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液式和非满液式蒸发器

合集下载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区别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区别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区别潘丽君【摘要】随着国家对节能产品的提倡,满液式机组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满液式机组与普通冷水机组的区别就在于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而普通冷水机组采用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二者的明显区别在于制冷剂流程的不同,满液式蒸发器制冷剂走壳程,制冷剂从壳体下部进入,在传热管外流动并受热沸腾,蒸汽从壳体上部排出.干式蒸发器中制冷剂走管程,即制冷剂从端盖下部进入传热管束,在管内流动受热蒸发,蒸汽从端盖上部排出.【期刊名称】《制冷》【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满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传热;节能;回油【作者】潘丽君【作者单位】广州联合冷热设备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51.6+21 前言在离心式和螺杆式冷水机组中,蒸发器的型式主要是满液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两种。

满液式蒸发器中,液体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蒸发器内的液位保持一定。

蒸发器内的传热管浸没在制冷剂液体中。

吸热蒸发后的气液混合物中仍含有大量液体,故从蒸发器内逸出的湿蒸气经气液分离后再回入压缩机。

干式蒸发器则由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直接控制液体制冷剂进入蒸发器的管程,制冷剂液体在管内完全转变为气体,而被冷却的介质则在传热管外的管程中流动。

此外,干式蒸发器载冷剂 (冷媒水)走壳程,干式蒸发器中有数量不等的折流板。

下面本文从结构、设计条件、流动传热设计、传热系数、端差、冷却水量、安装及检修方面逐一进行介绍分析。

1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结构满液式蒸发器与卧式管壳式冷凝器相似,如图1示。

图1中,冻水在换热铜管内 (管程)运行,制冷剂在换热管铜管外 (壳程)运行。

满液式蒸发器由端盖、管板、筒体、管束及各附件组成。

其中端盖是由封头与容器法兰、接管组焊,接管与管法兰组焊而成;管板与筒体密封焊,管束与管板胀接而成。

筒体上有若干与其它设备相连的管接头及各安全附件组成。

满液式蒸发器工作原理

满液式蒸发器工作原理

满液式蒸发器工作原理
满液式蒸发器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制冷系统,可以将固体或液体中的水分汽化,
然后将其冷却成水蒸气,形成高温的蒸发湿空气的系统。

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液体气体抽吸和传输至蒸发器,利用蒸发器的低温环境将其冷凝,从而将液体物质冷却,最后形成湿空气。

这种蒸发器的主要优点在于它采用永久聚合体封装,增强抗静电性和耐热性,可以耐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可在室内外安装,避免凝结水受外界异物污染,使产品更为安全有效。

此外,该蒸发器具有很强的保护功能,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物理热波及光线污染,并且可以有效减降湿度,使物品达到所需的最佳湿度。

此外,它采用先进的轴承设计技术,使叶轮旋转速度与最大压缩机持续协调,能有效抑制噪音的产生;此外,还能有效提升空调的效能。

总的来说,满液式蒸发器是一种可靠经济的制冷系统,由其节能、环保、安全和耐久性等优点,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青睐。

降膜式、干式、满液式三种蒸发器的区别

降膜式、干式、满液式三种蒸发器的区别

降膜式、干式、满液式三种蒸发器的区别是什么?一、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通过,冷水在高效换热管外运行,这样的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其换热系数仅为光管换热系数的2倍左右,但是其优点是便于回油,控制较为简便,而制冷剂的充注量大约是满液式机组充注量的1/2~1/3左右。

二、满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运行方式恰好相反,冷水在换热管内通过,制冷剂完全将换热管浸没,吸热后在换热管外蒸发。

满液式蒸发器的传热管表面上有许多针形小孔,管内表面上还有螺旋形凸起强化冷水侧的换热。

这种同时强化管外沸腾和管内传热的高效传热管,使其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5倍左右。

三、降膜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也称之为喷淋式蒸发器,这种换热器与满液式蒸发器相似,但是它又与满液式蒸发器有区别。

这种蒸发器的制冷剂是从换热器的上部喷淋到换热管上,制冷剂只是在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冷剂液膜,这样冷剂在沸腾蒸发时便减少了静液位压力,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其换热效率较满液式机组提高了5左右。

降膜蒸发是流动沸腾,由于管外表面的液膜层厚度小,没有静压产生的沸点升高,传热系数高。

而满液式蒸发(也就是沉浸式蒸发)产生的气泡易于集聚在换热管的表面,导致换热效率下降,其换热效果不如降膜蒸发。

总的来说降膜蒸发属于小温差情况下,但要防止结垢,影响传热效率。

“冷水机组”,是对一种制冷机组的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的冷源,或者空调工况的制冷,输出的是低温的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

一般把只能制冷的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的,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是指机组所用的“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的形式,这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的一种壳管式蒸发器。

它的“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看,就好像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的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

它和“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的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的区别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的区别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的区别?
“满液式冷水机组”,是对一种制冷机组的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的冷源,或者空调工况的制冷,输出的是低温的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

一般把只能制冷的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的,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是指机组所用的“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的形式,这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的一种壳管式蒸发器。

它的“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看,就好像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的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

它和“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的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满液式蒸发器,以及满液式机组,比起干式蒸发器/干式机组来说传热效率更高,出水温度与蒸发温度的趋近温差小,沿程阻力小,适合循环量大的机组(比如离心机),制冷效果好。

但是制冷剂充注量要求大,并且需要专用的回油系统,帮助压缩机回油。

如果在机组名字前再加上“水冷”,则是指机组的冷凝器形式,采用水冷却还是空气冷却,分为风冷、水冷。

如果再加上压缩机的形式“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那么就是完整的机组命名了。

比如“水冷螺杆满液式冷水机组”。

在大部分场合,为了简略,会省却其中一两个部件的名称,只提和上下文相关的名称,比如“满液式冷水机组”(可能是只为了强调“满液式”)。

希望选为满意答案,谢谢。

满液式蒸发器设计计算

满液式蒸发器设计计算

满液式蒸发器设计计算满液式蒸发器是一种热力学设备,用于将液体转化为气体。

它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中的蒸馏、浓缩、脱水等工艺中。

设计满液式蒸发器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入口液体温度、出口蒸汽温度、蒸发程度、传热区域大小等等。

1.蒸发率计算:蒸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从液体中蒸发的质量或体积。

蒸发率的计算需要考虑液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热容等)、入口液体温度、出口蒸汽温度、蒸发程度等因素。

2.传热计算:满液式蒸发器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热量,将液体加热并转化为蒸汽。

传热计算需要考虑传热区域的大小、传热系数、温度差等因素。

可以使用传热方程或实验数据来进行传热计算。

3.设备尺寸计算:蒸发器的尺寸计算需要考虑液体的流量、入口温度、出口温度、蒸发率等因素。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确定传热区域的尺寸、蒸发器的体积等。

4.材料选择:蒸发器的材料选择需要考虑液体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

常用的材料有不锈钢、碳钢、铜等。

根据液体的特性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设计满液式蒸发器时,可以使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如ANSYS、COMSOL等。

这些软件能够模拟蒸发器的传热效果,同时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根据以上的计算和设计,确定了满液式蒸发器的各项参数(如尺寸、材料、传热区域大小等),可以制造和安装蒸发器。

在使用蒸发器时,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修复或更换任何损坏或故障的零件。

总之,满液式蒸发器的设计计算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深入研究液体的特性、传热理论和蒸发器的设计原则。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高效、稳定和可靠的满液式蒸发器。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工作原理与结构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通过,冷水在高效换热管外运行,这样的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其换热系数仅为光管换热系数的2倍左右,但是其优点是便于回油,控制较为简便,而制冷剂的充注量大约是满液式机组充注量的1/2~1/3左右。

满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运行方式恰好相反,冷水在换热管内通过,制冷剂完全将换热管浸没,吸热后在换热管外蒸发。

满液式蒸发器的传热管表面上有许多针形小孔,管内表面上还有螺旋形凸起强化冷水侧的换热。

这种同时强化管外沸腾和管内传热的高效传热管,使其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5倍左右。

降膜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也称之为喷淋式蒸发器,这种换热器与满液式蒸发器相似,但是它又与满液式蒸发器有区别。

这种蒸发器的制冷剂是从换热器的上部喷淋到换热管上,制冷剂只是在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冷剂液膜,这样冷剂在沸腾蒸发时便减少了静液位压力,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其换热效率较满液式机组提高了5左右。

降膜蒸发是流动沸腾,由于管外表面的液膜层厚度小,没有静压产生的沸点升高,传热系数高。

而满液式蒸发(也就是沉浸式蒸发)产生的气泡易于集聚在换热管的表面,导致换热效率下降,其换热效果不如降膜蒸发。

总的来说降膜蒸发属于小温差情况下,但要防止结垢,影响传热效率。

“冷水机组”,是对一种制冷机组的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的冷源,或者空调工况的制冷,输出的是低温的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

一般把只能制冷的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的,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是指机组所用的“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的形式,这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的一种壳管式蒸发器。

它的“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看,就好像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的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

它和“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的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通过,冷水在高效换热管外运行,这样得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其换热系数仅为光管换热系数得2倍左右,但就是其优点就是便于回油,控制较为简便,而制冷剂得充注量大约就是满液式机组充注量得1/2~1/3左右。

ﻫ满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得运行方式恰好相反,冷水在换热管内通过,制冷剂完全将换热管浸没,吸热后在换热管外蒸发。

满液式蒸发器得传热管表面上有许多针形小孔,管内表面上还有螺旋形凸起强化冷水侧得换热。

这种同时强化管外沸腾与管内传热得高效传热管,使其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5倍左右、ﻫ降膜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也称之为喷淋式蒸发器,这种换热器与满液式蒸发器相似,但就是它又与满液式蒸发器有区别。

这种蒸发器得制冷剂就是从换热器得上部喷淋到换热管上,制冷剂只就是在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薄得冷剂液膜,这样冷剂在沸腾蒸发时便减少了静液位压力,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其换热效率较满液式机组提高了5左右。

ﻫ降膜蒸发就是流动沸腾,由于管外表面得液膜层厚度小,没有静压产生得沸点升高,传热系数高。

而满液式蒸发(也就就是沉浸式蒸发)产生得气泡易于集聚在换热管得表面,导致换热效率下降,其换热效果不如降膜蒸发。

总得来说降膜蒸发属于小温差情况下,但要防止结垢,影响传热效率。

“冷水机组",就是对一种制冷机组得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得冷源,或者空调工况得制冷,输出得就是低温得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

一般把只能制冷得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得,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就是指机组所用得“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得形式,这就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得一种壳管式蒸发器。

它得“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瞧,就好像就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得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

它与“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得就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满液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的区别与特点

满液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的区别与特点

满液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的区别与特点
满液式和干式蒸发器的区别简述
在螺杆式冷水机组中,蒸发器的型式主要是满液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两种。

满液式蒸发器中,液体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进人蒸发器,蒸发器内的液位保持一定。

蒸发器内的传热管浸没在制冷剂液体中。

吸热蒸发后的气液混合物中仍含有大量液体,故从蒸发器内逸出的湿蒸气经气液分离后再回人压缩机。

干式蒸发器则由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直接控制液体制冷剂进人蒸发器的管程,制冷剂液体在管内完全转变为
面积,
5
总面积
2
移。

干式蒸发器的回油稳定、方便。

因此,对于满液式蒸发器,需要有较高的回油技术,才能确定机组回油正常,使机组实现高效长期稳定运行。

欢迎共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供液方式的不同蒸发器分为:
(1)满液式蒸发器:(多为氨制冷)
优点:蒸发器内充满液体制冷剂,可使传热面与液态制冷剂充分接触,沸腾换热系数更高。

缺点:需充注大量制冷剂,若采用能溶于润滑油的制冷剂,润滑油难以返回压缩机。

(难溶于润滑油的氨制冷剂,若用氟利昂制冷剂,需设有集油层,回油口,使润滑油从蒸发器返回压缩机)
(2)非满液式蒸发器:(多为氟利昂制冷)
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管内,随着在管内流动,不断吸收管外载冷剂的热量,逐渐气化,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是气液共存的状态。

缺点:有较多的传热面与气态制冷剂接触传热效果不如满液式蒸发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