维持一定的冷凝压力,从而克服上述困难。

采用引射器回油的冷水机组,除了在其动力源管路中设置电磁阀外,也可设一角阀,通过控制一次流流量调节所需的回油量。

而在蒸发器的取油管路上,可设置一干燥过滤器防止蒸发器中可能存在的焊渣、铁锈随回油进入压缩机内部对压缩机造成损坏,另需设置视液镜以便观察回油状况。

引射器回油的动力源不但可用压缩机高压排气,而且可用冷凝器底部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或一次油分底部的高压润滑油,甚至还可用吸气作为引射动力源,具体接管方式与图4稍有不同,见图5。

它是利以吸气为动力源的引射器回油示意图用蒸发器回气主管中内置的一个类似喷嘴的渐缩渐扩管实现的。

当高速的蒸发器回气流经该渐缩渐扩管时,由于其流通截面积缩小,因而速度提升,此时回气部分静压转化为动压,静压降低,以致在喉部(渐缩渐扩管最窄处)产生一个比蒸发器内部压力更低的压力,由于回油取自蒸发器筒体内部,此时便有足够的压差将油-制冷剂混合物自蒸发器抽吸回来,然后混合物经过喉部与一次流混合后在渐扩管内减速,静压升高,至渐缩渐扩管出口时压力升至蒸发压力,因流动摩擦阻力和引射流体的影响,此混合流体的速度有所降低,但已足够将管内的混合物带到回气主管中,最后回到压缩机。

但如果回油完全是从蒸发器内引出,回油中的液态制冷剂恐怕就更容易导致液压缩了。

不过这种方法因避免了高压制冷剂的损失,因而可有效地提高冷水机组效率,也不失为一种比较新颖的应用。

1.3.3直接回油直接回油,顾名思义,不像前述2种方式那样有驱动力,而是使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泡沫直接通过一些处理后吸入压缩机。

因为压缩机一旦吸入过多泡沫将造成液压缩,因此回油量的控制尤其重要。

这种作法国内已有厂家尝试过,国外也有厂家采用此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较上述2种方法简单,而且对机组的能力影响较少,因此也是一种比较有前途的回油方案。

其系统示意图见图6,图6中有部分阀没有注明具体名称,也是因为这些阀有多种搭配方式。

采用直接回油法的冷水机组系统示意图基本上,与它配合的制冷剂流量控制方式有节流孔板以及混合式节流等方式,但不管怎样,制冷剂的充注量及机组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相对位置都是比较重要的。

以混合式节流为例,即在节流孔板之外再加一只电子膨胀阀,它直接检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当压缩机吸入过多液态制冷剂时,其排气温度会下降,此时即为液位太高,制冷剂供过于求。

若排气温度高,则液位下降,应使蒸发器的供液量增加。

这就是在节流孔板之外再加一套监控系统,更增加直接回油系统的可靠性。

前2种方法都存在浪费本该用于制冷的液态制冷剂的问题,引射回油还要消耗高压制冷剂的能量,如果用直接回油法,则上述损失都不会发生,可把压缩机的排气完全用于制冷,若再辅之以中间补气口以及良好的换热器设计,机组的性能可有较大的提高。

直接回油的一大关键点就是要把过大的液滴隔离开,这需要对蒸发器包括挡液板在内的内部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在此不详细讨论。

干式蒸发器喷液位置喷液位置在吸入口喷液位置在中间视液镜带经济器的风冷热泵机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